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四大名著
中国四大名著教学ppt课件

故事,歌颂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
战斗精神,小说是人战胜自然的
凯歌。
《西游记》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⑴作者:(明)吴承恩 ⑵主要内容:全书记叙了唐三藏法师 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 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 取回真经的故事。 ⑶精彩场面: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 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孙悟空三借芭 蕉扇等。 ⑷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观音菩萨、如来佛祖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四大名著历史地位
四部小说可以说是 中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 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 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是 登峰之作。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
▪ 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以 描写梁山英雄的反抗斗争为主
《水浒传》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⑴作者:(明)施耐庵 ⑵主要内容: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 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 泊聚义的故事。 ⑶精彩场面:武松景阳冈打虎、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大闹五台 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 纲 ⑷主要人物:宋江、鲁智深、林冲、 武松、李逵等
西游记第十五回读后感

西游记第十五回读后感《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被誉为“四大名著”的小说。
作为其中的第十五回,《西游记》第十五回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在取经途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这一回中,他们遇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里面有一位观音菩萨的化身。
菩萨告诉他们,要找到取经的路,必须要先找到“三藏真经”,而这本真经被妖魔收藏在了火焰山之中。
于是孙悟空和他的伙伴们决定前往火焰山寻找真经。
这一回给我的感触非常深刻。
首先,我被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的勇气和毅力所感动。
他们在取经的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始终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敬佩,也让人感到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应该更加勇敢和坚定。
其次,我被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所感动。
菩萨告诉孙悟空他们要找到真经必须先去火焰山,这种智慧和指引让人感到菩萨的深厚智慧和慈悲心。
菩萨不仅仅是他们的引路人,更是他们的精神导师,给予他们在困难时的指引和鼓励。
最后,我被火焰山所代表的困难和挑战所震撼。
火焰山是一座充满了火焰和烈焰的山,人们在上面很难生存。
但是孙悟空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勇敢地去面对这座山,去寻找真经。
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只有勇敢地去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阅读《西游记》第十五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在取经途中所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
这些精神品质不仅仅是他们的,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更加智慧地解决问题,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感谢《西游记》给我带来的启发和鼓舞!。
四大名著读后感(十五篇)

四大名著读后感(十五篇)四大名著读后感1寒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这本书叫《三国演义》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于是我天天都在看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备、关羽和张飞是好朋友,他们的队伍强大,有无数的大将,还有一个聪明绝顶的诸葛亮。
他们打败过无数的敌人,占领了无数个地方,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强大。
有一次他们出去打仗,他们突然看到了十匹马用铁链绑在一起,围着他们转了几圈。
然后他们拔出刀向我们刺来,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于是他们只剩下十个人能逃回来,他们把看到的全部都说给了刘备听,刘备听了火冒三丈,他马上请诸葛亮一起商量。
诸葛亮一听才知道他们用的是连环马。
他们把十匹马全部绑在一起,威力十足。
他们商量了一会儿,诸葛亮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普通的枪上加了一个铁弯上去,说:“只要用这个弯来掐住马腿,他们就会连人带马的摔下马。
他们找了一位大将叫岳飞,来训练他们。
过了一个月,他们向吴国下了挑战书,吴国马上派出了连环马,宋国们的人已经埋伏在两边,连环马来了,他们跳了出来,勾住了马腿,他们全部都摔下了马。
这次宋国赢了,刘备非常开心。
这本书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没有解不开了难题。
四大名著读后感2《西游记》是部神魔长篇章的回体小说,这部小说记载了师徒四人要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的困难,他们还受了很多伤呢?但每当翻开《西游记》这本老书,我都会爱不释手,不会轻易放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随着吴承恩的绘制而成。
唐僧是诚心向佛、顽固执着的人;孙悟空是正义大胆、本领高超的人;而猪八戒呢?贪财好色、心地善良的人;沙僧是心地善良、安于天命的人。
但这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带师傅一路取得真经,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因为里面的剧情很紧张,写了妖精连变了三回都阻挡不了孙悟空的眼睛,这就说明了孙悟空技艺高超的本领。
但后面说八戒挑拨猴子,唐僧怒火中烧,从行囊里取出笔墨纸砚,写了一封贬书后,让孙悟空回花果山去,孙悟空就求唐僧,唐僧不领情,于是就关照八戒和沙僧照顾好师傅后走了。
(完整版)四大名著知识点(小升初必考)

小升初语文:四大名著常识考点汇总1、《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绰好,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孔明)、“凤雏”是(庞统)、“美髯公”是(关羽)、“小霸王”是( 孙策)、“常胜将军”是(赵云)。
2、被称为“神机军师”的人物是(朱武),出自名著《水浒传》。
3、“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4、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5、《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6、《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7、《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9、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分)。
10、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11、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12、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四大名著中描写元宵节的句子

四大名著中描写元宵节的句子《三国演义》里提到两次元宵节。
第一次在第69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这回书后半回讲耿纪等五人策划在元宵节许都起事讨伐曹操。
罗贯中写道:“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
真个金吾不禁,玉漏无催!”当然,耿纪等五人的起事以失败告终,五人被曹操灭族。
第二次是第119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说的是姜维挑动钟会造反,钟会在元宵节威逼曹魏众将。
由于钟会跋扈,不得人心,钟会、姜维反被乱军杀死。
此外,非通行版演义的《全像通俗三国志传》里有“关索荆州认父”故事,关索向关羽哭诉时,说其七岁元宵观灯迷路。
《水浒》有三次元宵闹花灯。
第一次在第33回清风寨。
讲宋江投奔清风寨花荣,元宵节观灯。
正知寨刘高之妻心术不正,恩将仇报,逮了宋江。
花荣一怒之下,大闹清风寨。
清风寨乃军营哨所,这次闹花灯算小闹。
第二次在第66回大名府。
卢俊义和石秀等人要被梁中书砍头,吴用趁元宵节放灯,让梁山好汉混进城中,时迁放火,好汉们大闹大名府,救人成功。
大名府是北宋的北京,这次闹花灯热闹许多,算中闹。
第三次在第72回汴梁。
这回书,宋江带一众好汉元宵节去汴梁,拜会李师师,期望曲线招安。
结果惹恼了李逵,灯会上放火,跟众好汉结结实实地来了场闹花灯。
汴梁是北宋京城,比大名府又高了个档次,这次算得上大闹了。
《西游记》中也有一次元宵闹花灯。
第91回,唐僧师徒来到天竺国金平府。
灯会上,唐僧误以为来偷油的三只犀牛精是佛爷,非去拜见,被犀牛精挟回洞府。
这次闹花灯主角不是英雄豪杰,却是三个丑陋无比的妖精。
相比其他三部小说,《红楼梦》对元宵节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
第1回甄士隐梦醒碰见僧道,癞头僧对他作歌,中有“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果然,来年元宵节,家人霍启抱甄士隐女儿英莲去看社火花灯,丢了英莲。
第18回到第19回是贾府的第一次元宵,有一重大事件,就是元春省亲。
这次元宵省亲的主题依次是游园、作诗、观戏、赐赏。
西游记第15回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第15回的人物形象《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其中第15回是《大闹天宫》,这一回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们来谈谈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孙悟空是一个狡猾聪明、机智过人的猴子。
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超凡的本领,能够七十二变,变化成各种形态,使得敌人无法辨认。
他还会七十二般变化,能够变出各种武器,战胜敌人。
孙悟空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机智和勇敢让人们敬佩不已。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玉皇大帝这个人物形象。
玉皇大帝是天宫的主宰,他的形象高大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他是一个有着无尽智慧和权力的神明,能够掌控天地万物。
他的形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他的威严和权威。
除了孙悟空和玉皇大帝,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形象也非常有趣。
比如,猪八戒是一个贪吃懒惰的猪妖,他的形象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感觉。
他总是贪图享受,不愿意努力工作,但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待朋友非常忠诚。
另外,沙僧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僧人,他的形象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他不善言辞,但他的智慧和修行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敬意。
总的来说,第15回《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孙悟空的机智和勇敢、玉皇大帝的庄严和权威、猪八戒的滑稽可笑、沙僧的神秘和敬意,这些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展现了不同性格和特点的人物,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第15回《大闹天宫》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和特点,也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四大名著知多少

【四大名著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公认为:《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是中国最有名的四本古典名著。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小说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愤怒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西游记》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翘楚、浪漫文学的代表,作者以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建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并塑造出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代表的一批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文学形象。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它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百年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四大名著歇后语】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晁盖的军师——无(误)用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关二爷的胡子——然(髯)也关公的脸——红到头了关公的眼睛——睁不开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诸葛亮哭周瑜——假悲假叹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引风吹火——费力不多【四大名著链接】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四大名著知识汇总

小升初语文课外知识一、四大名著〔一〕《红楼梦》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阆láng 苑yuàn 仙xiān 葩pā”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3.《红楼梦》中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具叛逆性格的丫环是晴雯,涉及她的故事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4.《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凉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5.“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wán、秦可卿。
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7.“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粉面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说的都是王熙凤。
8.《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林黛玉——生性孤僻、天真率直、多愁善感、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德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薛宝钗——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王熙凤——精明能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机变、残忍阴毒之事。
〔二〕《西游记》吴承恩。
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悟能、沙僧、悟净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2.《西游记》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孙悟空大闹天宫。
,五行山救孙悟空、鹰愁涧收白龙马、高老庄收猪八戒、流沙河收沙僧。
4.《西游记》中以沙僧和猪八戒为核心展开的故事,大战流沙河、高老庄娶亲。
5.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别是: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降妖仗。
6.《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遇到最大障碍家族是牛魔王家族。
主要原因是:火云洞主红孩儿三味真火的考验、牛魔王之妻芭蕉扇的刁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四大名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奢靡的一个副产品是:图书出版高度繁荣,带动着一大批文学名著出世。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三部都是在明朝中后期编辑完稿、公开出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
另外一部巨著《红楼梦》是由明末著名文人吴梅村在清朝初年写作成初稿,再交给他的朋友曹雪芹修改润色而成。
此书前八十回描写的就是明朝末年江南官宦家族的生活状态,也可以算是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成果。
这四大名著,正好分别写的是中国古代四大汉民族大一统王朝的的故事,很有意思。
抛开严肃的历史记载,我们看一看这些文学作品,它们书写了什么样的历史:《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朝故事。
那是武将们的黄金时代,描写了中华民族武功最盛时期的英雄事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袁绍这样的贵族,曹操这样的权臣,刘备这样的枭雄,诸葛亮这样的谋士,关羽这样的儒将,张飞这样的猛人,各种谋略、厮杀、英勇、忠诚、情义、悲壮……扣人心弦。
小说文字也保留了古朴的文言风格,让人会想起那个遥远的时代。
《西游记》讲的是唐朝故事。
那是对外交流的黄金时代,中国不仅强大,而且周边的许多文明也发展了起来,万国来朝的局面出现。
中华民族这个时候是积极乐观、包容进取的,对全世界敞开胸怀,也对外面的新世界充满了好奇。
《西游记》遂成为四大名著中唯一的一部喜剧,充满了传奇色彩,展示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汪洋大海一般的想象力、乐观无畏的冒险精神和不拘一格的幽默感。
这就是大唐盛世留给中国人的记忆。
《水浒》讲的是北宋故事:政治黑暗、官逼民反。
政府官员非常腐败,逼得人民起来反抗。
而这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也用极其残暴的行为来报复社会,血腥可怖。
现在很多人读《水浒》,不能理解为为什么民间会把梁山上的那些土匪称之为“好汉”。
实际上他们杀人不眨眼,抓住跟自己有仇的官员经常会一刀一刀的把对方割下肉来吃掉,而且还滥杀无辜,动不动就杀人全家。
这些人简直就是恐怖分子,跟好汉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但如果你读了我前面对宋朝酷刑制度的介绍,就可以理解了:都是政府逼出来的。
老百姓把他们视为“好汉”不是因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是他们敢于反抗腐败的政府。
除了《水浒》,反应宋朝特点的著名文学作品还有《说岳全传》,讲的是文官集团如何残酷迫害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这也是宋朝留给人民的一大记忆。
《红楼梦》讲的是明朝故事。
明朝后期,整个社会极度的纸醉金迷。
一个大家族的公子哥儿,在一群女孩子中间长大,不思进取,鄙视功名利禄,只晓得做一些浓词艳赋,喜欢和女孩子们厮混,喜欢穿漂亮衣服,吃女孩们的胭脂,房间也装饰得像个大家闺秀一般。
整个家族日渐的腐朽堕落。
最后终于盛极而衰,国破家亡。
四大名著和四大王朝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一些巧合,但也不能说完全是巧合,可以叫做“偶然之中有必然,必然之中有偶然”。
四大名著都不是一个人写成的,特别是三国、西游、水浒,都是先在民间以戏曲、传奇故事等形式长期流传,形成一些早期的稿子,最后才由明朝的作家们修缮完成的。
所以它们实际上反映了这些大一统王朝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留下的印象,它们以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把鲜活的感情保存并流传了下来,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文官们编写的历史更有参考价值。
十六、出版自由四大名著,皆出于明朝中后期,并不是偶然的。
那个时候的图书出版实在是很火爆,写出来好东西保证发大财。
当时主要的私人图书出版中心主要有南京、福建建阳、安徽徽州以及杭州苏州等地。
南京地区的出版商最多,据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一书,至今还能考证出来名字的民营出版社就有九十三家,比如富春堂、文林阁、广庆堂、世德堂、万卷楼等等。
福建建阳地区现在能考证出来名字的比南京少九家,有八十四家,也相当惊人。
马伯庸在《记营销大师余象斗二三事》里面,讲了一个明末图书出版商名叫余象斗的故事,很有意思。
马伯庸这篇文章说,余象斗是建阳人,书坊名字叫做双峰堂。
参加科举考试考到了三十岁也没有中举,于是决定放弃,投身到出版事业中来,而且选中了最畅销的出版门类——通俗小说。
余象斗有个长辈叫余邵鱼,写了本通俗小说叫《列国志传》,讲春秋战国的,质量一般,销量却不错。
余象斗初出茅庐,亲自写了一本《列国前编十二朝传》,从盘古讲到商周,跟风出售,大赚了一笔。
尝到甜头的余象斗后来又玩了一次跟风营销。
万历二十年,一部神书横空出世,书名《西游记》。
读者们都疯了,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小说,跟原来那些粗制滥造不可同日而语。
余象斗一看,一拍桌子:“跟!”这位有眼光没节操的营销大师亲自上阵操刀,速成了一部讲真武大帝的《真武大帝传》,一部讲华光的《华光天王传》,全是自己写的,文字粗陋不堪。
他还从别人那里买来讲八仙的《东游记》版权,全部命名为《西游记》,说是吴承恩那个《西游记》的姊妹篇,扔到市场上去卖。
读者们读过《西游记》之后非常过瘾,听说又出了三部,高兴坏了,马上就抢疯了。
买回来一看,写的都是垃圾。
也无可奈何,凑合着看吧。
万历二十二年,有一个作者叫安遇时,出了本公案小说叫《包龙图判百家公案》,销量相当火爆。
余象斗一看,马上决定跟风炒作。
可是时间紧、任务急,又没人会写,怎么办?余象斗一拍桌子:“抄!”于是找人搬来了刑部和各地衙门的卷宗,硬是拼凑出一部《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
这部公案是部奇书,罗列了一百多件案子,一半的故事惨不忍睹,一半连故事都没有,就是把判词、诉状往那儿一扔……但当时正流行公案小说,读者照单全收,高高兴兴也买了,销量大好。
在他之后,一群反应迟钝的书商疯狂跟风,一时间奇案、公案满天乱飞。
最后连官府都看不下去,一纸禁文下来,才算稍微消停。
明末出版业的繁荣,也可以说明当时思想文化的自由和开放。
这跟明朝皇帝一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据《明会要》卷二十六载:“洪武元年八月,诏除书籍税。
”同时免去税收的还有笔、墨等图书生产物料和农器。
也就是说,朱元璋刚刚在南京称帝,还没有北伐统一中国,就先下令免除笔墨和印刷产品的全部税收。
可见在他心目中,加强文化传播、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与恢复农业生产,解决民生问题是处于同等地位上的。
洪武二十三年冬,朱元璋又下令让礼部“遣使购天下遗书善本,命书坊刊行。
”(《明会要》)。
明太宗朱棣更是爱书如命,不惜耗费巨资编辑《永乐大典》。
他对负责搜集图书的人说:“买书的时候不要过分计较价格,尽量满足藏书者的要求,才能得到好书。
”然后又对总编谢晋说了一段他对书籍的看法。
他说:“藏书并不难,但需要经常阅读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凡人都喜欢搜集金银珠宝,留给子孙。
我现在搜集藏书也是想留给子孙。
金银能给人的好处有限,书籍能给人的好处无穷。
”受太祖太宗两位创业皇帝的影响,明朝总体来说,成为了古代王朝中对书籍出版和文化思想传播最开明的朝代之一。
终明一朝,没有任何一个皇帝颁布过限制民间出版自由的旨意或修改过这方面的法令。
中国的禁书史源远流长。
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拉开中国禁书史的序幕。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商鞅“燔诗书”的预演。
汉朝第二任皇帝汉惠帝宣布废除秦朝在这方面的法律,允许民间自由出版。
唐朝有禁书令,但是只禁那些对现政权有直接危害作用的天文、兵书及“鬼神之言,妄说吉凶”,“妖书”等。
所以鲁迅才有“遥想汉人多么开放……唐人也还不弱”的感慨。
汉唐帝国恢弘的气度、开放的文化政策,正是国家强盛、充满生命力的表现。
到了宋朝,儒家思想一家独大,文官士大夫们开始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
宋人强调的所谓“文治”,即包括与政治、经济、军事高度中央集权相一致的文化专制。
不仅大兴科举,而且规范儒学以改造读书士子。
至南宋时毁弃各地刊行的“异说书籍”,直至禁止书坊擅自刻书(宋孝宗七年诏令)。
禁书的目的,已由对直接危害现行政权的防范,上升到强化思想的一统。
这一转变是对汉唐风范的舍弃。
元朝基本继承了宋朝的做法,文学创作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是重罪。
《元史•刑法志》载:“诸妄撰词曲,为讥议者,流……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者,处死……凡以邪说左道,诬民惑众者,禁之,违者重罪之。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汉唐风范终于得以恢复。
他主持编订的《大明律》,虽然很多方面借鉴了宋元时期的刑罚,但却把有关文学创作和书籍出版限制的内容全部删去。
明朝文化思想的自由程度,直追汉朝。
明代的图书出版政策,相对于于元代也是相当宽松的。
元朝图书出版有严格的审查机制,想要印书,须先把书稿交给本地的士绅,委托士绅代为转交给地方官员审查。
地方审查通过了,再交给中央部委审查,才能刻版刊行。
“元人刻书,必经中书省看过,下所司,乃许刻印。
”“诸路儒生著述,辄由本路官呈进,下翰林看详。
”朱元璋是贫民出身的伟大人物,很有英雄气度,对言论问题非常开明,废除了所有的出版审查制度。
无论官府、私宅、书坊,或者达官显宦、读书士子,甚至包括太监佣人,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刻版印书,不需要事前交给任何机构审查。
在政策宽松、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出书在明朝很快就成为一种时尚,滥写滥印的情况非常普遍: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甚至举人,都要出版一本自己的文集以示纪念;退休了要出版回忆录;死了要整理墓志铭等纪念文章出版等等。
跟今天差不多。
至于像各种野史见闻、神鬼小说更是铺天盖地。
为什么今天关于明朝的皇帝那么多不靠谱的传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明朝出版太自由、太繁荣,文人书商可以随便瞎编皇上的风流故事或者宫廷秘闻,传了几百年,大家都搞不清哪些是正史哪些是戏说了。
比如朱元璋的反腐败故事,就被编写成杀功臣、搞文字狱等等故事来给大家看,因为严肃的政治人民群众不爱看。
阴谋诡计、帝王心术什么的大家才喜欢。
关于朱元璋搞文字狱的记录全部来自于野史,官方文献和同时期的官员回忆录都没有提到过一句话,而且都是朱元璋死后一百多年才出现的野史,集中出现在嘉靖万历年间。
这段时间也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出世的时间,中国古代史上图书业最繁荣的时间。
这不是偶然的,当时那帮文人《金瓶梅》、《水浒传》什么的都写的出来,看见《西游记》畅销就能整出三部新《西游记》出来,什么吸引眼球卖什么,编个个把文字狱故事,说老朱看见有人提到光啊秃啊就要杀人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前段时间我有朋友去香港,因为他知道我喜欢看些历史,尤其关于建国前三十年的材料。
就说香港有很多这方面的书,大陆不让出版的秘密材料,要给我带两本回来。
我让他拍两张照片传给我看,我一看封面,就是什么《毛泽东、周恩来和江青的三角畸恋》之类的。
我一看名字就说算了,还是别带了。
明朝的江南图书业就跟今天香港似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怎么编的耸人听闻怎么来,重点不是真假,重点是要好卖。
比如现在还能查到的关于朱元璋搞文字狱的原始文献,有一本叫《皇明纪事录》,据称是跟朱元璋打江山的一个叫俞本写的。
这个俞本是从郭子兴时代就跟着朱元璋,一直到朱元璋去世他都还在。
首先历史书里面就找不到有这么一个人,类似经历不同名的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