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中的天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七年级必修)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翻译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翻译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翻译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1)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2)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天净沙秋思》重点赏析(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天净沙秋思》重点赏析(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天净沙秋思》重点赏析(含答案)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主题思想:这首散小令运用映衬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

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运用对比映衬手法。

作品中动静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静,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辅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形成鲜明对照。

实例赏析: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欢迎阅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

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

《天净沙秋思》精细赏析

《天净沙秋思》精细赏析

天净沙①·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昏②,小流水人家,古道西瘦③。

斜阳西下,断人④在天涯⑤。

注①《天沙》:曲牌名。

元朝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曲子,套数由同一中两支以上的曲子成。

首《天沙》是小令。

②昏:傍晚巢的。

③瘦:瘦的。

因途跋涉而累瘦。

④断人:悲痛、心极度者。

⑤天涯:天。

涯,。

文:枯藤着老,枝上栖息着傍晚巢的,小下,流水潺潺,旁有几人家,在古老荒芜的道路上,秋瑟,一匹疲的瘦着我跚前行。

斜阳向西落下,悲断的人流浪在天涯。

析一:是致小令中最着名的一只,被称“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它以郊野日暮的秋景托,抒写了作者深邃的愁思。

支散曲凝集着作者期的人生体,反应了封建社会中失落知分子所共有的孤独愁苦的情,千百年来不衰。

作品中的抒怀主人公,是那个着瘦流浪天涯的征人。

此,他正迎着寒凉的秋行走在偏僻的古道上。

“枯藤老昏”的荒芜情形,“小流水人家”的暖和氛围,从正反两个方面着游子的愁,惹起他无穷思。

“断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画龙点睛,有了它,各样光景有机地系在一同,从整体上组成一幅和的画面,全部光景也都有了下落。

支小令最大的特色是借景抒怀,以景达情。

所有思之情都通一光景成的画面来表达。

作者把愁思融面,甚至把抒怀主人公及其坐瘦成傍晚行旅的画面,进而形象地表了作者孤寂的心境,盼望的眼光,并且能够令人透到背上主人公疲憔悴的身影。

作品的主就通一幅秋郊日暮旅展出来了。

散曲的言凝自然,理解如,而内涵丰富,境界深。

特是开三个“鼎足”,由九个名、九种光景成,毫无雕琢,也不用和关加以接,而境界自。

组成了一幅幅可想象的画面,形象特明。

析二:首小令五句28 字,言极凝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四溢的“游子思” ,酣畅淋漓地达出流浪旅的游子心。

幅画由两部分组成:一、由精心取的几能代表秋的光景成一幅暮色茫的秋野景;二、抒写内心深无尽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 18 个字九个名,其无一虚,却自然流而涵丰富,作者以其熟的技巧,九种不一样的光景沐于斜阳的清之下,象影一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眼前挨次呈,一下子就把者入暮秋:几根枯藤着几凋落了黄叶的,在秋中瑟瑟地抖,天空中点点寒,声声哀⋯⋯写出了一片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的氛,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二】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天净沙秋思》古诗赏1《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之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际游子骑一匹瘦马消失在一派凄凉之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之情调,下面是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请参考!抒发一个飘落天际之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特别,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致,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天净沙⑴·秋思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⑸。

词句解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

昏鸦:黄昏时之乌鸦。

昏:黄昏。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芜之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难过悲哀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际、极度悲伤之旅人。

天际:远离家乡之地方。

白话译文枯藤缠围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之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芜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乏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悲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际。

整体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精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之胜利曲作,从多方面表达中国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之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意境之制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之一个重要范畴,它之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之关键。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行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之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调。

《天净沙.秋思》精细赏析

《天净沙.秋思》精细赏析

天净沙①·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③。

斜阳西下,断肠人④在天涯⑤。

说明①《天净沙》:曲牌名。

元朝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曲子,套数由同一宫词中两支以上的曲子构成。

这首《天净沙》是小令。

②昏鸦:傍晚时归巢的乌鸦。

③瘦马:瘦的马。

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

④断肠人:悲痛、悲伤极度者。

⑤天涯:天边。

涯,边沿。

译文:枯藤环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芜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倦的瘦马驮着我踉跄前行。

斜阳向西慢慢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流浪在天涯。

赏析一:这是马致远小令中最有名的一只,被称为“秋思之祖” (周德清《中原音韵》),它以田野日暮的秋景为衬托,抒写了作者深邃的愁思。

这支散曲凝集着作者长久的人生体验,反应了封建社会中失落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孤独愁苦的情怀,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作品中的抒怀主人公,是那个骑着瘦马流浪天涯的征人。

此时,他正迎着寒凉的秋流行走在偏僻的古道上。

“枯藤老树昏鸦”的荒芜情形,“小桥流水人家”的暖和氛围,从正反两个方面牵动着游子的愁肠,惹起他无穷乡思。

“断肠人在天涯” 是全曲的画龙点睛,有了它,各样光景有机地联系在一同,从整体上构成一幅和睦的画面,全部光景也都有了下落。

这支小令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借景抒怀,以景达情。

所有思乡之情都经过一组组光景构成的画面来表达。

作者把愁思融进门面,甚至把抒怀主人公及其坐骑瘦马构成傍晚行旅的画面,进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盼望的眼光,并且能够令人透视到马背上主人公疲倦憔倅的身影。

作品的主题就经过这样一幅秋郊日暮羁旅图显现出来了。

散曲的语言凝练自然,理解如话,而内涵丰富,境界深远。

特别是开头三个“鼎足对” ,由九个名词、九种光景构成,毫无雕琢,也不用动词和关系词语加以连结,而境界自现。

构成了一幅幅可资想象的画面,视觉形象特别鲜亮。

赏析二:这首小令仅五句28 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 ,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流浪羁旅的游子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并深刻地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一、作品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三、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另有学者认为这首散曲不是马致远的作品,而是无名氏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此曲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

摆脱系连词而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的组合来描绘景物,在诗词中就已出现,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全部是名词的连缀,省却了一切连接、交代和修饰,而直接地将几个意象如蒙太奇一样地组合起来,“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似离实合,藕断丝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流水,纤巧小桥,温暖的茅屋,显得多么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漂荡在幽静山谷中。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哀”(《李笠翁曲话》)。

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表现手法。

那么,“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正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

但究竟是欲一倍增其哀,或一倍增其乐呢?据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

蹒跚而行的瘦马,凸显了游子的凄苦之情,于是,前两句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不正是自己也像昏鸦栖落于枯枝一样寻觅归宿吗?也是游子悲苦凄凉情绪的写照。

而“小桥流水人家”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

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伤。

“古道西风瘦马”,只见他冒风策马而行,一心尽快离开这一“乐景”,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