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客观规律办事高中二年级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按客观规律办事教案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按客观规律办事教案

按客观规律办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回答。

)(l)日常生活中你所观察到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还是有规律的?请举例说明。

(2)中学各科教材中都讲了哪些规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总结。

)人们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常常看到许多事物的运动似乎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如不同的河流流向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各异等。

同时人们也能看到,有些事物的运动又是有秩序的,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换、人的生老病死等。

那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到底有没有规律呢?人们通过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不断探索,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研究才寻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特别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门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

同学们刚才例举的在中学教材中学到的各种规律,如: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万有引力规律、元素周期率、电磁感应定律、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都是各门科学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规律。

可见,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总之: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1.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板书)上述各门具体科学分别揭示了各类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是作为规律,必然具有共同的特性。

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对各种具体事物运动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所以,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各门具体科学所揭示的具体规律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哲学上所讲的规律的内容(也就是了解所有规律的共性):2.哲学上讲的规律是:(讲完下面三点后,再把规律的概念写出来。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板书)这就是说,规律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例如:牛顿揭示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

• 第一,解释实事求是的含义。 • 第二,让学生联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列举典型实例, 说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 第三,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 一的”知识点的分析,由一个辩题引 入。
第三步 知 识 反 馈
(5分钟) •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题题目, 让学生当场完成,通过师生共同讨 论,以巩固新课,运用所学知识。
第二步 讲 授 新 课
(28分钟)
• (1)关于“规律具有客观性பைடு நூலகம்的教学。 • (2)关于“为什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的教学。 • (3)关于 “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的教学
• 首先,利用材料、设置问题,让学生 明确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这里特别强调思维规律 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 其次,通过列举生活中实例说明规律 的不可抗拒性。这是规律客观性的表 现。

北京时间25日晚9时10分许,我国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三艘载人宇宙飞 船———神舟七号飞船。参加此次飞行的三名航天员分别 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 9月28日,我国航天员按照预定目标在顺利完成首 次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 圆满成功。 • 经过有关专家研究论证,一致认为,在我国载人航天 事业实现“三步走”展战略目标后,最符合规律的选择和 最现实的发展目标是实现载人登月。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五. 结 束
1.“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指的是 ( ) A. 实实在在应该做的事情 B.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 C.从实际出发办事情 D. 当老实人和办老实事 2.“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 ) A.是非问题 B.对的事情或事物 C.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D.可知性 3.下列成语和日常用语,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 是() A.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B.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C.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D.心想事成,万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说课稿.

按客观规律办事说课稿.

按客观规律办事说课稿东湖高中陈桂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说教材(一)、说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本框题是第一框内容的方法论,所以它既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归宿,也是学习本课内容的最后落脚点,因而,在本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

2、技能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①、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②、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③、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重点的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既是本框题的主题,也是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同时,实事求是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难点的依据:这个观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同时也是为后面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打基础。

因此,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思想政治课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

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导读自学、材料显示、讨论探究、精讲点拨、练习反馈五个步骤。

三、说学法指导学法的选择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能力以及政治科的特点,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哲学基本观点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读、议、练结合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本框题主要是采取“五步教学法”。

高二政治教案:《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高二政治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政治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二课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内容是第一、第二节内容发展和引申。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这就是第一、二、三节的内在联系。

“按客观规律办事”是第三节的中心内容。

同时,这既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归宿,也是学习第二课内容的最后落脚点,因而,在第二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围绕这个中心内容,第三节由两框组成。

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属于世界观的内容,是基本原理。

第二框,按客观规律办事,属于方法论的内容,是原理的基本要求。

【学生分析】1、经过前面对哲学常识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逐步培养起了辩证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知识的学习已经能够接受有关规律性的知识。

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杂志及文学作品积累起来的社会知识也为学习本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对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指导意义”,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合社会的和身边的实际对规律客观性进行分析的能力急需加强。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解放思想的含义,理解实事求是的内容;懂得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道热门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明确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理解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明白藐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表述规律的客观性,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培养学生的论述说明能力;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运用“事实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统一的道理,分析改革开放中的事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高二政治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政治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湖南省示范性高中宁乡十三中谭胜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合作、探究、启发等形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规律的客观性引出按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并能正确理解运用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重点难点】本框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本框难点: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导读提纲】(一)规律具有客观性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4、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认识其中的规律。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只有以对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

《按客观规律办事》说课稿

《按客观规律办事》说课稿

《按客观规律办事》说课稿
《按客观规律办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的研究课题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而通过前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规律”的概念,理解“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观点,并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什幺要以及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此,本框题是第一框内容的方法论,即物质发展是有规律的,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二)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

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技能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2.8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2.8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2.8按客观规律办事)高二教案(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①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②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方面①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②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②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学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导与思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②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讲授本课新知识,明确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不是外力强加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

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多媒体显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况教师提问:荀况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

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

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

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

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
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

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

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 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