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二、诗中描绘的儿童生活是怎样 的?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
拓展延伸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 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绚 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 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 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同学们请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 的古诗词,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出 诗中的画面。
学习目标
1.自由度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 诗句。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大意思 考(1)每首诗写了几个孩子?是哪 句提到的?(2)诗词中的孩子分别 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
一、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 词的意思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三首诗词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 难点,在全班交流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五年级上册 5古诗词三首

bó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秋
思
[唐 ]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秋
思
[唐]张 籍(jí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zhònɡ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问儿何时醒离别,一年几团圆月? 父亲问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轻离别吗?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满 州人,清代词人, 文学成就 以词为 最,现存词三百四 十二首。时人誉 “清代第一词人”
在纳兰性德九年的侍卫生涯中,多 次随从康熙出巡,足迹至塞外、关东、 山西与江南等地。由于经常护随康熙到 塞北与关外巡视,熟睹漠北之景,对行 役之苦有深刻体验,固而他写下了大量 边塞词。1681年,作者护驾巡视辽东, 写下了此词。
《晋书· 张翰传》中说,张翰 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 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 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 而归。 张翰宁愿弃官而回家,那 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 吗?有谁知道?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 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 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等职,帮世称“张水部” 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 眼疾严重帮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 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 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 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有《张司业集》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好在更加突出了春天的生 机盎然,使语言十分灵动,更深化 了作者思想的情感。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补充资料: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 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 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 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 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了朝廷 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 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一年后,皇帝 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 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 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 洲》。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 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 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当捎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 已封好的信查看。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 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将士 们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 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寒风大雪的。
秋思
【唐】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 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 。先世 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 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 《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泊船瓜洲》1、泊船:停船。
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
读shù chóng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秋思》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长相思》【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课文《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舟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有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牧童》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句子赏析《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5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9
诗歌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中的明月。
10
诗歌理解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 来的?
可爱、调皮、疲倦。
一个“弄”,一个“卧”。
11
诗歌小结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1
字音认读
篙 (gāo) (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 (翁媪) 剥
(bāo) (剥开)
2
牧蓑遮 醉媚锄剥
3
4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5
课文朗读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6
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7
听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8
诗歌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 里都是草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秋思
张籍 张籍(约766年 — 约830 年),字文昌,唐代诗 人,和州乌江(今安徽 和县乌江镇)人。汉族,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 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 江镇)。张籍为韩门大 弟子。并称“张王乐 府”。代表作有《秋 思》、《节妇吟》、 《野老歌》等。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聒: 声音嘈杂
小组讨论,长相思的诗意。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出发, 入夜,营帐都点起了灯。 夜已 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 声搅得人们无法入睡,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风雪之声。
泊船瓜洲通过 写景 来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思考哪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作者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作者在瓜州, 看到京口, 想到钟山(家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中的绿可以用 “到”、“过”、“入”、 “满”交换吗?为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中的绿可以用“到”、 “过”、“入”、“满”交换 吗?为什么?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根据词的意思,翻译 诗句的意思。
间: 间隔;隔开。
只隔: 仅仅隔着。
数重山: 几座山。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泊船瓜洲诗意: 一二句: 从京口到瓜州仅有一江之 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 着几座山。
三四句:春风又吹绿了江 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 能照我回到家乡。
而秋思通过 叙事 来表达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而长相思是通过 写景 叙事 相融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 念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 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 美好、最真挚的情感。《泊船 瓜洲》、《秋思》、《长相思》 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 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 深的思恋和热爱。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停泊)
——王安石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诗人。)
此处“绿”字诗 人曾想过用“到、 过、入、满”,为 什么诗人最后选 “绿”?
思家切 不能还
?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 思乡情深深的震撼了我们。
——[唐]张籍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①。 开封:把封好的 行人:这里指捎 复恐匆匆说不尽, 信拆开。 信的人。 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 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 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思念亲人的 情景。秋天到了,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 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 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 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打开信封看看还有什 么没写。诗人通过写信和“开封”这两个 细节的描写,把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复杂 的感情,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洛 (luò)(洛阳)
榆 (yú) (榆钱) 畔 (pàn) (河畔) (营帐) 帐 (zhàng)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 山,抚州临川(今江西 抚州)人。21岁中进士, 当过十多年地方官,曾 于宋神宗时担任宰相推 行变法改革,是北宋著 名有名的政治家、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舟过安仁】改编故事
春天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宋代诗人 杨万里乘船去那里游玩。来到安仁,杨万里马 上喜欢上这个了地方,这里万物复苏,鸟语花 香,湖光山色,美呀! 在这迷人的景色里,杨 万里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 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 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 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 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 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浆, 船不动了。
•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的散步,无意间看 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茅草屋后面有一棵 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 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溪水 清澈透明,溪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 光的照耀下,溪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 溪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 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似 放非放,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戴轻 纱的少女。 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 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绿可爱。 屋檐上,一对小鸟正用那 银铃般清脆的嗓音唱 美妙动听的歌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 的喜爱,对两个小孩玩耍 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的赞赏。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第二课时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
他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 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 重用。晚年他隐居在江西信州, 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表现恬静、 温馨的田园生活的诗词。这首词 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 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 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suō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唐)吕岩
铺 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饱饭 蓑衣 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弄:逗弄。
•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 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 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 得格外清新优美。 •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 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 《清平乐· 村居》,原为唐教坊曲名。这
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 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
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 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
村中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上片
秀 丽
恬 村中人(老夫妇): 醉里吴音相媚好
静
大儿:锄豆草
下片
(动作)
中儿: 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表现出茅舍一家 老小幸福、和谐 的生活图景
•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 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无 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无忧无 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 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 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 是如此。
清 平 乐 村 辛 弃 居 疾 ·
茅檐低小, ①清平乐 村 溪上青青草。 居:清平乐, mèi 醉里吴音相媚好, 词牌名。村居, ǎo 这首词的题目, 白发谁家翁媪。 意为乡村生活。 大儿锄豆溪东, “乐”在此处 yuè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bāo
yán
wú lài
péng
• 杨万里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在干吗呢?这时, 他发现一个小孩撑起了一把伞,但是天气晴朗, 并没有雨啊,这让杨万里很纳闷:不知道他们想 干啥呢?百思不得其解。杨万里禁不住问他们: “你们张伞在做什么呀?”小孩回答:“我们想 省点力气,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在利用风力呢, 风吹了伞,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 杨万里这时才恍然大悟,叹道:这两个小孩 真聪明呀!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zhē 不是遮头是使风。
gāo zhào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篙 棹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 遮头 使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子,在溪边伏着剥莲蓬 取莲子。
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
•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
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 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 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 有了光彩。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 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 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 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 的喜爱。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 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 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 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 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 一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 一边吹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 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 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 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 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 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 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横草 野铺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牧童放牧归来, 吃饱后已是黄 昏。他连蓑衣 都没脱,就愉 快的躺在草地 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月卧 明看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清平乐 村居
茅檐 溪上 醉里 白发
大儿 中儿 最喜 溪头
低小, 青青草。 吴音 相媚好, 谁家翁媪。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小儿无赖, 卧剥莲蓬。
翁媪:老翁、老妇.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茅檐 低小,溪上 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他们 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 把伞.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 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 思想感情?
• 一座小茅屋坐落在长满青草的 溪边。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 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 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 白发夫妻。
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
•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 ⑦织:编织。
•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
•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 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 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汉钟离
荷仙姑
吕洞宾 张果老
曹国舅
铁拐李
韩湘子
蓝采和
原名叫做“吕 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 做过县令。后来 唐代暴发了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 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 山中修道。最后 不知去向,传说 他已经得道成了 神仙。
牧
mù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茅屋旁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 一些酒, 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 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 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呢! 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的豆田里辛勤的锄 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 正在用竹草细心的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 未成年的 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也帮不了 什么忙,只能趴在小溪边上,一边调皮地逗着小 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 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