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尊老敬老故事
关于尊老爱老的故事

关于尊老爱老的故事故事一:孝顺的小偷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李明,他是村子里最好的小偷。
然而,他并不像普通小偷一样心狠手辣。
相反,他非常尊敬和爱护老人。
有一天,李明偷进了一个农民老人的房子里。
老人正在睡觉,李明趁机寻找贵重物品。
然而,当他发现老人的床头柜上放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老人和他的孙子正开心地笑着时,他停下了脚步。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与祖父相处的美好时光,李明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决定放下小偷身份,取而代之,成为这个老人生活中的支持者。
李明开始每周帮老人做家务,买菜,陪伴他聊天,还经常带着一些好吃的东西来看望老人。
老人感到非常高兴,他终于有了一个关心和陪伴他的人。
不久之后,村子里传开了这个新闻,大家都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偷变成了一个孝顺的年轻人。
人们纷纷赞扬李明的善行,并把他的故事传颂开去。
因为李明的爱心行动,其他年轻人也被激发了对老人尊敬和关爱的意识。
整个村子开始尊重老人,帮助他们,使村里的氛围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故事二:一朵雏菊的养育者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杨老爷爷的人。
杨老爷爷年过八旬,他喜欢花草,特别是雏菊。
他每天都会前往自家的花园,悉心照料着那些娇嫩的雏菊。
杨老爷爷的花园被一条小溪环绕。
有一天,一只小鸟飞过,突然掉进了溪水中。
杨老爷爷见状,立刻跑过去,将小鸟从水中救出,并将它放到温暖的花园里。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杨老爷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照料那只小鸟。
他每天找最优质的食物来喂养它,关心它的健康。
幸运的是,小鸟恢复了健康。
当小鸟恢复飞行能力后,它没有立刻飞走。
相反,它每天来到花园,陪伴着杨老爷爷。
它还带来了一些种子,杨老爷爷将这些种子种植在自己的花园里。
杨老爷爷感激地看着小鸟一天天长大,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杨老爷爷养育的雏菊开出了绚丽多彩的花朵,花香弥漫着整个村子。
这个故事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纷纷被杨老爷爷的慈爱和关怀所感动。
他们开始尊敬和关爱老年人,采取类似的行动。
这些故事充分展示了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护。
中华尊老敬老故事

中华尊老敬老故事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刘备屯兵樊城,时荆州刺史刘表礼焉,然不甚信用。
表尝延备赴宴,其下蔡瑁等欲因取备。
备觉之,佯如厕,潜遁去。
其所乘马名“的卢”。
备骑“的卢”走堕城西檀溪水,溺不能出。
备亟曰:“的卢,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以过水。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敬老爱老的经典故事

敬老爱老的经典故事
1. 《孝经》中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孝顺的儿子,他年纪很轻,却已经婚娶了一个妻子,且妻子生了儿子。
但是,他的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也很虚弱。
有一天,他的父亲突然生病了,不能下地走动,也不能自己吃饭。
这个婿子不计较自己的年岁和儿子生活的微薄,扶着他的父亲,除了给他扒饭,别的什么都不做。
这个儿子的孝心打动了上天,上天给了他好运,因为他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已经很自觉,所以他的事业也越来越好,过得日子也越来越舒心。
2. 《牡丹亭》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杜丽娘,为了救助堕落江洲英才李时中,不惜背弃自己的家庭和婚姻,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全身心地照顾瘫痪的李时中。
虽然最后两人没有能够在一起,但杜丽娘的坚持和爱心感动了众人,也表现出了对老人的敬爱。
3. 《孟子》中的故事:孟子的母亲是个爱老之人。
当孟子已经成为一位有名的学者后,他的母亲却还在逐家的迁移,没有自己的住所。
有人问孟子,为什么你是孟子却没有一幢属于自己的住所,你的母亲犹如平凡人一般。
孟子回答:“母亲是一位敬老爱幼之人,她把这幢居所放给
那些有着残疾或弱小人群居住是最好的选择。
”
这些经典故事都展示了人们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护之心,让我们了解到敬老爱老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
无论什么年纪,人们都应该学会尊重和关爱老人,为他们创造幸福的生活环境。
孝亲敬老的简短故事(优秀9篇)

孝亲敬老的简短故事(优秀9篇)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设想,一个对父母长辈出言不逊、举止不雅的人,能成为爱国成才、奉献力量的人物吗?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孝亲敬老的简短故事,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名人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一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更加辛勤劳动。
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
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
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
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
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
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勤劳惯了的许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
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起程返家。
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孝老爱亲事迹篇二某某某,男,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鄂城区泽林镇余山下村村民。
其父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把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接到家中当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父亲去世后某某某夫妇接过爱心和孝心的接力棒。
有关尊老的故事

有关尊老的故事有关尊老的故事一、尊重老人是传统美德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尊老敬老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尊重老人的情感和行为,并且给人们树立了榜样。
其中,有一则关于尊老的故事非常脍炙人口。
二、孝子孟子的故事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孟子以孝著称。
他对待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常常亲自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生病了,他听说后立即赶回家中,亲自照料她。
只是为了不让母亲受到任何不便,他守在母亲床前的时候,甚至不愿离开,连吃饭都是由母亲亲自喂给他的。
母亲病愈后,孟子还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直到她恢复到从前健康的样子。
这则故事传扬开来后,成为了人们尊敬和学习孟子的象征。
三、现代英雄马云的故事中国的现代社会中,有一个人被誉为商界的英雄,他就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马云十分懂得尊重老人的重要性,他经常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尊重和关心老人。
一次,马云参加一个论坛,会场上坐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因为听力不好,老人一直不能听到讲台上的发言内容。
马云看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走到老人身边,亲自将讲台上的话音用轻柔的声音重复给老人听。
这个小举动让老人受宠若惊,也让在场的人们对马云更加钦佩。
四、尊老的重要性与价值尊重老人不仅是对他们的尊严的关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老人是社会的智囊、历史的见证,他们拥有丰富的阅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对后代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尊老不仅是一种道德的表示,更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
当尊老的行为成为人们的共识和习惯,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和进步。
五、结语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重视尊老的教育和引导,让尊老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尊重老人,帮助他们,传承中华民族的尊老文化。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尊重老人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良好思想风尚,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充满温暖和幸福。
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

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这,就是名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1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2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尊老爱老的事迹五篇

尊老爱老的事迹五篇——记白土镇思福小学陈丽珍老师陈丽珍老师___年师范毕业就一直在思福学校工作,她爱岗敬业与同事相处融洽,关心学生。
她知道自己离家远,但心系父母,每天都利用休息时间打电话问候父母,节假日回家探望父母。
她在家孝敬父母,结婚到了丈夫家更是把丈夫的父母、奶奶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
知道家里的三位老人岁数大了,丈夫的父母___多岁,丈夫的奶奶___多岁。
她们为了培育丈夫的几兄妹成材、早早就把身体累坏了。
看到三位老人花白的头发,累了大辈子,心里多希望三位老人晚年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陈老师把大部分的家务做好,希望老人能清闲一点。
买菜时也先想到老人家,挑一些老人喜欢的,有利于老人的菜来买,做饭菜时也根据老人的喜好来做,例如,婆婆和奶奶的牙齿都不管用。
于是她就把肉切成肉丁。
把肉和菜煮得软一些,这样老人吃起来容易,吸收好。
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她没顾自己的娱乐,而是经常陪伴老人说说话,聊聊天,从中了解老人的需要,有时候了解到婆婆想去探望___,她知道婆婆乘不了车。
上车就会晕,于是就用摩托车每小时___公里的速度载婆婆去,由于婆婆___多,乘婆婆去探望___是经常的事。
有一次陈丽珍老师下班回到家,发现婆婆身休不舒服,躺在床上,她马上到婆婆床边看望,一摸婆婆的头,原来是发热、浑身没力。
她二话没说扶起婆婆与丈夫一起用车送她到医院。
楼上楼下拿药,输液。
一直忙到下半夜一点多钟,直到婆婆的病情稳定下来。
这样才喘了一口气。
虽然老人家多病痛,但他们一家老少过得和睦幸福的。
但天有不测风云,四年前的一天,___多岁身体一直却很好,从小就基本上没打过针、吃过药的奶奶不小心跌了一跤,医生诊断为轻微半身不遂,其它什么都没问题,一日三餐、大小便正常,就是全身没什么力,只能躺或坐在床上,从这一日开始到现在,奶奶的起居饮食、小便、大便、洗擦身子就靠人帮助,陈老师什么话都没说就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她每天起床的时间比以往更早了,因为上班前要把奶奶一勺一勺喂饱,还要抱奶奶下床小便。
孝亲敬老的故事30篇

孝亲敬老的故事30篇孝亲敬老的故事(一):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我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忙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所以,槐荫改名为孝感。
孝亲敬老的故事(二):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十分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亲敬老的故事(三):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孝亲敬老的故事(四):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我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母亲在呼唤自我,便背着柴迅速回到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版二十四孝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
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
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
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
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
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
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
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
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
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
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
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
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
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