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六单元一兼爱教案4

合集下载

一、兼爱-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兼爱-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兼爱-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设计。

本教案围绕“兼爱”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儒家、道家、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关于“兼爱”的思想内涵、理解和差异。

同时,本教案还将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的训练。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兼爱”方面的思想观点;2.体会不同思想背景下的“兼爱”内涵差异;3.巩固先秦诸子相关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先秦文化的整体认识和审美情趣。

(2)能力目标1.综合运用信息阅读技巧,获得先秦诸子文章的信息和内涵;2.准确掌握和应用相关专业术语,表达对人文价值的思考;3.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释性阅读,深入探究文献的内涵和人文信息;4.独立思考并表达学习体会,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经典,培养更为完整的人文素质;2.激发对人类文明的热爱,构建健康的人生价值观;3.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建立对其的情感认同。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展示儒家、道家、墨家等先秦诸子“兼爱”的思想内涵,分析其理论价值;2.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和反思各家对“兼爱”的理解和解释。

(2)教学难点1.了解先秦思想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不同思想的引发原因;2.展现多重学科的整合,理用不同学科独特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3.进行批判性思考,深刻认识不同学派对同一道德创新事件的思考能力。

4. 教学方式与方法(1)教学方式1.讲授:通过教师主导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讲解;2.阅读: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文本;3.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互动。

(2)教学方法1.问题式教学法:遵循启发式的教育原则,对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推动学生间的互动;3.思辨式教学法:通过提出有点疑问、有分歧的观点,引导学生经过思辨、讨论,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1兼爱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1兼爱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兼爱兼爱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墨子文章“重复〞的气势。

2、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3、比照儒墨仁爱和兼爱的不同,深入理解兼爱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兼爱思想,通过探讨深入理解其意义【教学难点】比拟仁爱与兼爱的异同【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课前准备】1、学生自主预习,翻译课文,梳理文章字词2、初步思考课后习题: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墨家主张兼相爱,二者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各家面对社会现实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儒家仁爱,道家无为,韩非子说“儒墨为当世之显学〞。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那么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显学更接近实践。

儒家学派、黄老学派、墨家学说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

与儒家同称显学的墨家思想就是什么样的主张呢?它和儒家学说有什么异同,我们怎么评价它呢?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墨子。

提示:学习先秦诸子实际上我们可以依照了解作者,赏读文章、探究其思想、结合各家评论加深对其认识,这几个角度进行学习。

二、【了解作者】阅读单元提示,勾画重要信息,积累文化常识。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

主要观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

三、【赏读其文】1.今天我们学习?兼爱?,请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把握读音和句读。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提示重点字词读音。

相篡〔cuàn〕和调〔tiáo)敖贱〔ào〕于故〔yū〕恶人〔wù〕恶衣〔è〕牂羊〔zāng〕细要〔yāo〕朝〔cháo〕有黧黑〔lÍ〕之色破碎〔cuì〕乱行(háng〕2从体例上看,?论语?是怎样的形式—?—对话式、语录体。

到了?墨子?,已经是专题论文了,有自己明确的中心和翔实地论证,我们这篇文章,是就什么专题而发言?——兼爱。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6.1 兼爱1-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6.1 兼爱1-人教版

《兼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墨家主要思想2、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3、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现实意义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梳理文言知识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一直有“儒道”并称的说法,但在先秦时期其实是没有这种合称的,而有“儒墨”的并称。

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

又如《韩非子》中所言:儒墨“显学”。

都足以见墨家的显赫程度,可关于墨子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只记了一句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这说明在汉时,墨家已经几近衰亡。

墨家的消弭与其思想和组织形式有关。

墨家的思想精髓在《墨子·鲁问》中有这样一段话: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嬉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教师简要介绍墨学十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赏读《兼爱》。

二、预习检测1、通假字:贵必敖贱既以非之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教驯其臣破碎乱行2、古今异义: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3、一词多义:以不相爱生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三、文段解析2、3段是如何论证的?明确:诸侯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攻人之国野战非兼爱家主爱其家不爱人之家篡人之家相篡今人爱其家不爱人之身贼人之身相贼诸侯不野战兼爱家主不相篡今人不相贼墨家论证用“三表法”即“本、原、用”,试找出第4段中用“三表法”论证的语句。

四、思考与讨论1、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2、讨论墨家“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五、布置作业作文训练:浅谈墨家“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一、兼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一、兼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一、兼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探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学说的内涵与现实意义;2、探究墨子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3、探究墨家与儒家爱的学说的区别;4、加强对学生“爱”的教育。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进入高三了,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对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认识,对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思想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之现在全社会都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学生学习、理解这篇课文应该有基础,也会有一定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学说的内涵、提出方式与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区别。

4教学过程1【导入】1一、情境设置爱的故事前面唐老师已从语言角度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兼爱》,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从思想内容上探究墨子爱的理想。

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听一个小故事,听后说说你的感受——《禅师与小偷》(播放哈尔滨师大隋丽娟的视频片段)我听了这个故事后特别的感动,不知大家感受怎么样?哪位同学先说说?禅师用他的行动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用他的一颗炙热的爱心感动了小偷,这是一种博大胸襟的爱,是不寻求回报的爱,是没有功利色彩的大爱!大爱,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大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在两千多前,著名的大思想家墨子也遇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也有一个爱的理想。

2【活动】2二、主题探究爱的理想1、那么,他遇到什么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一段,用文中的四个字概括一下。

预设:天下之害(1)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为什么要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爱的主张?)预设: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第1课《兼爱》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第1课《兼爱》教学实录

《兼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阅读文言文。

3、情感目标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教学设想:《墨子》这部著作,几乎出现最高的一个字的几率,就是有关于爱的问题。

那么,墨子提倡的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将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教学实录:一、导入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墨子姓墨名翟。

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三、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解决难懂字词。

教师巡视,总体指导。

四、分析课文师: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总领下文。

师:回答得很好。

第一段指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师: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生: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师:墨子分别从哪几个层次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生1:(读课文第二段)分别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这方面去论述。

师:只是这些方面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生2:在课文还提到了盗贼、诸侯等等师:对。

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尽量全面。

在文章中墨子分别从臣自爱不爱君,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自爱其家而不爱他家,诸侯自爱其国而攻异国等方面深入阐述,认为乱“皆起自不自爱”,给人深刻印象,颇有说服力。

师:针对这种恶果,墨子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生:兼相爱。

师:对。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一段中“夫爱人者,…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仔细地品味里面的含义。

五、语句品读“兼相爱、交相利”等。

六、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6.1 兼爱-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6.1 兼爱-人教版

兼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的《论语》,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无不彰显了诸子文章的魅力与风采。

之所以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其一是流派众多,面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解明,卓异不凡。

其二从各家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ロ同声,面是各不相同,充满了先贤卓绝的智慧。

当时,各家各派的成员都积极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

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亲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

而墨子则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

《兼爱》作为墨子核心思想的体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高中生认识当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学习墨家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的深刻洞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父子相损、兄弟相亏等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兼爱思想来纠正错误的做法,让国君亲身示范,推广兼爱思想,则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的美好理想。

而通过学习本文,也能使更学生深入了解墨子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学情分析《兼爱》突出展现了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同时也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集中展现,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高中生掌握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进一步了解墨子其人其事,进而探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当代所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鉴于高二的学生已经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言知识,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紧紧抓住“兼爱”来解决,授课时设计三个问题贯穿全文:何谓兼爱、如何施行兼爱、实施兼爱后的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一、兼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一、兼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一、兼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一、兼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探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学说的内涵与现实意义;2、探究墨子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3、探究墨家与儒家爱的学说的区别;4、加强对学生“爱”的教育。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进入高三了,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对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认识,对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思想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之现在全社会都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学生学习、理解这篇课文应该有基础,也会有一定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学说的内涵、提出方式与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区别。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1一、情境设置爱的故事前面唐老师已从语言角度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兼爱》,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从思想内容上探究墨子爱的理想。

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听一个小故事,听后说说你的感受——《禅师与小偷》(播放哈尔滨师大隋丽娟的视频片段)我听了这个故事后特别的感动,不知大家感受怎么样?哪位同学先说说?禅师用他的行动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用他的一颗炙热的爱心感动了小偷,这是一种博大胸襟的爱,是不寻求回报的爱,是没有功利色彩的大爱!大爱,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大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在两千多前,著名的大思想家墨子也遇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也有一个爱的理想。

活动2【活动】2二、主题探究爱的理想1、那么,他遇到什么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一段,用文中的四个字概括一下。

预设:天下之害(1)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为什么要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爱的主张?)预设: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第1课《兼爱》优秀教学设计(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第1课《兼爱》优秀教学设计(3页)

兼爱教学设计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魏小爱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 情感目标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2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课用前一段时间的一则新闻(一对农村夫妇在儿子车祸死亡之后||,毅然选择捐献器官||,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这是人间的大爱||,其实这一种大爱精神早在2019多年前||,墨子就已经提出来了||。

走进《兼爱》二、根据课前预习||,补充墨子的相关知识||。

墨子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

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

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讲述一个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来加强学生对墨子的了解)||。

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的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三、文本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

通过多媒体检查预习情况:字词注音相篡()不惮()比期年()黧黑()牂羊()胁息()通假字(根据预习情况||,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既以非之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楚灵王好士细要教驯其臣破碎乱行贵必敖贱特殊句式(判断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此则天下之大害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既已非之||,何以易之?此何难之有?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完成对以下句子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第六单元《墨子》选读,本单元节选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分为三点:讲授选文,积累文言文词汇及文章写作等方面;了解墨子及墨子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针对选修课,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
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2、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3、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针对课标的要求,在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墨子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文的注释阅读文章。

但是要深入一步,理解墨子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从小学就接触了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比较儒墨关于“爱“的思想,深刻了解并体会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读懂选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梳理文脉,探究主旨,体会墨子的基本思想,并比较儒墨关于“爱“的思想,深刻了解并体会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思考“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体会“兼爱”的内涵,深入了解墨子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

2 墨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通过比较,深入了解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2 探究墨子“兼爱“思想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
作为经典名篇,本文拟从“文言”(词汇和语法)“文章”(文本内容)“文化”(“兼爱”思想)三个角度入手,使用阅读法、启发法展开教学。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选修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的学法主要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培养习惯,课堂上合作探究,活跃思维。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话题:
课件呈现诸子百家图片,由先秦两大显学引出墨子,进入文本
在中国文化史上,我们提到中国文化主流的时候,往往“儒道”并称,但是在战国时期,却没有这样的并称,而当时最显著的两个学派是“儒墨”或“孔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墨家是非常显赫的。

然而在后代,一直到清代以前,研究墨子的人却非常少,墨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为何后来却销声匿迹了呢?墨子的思想到底有哪些?为何他的学术后来淹没了呢?我们现在学习墨子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今天,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墨子。

【教学设想】通过似懂非懂的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一读文本理思路(学生读文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1、学文字,解疑惑
准确认读下列红字的字音,并理解其意义:
(1)是以不惮举其身
(2 )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
(3)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4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翻译】
(1)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2)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2、晓文意,理文脉
以墨子的话为线,梳理文章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如:
第一段:此则天下之害也。

第二段:然则察此害何用生哉?
第三段: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第四段:“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政也。


(三)二读文本思内涵(小组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1、兼爱思想的独特在于哪个字?是什么意思?
[补充象形字知识,兼——手持二禾,并也。

有兼顾、全部之意。

兼爱就是全都爱。

]
明确:手握两禾,有全部,都的意思。

2、从课文中找一找,墨子对兼爱具体的描述。

明确:“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3、通过这段具体的描述,能否总结出“兼爱”的特点?
明确:(1)“兼爱”就是一种“无亲疏远近,无等级、无差别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爱。

(2)“兼相爱”与“交相利”并举,把爱人和利己统一起来。

这反映出墨在以“兼相爱”之名行“交相利”之实的良苦用心,人们在兼相爱的同时必须交相利,爱如果不和利相结合,那一定是空洞的,虚幻的。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

4、墨子生活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明确:国与国相攻(相互战争),家与家相篡(相互掠夺),人与人相贼(相互残害)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

到处都在杀人,群臣、父子这两个当时最重要的关系都出现了问题,是一个充满杀戮、充满血腥的时代,是一个人伦意识极为淡薄的时代。

5、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什么不同?
【资料链接(幻灯)】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习惯于从自我开始层层外推:我自己——我的直系血亲——百姓——万物。

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

也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

甚至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君后国民。

因此,儒家虽然也强调“爱”,也提倡“泛爱众“,但是它的“爱”是有差别,有等级,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之分的爱。

这和墨家明显不同。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进一步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

通过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横向比较,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积累文化常识。

四、三读文本研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散思考)
1、在当时的社会墨子的理想能实现吗?
明确:墨子认为可以实现,不但能实现,而且简单易行。

文本:“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
就像少吃饭、穿粗衣、冲锋陷阵那么这样“天下百姓之所皆难”的事(有多难),只要统治者提倡都能做到。

更何况兼爱还有好处,因为你爱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爱你(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帮助你(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这样利人利己、两全其美的事,怎么会做不到?反过来,如果你不爱别人,别人自然也不爱你;你不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也不帮助你。

这道理,难道还不简单吗?
2、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明确: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3)中国人注重前者、热衷于义,淡漠后者、耻于言利。

(4)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设计意图】分析历史没有选择墨家的原因——客观认识墨子“兼爱”思想的局限性。

五、迁移拓展探价值
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 明确:(1)墨子主张在促进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

(2)“非攻”的思想,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互不侵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3)墨子“兼爱”中的关注平民阶层生计思想与我们今天实行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切合,其“交相利”的目的也与我们市场经济追求平等互利、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并能结合现实和国情,古为今用。

六、课堂总结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被淹没或批判,就忽视它跨越时空的价值,也不能不加辨析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特蕾莎曾说:“爱不能单独存在,它的本身并无意义。

爱必须付诸行动,行动才能使爱发挥功能。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兼爱人生,携手共行!
七、布置作业
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请自主学习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非攻》和《尚贤》,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九项是怎样从“兼爱”中衍生和拓展出来的。

【设计意图】全面系统了解墨家思想,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八、板书设计
兼爱墨子仁爱
相爱交利别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