(完整版)2018人教版整理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欢迎查阅!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八章运动和力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⑴ 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⑵ 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 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 解释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8.2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① 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 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八年级物理第2章《物态变化》考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第2章《物态变化》考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第2章《物态变化》考点梳理梳理·考点清单考点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1.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三态: 、、;(2)三态的特征:固态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书本、课桌等;液态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水、酒精等;气态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如空气、氧气等.(3)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叫作物态变化.2.温度(1)温度的含义:表示物体的.(2)摄氏温度①单位: ,符号: ;②摄氏度的规定:把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的温度规定为100℃.3.温度的测量(1)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制成的.(2)温度计的使用测量前:应了解温度计的和;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不能碰到和.读数时:待温度计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3)体温计考点二汽化和液化(1)定义:物质的状态从态变为态的过程,汽化需要热量;(2)两种方式: 和;(3)实例:湿衣服晾干、额头擦酒精降温等.2.蒸发(1)定义:只在液体发生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它在温度下都能发生.(2)影响因素: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和有关.3.沸腾(1)定义: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作沸腾.(2)条件:温度达到沸点、;(3)现象: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4)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4.液化(1)定义:物质由态变为态的过程,液化需要热量;(2)方法: 和.(3)实例:烧水时壶嘴的白气、雾和霾的形成等.考点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态变为态叫作熔化,熔化需要热量;(2)凝固:物质从态变为态叫作凝固,凝固需要热量.2.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这个温度叫作点(或点),如冰、海波、石英、食盐、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3.熔化和凝固规律(1)熔化规律:晶体在熔化时,不断热,温度;非晶体在熔化时,不断热,温度.(2)凝固规律:液体在凝固成晶体时,不断热,温度;液体在凝固成非晶体时,不断热,温度.考点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1)定义: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叫作升华,升华需要热;(2)实例: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碘变成碘蒸气等.2.凝华(1)定义: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叫作凝华,凝华需要热;(2)实例:冬季的霜、窗户上的冰花、雾淞等.考点五水循环1.自然界中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吸收热量的的三个过程是、、. 在这些物态变化过程中,水的能量要.放出热量的过程是、、.在这些物态变化过程中,水的能量要.2.如图所示,方框内是水处于三种状态时的名称,请根据箭头所示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放热的情况.突破·重点难点重难点一温度与温度计.例1 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例2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图乙是稳定时的温度计示数,那么液体的温度是℃.【技法点拨】(1)对于温度的估测:应熟记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物体的温度值以及常见晶体的熔点、水的凝固点、沸点.要多注意日常积累.如人的正常体温为37℃,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左右,人适宜的洗澡水温度是40℃左右,南京地区夏天的最高气温为40℃左右,冬天的最低气温是–10℃左右,中考考场的温度约为25℃.(2)对干温度计的读数:首先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然后看温度计液柱上表面在零刻线上方还是下方;最后从零刻度线开始数格,先数大格数,再数小格数,两者相加即是温度计的示数.若温度计的零刻度没标记,则让液柱变静为动来判断温度值是“零上”还是“零下”.若刻度值随液柱的升高而变大则为“零上”温度值,否则为“零下”温度值.重难点二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吸、放热的判断例3(2017·苏州)以下生活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B.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白雾C.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D.夏天.打开冰柜门会看到冒“白气”例4(2018.盐城)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A.从水中出来的人感觉冷B.河水中的冰逐渐消融C.放在衣柜的樟脑丸逐渐变小D.从冰箱取出的鸡蛋出现水珠【技法点拨】(1)物态变化的判断①明确物态变化前后物体所处的状态;②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类型.(2)吸、放热情况的判断①根据物态变化判断: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②根据物质前后状态的变化来判断:沿固态→液态→气态的方向变化是吸热过程;沿气态→液态→固态的方向变化是放热过程.(3)物质的三种状态和六种物态变化的辨识,以及吸、放热的情况,具体如图所示:重难点三物态变化图像例5 ( 2018·扬州)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同时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4 min,甲比乙吸热多B. 4~8 min,甲不吸热C. 0~10 min,甲和乙内能不断增加D. 0~10 m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技法点拨】表1水的沸腾图像表2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重难点四 生活现象的分析例6 ( 2017·荆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刚从游泳池里上来感觉冷是由于水蒸发放热B.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C.汽车加油时应熄火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成汽油蒸气,汽油蒸气遇明火容易爆炸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探究·常考实验实验一 观察水的沸腾特点本实验主要的考查点为:(1)测最仪器的选取:秒表和温度计;(2)组装器材的顺序:自下而上;(3)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4)缩短水沸腾时间的方法:加大酒精灯的火焰,选用初温较高的水,给烧杯加盖子,减少水量;(5)水开始沸腾的判定:观察到烧杯中水的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达水面时气泡破裂;(6)沸腾前后气泡的特点(如图所示);(7)收集多组实验数据:排除偶然性;(8)绘制温度一时间图像;(9)根据表格数据或图像判断沸点;(10)根据沸点判断当地的大气压;(11)实验中产生的“白气”的状态及其成因;(“白气”是液态小水珠,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与热量、内能之间的关系: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大;(13)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观察现象: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水继续从石棉网上吸热.例1(2016·泰州)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 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 min后停止读数;①在第7 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选填“C”或“D”)图;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二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本实验主要的考查点为:(1)测量仪器的选取:秒表和温度计;(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3)选用微小颖粒的固体:可以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使测量结果更准确;(4)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受热均匀;(5)水浴法加热:使固体受热均匀;(6)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7)绘制温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物质的状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8)熔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和热盘的变化关系: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吸收热量,内能增大,非晶体则温度不断升高,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例2( 2017·益阳)用如图甲所示的装里“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乙可知,萘的熔点约是℃;(2)乙图中CD段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3)分析图乙可知,蔡在AB段状态的萘比热容(选填“大于”“等于”或“小干”)萘在CD段状态的比热容;(4)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萘熔化时恒温过程不明显(如图丙).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种即可) .分类练习考点1 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1.( 2016·扬州)下列图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2. ( 2017·苏州)如图,温度计示数是℃.考点2 判断物态变化类型及吸热、放热3. ( 2017·泰州)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一会儿瓶外壁“出汗”了,该现象属于( )A.熔化B.液化C汽化 D.凝华4. ( 2018·南通)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5. (2018·淮安)下列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B.盛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C.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D.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6. ( 2018·泰州)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夏早晨,小草上结出的露珠B.隆冬时节,飘落的白雪C.深秋早晨,枫叶上蒙上的白霜D.初春,河面上的冰慢慢消融7. ( 2016·南通)科研人员发现,将一种合金液添加到两金属块之间,合金液固化后能把金属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常温焊接.这种合金液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 A.初春,薄雾缥缈 B.盛夏,夜深露重C.深秋,天降浓霜D.寒冬,滴水成冰8. ( 2017·淮安)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为小明设计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凝固B.先汽化,后液化C先升华,后凝华D.先汽化,后凝固9. ( 2018·南京)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液化B.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C.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出现“白气”——汽化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升华10. (2017·镇江)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选填“吸收”或“放出”) 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温度.11. (2017·无锡)我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起飞.飞机装有无锡某企业生产的3D打印钛合金零件,3D打印技术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成型.12. (2016·泰州)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碘顺粒吸热会(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均会.考点3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3. (2018·泰州)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2)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选填“小于”或“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考点4 固体熔化、凝固特点14. (2016·镇江)某同学做冰的熔化实验时,绘制了如图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根据图像不能( )A.知道冰熔化时的温度B.判断出冰属于晶体C.求出冰熔化前的质量D.比较冰和水的比热容大小15. (2015·常州)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 )A.一定处于固态B.一定处于液态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16. (2017·盐城)小明做“探究物质的熔化特点”实验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像,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图线中CD段物质处于态,此过程中物质(选填“吸收”或“不吸收”)热量.17. (2018·常州)小组同学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图乙中的温度计示数为℃.(2)小明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0~2 min升温比5~10 min快,原因是.(3)小明实验后,小华重新加冰、温水,也做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丁所示,丙、丁图像的差异是因为小华在实验中(回答一点即可).考点5 物态变化综合题18.(2015·宿迁)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19. (2017·扬州)天气炎热,小明在吃冷饮时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将冷饮从冰箱里拿出时,感觉到“粘”手是凝固造成的B.包装盒外面的霜,是液化造成的C.打开冷饮包装纸,看到有“白气”生成是升华造成的D.吃再饮时感到凉爽,主要是凝华造成的参考答案梳理·考点清单考点一1. (1)固态液态气态(3)另一种状态2. (1)冷热程度(2)①摄氏度℃②冰水混合物水沸腾时3. (1)热胀冷缩(2)量程分度值充分接触容器壁容器底稳定相平(3 ) 35℃~42℃0.1℃可以考点二1. (1)液气吸收(2)蒸发沸腾2. (1)表面任何(2)温度表面积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3.(1)内部表面(2)继续吸热(4)高4. (1)气液放出(2)降低温度压缩体积考点三1. (1)固液吸收(2)液固放出2.(1)熔凝固3. (1)吸不变吸升高(2)放不变放降低考点四1.(1)固气吸2. (1)气固放考点五1.熔化汽化升华增加凝固液化凝华减少2.如图所示突破·重点难点例1 D 例2 D -9例3 A 例4 D例5 C 例6 D探究·常考实验例1 (1)A(2)68(3)①99 ②C③如图所示例2 (1)80(2)液态(3)小于(4)萘的质量太小分类练习1.D2. 363. B4. D5. C6. D7. D8. B9.D10.液化放出降低11.吸收熔化12.升华熔化凝华13. (1)乙(2)自下而上(3)99 小于移去酒精灯(4)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14. C 15. D16晶体液吸收17. (1)-2(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 冰的比热容比水小(3)加入冰的质量较大(或温水温度较低)18.C 19.A。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

)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读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备课讲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备课讲义

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G”表示施力物体地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产生原因地球的吸引【例】踢毽子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用脚将毽子踢起后,空中飞舞的毽子最终要落向地面,这是由于受作用的缘故,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答案:重力;地球点拨:因为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因此空中飞舞的毽子由于重力作用,最终要落回地面。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随之增大几倍,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公式及单位G=mgG的单位:Nm的单位:kgg的单位:N/kgg 值数值g=9.8 N/kg意义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物理意义: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拓展延伸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常数。

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因为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g值最小,在两极上g值最大,g=9.8 N/kg是个平均值,粗略计算时可取g=10 N/kg。

【例】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置在水平地面上,则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A.1.96 NB.9.8 NC.19.6 ND.196 N答案:C点拨:G=mg=2 kg×9.8 N/kg=19.6 N。

知识点3: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竖直向下不同于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支持面向下。

如图1所示,1表示垂直向下,2表示竖直向下。

图12.应用:利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利用水平仪检查台面是否水平等。

物理量区别和联系质量重力区别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m G方向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单位kg N大小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同一物体在任何位置质量大小均不变物体所受的重力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计算公式m=ρV G=mg测量工具天平、秤弹簧测力计联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关系式G=mg,g=9.8 N/kg【例】体育课上,被推出的铅球落地后沿水平地面向前滚动(如图2),图3中能正确表示铅球所受重力的方向的是( )图2 图3答案:C点拨:不管物体怎样运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复习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的,如:物体间的推、拉、压等力,但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比如重力、磁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简称:,符号是。

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力可以使物体。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

形变是指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1)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形。

(3)作力的示意图的步骤: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物体和物体。

二、弹力1、弹力:(1)弹性形变:在内,能够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2)形变后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4)产生的条件:接触、形变。

(5)弹力的三要素:①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且接触面。

2、弹簧测力计(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形变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第七章力第1节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0.5N。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可以形象描述力的三要素。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一般起点在物体上即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代表力的方向,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最后在箭头旁用数字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有力作用的物体可以不相互接触。

第2节弹力一、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塑性。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能超过它们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它们。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

4、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常用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二、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两看、一调”,“两看”即使用弹簧测力计是先观察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认清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牛。

“一调”即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在零刻线位置,应该先调节指针归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__产生的,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

2.传播:声音靠__________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

任何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传播速度因介质而不同,一般在_________体中传播最快,_________体中传播最慢。

15℃时在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______m/s。

3.通常接收到的声音是从_________传进人耳,引起听觉;声音还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

人通过_________效应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l.音调: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____________。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越快,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____________。

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__________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是声音给人耳感受到的特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__________;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________。

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_,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到_______。

人们把低于这个范围的声音叫__________,高于这个范围的声音叫___________。

三、乐声与噪声1.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通常意义上,是指嘈杂刺耳、令人烦躁的声音;物理学上,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__________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3.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在_____________处、在_____________处、在___________处控制。

最新八年级(下)物理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点完整版

最新八年级(下)物理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点完整版

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梳理1.质量:⑴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⑵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⑶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⑷测量: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

具体如下:A.“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B.“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D.“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E.“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F.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2.密度:⑴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⑵公式:mvρ=mvρ=m vρ=⑶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

⑷理解密度公式:mvρ=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②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③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大的密度小;④不同物质,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密度大。

⑸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存在,其中给出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接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 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种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穿溜冰鞋的人用力推墙,人会向后退,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2节弹力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做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2、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实验室里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道理做成的。

测量力的工具还有握力计,臂力计等。

而各种各样的秤是测质量的。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B.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若没有,则要调到零刻度线上。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是竖直向下。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了重力力的作用。

2、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表达式为G=m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9.8N/kg,它的意义是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粗略计算时,g取10 N/Kg重力的大小要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质量随位置的变化而不变。

地面上6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600牛顿,地面上8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8牛顿,用量程为5N的弹簧秤能测出它的重力吗?答。

3、重锤线(又叫铅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原理制成的,用它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指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第2节二力平衡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可以用八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8、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第3节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产生的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5、、测量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6、应用: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第1节 压强1、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它力,则压力F = G⑵方向: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⑶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 压力 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S F 推导公式:F = PS 、S=PF ⑶单位: p —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m 2) 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压强:我们一般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 =G 容+G 液),后确定压强。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例:菜刀刀口很薄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例: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是利用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1.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测量仪器:压强计.液面高度差越大,则液体压强就越大.2.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计算:gh p ρ=,(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 3;g=9.8 N/kg ;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

)4.根据gh p ρ=,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5.、1)2).F=G F<G F>G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 ;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固体则先确定压力F=G,其次确定压强p=F/S p ) 7、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如果只装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

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第3节 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等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 0=760mmHg=76cmHg=1.013×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A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3×105Pa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4、大气压的特点:⑴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⑵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