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工原理(2)总结
食品工程原理 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食品工程是一门将工程原理和技术应用于食品制造的学科,其目的是利用工程学原理,将食品原料经过种种工艺处理,生产出合格、安全、美味的食品。
食品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成分、物性、生产设备、生产系统、过程控制、新产业技术、环境与能源等相关。
食品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食品加工工艺一直在不断改进,新的技术和理念也在不断涌现。
从第一台模拟风扇式冷凝机的出现,到现在的超声波处理技术、高温短时间消毒技术、低温乳化技术等,食品工程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二、食品原料的基本性质1. 水分含量:食品的水分含量是其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
食品中水分多则易受微生物污染并变质,少则易变得干燥,影响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2. 营养成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是指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构造成分:构造成分是指食品中的主要构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构造成分对于食品的可加工性、口感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4. 食品的物理性质:食品的物理性质包括食品的形态、结构、大小、形状等。
这些物理性质对于食品的加工和加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变形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5. 食品的化学性质:食品的化学性质包括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反应、酸碱度等。
这些化学性质对于食品的加工、储藏期间的变质、变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食品工程中的基本工艺1. 加工:加工是指将食品从原料状态转化为最终食品的过程。
包括初加工和深加工。
初加工是将原料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半成品。
深加工是在初加工的基础上,对半成品进行各种深度加工,生产出成品食品。
2. 杀菌:杀菌是指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将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灭,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常用的杀菌工艺包括煮沸、高温短时间杀菌、紫外线辐射、臭氧杀菌等。
3. 色泽处理:对食品的颜色进行处理,既可以使食品颜色更加诱人,也可以延长食品的品质保持期。
食品工程原理 第二章 衡算方程

qm1
m
qm2
dm
qm1 - qm2 d 流动为稳定流动时,积累量为零,上式即转化为连续性方程。
(二)无化学反应的多组分系统 对单个组分分别进行质量衡算:
qm 2i
- qm1i
dmi
d
0
qm 2 w2 i
- qm1w1i
dmi
d
0
对于n个组分,可写出n个衡算方程,加上总衡算方程,共
在无物料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过程,应有:
m
n
qm1i qm2 j
i 1
j 1
m
n
qm1i w1iA qm2 j w2 jA
i 1
j1
解简单流动系统质量衡算问题的步骤: (1)画出过程框图,标出物料的名称、物料量、组分浓 度、温度、密度等; (2)选择计算基准; (3)列物料衡算方程,对每一种组分均可作物料衡算, 然后解此方程组。
qn2 x2i
- qn1 x1i
dni
d
Ri
总质量衡算式:
dn
qn2 - qn1 d R
总摩尔生成速率R应根据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确定。可以 选择一种产物或生成物作为基准,用此基准来表示其它组 分的摩尔生成速率。
[例2-1-3]甲醇的制造按下列反应式进行:
CO+2H2
CH3OH
生产流程如附图所示,将反应气体通入以ZnO-Cr2O3为催
01 2
01 2
解:选择附图中虚线所示的范围为控制体,其控制面为截面
S1、S2和靠近大管内壁的流体层(不包括管壁)。由于流体 作一维流动,流速u与ux相等,并且流速与截面S1、S2的法
线方向平行,cosa=±1。在湍流条件下,截面上的速度分布
食品工程原理总结

食品工程原理第4章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球形颗粒的表示方法:用直径d全面表示。
非球形颗粒的表示方法:1)体积等效直径2)表面积等效直径3)比表面积等效直径颗粒群的特性:任何颗粒群都具有某种粒度分布。
颗粒粒度的测量方法:筛分法、显微镜法、沉降法、电阻变化法、光散射与衍射法、比表面积法。
固体流态化的概念和状态:概念:流体通过固定床层向上流动时的流速增加而且超过某一限度时,床层浮起的现象称为固体流态化。
状态:流体经过固体颗粒床层的三种状态:当流体自下而上通过固体颗粒床层时,根据颗粒特性和流体速度的不同,存在三种状态: 固定床阶段、流化床阶段、气力输送阶段过滤常数包括:1)滤饼常数2)过滤常数:与滤浆物性和过滤操作压差有关。
只有在恒压过滤是才能成为常数。
第5章液体搅拌调匀度:指一种或几种组分的浓度或其他物理量和温度等在搅拌体系内的均匀性。
混合的均匀度的表示:分隔尺度:混合物各个局部小区域体积的平均值。
可以反映混合物的混合程度。
分隔尺度愈大,表示物料分散情况愈差。
分隔强度:混合物各个局部小区域的浓度与整个混合物的平均浓度的偏差的平均值。
可以反映混合物的混合程度。
分隔强度愈大,表示物料混合愈不充分。
混合的原理:1)对流混合;2)扩散混合;3)剪力混合混合速率:指混合过程中物料的实际状态与其中组分达到完全随机分配状态之间差异消失的速率。
乳化:将两种通常不互溶的液体进行密切混合的一种特殊的液体混合操作,包含混合和均质化。
它是一种液体以微小球滴或固型微粒子(称分散相)均匀分散在另一种液体(称连续相)之中的现象。
乳化机理:由于乳化剂具有表面活性,它向分散相-连续相的界面吸附,使界面能降低,防止两相恢复原状。
此外,因乳化剂分子膜将液滴包住,可防止碰撞的液滴彼此又合并。
同时由于形成表面双电层,使液滴在相互接近时,因电的相斥作用防止凝聚。
乳化剂的这种作用使原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的乳液可以保持为稳定体系。
第6章粉碎和筛分粒度: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
食品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一、食品工程的概念与发展食品工程是指利用科学技术对食品进行加工、生产和保鲜的过程。
它涉及了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存、销售和配送等。
食品工程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工程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食品工程的发展受到了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和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食品工程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工程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
二、食品工程的基本原理1. 热力学原理热力学是食品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比如热量、温度和压力等。
热力学原理可以辅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食品加工的过程,比如加热、冷却、干燥等过程。
通过热力学原理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控制食品加工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2. 流体力学原理流体力学原理是研究流体运动和压力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在食品工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液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气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传递等,都需要运用流体力学原理来进行分析和控制。
通过研究流体力学原理,工程师可以更好地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液体和气体流动,从而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
3. 物质传递原理物质传递原理是研究物质在不同介质中传递规律的学科,比如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
在食品工程中,物质传递原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等过程。
通过研究物质传递原理,可以更好地优化食品加工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 生物化学原理食品工程中,生物化学原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研究食品中的组成、代谢和变化规律。
通过研究生物化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食品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同时,生物化学原理也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等生物技术手段来增强食品的品质和营养。
5. 工程原理食品工程中的工程原理主要包括机械、电气、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原理,比如食品加工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调试等。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是一门涉及食品加工、保存和营养学的学科,它综合了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学和化学工程学的知识,关注如何将原材料加工成安全、营养丰富、口感良好的食品。
在食品工程中,有许多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热处理原理热处理是食品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包括加热、制冷、干燥等过程,目的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热处理可以分为热处理、灭菌和杀菌三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适用的食品和操作条件。
真空包装技术真空包装技术是一种常用于食品保存的方法。
通过将食品放入真空袋中,抽出袋内空气并密封,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真空包装技术的原理是减少氧气含量,降低微生物活性,避免氧化反应,从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口感。
酶促反应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食品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酶促反应是指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能够促使食品分子之间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改变食品的性质。
通过控制酶促反应的条件和酶的种类,可以实现食品的改良和加工。
水活性水活性是指食品中水分子活跃性的程度,它对食品的微生物生长、口感和保存有着重要影响。
水活性越高,微生物生长速度越快,食品越容易变质;水活性越低,食品越容易保存。
在食品工程中,控制食品的水活性是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营养学原理食品工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丰富的食品。
了解食品中不同营养成分的特点,掌握食品加工过程对营养成分的影响,是食品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通过合理设计食品原料和加工工艺,使食品既美味可口又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需求。
总的来说,食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食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中国农大食品工程原理 第2章 (10)传热

第2章 传 热传热是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转移,又称热量传递。
热量总是自动地由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
1 传热的基本概念 1.1 传热的基本方式根据传热机理的不同,传热有以下3种基本方式: (1) 热传导(又称导热) 主要是通过微观粒 子的运动传递能量,物质没有宏观位移。
(2)热对流 热对流是指流体质点间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
对流可分为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
因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的差异,使轻者上浮,重者下沉,流体质点间发生相对位移,这种对流称为自然对流;因水泵、风机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引起的流体流动,这种对流称为强制对流。
(3)热辐射因为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称为热辐射。
物体之间相互辐射和吸收能量的总结果称为辐射传热。
辐射传热不仅有能量的传递,还同时伴随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辐射传热不需要任何介质来传递能量。
1.2 温度场与温度梯度 1.2.1 温度场温度场即是任一瞬间物体或系统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和。
温度场的数学表达式为 T=f(x ,y ,z ,t)稳定温度场:温度场不随时间而变化的传热过程; 不稳定温度场:温度场随时间而变化的传热过程。
在稳定温度场中的传热称为稳定传热。
温度场中同一时刻温度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温面,温度不同的等温面不会相交。
1.2.2 温度梯度将沿等温面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温度梯度,记做grad T :nTgradT ∂∂=温度梯度是向量,它的正方向是指向温度增加的方向。
通常,也将温度梯度的标量称为温度梯度。
对于一维温度场,温度梯度可表示为grad T=dT/dx1.3 传热速率与热通量传热速率(热流量)Q :单位时间通过传热面的热量,W (J/s );注意:在稳定传热过程中,通过各个传热面的热量均相等(为一常数),此为稳定传热的基本特点。
热通量(热流密度)q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传热面的热量, W/m 2。
传热速率与热通量的关系为: q=dQ/dS1.4 载热体用于传送热量的介质称为载热体。
食品工程原理 2

颗粒,而不适用于处理粘性粉尘、含湿量高
的粉尘及腐蚀性粉尘。此外,气量的波动对
除尘效果及设备阻力的影响较大。
旋风分离器的选用
首先根据系统的物性和分离任务要求选定旋
风分离器的型式,然后根据含尘气体的体积 流量、要求达到的分离效率和允许的压降确 定旋风分离器的尺寸和个数。
通常并联的分离效率优于串联,并且设备小、
Fb
6
6
d g
3
阻力
Fd A
u 2
2
4
d2
u 2
Fg
Fg Fb Fd ma
6
d s g
3
6
d g
3
4
d
2
u 2
2
6
d 3 sa
• 颗粒开始沉降的瞬间,速度u=0,因此阻力Fd=0,a→max
• 颗粒开始沉降后,u ↑ →Fd ↑;u →ut 时,a=0 。
ut
95 10 3000 998.2 9.81
6 2
18 1.005 10 3
9.797 10 3 m / s
核算流型
6 3 95 10 9 . 797 10 998.2 Re t 0.9244<1 3 1.005 10
3分离效率分离效率分离效率总效率总效率o进入旋风分离器的全部粉尘中被分离下来的粉尘的质量分率进入旋风分离器的全部粉尘中被分离下来的粉尘的质量分率1001210??ccc粒级效率粒级效率pi进入旋风分离器的粒径为di的颗粒被分离下来的质量分率的颗粒被分离下来的质量分率100121??iiipiccc1粒级效率pi与颗粒直径与颗粒直径di的对应关系可通过实测得到称为的对应关系可通过实测得到称为粒级效率曲线
食品工程原理2复习题

食品工程原理2课堂练习题1、精馏塔采用全回流时,其两操作线____。
2、根据对冷冻介质与食品接触的基本方式,冷冻过程包含____和____两个过程。
3、若进料量、进料组成、进料热状况都不变,要提高x D,可采用____方法。
精馏的两操作线都是直线,主要是基于____。
4、水冻结成冰的一般过程是____,而后由于体系达到了热力学的____条件,水将在冻结温度下形成冰晶体。
5、由于____和____,所以实际每蒸发1kg水要消耗1kg以上的蒸气。
6、根据干燥过程水分或干燥速率变化的特点,可将干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
7、在并流加料的多效蒸发中,蒸发室压强逐效____,沸点逐效____,前效进入后效时____,浓度____,传热系数____。
8、在相同温度下,萃取剂与组分B的互溶度越小,其两相区域的面积越____,所得萃取相的组成越____。
9、对于饱和湿空气而言,其湿球温度____干球温度。
10、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加时,亨利系数____,相平衡常数m____,溶解度系数H____。
(增加、减少、不变)。
11、在气体流量,气相进出口组成和液相进口组成不变时,若减少吸收剂用量,则传质推动力将____,操作线将____平衡线。
12、膜的透过速率随着推动力的增加而____。
13、对于同一种溶液,沸点升高值随溶液浓度及蒸发器内液柱高度而异,浓度越____,液柱越____,沸点升高值越大。
14、在精馏操作中,加料板以上的管段称为____,加料板以下的管段称为____。
15、精馏操作时,增大回流比R,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则精馏段液气比L/V___,馏出液组成___。
16、对一定组成的二元体系,精馏压力越大,则相对挥发度____,塔操作温度____,对分离____。
17、某吸收塔的实际操作浓度:气相浓度Y=0.06,液相浓度X=0.02;气液平衡关系为Y=2X,则气相推动力为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一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A,除A以外 的气体可以按照单一的惰性气体处理。进入吸收塔的气体流量 为50kmol/h,其中A的摩尔分数为0.1。要求A的回收率为98%, 并且得到的水溶液中A的摩尔分数不低于5%,吸收在200C、 1.2atm下进行操作,m=1.2,KY=0.5kmol/(m2.h),塔内填料的 有效比表面积为180m2/m3,塔内气体的空塔流速为0.5m/s, 试求: (1)水的用量; (2)塔径; (3)填料层高度。
萃取
一、萃取分离液体混合物的依据以及处理的对象; 二、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组成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 溶解度曲线和混溶点、共轭相和联结线,辅助曲线和临界 混溶点、分配系数和分配曲线、温度对相平衡的影响、 萃取剂(溶剂)的选择、选择性系数; 三、萃取过程的计算:萃取过程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 (如:萃取相E和萃余相R、萃取液E和萃余液R )、杠杆 规则、单级萃取的计算(重点)、多级错流萃取计算、 多级逆流萃取计算和最小溶剂用量(了解)
蒸馏
一、蒸馏操作分离液体混合物的依据: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 二、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相图和气液平衡方程,相对挥发度; 三、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基本概念) 四、精馏原理:1、多次部分汽化(得到高纯度难挥发度产品) 和多次部分冷凝(得到高纯度易挥发度产品) ;2、保证连 续稳定操作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五、理论板的概念和恒摩尔流的假定(符合的条件) 六、精馏的计算(重点):全塔物料衡算、精馏段和提馏段 操作线方程、回收率的概念、进料热状况、理论板数的计算 (重点逐板计算法,图解法)、回流比(全回流和最小回流比 的计算) 七、间歇精馏、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了解基本概念) 八、塔设备:塔板种类(说出三种)和几个不正常操作现象
tw t k H rt
w
( H s,t H )
w
了解
r0 tas t ( H as H ) cpH
W L( H 2 H1 ) G( X1 X 2 )
Qp LI1 I 0 L(1.01 1.88H 0 )(t1 t 0 )
I1 QL QD LI 2 I1 GI 2
五种进料热状况
L RD V ( R 1) D
L L q F
=1 =0 =液汽比 >1 <0
L L qF V V (q 1)F
进料线方程
xF q y x q 1 q 1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yn 1
R 1 xn xD R 1 R 1
0.903m 0.842
N OG
4 Y Y2 0.111 0.00222 1 7.32 Ym 0.01487 Y1 Y2 0.04788 0.00222 0.01487 Y1 0.04788 ln ln Y2 0.00222
Ym
Y1 0.111 1.2 0.0526 0.04788 Y2 0.00222 0 0.00222
1.在B-S部分互溶物系中加入溶质A组分,将使B-S互溶度—— 。 增加 降低 恰当降低操作温度, B-S—— 。 yA<xA 2.若B-S部分互溶物系中,分配系数kA<1表示:———。
选择性系数与精馏操作中———— 相当。
C 3.进行萃取操作时应使溶质A的——。 (A)分配系数大于1(B)分配系数小于1 (C)选择性系数大于1 (D)选择性系数等于1 4.用纯溶剂S对A、B混合液进行单级(理论)萃取。进料量
N OG dY Y2 Y Ye
Y1
H OG
V KY aA
N OG
Y1 Y2 Y1 Y2 Y1 Y2 Ym Y ln 1 Y2
D 4Vs u 0
塔径的计算
蒸馏章公式:
气液平衡方程 全塔物料衡算
x y 1 ( 1) x
F D W Fx F Dx D WxW
概念题: 1、精馏操作要使混合物中的组分得到完全分离, 部分汽化 。 必须进行多次地—————— 部分冷凝 、————— 单位进料量促使加料板上液体的增加量 2、q的定义是——————————————; 1 饱和液体进料q =———— ; 1/4 蒸汽是液体的3倍的混合物进料时q =———— 。
平衡 状态,即两相温度相等。 3、离开理论板时,气液两相达到———— 降低 4、简单蒸馏过程中,釜内易挥发组分浓度逐渐———————, 其沸点则逐渐—————— 。 升高 筛板 5、在我校的精馏实验中,使用的塔是————塔,实验目的 全塔效率 是测定塔的———— 。
鲍尔环 8、在我校实验用的吸收塔中所用的填料为—————。
非结合水分 9、干燥操作时,物料首先被除去的水为————,不能用 干燥 平衡水分 方法除去的水分为————。 10、物料中的水分与空气达到平衡时,物料表面所产生的水 相等 蒸汽分压与空气中水蒸气分压————。 零 。 11、非吸水性的物料的平衡水分接近于————
6、在常压下,200C时,氨在空气中的分压为15.2kPa, 1.09 与之平衡的氨水浓度为15kgNH3/100kgH2O,此时m=-------. 气膜 7、所谓气膜控制,即吸收总阻力集中在————一侧, 液膜 一侧阻力可忽略;如果说吸收质气体属于难 而———— 液膜 控制。 溶气体,则此吸收过程是————
W 2490 1.88t 2 100% Qp QD
蒸发章公式
一、沸点升高 1. f 0 0.0162T 273 f r 2. t pm T
2
t pm由pm查水蒸汽表查出, pm p 3. 1 ~ 1.50 C
(1)Y1
解:
y1 0.1 0.111 , Y2 0.111 (1 0.98) 0.00222 1 y1 1 0.1
0.05 0.0526 , X2 0 1 0.5 V 501 0.1 45kmol/h X1 L
93.06kmol/h 1675.13kg/ 450.111 0.00222 h 0.0526
吸收章的计算公式
Y mX
E m p
N A kG ( pA pAi ) N A kL (cAi cA )
N A k y ( yA yAi ) N A k x ( xA i xA )
N A K G ( pA pAe ) N A K Y (YA YAe )
食工原理(2)总结
传质原理
• 传质机理和吸收速率:扩散系数、等分子 反向扩散(蒸馏操作)、一个 组分通过另 一组分扩散(吸收)、传质模型(三个, 重点双膜理论论点)、吸收速率速率方程 (各种推动力形式下),气膜控制和液膜 控制的概念,并从中得到强化传质途径; • 漂流因数的定义,影响因素。
吸收
一、吸收操作概念,依据 二、相平衡关系:亨利定律、吸收剂的选择 三、吸收塔的计算(重点):全塔物料衡算、吸收率 的概念、操作线方程、溶剂用量的确定(最小液 气比的计算)、塔径计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传质单元高度和传质单元 数的计算(掌握平均 推动力法)] 四、脱吸:方法、与吸收的异同点(了解概念) 五、填料塔:结构和填料种类(三种)、填料塔的 流体力学性能(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图 三个区)
Hg 2
二、溶液的沸点t T , t Tk 三、有效温度差t T t
T为二次蒸汽温度Tk为冷凝器操作压强下的蒸汽的饱和温度
四、蒸发量 w0 W F 1 w1 五、完成液浓度 Fw0 F W 六、加热蒸汽消耗量 Wr Fc p 0 (t1 t 0 ) QL D r 七、蒸发器的传热外表面积S o w1 Q Q K o t K o T t1 Q Wr Fc p 0 (t1 t 0 ) So
L qF W xm xw L qF W L qF W L RD 1.5mol,W 1.52 1 0.52mol 1 ym L qF W xm xw L qF W L qF W 1.5 1.52 0.52 0.00416 xm 0.02 1.208xm 1.5 1.52 0.52 1.5 1.52 0.52 1.208 0.6 0.00416 0.721 y2 1 ym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L W ym 1 xm xw L W L W L qF W xm xw L qF W L qF W
最小回流比
Rmin
xD y q y q xq
EMV y y n n 1 yn yn 1
单板效率的计算公式
干燥
一、湿空气的性质与湿焓图:湿度、相对湿度、焓、比体积、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绝热温度、露点温度等 二、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湿基含水量和干基含水量的换算、 空气消耗量、蒸发水分量、预热器所需热量、等焓干燥过 程和非等焓干燥过程等 三、平衡关系和速率关系:物料中的水分(平衡水分和自由水 分、非结合水分和结合水分、临界水分)、恒定干燥条件、 恒速阶段和降速阶段、干燥时间的计算
1、=3的理想溶液,xF=0.6,q=1进料,要求馏出液中易挥发组分 的组成不小于90%,残液组成不大于2%。求: (1)每获1mol馏出液时原料液用量; (2)若R=5,它相当于Rmin的多少倍? (3)假设料液加到板上后,加料板上的浓度仍为60%,求提馏 段第二块理论板上的气相组成。 解:
(1) F 1W 0.9 0.02 F 0.6 0.9 W 0.02 F 1.52mol 0.6 0.02 3 0.6 (2)yq 0.818 1 3 1 0.6 0.9 - 0.818 1.5 Rmin 0.376 3.99 0.818- 0.6 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