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类总结:整体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转化思维妙用

合集下载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高中化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复杂的科学,其解题过程需要兼顾理论和实践,并运用各种概念和原理,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头疼。

为了提高高中化学解题的效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优化思维,以更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优化思维方法,包括直接求解、整体思维、逻辑演绎、归纳推理和模式识别。

一、直接求解法直接求解法是一种最常见的解题思维方法,即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直接套用相应的公式或方法进行计算。

在应用直接求解法时,我们需要熟悉不同的化学概念和公式,并能够正确地应用它们。

此外,还需注重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当题目要求计算两个化学物质的摩尔质量时,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进行求解。

当计算溶液浓度的题目出现时,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溶液浓度的定义公式进行计算。

二、整体思维法在解决高中化学问题时,应采用整体思维法来快速理清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步骤。

整体思维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全貌,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给定条件。

接下来,我们应对给定条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将问题转化为化学概念和原理。

通过整体思维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化学知识,结构化地解答问题。

三、逻辑演绎法逻辑演绎法是一种在解决高中化学问题时常用的思维方法。

该方法通过运用逻辑关系和化学原则,通过先验知识推导出答案。

当题目出现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使用逻辑演绎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当一个题目要求计算化学反应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绎法来确定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摩尔比。

逻辑演绎法要求我们对化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准确地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运用逻辑演绎法,我们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高中化学的问题。

四、归纳推理法归纳推理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和总结大量的实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原则的思维方法。

当化学问题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时,我们可以使用归纳推理法来快速解决问题。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涉及的知识点繁多,解题过程也较为复杂。

对于高中生来说,提高化学解题效率可以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将讨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化学考试。

1.系统思维高中化学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错综复杂的知识点和反应条件。

系统思维强调将各个知识点和反应条件进行整合和归类,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框架。

因此,在解题时,我们应该将问题进行拆解,分解成更容易解答的小问题。

通过分析每个小问题的关联性,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框架,从而有效提高解题效率。

2.化学直觉化学直觉是根据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经验形成的一种直觉感知。

它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判断与化学相关的事物和现象。

高中化学解题中,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化学直觉,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化学直觉的积累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多动手实验和思考,积极探索实践中的规律和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化学直觉。

3.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高中化学解题中,逻辑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

逻辑思维强调从整体到部分、从原因到结果、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用逻辑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结构,理清问题的顺序和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4.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可视化的思维工具。

高中化学解题中,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知识点,梳理解题思路,提高思维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点和解题思路进行可视化,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

5.归纳总结在高中化学解题中,归纳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能够在解题过程中迅速找到关键点。

此外,通过归纳总结,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联的认识,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类总结:整体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转化思维妙用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类总结:整体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转化思维妙用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类总结:整体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转化思维妙用化学问题的解决与思维方法的正确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有关化学问题,可以明辨概念,生华基本理论,在解题中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达到准确、快速解答之目的。

下面例谈化学解题中的一些常用思维技巧。

一、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对一些化学问题不纠缠细枝末节,纵观全局,从整体上析题,以达到迅速找到解题切人点、简化解题的目的。

例1、将1.92g Cu 投入到一定量的浓 HNO 3 中,Cu 完全溶解,生成的气体越来越浅,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672mL 气体。

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求通入多少毫升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可使容器中充满液体。

解析:按一般解法解此题较为复杂。

如果抛开细节,注意到它们间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相等作为整体考虑,则可化繁为简。

浓 HNO 3 将 Cu 氧化后自身被还原为低价氮的氧化物,而低价氮的氧化物又恰好被通入的氧气氧化,最后变成 HNO 3 ,相当于在整个过程中HNO 3的化合价未变,即1 .92 g Cu 相当于被通入的氧气氧化。

由电子得失守恒知 64g/mol(1.92g)×2 = 22.4L/mol(O2)×4 解之,V(O 2 )=0.336L 即通入336mLO 2即可。

例2、某种由K 2S 和Al 2S 3组成的混合物中,这两种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含32g 硫元素的这种混合物的质量是 ( )A .64gB .94gC .70gD .140g解析:由K 2S 和Al 2S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其化学式为K 6Al 4S 9。

得K 6Al 4S 9~~~~9S630 9×32 X 32g用此方法,答案很快就出来了,为70g 。

答案:C例3、 有5.1g 镁,铝合金,投入500ml 2mol/L 盐酸溶液中,金属完全溶解后,再加入4 mol/L NaOH 溶液,若要达到最大量的沉淀物质,加入的NaOH 溶液的体积为多少? ( )A .300 mlB .250 mlC .200 mlD .100 ml解析:物质之间的转化为Mg HCl Mg2+ NaOH Mg(OH)2→ Al3+→ Al(OH)3Al H+ Cl- NaCl从反应的整体来观察,原溶液里的Cl- 和加入的Na+都不参加反应,最终生成NaCl,即,n(HCl)=n(NaOH)V(NaOH)= n(HCl)/ c(NaOH)=2×0.5/4=250ml答案:B例4、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Fe2++2 H2O ⇌ Fe(OH)2+2H+若在此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溶液的颜色将变,其原因是。

高中化学竞赛解题思维方法

高中化学竞赛解题思维方法

高中化学竞赛解题思维方法提高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既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需要,也是高中化学奥赛的需要。

谈谈解决化学问题的诸种思维方法,以供学习参考。

方法1一、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解答化学竞赛题的常用有效的试探性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策略。

类比思维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推理出它们在另一些特性上可能相似的思维形式。

其思维方法就是由新信息引起的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找原型),在新、旧知识间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从而利用原型来解决新问题。

类比思维的关键是找到新问题与原型间的可比点,二者要有一定的相似性,类比才可以发生。

飞鸟与飞机的类比、照猫画虎等均为典例。

【例题】硼酸晶体成片状,有滑腻感,可作润滑剂,硼酸分子结构可表示为。

硼酸对人体的受伤组织有缓和的防腐作用,故可用于医药和食品防腐等方面。

(1)根据以上所述可知硼酸应属于_____________。

A、强酸B、中强酸C、弱酸(2)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或离子时,其最外电子层具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趋势。

在硼酸分子中,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有_______个。

(3)硼酸和甲醇在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可生成挥发性硼酸三甲酯,试写出硼酸完全酯化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硼酸0.01mol可被20mL0.5mol·L-1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据此推测:硼酸在水中显酸性的原因是(写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写出硼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类比同周期的碳酸为弱酸,硼元素更靠近金属元素,显然为弱酸。

(2)在硼酸分子中,H原子为2个电子稳定结构,O原子为8个电子稳定结构,B原子是缺电子,3个共用电子对,只有6个电子。

(3)类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酸去羟基醇去氢。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高中化学是一门关系复杂、内容庞杂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优化高中化学解题的效率,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一、系统思维高中化学是一个系统性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在解决高中化学问题时要学会运用系统思维,将问题整体地看待和分析。

通过抓住问题的主干,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摩尔质量计算的问题时,可以从整体上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它与元素的原子量和物质的摩尔数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具体分析给定的问题,根据已知条件使用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进行求解。

通过运用系统思维,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提高解题的效率。

二、逻辑思维高中化学问题通常是逻辑性较强的,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我们需要理清思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逻辑推理找出问题的关键。

例如,遇到一个化学方程式平衡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写反应方程、列平衡方程等方法,运用化学计算的规则,使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最终找到平衡方程的系数。

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处理化学问题,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找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高中化学问题来说,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因为有些问题可能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或者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

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我们能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新角度和新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来推断化学式或物质的性质。

这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化学反应、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等知识,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发现问题的新解决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四、综合思维高中化学问题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和技巧,才能得到答案。

化学解题思维方法导析

化学解题思维方法导析

化学解题思维方法导析化学问题的解决与思维方法的正确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有关化学问题,可以明辨概念,升华基本理论,在解题中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达到准确、快速解答之目的。

下面例谈化学解题中的一些常用思维技巧。

一、整体思维对有些化学问题若“条分缕析”,试图“各个击破”,往往使思维繁琐、遇阻、停滞,反之若能统摄变化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析题,则可迅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解题思路简洁、顺畅、灵活。

例1、由NO 2、NH 3、O 2组成的混合气体22.4L ,通过稀H 2SO 4充分吸收后,溶液质量增加26.7g ,气体体积缩小至4.48L(体积均指标准状况),剩余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求原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 一看到混合物计算问题,很多同学就容易想到设未知数,写化学方程式,列方程组,这样虽然也能得出答案,但很麻烦。

若根据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平均摩尔质量(g·mol -1)相等,从整体上研究混合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可一步到位。

由题意知剩余气体为O 2,则22.4L 原混合气体的质量为:m=26.7g+(4.48/22.4)32=33.1g即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3.1 二、转化思维转化思维是指不要被所给问题的形式所束缚,而能依具体情况进行“变通”。

如将一个难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将直接难求解的问题变为间接求解的问题等。

这种问题变换的技巧常用于解繁杂的综合性计算题、陌生的信息迁移题和书写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等。

例2、自然界的磷矿中,磷灰石[Ca 3(PO 4)2]的含量较少,工业上生产磷肥常用地壳中含量较多的氟磷灰石Ca 5(PO 4)3F生产,写出工业上用氟磷灰石为原料生产过磷酸钙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 从产物过磷酸钙[CaSO 4和Ca(H 2PO 4)2的混合物]中含SO 4可知另一反应物为H 2SO 4。

但Ca 5(PO 4)3F 与H 2SO 4的反应教科书上没有出现过,书写有些困难。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

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和抽象性,高中化学解题常常给学生带来困难。

为了提高高中化学解题效率,我们需要探索一些优化思维方法。

本文将讨论几种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思维方式,包括系统思维、实践思维、模型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一种将问题划归为系统的思维方式。

在化学解题中,我们经常面对复杂的化学反应、平衡和计算问题。

通过运用系统思维,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部分,然后逐个解决,最终整合各个部分的结果来解决整体问题。

例如,我们遇到一个求解酸碱滴定问题的题目。

我们可以将问题划分为确定滴定方程、计算滴定反应的摩尔比以及计算滴定过程中各个物质的浓度等多个部分。

通过分解问题,我们可以分别解决每个部分,最后整合结果得到最终的答案。

二、实践思维实践思维是一种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思维方式。

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进行反应速率实验来观察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反应速率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实践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题效率。

三、模型思维模型思维是一种通过建立化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化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化学现象的简化和抽象,通过建立模型,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我们可以建立电子转移模型来解释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通过电子转移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反应中电子的流动,从而理解氧化和还原的本质。

模型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简化复杂的问题,提高解题的效率。

四、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寻找新颖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在化学解题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传统的解题方法可能无法奏效。

化学八种思维方法

化学八种思维方法

化学八种思维方法
化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以下是八种常见的化学思维方法:
1.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共性,从而形成一般性规律的思考方式。

在化学中,科学家通过归纳法总结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等。

2.演绎法:
演绎法是从已知事实或原理出发,推导出新的结论。

在化学中,演绎法常常用于推导反应机理、解释实验现象等。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取数据、观察现象,从而验证或推翻假设的思考方式。

化学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验证理论、发现新现象。

4.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一个问题或现象与另一个类似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在化学中,类比法常用于类比反应机理或性质。

5.模型法:
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现象。

在化学中,科学家经常使用分子模型、晶体结构模型等来帮助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6.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反向思考问题,从结果出发追溯原因。

在化学中,逆向思维常用于推导反应途径、确定物质的结构等。

7.综合法:
综合法是将各种已知的事实或原理综合起来,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在化学中,科学家经常通过综合各种数据和理论,得出更深刻的结论。

8.直觉法:
直觉法是凭借个人经验和感觉来做决策或解决问题。

在化学研究中,科学家可能依赖直觉进行初步猜测,然后再通过实验证实或修正。

这八种思维方法在实际的化学研究中相互交织,科学家们通常会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推动化学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归类总结:整体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转化思维妙用化学问题的解决与思维方法的正确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有关化学问题,可以明辨概念,生华基本理论,在解题中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达到准确、快速解答之目的。

下面例谈化学解题中的一些常用思维技巧。

一、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对一些化学问题不纠缠细枝末节,纵观全局,从整体上析题,以达到迅速找到解题切人点、简化解题的目的。

例1、将1.92g Cu 投入到一定量的浓 HNO3 中,Cu 完全溶解,生成的气体越来越浅,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672mL气体。

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求通入多少毫升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可使容器中充满液体。

解析:按一般解法解此题较为复杂。

如果抛开细节,注意到它们间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相等作为整体考虑,则可化繁为简。

浓 HNO3 将Cu氧化后自身被还原为低价氮的氧化物,而低价氮的氧化物又恰好被通入的氧气氧化,最后变成 HNO3 ,相当于在整个过程中HNO3的化合价未变,即1 .92 g Cu相当于被通入的氧气氧化。

由电子得失守恒知1.92g64g/mol×2 =V(O2)22.4L/mol×4 解之,V(O2 )=0.336L 即通入336mLO2即可。

例2、某种由K2S和Al2S3组成的混合物中,这两种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含32g硫元素的这种混合物的质量是()A.64g B.94g C.70g D.140g解析:由K2S和Al2S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其化学式为K6Al4S9。

得K6Al4S9~~~~9S6309×32X 32g用此方法,答案很快就出来了,为70g。

答案:C例3、有5.1g镁,铝合金,投入500ml 2mol/L 盐酸溶液中,金属完全溶解后,再加入4 mol/L NaOH 溶液,若要达到最大量的沉淀物质,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多少?()A.300 ml B.250 ml C.200 ml D.100 ml解析:物质之间的转化为Mg HCl Mg2+ NaOH Mg(OH)2→ Al3+→ Al(OH)3Al H+ Cl- NaCl从反应的整体来观察,原溶液里的Cl- 和加入的Na+都不参加反应,最终生成NaCl,即,n(HCl)=n(NaOH)V(NaOH)= n(HCl)/ c(NaOH)=2×0.5/4=250ml答案:B例4、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Fe2++2 H2O ⇌ Fe(OH)2+2H+若在此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溶液的颜色将变,其原因是。

例5、已知脂肪烃C4H10在光照条件下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问其一氯取代物可能有几种?而解析:不少学生回答:2种。

有些甚至是不假思索地口答的,还洋洋得意地说,C4H10有两种等效氢,所以一氯取代的同分异构体就是等效氢的数目。

造成这样的错误,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学生没有从整体上考虑物质可能存在的结构,而是依靠记忆,或者仅凭上课模糊的印象,知道丁烷(CH3CH2CH2CH3)满足C4H10而答题的,这样答题情况,在一开始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出现在很多学生的身上。

解题时应从C4H10整体进行考虑,由于题干中未告诉我们此分子式代表的具体是什么物质(这样的题干也是有机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所以它可能是丁烷(CH3CH2CH2CH3),也可能是2-甲基丙烷((CH3)3CH),也就是说,首先要弄清C4H10本身就有两种同分异构体,接着用到“等效氢”的知识,判断出丁烷和2-甲基丙烷各有两种等效氢,所以一氯取代物应该可能有四种(Cl CH2CH2CH2CH3, CH3CH Cl CH2CH3,(CH3)3CCl,(CH3)2CH CH2Cl。

)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思维程序与通常相反,不是从原因来推知结果,而是从结果入手分析解题思路,逆向思维有它的独特性,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充分运用逆向思维来求解某些化学问题时,有时比正向思维来得更简单,更巧妙。

例1、a gCu 可与含有bgHNO 3的溶液恰好反应。

若a: b = 4:10.5,则被还原的HNO 3的质量为 ( )A. b gB. b 2 gC.3b 4 gD. b 4g 解析:Cu 与HNO 3反应时因硝酸的浓度的不同,其还原产物也不同。

若正向思维,则参加反应的Cu 与被还原的HNO 3之间的量的关系难以确定。

但若考虑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则问题可迎刃而解。

依题意知,参加反应的Cu 为 a 64 mol ,起酸作用的HNO 3为2a 64 mol ,其质量为 2a 64 mol ×63g/mol = 6332ag,进而可知被还原的HNO 3的质量为(b-6332 a )g , 因a : b = 4:10.5,即a = 4b 10.5 ,故被还原的HNO 3的质量为b 4g 。

例2、锌粉、铁粉、镁粉的混合物4 g 与一定质量25%的稀H 2SO 4 恰好完全反应,蒸发水分后,得固体物质100 g ,则生成的氢气质量为( )A 、2 gB 、3 gC 、4 gD 、5 g【解析】本题如果采用正向思维将锌、铁、镁的质量分别设未知数进行分析、计算,则过程非常复杂,头绪也较多。

而采用逆向思维按以下思路解析: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由题意可知:锌、铁、镁三种金属全部参加反应,分别生成了硫酸锌、硫酸铁、硫酸镁,则蒸发水分后所得100 g 固体物质(硫酸锌、硫酸铁、硫酸镁的混合物)中,包含锌、铁、镁三种元素总质量为4 g ,其它的96 g 则为SO 4 的质量,继而根据反应中H 2与SO 4的关系,求得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2 g 。

由此可见逆向思维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是非常有益的。

例3、等质量的两种金属M 和N 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金属的硫酸盐和氢气。

生成的氢气质量m (纵坐标)与反应时间t (横坐标)的关系如下图(1)比较M 、N 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2)由图中的两条直线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解析】本题给出的是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质量与时间的曲线,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若是逆向思考:曲线上升得越快,说明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得越剧烈,该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M产生的氢气质量比N多,完全反应所需时间少。

例4、根据以下图推断(假设能发生反应的均反应完全)(1)若B是水,则A是;(填化学式)(2)若B是酸溶液,则A是;(填化学式)(3)写出C与B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5、在CO 和CO 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将该混合气体5㎏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气体再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白色的沉淀的质量是多少?【解析】本题如果按部就班,涉及到的反应较多,数据较多,计算繁琐,易于出错。

而如果把握住最终反应产物是碳酸钙,采用逆向思维,找出碳酸钙和起始反应物CO 和CO 2的混合气体之间所存在的C -CaCO 3守恒关系,则极易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三、极端思维极端思维是把研究对象或过程变化通过假设定理想的极端值,得极端情况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偏差发生的原因,作出合理的判断。

例1、将标准状况下的NO 、NO 2、O 2的混合气体充满容器,倒置于水中完全溶解,无气体剩余,若产物也不扩散,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值范围是 ( )A.139.2 < C < 122.4B. 139.2 < C < 128C. 128 < C <122.4D.无法确定解析:此题可用极端思维来分析,因溶于水后无气体剩余,若原混合气体中无NO ,则发生 4NO 2 + O 2 +2H 2O = 4 HNO 3 的反应, 5mol 气体转化为4mol HNO 3,C(HNO 3) = 45 ×122.4 (mol/L) = 128(mol/L );若原混合气体中无NO 2,则发生 4NO+3O 2 + 2H 2O = 4 HNO 3 的反应,7mol 气体转化为4mol HNO 3,C(HNO 3) = 47 ×122.4 (mol/L) = 139.2 (mol/L)。

由于是混合气体,则所得HNO 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值范围是139.2< C < 128。

例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 2(g)+3Y 2(g) 2Z(g)的反应,其中X 2、Y 2、Z 的起始浓度依次为0.1 mol·L -1、0.3 mol·L -1、0.2 mol·L -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的是( )A .c (Z)=0.5 mol·L -1B .c (Y 2)=0.5 mol·L -1或c (Z)=0.1 mol·L -1C .c (X 2)=0.2 mol·L -1或c (Y 2)=0.6 mol·L -1D .c (Z)=0.4 mol·L -1【解析】假设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完全,则生成物Z的浓度为:c(Z)=0.4 mol·L-1,但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备选项A、D中,c(Z)≥0.4 mol·L-1不合题意。

假设反应逆向进行到底,则c(X2)=0.2 mol·L -1,显然C也不合题意。

-1,c(Y2)=0.6 mol·L【答案】B例3、用注射器吸入少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发生如下反应(如图所示)2NO2(g)N2O4(g)(1)当活塞迅速向外拉时,气体的颜色先变_________,后变_________;最终和最初相比,_________更深。

(2)当活塞迅速向里推时,气体的颜色先变_________,后变_________;最终和最初相比,_________更深。

例4、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时,维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2,当达到新的平衡时,气体C的浓度变为原平衡时的1.9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n>p B.m+n<p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C的质量分数增加【解析】当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2,假设平衡未发生移动(虚拟出一种中间状态),则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的2倍,而事实上平衡发生了移动,平衡移动的结果是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的1.9倍,则可认为由虚拟中间状态向逆反应方向发生了移动。

即增大。

【答案】BC例5、一容积固定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 mol 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反应:PCl5(g) PCl3(g)+Cl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a%,若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容器中,最初投入的是2 mol PCl5,反应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b%,则a和b的关系是()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解析】(虚拟法)题目给出了状态1和状态2,为解决问题虚拟出状态3,状态3容器容积是状态1(或状态2)的2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