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语文专业试题真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考试试卷 答案.FIT)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考试试卷 答案.FIT)

历年真题汇编试卷(一)参考答案和解析1.【答案】C。

解析:C项中的“急功进利”应为“急功近利”。

2.【答案】C。

解析:A项“美轮美奂”一般用来形容房屋等建筑物的高大华丽;用于此处恰当。

B项“责无旁贷”意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使用恰当。

D项“一泻千里”意为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用于此处恰当。

C项“津津乐道”意为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是个动词性成语,用于句中作状语不当,与后文“谈论”语意重复。

3.【答案】B。

解析:B项“伤病刚刚恢复”中逻辑有错误,“恢复”的主语是“他”,不是“伤病”。

应该说他“刚刚从伤病中恢复”。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C。

解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共设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7.(1)便纵有千种风情;早生华发。

(2)不尽长江滚滚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怎一个愁字了得(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之所存也。

8.《文心雕龙》9.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0.【答案要点】(1)采用的是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表现的是“精神发展”、“精神漫游”的框架与主题。

(2)在象征和梦幻的框架下,但丁大量使用了写实手法,整部作品的造型艺术感非常强烈,许多人物、场面、细节取材于现实生活。

(3)《神曲》的结构宏大、严谨、匀称。

诗人按神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建构整部作品,它克服了中世纪文学特有的结构松散的不足,对近代长篇作品产生影响。

(4)《神曲》抛弃拉丁文,用意大利语这一民族语言进行写作。

11.【答案要点】(1)沙菲是五四落潮以后的反叛、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

(2)沙菲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并以情爱的“灵与肉”的统一为寻求的主要目标。

最终未能如愿的悲剧,凸现了一个负着时代苦闷和心灵创伤的叛逆女性形象。

(3)最突出的特点是,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和大胆反叛,这就使得“五四”时期争取个性解放的女性文学创作有了新开拓。

教师语文招考试卷及答案

教师语文招考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cuó tuó)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B. 雍容华贵(yōng róng huá guì)纤尘不染(xiān chén bù rǎn)C.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遥相呼应(yáo xiāng xùn hù)D.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妙笔生花(miào bǐ shēng huā)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B.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为人谦虚,从不炫耀。

C.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D. 她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3. 下列词语中,与“波涛汹涌”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水流湍急B. 暴风骤雨C. 烟花易冷D. 落英缤纷4.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天空中的星星像眼睛一样闪烁。

B. 她的声音像黄鹂一样动听。

C. 那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D. 他的脸色变得苍白。

5. 下列诗句中,描绘春天景色的一项是:A.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6. 下列词语中,与“得心应手”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手到擒来B. 应运而生C. 心无旁骛D. 得寸进尺7. 下列句子中,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B. 雨水滋润着大地。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D. 他的脸色变得苍白。

8. 下列词语中,与“胸有成竹”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目无全牛B. 意在必得C. 心无旁骛D. 得寸进尺9. 下列句子中,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语文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文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文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瞭望(liào wàng)蹒跚(pán shān)B. 蹊跷(qī qiào)窈窕(yǎo tiǎo)C. 饕餮(tāo tiè)踌躇(chóu chú)D. 翩跹(piān xiān)徜徉(cháng yá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B. 经过老师的帮助,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C. 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D. 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3. 下列诗句中,属于唐代诗人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下列成语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学无术,却总是喜欢班门弄斧。

B. 她虽然年轻,但已经老成持重,处事不惊。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D. 他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没有恒心。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

B. 他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脆。

C.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D. 他的脸色像纸一样苍白。

6. 下列词语中,属于名词的是:A. 跑跳飞B. 快乐悲伤愤怒C. 桌子椅子书本D. 红蓝绿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唱了。

B.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

C. 他不仅成绩好,而且品德高尚。

D. 他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旅行。

8. 下列成语中,使用错误的是:A. 他不拘一格,善于创新。

B. 他不学无术,却总是喜欢班门弄斧。

C.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老成持重,处事不惊。

D. 他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没有恒心。

教师招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招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招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作为教师招聘考试的一项重要科目,语文对于教师的选拔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准备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需要提前了解语文考试的真题及答案解析,以便更好地备考和提高成绩。

第一题: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见的考题之一。

考生需要阅读一篇古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下面是一篇古文及其相关问题:《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问题:1. 这段话的大意是什么?2. 请简要解释“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这两句话的含义。

3. 这段话对于现代人有何启示?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需要概括出原文的主旨,即学习、友谊和修养的重要性。

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需要解释“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指学习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而“有朋自远方来”则强调了友谊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段话对于现代人在学习、交友和修养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题:现代汉语阅读理解现代汉语阅读理解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另一常见的考题。

考生需要根据给定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下面是一篇现代汉语阅读材料及其相关问题:《智能手机的利与弊》智能手机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通信工具,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问题:1. 智能手机的优点有哪些?2. 智能手机的缺点有哪些?3. 如何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以避免其负面影响?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需要列举出一些智能手机的优点,比如便捷的信息交流和多种实用功能。

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需要提及一些智能手机的缺点,如过度使用导致社交隔阂和眼睛疲劳等。

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考生可以就个人经验或相关调查数据给出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比如限制使用时间、保持沟通与交流的平衡。

通过解析这两道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考试不仅考察考生对于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对现代汉语的阅读能力,还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提出相关的解释和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镌刻(juān)蹒跚(pán)蹊跷(qī)B. 踌躇(chóu)缱绻(quǎn)佝偻(lǚ)C. 踉跄(liàng)翩跹(xiān)踯躅(zhí)D. 徜徉(cháng)逡巡(qūn)咫尺(zhǐ)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且在生活中也表现得很出色。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能力很强。

答案:B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D.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答案:D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满志(犹豫)栩栩如生(生动)B. 囫囵吞枣(整个)戛然而止(突然)C. 咫尺天涯(距离很近)锱铢必较(非常小气)D. 徜徉自得(随意)瞠目结舌(惊讶)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

B.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

C.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D. 他的性格如同钢铁一般坚强。

答案:A6.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B.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著称,被誉为“诗仙”。

C. 王维是宋代的山水画家。

D. 苏轼是元代的词人。

答案:B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筵席(yán)窸窣(sū)蹉跎(cuō)B. 踌躇(chóu)缱绻(quǎn)佝偻(lǚ)C. 踉跄(liàng)翩跹(xiān)踯躅(zhí)D. 徜徉(cháng)逡巡(qūn)咫尺(zhǐ)答案:C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语文招教考试试题及答案(共5卷)

语文招教考试试题及答案(共5卷)

(2)做一个热情地支持者
(3)做一个朋友般地监督者
2、答:(1)遴选、鉴别地能力
(2)组合、变通地能力
(3)协调、沟通地能力
3、答案:
㈠"冷面"是铺满地面地冰冷地积雪,"花面"是部分积雪融化以后剩下地零零落落斑斑驳驳地积雪,"歌"是雪融化而成地流水。
㈡因为春天地雷无端地惹哭满天地云,杜鹃鸟斗急一城地杜鹃花,风吹飞漫天地柳絮。
没有秋虫地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地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地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地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地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就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秋虫地一丝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地劳困地宏大地清亮地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留秋虫地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地地方!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地感叹,秋士地伤怀,独客地微喟,思妇地低泣,但是这正是无尚地美地境界,绝好地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地,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地麻麻地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地。
大概我们所蕲求地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地,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地,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地,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㈢"井底"和"铅色"在文中分别象征什么?
㈣以下是对本文地分析,其中有错地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地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地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地基调。

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语文

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语文

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语文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罄竹难书B. 急中生智C. 礼上往来D. 破斧沉舟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位古代文学家的笔下?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3. 以下哪个成语与“掩耳盗铃”意思相近?A. 画蛇添足B. 杯弓蛇影C. 井底之蛙D. 画龙点睛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常用来比喻什么?A. 老师教育学生B. 学生尊敬老师C. 朋友间的友谊D.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C. 独在异乡为异客D. 举头望明月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鹿鸣》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王之涣B. 孟浩然C. 李白D. 杜甫8.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的意思是:A. 学生超越了老师B. 儿子胜过了父亲C. 徒弟超过了师傅D. 后人超过了前人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笔下?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王安石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B.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C. 两耳不闻窗外事D.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________”,出自《论语·学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12. “________”,出自《滕王阁序》,用以形容滕王阁的壮丽。

13. “________”,出自《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14. “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形容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15. “________”,出自《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

16. “________”,出自《赤壁赋》,用以形容赤壁之战的激烈。

教师招聘语文试题及

教师招聘语文试题及

教师招聘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教师招聘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不含有形容词的一组是()A. 好看、美丽、干净B. 大、高、明亮C. 寒冷、炎热、温暖D. 美味、可口、甜蜜答案:B答案分析:选项B中的词语只是表示大小、高度和亮度等,没有形容词的属性。

其他选项中的词语都含有形容词的属性。

2.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接地气的一组是()A. 平易近人、朴实无华、耐人寻味B. 风华绝代、高贵典雅、奢华典雅C. 实事求是、勤劳朴实、质朴厚重D. 毛遂自荐、天高地厚、鸡毛蒜皮答案:B答案分析:选项B中的词语都含有一定的高雅、奢华的含义,不符合接地气的概念。

其他选项中的词语都符合接地气的要求,表达了朴实、质朴的特点。

3.下面句子中使用了形容词充当表语的一组是()A. 这个问题很严重。

B. 他的表演非常精彩。

C. 这本书看起来很有意思。

D. 奶奶的脸红红的。

答案:D答案分析:选项D中的“红红的”是形容词充当表语,表示奶奶的脸的状态。

其他选项中的词语(严重、精彩、有意思)都是形容词作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二、判断题1.形容词的功能主要有描绘事物的特征、修饰人或事物以及充当补语等。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分析:形容词的功能确实主要有描绘事物的特征、修饰人或事物以及充当补语等。

2.句子中形容词可以作为主语,表示主体的状态或特征。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分析:形容词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表示主体的状态或特征,例如:“美丽是一种态度。

”三、简答题1.形容词和名词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答案:形容词和名词的区别在于,形容词主要用来修饰名词,描述事物的特征、性质或状态;而名词则表示事物或人的名称、存在或抽象概念。

例如:形容词:美丽的花朵(修饰名词“花朵”,描述花朵的特征“美丽”)名词:一朵美丽的花(“花”是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美丽”是名词前的修饰词,表示花的特征)2.请简述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答案: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在于,形容词主要修饰名词,描述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而副词则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的方式、程度或性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恫吓(hè ) 沆瀣(xiè)拗不过(niù) 当天(dàng)
B.句读(dòu) 剽悍(piāo) 入场券(quàn) 匕首(bǐ)
C.锃亮(zèng)鲫鱼(jǐ) 舶来品(bó) 方枘圆凿(ruì)
D.粳稻(jīng) 伎俩(liǎng)金銮殿(luán) 便宜行事(bi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城关中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为山区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没有丢失一封信,
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当地交通发展的局限。

B.馨园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C.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环节明显的季节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可以零库存周转,因而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重要。

D.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
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顺便帮了一下别人的忙,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B.现在某些官员腐败问题严重,不珍惜人民的血汗钱,一饭千金、挥金如土。

C.这个人本事很大,这点小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以汤沃雪。

D.想一想上辈人,下乡创业时筚路蓝缕,多不容易。

二、现代文阅读
一声鸟或一堵墙
林清玄
我们如果有颗安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

当时间在流动的时候,使人感觉到自然中美丽的景观固然能撼动我们的心,但人文里时常被忽略的东西,也一样能震荡我们。

例如一口在荒烟中被弃置的古井,例如海岸边已经剥蚀的废船,例如一个在村落边缘捡到的神像,例如断落了的一堵墙。

人,在这个宇宙之间,多么渴望企图去创造一些什么,有时是为了生活的必需,有时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有时,只是无意间的创作罢了。

时间以一种无声的脚步刷洗着人所创造的事物,使它从欢跃的春天,成为凋零的冬天。

这就是无常,无常是时空中一种必然之路,我们不能常住于某种情境、某种爱,乃至,也不能常住于忧伤,或落失。

那就像,坐在森林里听鸟的歌唱,每一声都那么像,而每一声都不同。

一声鸟,或一堵墙,其实是没有不同的,我们每天看一堵墙,仿佛相似,其实每天都不一样,有一天它会断颓,有一天,它会完全的粉碎。

4.本文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试找出文中两处相同的修辞。

(3分)
5.“一声鸟,或一堵墙,其实是没有不同的,我们每天看一堵墙,仿佛相似,其实每天都不一样,有一天它会断颓,有一天.它会完全的粉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三、文言文阅读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
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日:“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日:“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日:“狂态发耶?”对日:“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日:“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日:“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选自<唐语林》)
【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B.万夫敛手(收)C.陛下废万机(废除)D.诚非所宜(应当)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遂笑而释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2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1
9.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诗歌鉴赏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1)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0.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11.词的下阕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3分)
五、作文(15分)
正能量是一个在2012年经常被引用的一个词。

人就是一个磁体,宇宙就是一个磁场,世界上有一种定律叫吸引力定律,你向宇宙要什么,宇宙就给你什么,所以有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能量,这个能量会促进你快速成功,这就是“正能量”。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围绕“正能量”这一话题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严禁抄袭,600字以上。

专业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本题考查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3500个常用汉字的注音。

C.鲫鱼(jì)。

2.【精析】C A项动宾搭配不当,“推动”和“联系”不能搭配,可将“推动”改为“加强”。

B项语序不当,“案例”和“现实”互换位置。

D项句式杂糅,句式一“这是……原因之一”,句式二“这成为……原因之一”,择其一表达即可。

3.【精析】B不虞:意想不到。

以汤沃雪:把开水浇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

比喻轻而易举。

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汉韩信少贫,在淮阴城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

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辛。

二、现代文阅读
4.【精析】“例如一口在荒烟中被弃置的古井,例如海岸边已经剥蚀的废船,例如一个在村落边缘捡到的神像,例如断落了的一堵墙”与“有时是为了生活的必需,有时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有时,只是无意间的创作罢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5.【精析】人生会面各种情境,时间无常、人生无常,用一颗安静的心,去体会周边的事物,会有不一样的感情,或震撼,或失落。

表达作者对人生冷静、客观的思索。

三、文言文阅读
6.【精析】C“陛下废万机”意思是陛下(因打猎)荒废了政务。

7.【精析】BD B项中的“之”位于主语与中心语之间,均为助词“的”的意思;D项中的“于”均为介词,意思是“在”。

8.【精析】(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9.【精析】苏世长是一个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的臣子。

四、诗歌鉴赏
10.【精析】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11.【精析】①动静结合,“动”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③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五、作文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