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四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解题的智慧

高中化学解题的智慧

高中化学解题的智慧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门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科。

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化学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灵活运用知识和技巧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化学解题的智慧,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化学学习中的难题。

一、理解题目化学解题的第一步是要充分理解题目。

不仅要明确题目要求,还要审题,深入理解题目中的背景信息和条件。

有时候,题目中会提供一些提示或者关键词,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出题目属于哪个知识点的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解答。

例如,题目中可能会给出一段化学实验的描述,要求我们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先理解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然后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还需要注意单位换算和数据合理性。

二、运用知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基础。

只有通过学习并掌握各种化学理论、公式和规律,才能在解题时灵活运用。

1. 基本概念:我们要对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键以及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概念。

例如,在计算化学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需要明确哪些元素是被氧化剂还原剂的,被氧化还原的原子数目是否相等等。

2. 数量关系:化学中的解题很大一部分是涉及到量的计算。

掌握好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法则,并且熟练运用摩尔计算公式和化学方程式中的配平计算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题。

三、分析解题思路解决化学问题应该注重思路和解题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分析问题:1. 确定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我们计算、推导或者分析的内容,这样才能合理运用相关知识。

2. 归纳条件:从题目中抽取关键条件,分析这些条件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有时候,题目提供的条件可能并不直接对题目要求有用,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关键信息。

3. 假设设想:我们可以通过设想假设一些条件或者情况,来辅助我们理解问题或者推导解题思路。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1、电荷守恒、化合价守恒、能量守恒等等。

①质量守恒——就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②元素守恒——就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

③电子守恒——就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④电荷守恒——就是指在物理化学变化中,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

⑤能量守恒——就是指在任何一个反应体系中,体系的能量一定是守恒的。

2、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例1】在1升2摩/升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3.2克,问:(1)加入的铜粉是多少克?(2)理论上可产生NO气体多少升?(标准状况)【例2】10毫升某气态烃在80毫升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1.01×105Pa , 270K)时,测得气体体积为70毫升,求此烃的分子式。

【例3】将一定质量的铁放入100g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质量为105.4g,求加的铁的质量3、就是直接写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关的两种或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系数(化学计量数)并用短线相连的方法。

其实就是为了在解题过程中方便一点,少写一点,而且看的清楚一点。

例如:2NaOH + H2SO4= Na2SO4+ H2O 可以写为2NaOH~ H2SO4量上2:1的关系4“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而感到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组成判断的题目,采用极端假设(即为某一成分或者为恰好完全反应)的方法以确定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这样使一些抽象的复杂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例 4】某碱金属单质与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1.79g碱,此碱金属可能是()A. Na 钠B. K 钾C. Rb 铷D. Li 锂【例 5】两种金属混合物共15g,投入组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得11.2L H(标准状况下),2则原混合物组成中肯定不能为下列的()A.Mg AgB.Zn CuC. Al ZnD.Mg Al【例 6】0.03mol Cu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N O2,N2O4)混合气体共0.05mol .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A. 30B. 46C. 50D. 66【例 7】某混合物含有KCl,NaCl和Na2CO3,经分析含钠元素.5%,含氯元素.08%(以上均为质量分数),则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A. 25%B. 50%C. 80%D. 无法确定【例 8】已知25摄氏度下,0.1mol/L二元酸(H2A)溶液的PH大于1,其酸式盐(NaHA)溶液的PH小于7。

高中化学掌握酸碱中和的四大解题技巧

高中化学掌握酸碱中和的四大解题技巧

高中化学掌握酸碱中和的四大解题技巧酸碱中和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掌握酸碱中和的解题技巧,对于化学学习的理解和应用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高中化学中掌握酸碱中和的四大解题技巧。

一、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知识在解题之前,首先要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知识。

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在反应中相互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氢离子和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并同时生成一个盐。

二、掌握酸度和碱度的基本概念在酸碱中和的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酸度和碱度的基本概念。

酸度指的是溶液中酸性物质的含量,常用pH值来表示。

pH值越小,酸度越大。

碱度指的是溶液中碱性物质的含量,常用pOH值来表示。

pOH值越小,碱度越大。

酸碱中和的过程中,当酸度和碱度相等时,溶液呈中性。

三、应用酸碱中和的物质计算溶液的浓度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酸碱中和反应来计算溶液的浓度。

例如,当知道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以及酸碱摩尔比时,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的关系,计算出溶液的浓度。

四、使用化学方程式解析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的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化学方程式解析反应过程。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酸碱中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根据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列写化学方程式并运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质来解答问题。

总结:高中化学中酸碱中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酸碱中和的四大解题技巧对于化学学习至关重要。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知识、掌握酸度和碱度的概念、应用酸碱中和的物质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使用化学方程式解析酸碱中和反应,这些技巧都将帮助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更加准确和高效。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应用,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酸碱中和的解题技巧,提升化学学习的水平。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In places deeper than night, there must be darker eyes than night.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就在下面,欢迎大家一起学习高中化学解题技巧、高中化学题解题技巧、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哦!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一.守恒法:化学上,常用的守恒方法有以下几种: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原子守恒、质量守恒1、某露置的苛性钠经分析含水:9%(质量分数,下同)、Na2CO3:53%、NaOH :38%。

取此样品 10.00 g放入 100.00 mL 2.00 molL-1 的 HCl(aq) 中,过量的 HCl 可用 1.00mol/L NaOH(aq)中和至中性,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_______克。

2、Fe、Cu合金42g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无色气体为13.44L,将此溶液中加过量的NaOH充分沉淀,过滤,洗涤,灼烧,最后得混和氧化物,求氧化物的总重量。

二.估算法:1、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X、Y 两种元素,甲、乙中 X 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 30.4% 和 25.9%。

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 )A.XYB.X2YC.X2Y3D.X2Y52、有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铝、钙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将5.6克样品跟足量稀H 2SO4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此样品中一定含有(A)Cu(B)Al(C)Ca (D)Mg三.差量法:遇到反应前后固体或液体的质量、物质的量、体积发生变化时,可尝试用“差量法”解题:总压强为 3.0107 Pa 时,N2、H2 混合气体(体积之比为 1∶3)通入合成塔中,反应达平衡时,压强降为2.5107 Pa,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 NH3 的体积分数为( )A.35%B.30%C.D.四.和量法:与差量法相反,为解决问题方便,有时需要将多个反应物(或生成物)合在一起进行计算。

高中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一、关系式法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数量)关系。

例题: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A. 3.2gB. 4.4gC. 5.6gD. 6.4g【解析】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

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g无水晶体。

该碱金属M可能是()(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A. 锂B. 钠C. 钾D. 铷【解析】设M的原子量为x,解得42.5>x>14.5,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三、守恒法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

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

应填:+2。

(得失电子守恒)四、差量法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

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

高中化学解题四大思想方法(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四大思想方法(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四大思想方法(化学)高中化学解题四大思想方法(化学)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高中化学研究过程中,解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思想方法。

本文将介绍高中化学解题的四大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化学问题。

1. 分析思想方法分析是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它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理解,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在化学解题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应用分析思想方法:- 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

- 针对问题中的关键点进行思考,找出问题的核心。

- 分析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将其应用到问题中。

- 利用逻辑推理和实际情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2. 比较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是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特性和关系来解决问题。

在化学解题中,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思想方法来对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进行分析和判断。

具体步骤如下:- 比较不同物质或反应的性质、结构、组成等方面的异同。

- 掌握和运用化学概念、规律和原理,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 利用比较得到的结论,解决问题或判断反应的方向和可能性。

3. 探究思想方法探究思想方法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研究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在化学解题中,我们可以运用探究思想方法来探索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反应机理。

具体步骤如下:- 提出问题或现象,明确研究的目的。

- 设计实验或观察,收集数据和信息。

- 分析实验结果或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或关系。

- 利用实验或观察得到的结论,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办法。

4. 应用思想方法应用思想方法是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的化学应用问题。

在化学解题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应用应用思想方法:- 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 把问题转化为已学知识的应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 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

- 思考实际问题的应用意义和可能影响。

结论高中化学解题的四大思想方法——分析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探究思想方法和应用思想方法,是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工具。

(完整版)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含答案)

(完整版)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含答案)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一些巧解和方法一、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 所谓“差量”就是指一个 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

它可以是气体的体积差、物质的量差、质量差、 浓度 差、溶解度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 1】把 22.4g 铁片投入到 500gCuSO 4 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 洗涤、 干燥后称其 质量为 22.8g ,计算(1)析出多少克铜?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解析“充分反应”是指 CuSO 4 中 Cu 2+ 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 FeSO 4 溶液, 不能轻 率地认为 22.8g 就是 Cu ! (若 Fe 完全反应,析出铜为 25.6g), 也不能认为 22.8-22.4=0.4g 就是铜。

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溶解 56gFe ,就析出 64g 铜,使铁片质量增加 8g(64-56=8) ,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 8g ,就意味着溶解 56gFe 、生成 64gCu ,即“差 量” 8 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 (也可是物质的量)成正比。

所以就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 知“差量”22.8-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

设:生成 Cu x g , FeSO 4 y gFe+CuSO 4 =FeSO 4+Cu 质量增加 56 152 64 64-56=8y x 22.8-22.4=0.4故析出铜 3.2 克铁片质量增加 0.4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的质量必减轻 0.4g ,为 500-0.4=499.6g 。

【巩固练习】将 N 2和 H 2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器内,达到平衡时, NH 3 的体积分数为 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 1∶______。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 比。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指导4数形结合思想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指导4数形结合思想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指导4:数形结合思想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形象地描述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

”具体地说,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问题的背景、关系、图形特征或使“数”的问题借助于“形”去观察,或将“形”的问题借助于“数”去思考,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称为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数与形这一对应关系犹如形影不可分离一样,“数”的问题借助于“形”去观察,以形解数;“形”的问题借助于“数”去思考,以数赋形。

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常常用于解决化学问题,直观形象,化难为易,优化解题。

1.1 以形赋数先给出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寻找出有用的数据,最后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是将复杂问题以图形方式表示出来,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第一步:析图形,明意义分析图形的特点及变化趋势,明晰各种点(起点、拐点、极点、终点等)的意义第二步:找数据,定反应在图形中找出各段线发生的反应及离子的变化情况第三步:用原理,作判断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或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并判断正误向FeI2、FeBr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随通入Cl2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2Fe2++Br22Fe3++2Br-,2Fe3++2I-2Fe2++I2。

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线段BD表示Fe3+的物质的量的变化B.原混合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为6 molC.当通入2 mol 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D.原溶液中n(Fe2+)∶n(I-)∶n(Br-)=2∶1∶3【思路点拨】第一步,依据溶液中各离子还原性强弱顺序确定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第二步,对照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从图形中找出各线段对应的发生反应的各种物质及其物质的量;第三步,结合题意,判断选项正误。

【试题解析】通过题给信息可知,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为2I-+Cl2I2+2Cl-,2Fe2++Cl22Fe3++2Cl-,2Br-+Cl2Br2+2C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四)
和量法
与差量法相反,为解决问题方便,有时需要将多个反应物(或生成物)合在一起进行计算。

●难点磁场
用和量法尝试解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在密闭容器中,放入(NH 4)2CO 3 和 NaOH 的固体混合物共 19.6 g ,将容器加热到 250℃,充分反应后,排出容器中的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 12.6 g 。

则原混合物中(NH 4)2CO 3 和 NaOH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2
B.= 1∶2
C.<1∶2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案例探究
[例题]18.4 g NaOH 和 NaHCO 3 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 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 16.6 g 。

试计算原混合物中 NaOH 的质量分数。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过量判断能力,及计算混合物所含成分质量分数的能力。

知识依托:NaHCO 3 的不稳定性及碱与酸性气体的反应。

错解分析:过量判断失误,导致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错误。

解题思路:发生的反应有:①2NaHCO 3∆
====Na 2CO 3+H 2O +CO 2↑, ②2NaOH +CO 2∆
====Na 2CO 3+H 2O(加热条件下,不生成 NaHCO 3)
通过极限思维可知,原固体混合物中,NaHCO 3 含量越大,固体失重越大,NaOH 含量越大,固体失重越小。

判断 NaHCO 3 受热分解产生的 CO 2 能否被 NaOH 完全吸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首先需要写出 NaHCO 3 与 NaOH 恰好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题设条件下,固体失重:18.4 g -16.6 g = 1.8 g 。

设固体失重 1.8 g 需恰好完全反应的 NaHCO 3 和 NaOH 混合物质量为 x ,则:
NaHCO 3+NaOH ∆====Na 2CO 3+H 2O
124 g
18 g x
1.8 g
x =
g
18g
1.8g 124⨯= 1
2.4 g <18.4 g
可见,题设条件下反应发生后 NaOH 过量,过量 NaOH 质量为: 18.4 g -12.4 g = 6.0 g , 参加反应的 NaOH 质量为:
1
mol
g 124g 4.12-⋅×40.0 g ·mol -1 = 4.00 g ,
原混合物中 NaOH 质量为:6.0 g +4.00 g = 10.0 g ,
w (NaOH) =
g
18.4g 10.0×100% = 54.3%。

答案:54.3% 。

●锦囊妙计
遇到以下情形,可尝试用和量法解题:
1.已知混合物反应前后质量,求混合物所含成分质量分数时;
2.已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体积,求混合物所含成分体积分数时;
3.求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比、物质的量比或体积比时。

●歼灭难点训练
1.(★★★)某温度下,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适量的 NH 3(g) 和 Cl 2(g) 恰好完全反应。

若反应产物只有 N 2(g) 和 NH 4Cl(s),则反应前后容器中压强比应接近于( )
A.1∶11
B.11∶1
C.7∶1
D.11∶7
2.(★★★)Na 2CO 3(s) 和 NaHCO 3(s) 的混合物 190.0 g ,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 128.0 g 。

则原混合物中 Na 2CO 3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3.(★★★★)取 6.60 g NaHCO 3 和 Na 2O 2 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 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 5.30 g 。

计算原混合物中 Na 2O 2 的质量分数。

4.(★★★★★)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NH 4)2CO 3 和 NaOH 两种固体共 A g 将容器加热到 20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其中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 B g
难点磁场
提示:固体混合物失重:19.6 g -12.6 g = 7.0 g ,题设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为:
(NH 4)2CO 3∆
====2 NH 3↑+H 2O ↑+CO 2↑ 2 NaOH +CO 2∆
====Na 2CO 3+H 2O ↑
当(NH 4)2CO 3 与 NaOH 恰好完全反应时,固体失重 7.0 g ,所需混合物的质量可求:
因为 17.6 g <19.6 g ,所以 NaOH 过量。

答案:C
歼灭难点训练
w (Na 2CO 3) =
g
190.0g
168.0g 190.0-= 11.58%。

答案:11.58%
3.解析:发生的反应有:2NaHCO 3∆
====Na 2CO 3+H 2O +CO 2↑;
2Na 2O 2+2 CO 2====2Na 2CO 3+O 2↑;2Na 2O 2+2H 2O====4NaOH +O 2。

若 Na 2O 2 不足,则 Na 2O 2 先吸收 CO 2,再吸收 H 2O 。

首先确定水是否参加了反应。

题设条件下,固体失重:6.60 g -5.30 g = 1.30 g 。

当 Na 2O 2 与 NaHCO 3 分解生成的CO 2 恰好完全反应时,设固体失重 1.30 g 需这样的混合物质量为 x 。

则:
可见,原混合物中 Na 2O 2 并未将 NaHCO 3 分解生成的 CO 2 全部吸收,也就未吸收 H 2O 。

设原混合物中 NaHCO 3、Na 2O 2 的物质的量分别是 a 、b ,则:
a NaHCO 3+
b Na 2O 2====
2
2b a +Na 2CO 3+
2
2b a -CO 2↑+
2
a H 2O +
2
b O 2↑
84.0a +78.0b =6.60 (原混合物质量)
106×a +2b 2=5.30 (剩余固体质量)
解得:b =0.0200 mol (a 可不求出)
w (Na 2O 2)=
g
6.60mol
0.0200mol
g 78.01
⨯⋅-×100%=23.6%。

答案:23.6%
4.解析:加热时,容器内发生以下反应:
(NH 4)2CO 3∆
====2NH 3↑+H 2O +CO 2↑

2NaOH +CO 2====Na 2CO 3+H 2O ②
当①反应生成的 CO 2 与 NaOH 固体完全反应时,可认为发生了以下反应: (NH 4)2CO 3+2NaOH ∆
====2NH 3↑+2H 2O +Na 2CO 3 ③
(1)当③反应发生,且(NH 4)2CO 3 和 NaOH 恰好完全反应时,
即当A =
53
88B g 时:
m [(NH 4)2CO 3]=176
96A g=
11
6A g ,或m [(NH 4)2CO 3]=
106
96B g=
53
48B g ;
m [NaOH]=
17680A
g=
11
5A g 或 m (NaOH)=
53
40g 106
80B B =
g 。

(2)当A >53
88B 时,③反应发生,(NH 4)2CO 3过量,这时同时有①反应单独发
生。

(NH 4)2CO 3+2NaOH ∆
====2NH 3↑+2H 2O +Na 2CO 3
80 g
106 g
10680B g
B g
m (NaOH)= 10680B g=53
40B g ;m [(NH 4)2CO 3]=(A -53
40B ) g 。

(3)当 A <
53
88B 时,③反应发生,且 NaOH 过量。

(NH 4)2CO 3+2NaOH ∆
====2NH 3↑+2H 2O ↑+Na 2CO 3
Δm
96 g
80 g 106 g 70 g
70
)
(96B A -g
(A -B ) g
m [(NH 4)2CO 3]=
70)
(96B A -g=
35)
(48B A -g ; m (NaOH)=A g -35
)
(48B A -g=
35
1348A
B -g 。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