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5.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诗.导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古诗词三首
读诗题: 《牧童》 知诗人:
——[唐].吕岩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切的数字, 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铺:铺开。(草原茂盛给人平缓舒服之感)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风中笛声悠扬飘逸,牧童吹 笛嬉戏,富有情趣)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明诗意:
1.自由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这是一个(
)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已经得道成了神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古代诗词中最著名的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月夜中寂静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传达了诗人内心深情的思乡之情。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来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明亮景象,接着用“疑是地上霜”来形容月光的明亮像霜一样凉冷,同时也暗示了夜晚的寒冷。
然后,诗人写道自己仰头望明月,尽管他身处异乡,却能通过观赏明月来思念故乡。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形式简短明了,意境深远,清新而纯粹。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是极富盛名的一首。
整首诗以描写山河壮丽景色和励志的主题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对进取、超越的向往。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突出壮丽辽阔的山河景象,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接着,诗人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话来表达自己追求进步和超越的精神。
他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往上爬,达到更高的境界,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这首诗形式简明扼要,发人深省。
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诗人激发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心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一首诗,是他晚年所作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山林的宁静以及一个空山中的人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描绘空山寂静的景象,无人迹可寻,却能听到人的声音。
这一描写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山林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神秘。
接着,诗人用“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绘自己的境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新课标五年级古诗词三首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 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 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 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 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语文作业本
5、古诗词三首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叶渔船两小童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叶渔船两小童 不是遮头是使风
青青草
锄豆溪东 亡赖
醉里吴音相媚好
正织鸡笼 卧剥莲蓬
逗弄。 怪不得顽皮,淘气。
2 这句写小孩的淘气顽皮的样子,写得很生动。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
1.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全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画面。
2.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描绘了小渔船上两个孩童的有趣动作,表现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和聪明才智。
3.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所作,全诗描绘了一家五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以上是三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建议查阅教辅材料或咨询语文老师。
小学语文_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查阅的资料等,想象当时的画面或情景,谈谈你的感受。
3.总结三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说出诗词意思,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情怀,总结三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异同,品析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倾听歌曲《故乡的云》。
(烘托气氛,将学生带入浓浓的思乡之情中,调动孩子的思绪。
)师:孩子们,这是一首著名的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唱出千万游子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大家有离开家乡或离开父母很久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吧。
生回答。
师:老师分享自己的游学经历。
并分享给孩子一首小诗《想家的心情》。
(师配乐朗读)其实,思乡、思亲是我们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
古时候,许多诗人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思乡诗词。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诗句,并将读不准和不理解的诗词句勾画记录下来,结合工具书和和课文注释解决古诗生字词与大意;(2)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在读诗歌时注重用“/”划出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节拍,读出情感,从而感知全诗内容,走进诗歌所表描写的情境;(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课文注释自由讲解古诗大意。
(明确: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古诗,品读古诗并思考“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通过重点讲解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用简笔画方式示范划出三者的方位)(3)通过诗中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思考作者此刻站在什么位置,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明确:首联和颔联中,“一水”“只隔”表现了作者心里认为瓜洲、京口、钟山三者之间距离很近,同时请学生体会古代交通工具是车马、船只,了解到从瓜洲到京口再到钟山实际距离其实很远,而作者心理距离却很近,正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这首诗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 满童稚的行为和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 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 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 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 进啊!
小练笔:
把古诗《舟过安仁》改 编成一个小故事。
从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从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可 以看出他们是怎么样的小朋友 呢?
诗人喜不喜欢这两个孩子?
再读感悟:
话说当年,诗人杨万里划着小船路过 这个地方。万里晴空,碧波荡漾,多么令 人心旷神怡啊!忽然,看到一叶渔船,船 上坐着两个孩子,可是,他们把撑船用的 竹竿和船桨都收起来了?诗人纳闷了?你 能读出诗人的纳闷不解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舟过安仁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动听 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而 我要说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诗, 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 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舟
过
宋安
杨
仁 万
里
·
作者介绍: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杰出的诗人,“中兴四大家” 之一。
自读感知: 1、自由朗读。 2、小组赛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有层次的读要做到三点:读准 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
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解
棹:船桨。
词
怪生:怪不得。
语
遮头:为头部遮挡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第一二句诗,描写了什么 画面?
为什么要收起竹竿和船桨, 不下雨却要打伞呢?(带着疑问 读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一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古诗词三首》。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
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古人眼中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三首》。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初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读出节奏,下面开始吧。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相信这些词语也难不倒大家,谁自告奋勇?这位男生,你举手最高,你先读。
你声音洪亮,请坐。
哪个词语没有读正确?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剥莲蓬的剥(bāo),这里应该读剥,还有一个音是剥(bō)。
你真是有一双火眼金睛呢!那你可以组一个词吗?非常好。
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棒!
老师在课前批阅大家的自主学习单是,发现锄头的锄字出错较多。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锄”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一个金字旁,说明它和金属有关,右边是一个帮助的“助”,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同学们眼学千遍,不如握笔一遍,快在你的自学单上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吧。
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精读:生字词大家掌握的都非常的好了,刚才读的三首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呢?我听到呼声最高的是第一首牧童。
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一首。
请同学们伸出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诗题。
同学们,我们在写牧的时候,牛字旁的最后一笔要变提。
那什么是牧童呢?对,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
一起来读:牧童。
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就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呢?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你说诗人吕岩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你了解的可真不少呢,请坐。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本首古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读好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尝试的来读一读呢?这位女生,你来读。
你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但是总还感觉缺少那么点感情,请坐。
谁还可以来读一读?你读的时候注意了停顿,非常好,请坐。
同学们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如果能读出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读的可真好!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描写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同学们真会读书,那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呢?原野辽阔,笛声悠扬。
概括的真不错。
那哪位同学可以是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你来说。
你说,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笛声悠扬悦耳,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
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牧童放完牧之后他又去了干了什么呢?他跑去草地上看月亮了。
那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果真如此,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呢?这位男生,你来。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后已是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你说的非常的好,请坐。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这个牧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呀。
非常的快乐,自在,无拘无束,那你你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吗?对牧童的喜爱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是生活状态的向往。
你们能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吗?同学们,开始吧!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老师仿佛也能看到那山村迷人的暮色,悠然自得的牧童。
迁移: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人,体会诗意,感悟思乡感情的方式学习了第一首古诗。
那同学们可不可以继续用这种“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的方法继续学习另外两首古诗词呢?一会儿我请小组代表来汇报。
有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先来说一说。
二组你们举手举的最高,你们先说。
你说《舟过安仁》写的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两个孩童,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情景。
多么可爱的孩童啊!哪个小组还想来补充一下。
三组,你们来说一说。
你们说还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讲的非常的好,请坐。
那《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第五小组,你们来说一说。
你们说,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
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
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总结的非常到位,请坐。
小练笔: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首都是有关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那你能尝试着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改成一篇优美的短文吗?下面开始吧!谁可以来说一说?你写出了两小儿借伞使风的机敏。
请坐。
还有谁可以来说一说?你来说,你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三小儿的悠闲生活。
请坐。
作业:同学们,课上到这里我们就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课下再去收集一些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词,我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讨论。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以上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板书: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唐吕岩
笛声弄晚
卧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