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真题速递1.(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答案】C【解析】“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表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个应该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后,抗战胜利之前,故C项正确;1840—1894年是在清末,在民国成立前,故A项错误;1895—1911年是在清末,民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高考·17)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故选D 项;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排除A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壮大了八路军的力量,不是新四军,排除B项;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排除C项。
3.(2019·天津高考·9)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
这反映了(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可以推知该宣言发布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前,再结合题干中“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可知该宣言为1935年8月1日在长征途中所发表的《八一宣言》,在该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号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排除B项;在1945年4月所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Word版含解析历史

第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一、选择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新疆乌鲁木齐调研)二十世纪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毋宁退学”的口号,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中学学生还组成退学团。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解析材料“教会学校”“与其为奴,毋宁退学”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所以受到了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故项正确。
答案.(·广西玉林、贵港、梧州调研)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
这些现象反映出( ).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解析根据材料“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知,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项正确。
答案.(·湖北黄冈调研)“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
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新的高潮”( )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①②.②③.①④.③④答案.(·湖南长沙统测)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年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 ).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解析根据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可知主要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项错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不是《新青年》杂志,故项错误;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自年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思想文化的传播,故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陈独秀的作用,故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第12讲
真题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 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第三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12讲
真题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2-
1.从考查趋向看,多以情境材料为切入点,从组织和思想等方面集 中考查国民革命的形成,同时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的作用。 2.从社会热点看,将民族主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形成民族主义与 民主、自由等价值的良性互动,建构一种理性的、开放的民族主义。 3.从预测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鲜明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主导作用和领导地位将会是重点 考查的内容。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 祥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第三单元
第12讲
真题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1-
4.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
关闭
答案
第三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12讲
真题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6-
考向二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3.(2016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 关闭 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 ,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打土豪, 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分田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出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了题干中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的现象,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 增收没有直接关系 ,故B项错误;根据地经济建设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二)(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质量检测(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天津红桥区模拟)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解析:选A。
中英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发生的战争,这一表述“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这一表述,意在强调这场战争是因鸦片(毒品)而引起的,意在贬斥英国的罪恶,故B项错误;通商战争是英国为了掩盖自己的侵略性质,故C项错误;匪夷犯境是清朝站在天朝上国的封闭立场上的一种表述,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高三调研)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该条约。
这反映了清政府(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解析:选A。
材料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是保护国民权益的规定,将此条文写入《和好贸易条约》体现了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故A项正确。
3.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这表明太平天国( )A.主张均分产品B.达到军事全盛C.调整经济政策D.开始封王建制解析: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分产品的内容,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是在西征东征之后,而不是“建都天京”,故B项错误;从“照旧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改变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恢复原来的交粮纳税,故C项正确;封王建制是永安建制的内容,与“建都天京”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河南高三适应性考试)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_含答案

【⼈教版】2020⾼考历史复习讲义: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年对峙_含答案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年对峙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起学习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年对峙。
⾸先我们学习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这⾥边涉及到同学们不太熟悉的概念,那就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命,简单地说在中国,完成反封建任务的,我们把它称为民主⾰命。
在世界各地完成反封建任务的都是资产阶级⾰命,按着⽑泽东同志的理论,由⽆产阶级领导中国⼈们完成反封建任务的就是新民主主义⾰命。
下⾯咱们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重点难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的历史意义国共第⼀次合作的重要成果国共⼗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命道路的探索即⼯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知识梳理】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五四运动1.导⽕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第⼀阶段:爆发:1919年5⽉4⽇;⼝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中⼼:北京;主⼒:青年学⽣。
第⼆阶段:时间:从6⽉5⽇起;中⼼:上海;主⼒:⼯⼈阶级。
3.结果释放被捕学⽣;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性质: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国共产党的诞⽣1.南陈北李相约建党2.中共⼀⼤召开(1921年,上海)内容:党纲;党名;⽬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产阶级专政);中⼼⼯作(组织⼯⼈阶级,领导⼯⼈运动);中央机构3.中共⼀⼤的历史意义:中国⾰命的⾯貌焕然⼀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 国共合作形成(1)背景:要战胜强⼤的敌⼈,必须建⽴⾰命统⼀战线;1923年,中共三⼤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标志:国民党⼀⼤( 1924)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经过:⼴州国民政府成⽴;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影响: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韶关调研)在1930年夏,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以尽快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可见当时()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中共党内的右倾错误起主导作用C.中共党内在革命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D.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解析根据材料“1930年夏”,结合所学,毛泽东已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犯了“左”倾错误,这与毛泽东等开辟的井冈山道路相反,表明党内出现路线分歧,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合作,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7·江西宜春模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应受到严厉的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又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可知,一味“左”倾冒进,并未意识到国共两党的力量悬殊,也没能继续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政策,故B、D项错误。
答案 C3.(2016·陕西五校联考)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教版讲义+习题: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Word版含解析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名师导语』国共十年对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时,由国内战争转向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较少: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及中国军民早期的抗日斗争。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探索历程和实践精神需重点关注。
1.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队人民军斗争、创建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毛泽东:1927年9月,秋收起义(2)2.土地革命(1)方针确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土地革命:1927年8月7日,召开汉口会议,确定开展定,废除封建剥削。
田地:打土豪,分内容(2)(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的理论(1)(2)实践⎩⎪⎨⎪⎧①经济:发展生产,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治: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①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②转折——遵义会议a.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b.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返回
01 自主学习区
知识成串· 记得更快
02 认知深化区
史料印证· 学得更清
03 综合提能区
纵引横连· 掌握更全
04 达标检测区
每课一评· 步步提能
返回
自
主
学
习
区
返回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
返回
返回
返回
轻巧识记——五四爱国运动
返回
概念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D
返回 3.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
略是要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又提出“打破 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 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当时 A.中共中央对时局估计过于乐观 B.革命形势利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不断完善 D.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 )
返回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 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和“华 东局、华北局、中原局”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 战役是淮海战役,故选C项;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发生在抗日 战争时期,当时并没有所谓的“华东局、华北局、中原局”, 排除A、B两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这与材料中 的“9日”不符,排除D项。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解析:根据材料中“广州军”“吴佩孚”等信息可知是国 民革命军的北伐,它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故C项正确; A项是遵义会议,B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D项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韶关调研)在1930年夏,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以尽快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可见当时(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中共党内的右倾错误起主导作用C.中共党内在革命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D.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解析根据材料“1930年夏”,结合所学,毛泽东已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犯了“左”倾错误,这与毛泽东等开辟的井冈山道路相反,表明党内出现路线分歧,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合作,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7·江西宜春模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应受到严厉的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又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可知,一味“左”倾冒进,并未意识到国共两党的力量悬殊,也没能继续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政策,故B、D项错误。
答案 C3.(2016·陕西五校联考)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下列对长征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②长征后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局面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④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由江南地区到达陕北,故①正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②正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思想在中央的统治,故③正确;材料“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体现了长征精神对党和人民的激励,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6·四川乐山三模)在中共的某文献中明确提出“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据此推知此时的中共( )A.以三民主义为行动指南B.坚持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C.欲与政府实现联合执政D.革命的理论修养仍显不足解析材料“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说明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故B 项正确。
答案 B5.(2017·湖北黄冈模拟)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
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
”这实际上是(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解析材料“我们可以被迫自卫”,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故C项正确。
答案 C6.(2017·河北唐山调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
如图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A.社会性质的变化B.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C.社会矛盾的变化D.中共执政地位的形成解析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八路军和红军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故B项错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为实现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因此体现的是当时主要矛盾的变化,故C项正确;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未获得执政地位,且材料信息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7.(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调研)据抗战初期路透社电讯载,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这次战役( )A.为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B.是抗战以来中方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C.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D.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解析1937年抗战开始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即着手开始西迁事宜,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对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故B项正确;山西会战是国共抗战初期合作的典范,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8.(2017·山东滨州模拟)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
这表明( )A.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作战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D.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解析国民党从未放弃正面战场作战,故A项错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国民党的游击战是借鉴共产党的,材料未体现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借鉴,故C项错误;从国民党的一系列关于游击战的措施可以看出国民党重视游击战,在敌后打击日军,故D项正确。
答案 D9.(2016·江西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材料反映出中共( )A.宣扬敌后抗战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C.坚持持久抗战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解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
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扬敌后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建议国共联合抗争材料没有体现,选择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10.(2017·湖南常德模拟)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
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这一报道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解析材料反映出人们对毛泽东来重庆的兴奋之情,并未强调共产党谋和平,故A项错;人们兴奋是因为抗战结束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抗战提高共产党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大众传媒对时局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11.(2017·江西宜春调研)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是指( )A.皖南事变B.跃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B12.(2017·福建南平模拟)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请你们准备着,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
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
”其战略意图在于策划(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
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反映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无关,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6·山西康杰中学月考)(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摘自《张学良口述》材料三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 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
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
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1)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分)(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8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10分)解析第(1)问,运用辛亥革命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回答。
第(2)问,结合材料二图片信息,分析1935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危机、中共的努力与让步。
结合张学良口述的内容分析国民党爱国将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从中国方面看,是“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的结果,从美国方面看,是日本的扩张损害美国国家利益,争取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需要;第二小问,从当时对华援助增强中国的实力和信心,加速抗战胜利的角度分析。
答案(1)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共的抗日救亡政策;民众救亡运动的推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努力;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