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读者》思考诗歌鉴赏
朗读者电视栏目读后感

朗读者电视栏目读后感
《朗读者》是一档非常有深度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它通过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同时也传达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这档节目由董卿担任主持人和制作人,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智慧的世界。
在节目中,嘉宾们朗读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观看《朗读者》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更深刻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节目中,我不仅听到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还看到了许多真挚的情感表达,这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朗读者》还让我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
在节目中,许多嘉宾都提到了自己从小就喜欢朗读,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还让他们更加自信和坚定。
总的来说,《朗读者》是一档非常有意义的节目,它不仅让我感
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还让我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档节目将会继续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更加热爱文学和朗读。
2024年朗读者的观后心得范文(2篇)

2024年朗读者的观后心得范文《朗读者》是一档真人秀节目,以朗读故事为主题,通过真实而真诚的朗读,唤起观众内心的感动和共鸣。
该节目自从首播以来就备受瞩目,收获了大量的观众和粉丝。
作为一名热爱阅读的观众,我对《朗读者》这档节目也非常喜爱,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谈一下对于____年的观后心得。
首先,说一下节目的主持人。
《朗读者》的主持人一直是吴京,他的风格和个人魅力都非常吸引人。
吴京在节目中的表现也值得称赞。
他一方面展现出了极强的主持能力,热情而亲切地与嘉宾互动,另一方面又保持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给节目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娱乐性。
他善于调动气氛,为观众和嘉宾创造了舒适和愉快的观影体验。
同时,吴京也在节目中展现出了一位优秀主持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比如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对话、善于表达等等。
他的主持风格既温暖又幽默,给观众带来了非常愉快的视听享受。
其次,说一下节目的嘉宾。
《朗读者》每期都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嘉宾,涵盖了演员、音乐人、作家等等。
嘉宾们各具特点,不仅演技出众,而且文笔精湛。
他们那深情而又真诚的朗读,令人动容。
通过嘉宾们的朗读,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也能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一些嘉宾在朗读时流露出的情感和情绪,触动了很多观众的心灵。
他们的朗读既传达了故事的情节,也传递了背后的情感深意,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烈的共鸣。
再次,谈一下节目的内容。
《朗读者》的节目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嘉宾的朗读和嘉宾与观众的互动。
在朗读环节中,嘉宾们朗读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或个人所喜爱的作品。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情感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娓娓道来,将观众带入其中,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之中。
在朗读的过程中,嘉宾们通过声音和语调的变化,将故事中的情感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聆听的同时产生一种共鸣和共情。
在嘉宾与观众的互动环节中,观众可以与嘉宾进行深入的交流。
无论是对作品的解读,还是对人生的感悟,观众们都能借此机会与嘉宾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朗读者第二期读后感

朗读者第二期读后感读后感,朗读者第二期。
《朗读者》第二期是一档备受关注的文学节目,通过朗读的形式,将经典文学作品呈现给观众,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反响。
在这期节目中,不仅有了更多的精彩故事,更有了更多的精彩朗读者,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将文字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感动和震撼。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期节目的节目内容。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这些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学的瑰宝,通过朗读者的朗读,这些作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些经典之作。
除了这些经典之作,还有一些新近的文学作品,比如《活着》、《白鹿原》等等,这些作品也在朗读者的朗读下,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诠释,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作品。
其次,我要说的是这期节目的朗读者。
这些朗读者无一不是文学界的佼佼者,他们或是作家、或是学者、或是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将文字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
比如,有的朗读者用沉稳的声音,将《红楼梦》中的故事讲得深情款款,让人仿佛置身于红楼之中;有的朗读者用清脆的声音,将《西游记》中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有的朗读者用悠扬的声音,将《白鹿原》中的故事讲得唯美动人,让人感叹不已。
这些朗读者用自己的声音,将文学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期节目的意义。
《朗读者》第二期不仅仅是一档文学节目,更是一场文学盛宴。
通过这期节目,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朗读,更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文学,重新认识了生活。
这期节目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文学,更在于传播人文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总之,《朗读者》第二期是一档备受关注的文学节目,通过朗读的形式,将经典文学作品呈现给观众,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反响。
这期节目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朗读者的朗读淋漓尽致,节目的意义深远,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了解到了文学作品的内涵,重新认识了文学,重新认识了生活。
《朗读者》的多层意蕴_文学艺术论文

《朗读者》的多层意蕴_文学艺术论文论文导读::《朗读者》是一个有着多个主题、多重意蕴的文本,通过文本细读,揭示出文本隐藏的多层意蕴,展示作品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朗读者》一、短暂而长久的爱恋文章的第Ⅰ部的重点是讲述米夏与汉娜如昙花绽放般的情感。
在对米夏和汉娜的情感表述中,很多研究者使用了不伦之恋这一词语,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此。
米夏是15岁的少年,而汉娜已是36岁的中年妇女,他们相差21年的岁月足以使汉娜做米夏的母亲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但摒除传统和道德上的看法,我们似乎更应该关注的是,在这段以肉欲开始,以情感升华结束的情感纠葛中,当事人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米夏先是被汉娜的肉体所吸引:她的一番姿态让我的目光无法离开,离不开她的颈背;离不开她的肩膀;离不开她的胸部;离不开她的屁股;离不开她的大腿3情窦初开的少年,面对成熟强壮的中年妇女,因理性而作出的落荒而逃只是延宕了对欲望的渴求,却更进一步刺激了这种欲望。
汉娜的心知肚明与接纳的姿态,使他们开始谱写这一段由肉欲开始的爱恋。
然而,假设这一段感情仅止于此,确实是有悖人伦和道德的。
但随着他们朗读沐浴做爱并排小睡这一相处模式的形成,他们开始了灵魂上的交流,到达了灵肉上的合一。
这些场景,没有了淫荡,也没有了不洁之感。
从他们的相识、相恋,再到分别,是第一局部的内容,汉娜在米夏的心里留下了诸多难以磨灭的画面,它们从不消散,永不变色4:其中一幅是她在厨房里拉上长筒袜;另一幅是她站在澡盆前,伸出双手,手里拿着浴巾;还有一幅就是汉娜在骑自行车奔驰,裙边儿在车子带起的风中飘拂;最后,就是她站在父亲的书房里。
5从这些记忆中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交往的轨迹,而这轨迹既是真实的经历,也是米夏精神上的轨迹,那就是对汉娜的感觉与认知从肉体到灵魂。
在一步步的相处过程中,米夏也一步步的涤荡自己对汉娜的肉体欲望,看到汉娜别样的美好。
汉娜在离开米夏之前,还遗赠给了米夏一幅画面:她套一条短裤,穿一件衬衫,衣襟敞开,腰间扎紧,在对我张望过来,我却从这里读不出任何意思。
《朗读者》:人性思考的独特表达

《朗读者》:人性思考的独特表达德国作家贝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先后获得了汉斯•法拉达奖,意大利文学奖翻译著作大奖以及“世界报”文学奖,并且使德语书籍第一次登上了纽约时代杂志的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纽约时报书评》评价说,“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类的心灵对话。
”小说已经被译为了35种文字,吸引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年龄阶层的读者,不少名家以及普通读者都争相在报刊和互联网上由衷地推荐其书,很多人都说了同一句话:“我把它一夜读完。
”小说叙述的是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遇了37岁的公车售票员汉娜并和她迅速有了秘密的关系,他和她做爱,出游,为她朗读,直到有一天,汉娜突然消失了,他再也找不着她。
直到米夏长大,成为法律系的大学生,出现在审判纳粹分子的法庭上,才愕然发现汉娜作为战犯站在被告席上,原来她因羞于暴露自己是个文盲,而去做了不需要识字的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最终还因执意要隐瞒不识字的事实,而承担了更大的罪名,被判终生监禁。
汉娜入狱之后,他不断给她寄去朗读磁带,但从不去探望,也没有只字片语,直到她将被提前释放前,米夏才去看了她,并为她安排好了出狱之后的生活。
但是,就在可以出狱那天清晨,汉娜自缢了。
小说的表面情节是写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与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的感情,但施林克将这段不伦之恋娓娓道来,却不会引起人道德上和生理上的反感,相反,对他们的情欲描写,以及做爱前后,少年给女人朗读华美的篇章等情节的描写,都不乏正常恋情的诗情画意,让人觉得一切竟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同时在这段爱情背后,寄寓了深刻的历史寓意和严肃的思考,小说对爱情、民族、罪恶、生命的沉重思考,澄澈而厚重。
曹文轩在序里这样表达他的阅读感受:“这里,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语言。
没有无畏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
这是一部典型的德国作品。
阅读这样的作品,容不得半点轻浮的联想,而阅读之后就只有一番肃然起敬。
2024年《朗读者》观后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朗读者》观后心得体会样本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
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
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节目中第二个“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节目中第三个“人”是电视观众,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
节目中未见到第四个“人”,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的延续。
董卿认为朗读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朗读者》也发起了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节目走近生活,活动的核心就是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爱。
在线上活动“为TA读”的展示中,现场记者被邀请上台,朗读他们写给最爱人的一段话。
一位记者读给退休后正在转变心态父亲的话打动了董卿,董卿说她的父亲退休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调整期,从报社退休的他现在仍然每周坚持写两篇稿子寄给报社,如果采纳了他就会特别高兴。
朗读者读后感

朗读者读后感最近读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这本书,感慨颇多。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倾听那些温暖而有力量的声音。
而《朗读者》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心间,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和思考。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朗读,都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百态,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那些嘉宾们,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思考传递给了我们。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名叫_____的老人。
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当他在舞台上朗读那封写给逝去战友的信时,声音颤抖,眼中饱含泪水。
他的朗读,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那一刻,我明白了,朗读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
还有一位年轻的创业者_____,他在创业的道路上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朗读的是一篇关于梦想的文章,他用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
他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它们。
除了嘉宾们的故事,书中的那些文字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比如,有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而我却总是觉得理所当然。
还有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朋友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默默陪伴在你身边的那个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思考,朗读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
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慰藉。
同时,《朗读者》也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的重要性。
朗读者小说读后感

朗读者小说读后感《朗读者》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小说。
它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故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他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他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学习,勇敢地迎接挑战,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痛苦,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除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小说还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选择,让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朗读者》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气所感动。
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和克服。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社会变迁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朗读者》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更是一部对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我相信,《朗读者》会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也会让更多的读者在阅读中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朗读者》思考诗歌鉴赏
作者:张明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
摘要: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书中找到灵魂的共鸣,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让我们的灵魂丰富多彩。
诗歌鉴赏形象些来说就是通过对诗歌的体裁,形式,内容,去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触。
关键词:朗读者;诗歌鉴赏;运用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引言:
《朗读者》是一档由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在每一期节目中都会有一个主题,朗读者们会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挑选一篇文章朗读来述说他们的心声。
在我们朗读诗书时,我们的内心会泛起很多波澜,觉得每句话都写在了自己的心坎上。
读到情深之处便立马热泪盈眶。
读到有趣之处便会立马破涕为笑。
朗读者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行动。
他们在诗书中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自己就是书中人。
一、运用之“遇见”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描绘的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遇见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可以很美好,可以很奇幻,可以很感伤。
但是唯独诗词中述说出的遇见是那么的扣人心弦。
就像董卿说的那样,朗读并不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同样,将美妙的诗词运用到生活中也并不只是学生的事、诗人的事,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
2.濮存昕通过阅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深深地引起了内心的共鸣,宗月大师是最早的点燃了老舍心中那盏善的灯火的那个人,而对于濮存昕来说,荣大夫是第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
濮存昕小时候曾经患过小儿麻痹症,这导致他无法像其他正常的孩子那样走路,还被同学们戏称为‘濮瘸子’,他很无望很自卑地生活着,直到荣大夫治好了他的腿,让他能够正常走路,开启了他新世界的大门。
老舍小时候家里穷困潦倒,他母亲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实在无力负担这‘昂贵’的学费,老舍对于母亲的极力反对,是不敢奢望上学的。
而当他父母的富朋友说要供他读书时,他是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的。
“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跳出来了”,这是老舍对于能够上学的喜悦,我想,濮存昕当时读到这句时,内心回应他的应该也是腿被治好的那一刻的欣喜吧。
3.周小林和殷洁用诗歌表达对对方的爱,殷洁女士说“我们这几十年来一直玩着一个小游戏,互相给对方写一些书信,写一些小小的打油诗送给对方”。
为彼此写情书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常态。
夫妻俩朗读着《朱生豪情书》中节选的片段,“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爱你”。
是啊,用诗歌表达对对方的爱这多么的美好。
朱生豪用了十年的时间给宋清如写了大量的情诗,真率的语言,直白的表达,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无法掩盖他的赤子之心。
他写给宋清如的情诗直到现在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让朗读者们可以通过字间的真情重温那段世纪之恋。
周小林从诗歌中得到了启发,创作了一本家庭文集,来表达对妻子的爱恋。
通过一首首真挚的情诗分享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董卿也用沈从文的一句简单的情话朗读给他们听,“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以表对他们的爱情真心的祝福。
4.林徽因在徐志摩意外死亡后去到他的故乡,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触景生情写下了《别丢掉》。
许渊冲老先生感受到诗中的深情便把《别丢掉》翻译成了英文版。
许老先生说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发现美,然后创造美。
二、运用之“选择”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说过:“人生就是这样,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抱着希望活下去是安迪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选择原来可以用这么多生动的话语来表达。
2.《钢的琴》中陈桂林的人物角色塑造了一个执着的人物形象,他用他的经历演绎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那句话,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
海明威创作了《老人与海》这样的惊世佳作,其实故事里的老人象征着生活中一切无名的弱小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迸发出的强大的力量。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刘禹锡穷其一生的选择,他淡泊名利不爱慕虚荣,他为他所拥有的才思而感到快乐和满足。
并不是需要多么富足的物质生活才能凸显我们的充实,真正的充实应该是满腹经纶带来的内心安宁。
《陋室铭》是我们学生时代必背的一首词,但那时,可能年纪还太小,经历得太少。
我们没法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和震撼,而仅仅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背诵。
如今,时过境迁,细细回味这一字一句时才真正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内心深处的震撼。
三、运用之告别
1.告别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
有的时候,告别的话说不出口,只有静静写下,看到时早已潸然泪下。
海子这样写道“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每個人都会有那样一段青葱岁月,也必定会向它挥手道别。
杨绛先生这样写道“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告别亦可以是对自己的告别,告别岁月的短暂,告别生命的旅程。
2.诗歌鉴赏的技巧我们不应该仅仅运用在解答试题上,不如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每当我们的感情受到触动时,可以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所思所想,亦或者是细细品味诗书中的动情之处,引荐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总结:
每个人都可以是朗读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当你不知如何抒发内心感受时,你大可多阅读些诗书,书里总有你想要的,总是会让两颗灵魂相互碰撞产生感情的共鸣。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很对的,书中的一字一句如果你细细品鉴,你总能发现与你生活相契合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老舍,《宗月大师》.
[2]刘禹锡,《陋室铭》.
[3]海明威,《老人与海》.
[4]杨绛,《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