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哪些情绪――七情六欲
情态篇——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

情态篇——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今天咱聊聊情态,情态大致可分为,喜、怒、哀、乐、懼(惧)、憂(忧)、恶、怨、羞、欲十种。
而在佛经中则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
既然说到这就提一下六欲,六欲分别为由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生理需要与愿望,分别对应,色、声、香、味、触、法。
喜人遇到惬意的事情便易心生善念,此时心胸也会愈加开阔舒畅,精神由此奋发,待人接物均易表现出喜悦爽朗之情,这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种状态。
但也易因喜而得意忘形,失去忧患意识,就容易乐极生悲。
又或者如范进中举,高兴的举止发狂,这大概是中医中所讲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吧!怒人一旦遇到令不合于自己心意的事情,容易表现出怒的状态,心中有强烈的不满,怒,心上有奴是为怒,所以就会有怒发冲冠,怒不可遏种种状态出现。
表现出好的一面,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以励志。
如果表现出怒的状态为时常出现,为怒逞一时之气,就容易招致祸患。
憂人心中有百般纠结待解之事,应期为当前有或者未来的之事,自己也比较看重,故心生急切。
引发愁思,坐卧不安,一旦处于憂的状态时间过长,就容易心中郁结,饮食也没味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憂能伤人吧!此时我们应该迅速的找到解决方法,以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去止损。
懼表示一种害怕的神情,神色,敏感的人,有自卑感的人,为积威所劫者,也就是说长时间待在威严势力下,天性得不到舒展,表现出的状态就是懼,神色惨淡,惶惶不可终日。
一般通过眼神状态就可以观察出来。
爱爱,有情爱,有亲情之爱,有友情之爱,有喜物之爱等,不论何种?均是有内向外发散的,同时也带有一直热力,勇敢,冒险的意味在里面,以爱为源。
情感方面的爱,一旦挑动心神,往往无法自制,情不自禁,理智者少,男女之间,每多痴爱;母子之间,每多溺爱;声色货利之间,每多贪婪。
憎憎,恶也,旧恨添新仇,带重复不好的意味在里面,由心而出。
其心过者就容易走极端,所以在男女多在感情上表现有自杀倾向,心神不调。
七情六欲哪个最难

七情六欲哪个最难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怎样理解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怎样理解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简介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
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六欲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后人总结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七情

七情七情六欲,乃人之本能。
这世上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欲。
七情,即七种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即六种欲望:求生欲、舒适欲、爱恨欲、优越欲、求知欲、表达欲。
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上述七情。
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
高兴、愉快、欢乐、喜悦、轻松、欣慰、悲伤、害怕、恐惧、不安、紧张、苦恼、忧郁等都属于情绪活动。
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类。
积极情绪对健康有益,消极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
我国自古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可见医学非常重视人的情绪的关系。
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
过度的消极情绪,长期不愉快、恐惧、失望,会抑制胃肠运动,从而影响消化机能。
情绪消极、低落或过于紧张的人,往往容易患各种疾病。
因此,只有保持乐观的情绪,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会有波动的,应该主动摆脱不良情绪。
当有什么事使你烦恼的时候,应当畅所欲言,不要闷在心里。
当事情不顺利时,不妨避开一下,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可能会使精神得到松驰。
如果要办的事情较多,应先做最迫切的事,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一次只做一件,把其余的事暂时搁在一边。
如果你感到自我烦恼,试着帮助他人做些事情,你会发觉,这将使你的烦恼转化为振作,产生一种做了好事的愉快感。
一个人的情绪,主要受精神意志控制。
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要提高道德修养,要树立远大理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学会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自觉运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第一,要驾驭愤怒情绪。
其实,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愤怒是一种激烈的情绪的表现,他可以有一些好处,人是可以愤怒一下的,笔触我们岳飞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他不是怒发冲冠吗,有一种气势,有一种震撼作用,但是经常发怒就不好的。
第二个要克服紧张情绪,压力、矛盾,冲突,风险,危机,很容易使我们紧张,过多的紧张对工作对身体对生命都没有好处,那克服紧张的情绪方法是什么?有正确的目标,沟通协调,学会享受,参加一些文明的娱乐活动。
七情六欲的真正含义

七情六欲的真正含义
1、《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
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
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2、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
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3、至于六欲的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
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
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4、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
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
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
各种欲望。
5、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
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
避免的。
中医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但对应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种)。
七情六欲的力与困扰

七情六欲的力与困扰人类是情感的动物,我们会在生活中经历七情六欲的力量和困扰。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惧,而六欲则包括欲望、爱欲、贪欲、食欲、性欲和睡欲。
这些情感和欲望的力量可以推动我们前进,但也可能成为我们困扰的根源。
1. 喜喜,是生活中的一种积极情绪,可以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当我们经历一场成功,取得一项成就时,喜悦会如泉涌般充盈全身,激发我们更多的干劲和动力。
然而,过度沉溺于喜悦中,可能会导致骄傲和自满情绪的产生,影响我们进一步的成长和进步。
2. 怒怒是一种负面情绪,通常是由不满和挫折引起的。
当我们受到委屈或遭遇不公平待遇时,怒火会在心中燃烧。
适度的愤怒可以激发我们保护自己权益的能力,推动我们为正义和公平而奋斗。
然而,过度的怒火容易导致冲动和激烈的言行,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3. 忧忧,是由心中不安和担忧引起的情绪。
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忧虑。
适度的忧虑可以促使我们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然而,长期的忧心忡忡会使我们陷入无尽的恐惧和迷茫之中,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4. 思思,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和思索情感。
当我们面临重大抉择或需做重要决策时,思考会占据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通过深入思考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然而,沉迷于思考中,可能会陷入纠结和无法决断的困境。
5. 悲悲,是由失去和分离引起的一种消极情绪。
当我们失去亲人、朋友或是经历分离时,悲伤会深深地侵袭我们。
适度的悲伤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和情绪,从而慢慢愈合内心的伤痛。
然而,持续过久的悲伤可能会使我们陷入绝望和沮丧情绪中,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6. 恐恐,是面对不确定和危险时的一种负面情绪。
当我们感到威胁或面临风险时,恐惧会使我们产生逃避或保护自己的冲动。
适度的恐惧可以帮助我们警惕和保护自己,避免潜在的危险。
然而,过度的恐惧可能会导致恐慌和不合理的行为,使我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文化百科】“七情六欲”是指哪“七情”?和哪六欲呢?

【文化百科】“七情六欲”是指哪“七情”?和哪六欲呢?
中国有一句俗语:人皆有七情六欲。
何为七情?什么是六欲?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
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因此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情的说法,各家差别不太大:佛家:喜、怒、忧、惧、爱、憎、欲。
儒家:喜、怒、哀、惧、爱、恶、欲。
《黄帝内经》的说法有一点区别,七情指:喜、怒、忧、思、悲、
恐、惊。
中医学没有把“欲”列入七情之中,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否则就会形成各种病。
那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可见六欲是泛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但佛家的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
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指的是,七情:喜、怒、哀、乐、惧、爱、恶。
六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我国中医学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与生俱来的情志称为“七情”。
六欲则出自《吕氏春秋》,最初是指:“生,死,耳,目,口,鼻”所产生的欲望,后来更加详细的说法是: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简介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对我们行为表现影响很大。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我们的感情也都是与世俱来的。
所以,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无不与我们的“七情六欲”息息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生活中有没有心情好的时候,比如看到什么都开心,什么都是美好的?而有时候又会厌恶一切,哪儿都会得罪你?有时候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倾泻而至不受控制?有时候恐惧得很,就像被电击到一样全身战栗?有时候忧思就像扯不断的线缠绕着你,挥之不去?这些都是情绪的表现,都是情绪的内容。
正文
所谓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
情绪状态的发生每个人都能够体验,但是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却较难加以控制。
人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个人是可以感觉得到的,而且这种情绪状态是主观的。
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学上把情绪分为四大类:
喜,怒,哀,惧。
再把它们细分还有很多,基本包括我们身上所发生的所有,比如通俗的七情六欲,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小A周一在公司里开会,会议总结上周的销售业绩,小A排在第一位,这个是进入公司以来的第一次啊。
领导的表扬,同事的羡慕,小A可是喜上眉梢,遇到同事打招呼时的喜悦简直像是吃了蜜糖。
下午,经理把小A叫进办公室,小A以为又要接受表扬了,没想到披头就是一顿臭骂:
“拿个第一,尾巴就翘上天了?,还真以为自己变凤凰了?”业务总结没有完成哦。
此时一股愤怒生气,拳头都攥得紧紧的。
走出经理办公室后,想想也是自己怎么那么粗心呢,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再想想自己付出的努力,想想那月月的房贷,忧伤慢慢爬上小A的脸。
每个人每天都会有很多种情绪伴随着生活,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才会更好地把握情绪,调节情绪,是情绪在一个恰当的状态,生活会更美好。
专家指导
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是记录法,以情绪类型、时间、地点、环境、人物、过程、原因、影响等项目为自己列一个情绪记录表,连续地记录自己的情绪状况。
第二是反思法,利用你的情绪记录表反思自己的情绪。
第三是交谈法,通过与你的家人、上司、下属、朋友等进行诚恳交谈,征求他们对你情绪管理的看法和建议,借助别人的眼光认识自己的情绪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