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体脏腑模型化分布图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学-舌诊具体PP课件

中医学-舌诊具体PP课件

2019/8/17
中医舌诊
40
(2)强硬
• 【舌象特征】 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或板硬强 直,不能转动,亦称“舌强”
• 【临床意义】 重证、动风 伴舌红绛——多见于热入心包,或热 盛伤津动风 伴舌灰胖而硬——风痰阻络。
2019/8/17
中医舌诊
41
(3)震颤
• 【舌象特征】
舌体不自主地震颤,动摇不宁者,亦称“舌 战”
舌诊

• 舌质—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附于舌面的一层苔垢,其
由胃气上蒸而成。
2019/8/17
中医舌诊
2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脾/胃 肝/胆
肾 肝/胆
2019/8/17
中医舌诊
心/肺
3
淡红舌 薄白苔
正常舌象
2019/8/17
中医舌诊
4
望舌的内容
望舌质:
舌质的神、色、形、态 脏腑虚实,气血盛衰,以候正气为主
(3)芒刺舌
• 【舌象特征】
芒刺——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 锋,形如芒刺,抚之棘手
• 【临床意义】热盛 提示脏腑阳热亢盛,或为血分热盛。 点刺可以出现在舌尖、舌中、舌边
2019/8/17
中医舌诊
34
(4)裂纹舌
• 【舌象特征】 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
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 • 【注】 • 【临床意义】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 舌色红绛而裂——热盛伤津,阴津耗损。 舌色浅淡而裂——血虚;
轻者仅伸舌时震颤;重者不伸舌时亦抖颤难 宁
• 【临床意义】舌震颤是动风的表现之一。
舌淡白而震颤——多见于气血两虚。
舌绛紫而震颤——多见于热盛。

舌诊图片较全ppt课件

舌诊图片较全ppt课件
21
(二)淡白舌
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舌色浅淡,
形成 气血亏虚,血不荣舌; 阳气虚衰,运血无力,舌失血充;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阳气虚衰。 脱血夺气则枯白舌。
22
淡白舌
淡舌、枯白舌。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 水湿内停。
淡白光莹, 或舌体瘦薄—气 血两亏。
23
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
因心主血脉而藏神,故舌体的色泽变化, 从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
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 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
5
舌与脏腑功能相关
脾 舌为脾之外候,
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
舌苔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 与脾胃运化功能相适应,故舌象的变化, 可以反映全身营养和代谢的功能,气血 的生化状况。
见底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薄苔 不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之苔-厚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应邪正盛衰和邪气深浅。
59
薄苔—正常舌苔,薄而均匀, 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 提示胃有生发之气。
厚苔—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熏蒸, 积滞舌面所致, 主痰湿、食积、里热等。
受阻侧舌肌弛缓,收缩无力 +健侧如常 →歪向健侧。
临床意义:多为肝风夹痰,或痰瘀阻络所致。 多见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48
舌紫红势急者——肝风发痉; 舌淡红势缓者——中风偏枯。
49
(四)颤动舌
舌象特征:舌体不自主颤动,动摇不宁者。轻、重 形成:
阴血亏损,肝筋失养,舌脉挛急┓ ┣颤动舌
常与舌萎软并见。
临床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色淡白、青紫+湿润━━ 寒凝经脉。

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技术研究

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技术研究

02 分析了当前舌诊技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及挑战
03
探讨了提高舌诊技术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04
提出了加强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建议和 展望
强调舌诊技术在中医诊断学重要性
01
舌诊技术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深厚的理论基础
02
舌诊技术对于判断疾病性质、 病位、病势及预后具有重要意 义
03
舌诊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够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变化, 了解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状态及 气血津液盛衰情况
倡导加强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01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中医医师舌诊技能水平,培养 更多优秀中医人才
02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不同学派、不同领域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诊断学的创新发展
脏腑经络与舌象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生理 病理变化会在舌头上表现出来。例如 ,心开窍于舌,心的病变往往会在舌 头上反映出来,如舌尖红赤、舌苔黄 腻等。
气血津液与舌象关系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它们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舌 象的形成。例如,气血不足会导致舌 淡白无华,津液亏虚则会使舌干燥无 苔。
舌诊原理及依据
舌诊原理
舌诊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脏腑经络的 病变会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在舌头上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脏腑经络的生理病 理状况。
舌诊依据
舌诊的依据主要包括舌质、舌苔、舌下络脉等方面。舌质主要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虚实;舌苔则 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反映邪气的性质和深浅;舌下络脉则可以观察气血的运行状况。
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技术研 究
contents

中医舌诊辨证

中医舌诊辨证

中医舌诊辨证(附舌象图片)所有舌象的辨证主病及相关研究,不断连载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片1.png(18.65 KB, 下载次数: )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黄有虎斑纹者。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舌体分割模型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舌体分割模型

03
舌体分割模型构建
数据预处理
数据收集
01
收集包含舌体的医学图像数据,确保数据来源可靠且具有足够
的数量。
数据标注
02
对舌体区域进行手动标注,为模型训练提供准确的标签。
数据增强
03
采用图像增强技术,如旋转、缩放、翻转等,增加数据多样性
和泛化能力。
模型架构设计
网络选择
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或U-Net等结构,根据任务需求选择 合适的网络架构。
02
深度学习技术基础
卷积神经网络(CNN)
卷积层
通过卷积运算,提取输入图像的特征,如边缘、纹理等。
池化层
对卷积层的输出进行下采样,减少计算复杂度,同时保留重要特 征。
全连接层
将前面层的输出整合起来,得到最终的分类或回归结果。
循环神经网络(RNN)
01
隐藏状态
RNN的核心,存储前面的信息, 用于指导当前时刻的输出。
03
基于深度学习的舌体分割模型 对于提高中医舌诊的准确性和 可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 于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研究现状与问题
现有的舌体分割方法主要分为基于阈值 、边缘检测、区域生长等传统方法和基 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传统方法通常难以准确分割复杂的舌体图像 ,而深度学习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鲁棒 性。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舌体分割模型
2023-11-11
目 录
• 引言 • 深度学习技术基础 • 舌体分割模型构建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医学图像处理在临床诊断中的 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舌体图像 的分割是舌诊客观化的关键步 骤。

舌体的脏腑对应分布

舌体的脏腑对应分布

舌体的脏腑对应分布
第二节舌体的脏腑对应分布
舌分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部分,中医舌诊中又把舌体划分为上、中、下三焦,其尖部为上焦,中部为中焦,根部为下焦。

其脏腑分属,因心肺居上,故舌尖候心和肺;脾胃居中,舌中则候脾胃;肝胆之脉布胁肋,故舌之两边候肝胆;肾居下焦,则舌根候肾(见图6—1)。

国外学者R.A.Dale博士,通过针刺测量仪(AML)测量得出:躯体在舌的投影中,其上部相当于舌体前部,其下部相当于舌体的后部。

与中医将舌体的前、中、后部分别应上、中、下三焦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舌尖主心肺,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

通过以舌的部位候脏腑的理论,以观察其部位的变化情况,就测得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的病理变化,反映气血、津液的输布状况,观测疾病的性质及病位所在,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6—1舌体腑脏分布图。

舌诊的全息反射区,脏腑全息图详解

舌诊的全息反射区,脏腑全息图详解

舌诊的全息反射区,脏腑全息图详解舌诊的全息反射区今天我们讲一下传统舌诊和全息舌诊的区别,舌诊的全息反射区,多看多记,这个东西直接影响到你后面看舌诊的。

准确度,他这个反射图的话,有包括很多内容.一个地方会反应很多问题.一、传统舌诊和全息舌诊的区别有些是先天裂纹舌,传统也认为是正常的。

传统舌诊的标准只有两个啊,淡红舌,薄白胎啊。

传统正常的舌头,我们都是能找到很多问题的啊,其实是一些不正常的舌头啊。

先天裂纹舌只要有症状就是不正常的,上节课,解剖,现在今天,舌诊的全息反射区。

舌诊的脏腑全息图啊。

传统的舌诊,那个。

会讲湿气,瘀滞,他那个查找的点比较模糊,你不会感觉到非常的精准啊。

二、脏腑全息图详解大家看一下这张图,整个脏腑全息图。

舌尖这块,鼻,眼,耳,额头,头。

中间鼻子下面咽喉,咽喉两侧,是甲状腺,甲状腺下面是。

食管、颈椎,这个地方基本上属于重叠。

所以一般咽部、食管的问题,这个颈椎可能也会有不同程度问题。

所以大家治疗或者诊断的时候需要引起注意。

食管旁边,下面是心。

下面支气管,支气管两边,就是肺。

又包括乳房,又叫做两层叠加啊,他可以看肺,又可以看乳房。

再下去是胸椎段,后面反应胸椎下面还是胃。

胰腺、脾呀,两侧肝胆,注意这边全息反映的话,两侧都有肝胆,我们人的话只有在右侧.再下去就是肠道啊,大小肠,和那个腰骶椎,下面还有子宫,卵巢,肠道两侧是肾。

还有生殖泌尿系统,最下面就是生殖泌尿系统。

沿中线我们看完了,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手臂两侧。

两侧它代表的是。

上肢啊,下肢啊,上肢下肢的中间啊,大家看这张照片的右侧啊,股,就是代表屁股啊屁股啊。

左侧这个肝胆这块上面还协。

这面又能反映协,肝气郁滞的话就是这个问题啊,上肢自己看。

看我们那个右侧,它又具体分为。

肩膀,腕肘。

下肢又分为股、膝,足。

这张图反映的是非常详细的啊,三、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骨骼的反射分布图。

这张图就比较清晰明了,他上面就有颈椎,头啊,锁骨啊,肩胛骨啊,肩关节、肋骨啊,胸椎,腰椎啊,肩关节啊,肘关节,手骨关节。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望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以及舌下络脉几个局部。

一 . 舌神( 一 ) 有神 ( 荣舌 )【舌象特征】舌色红活、润泽,运动灵敏自如。

【临床意义】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

【机理分析】荣舌主要反映津液充足,气血充盈,精神健旺。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曰:"凡舌质有光有体,不管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 二 ) 无神 ( 枯舌 )【舌象特征】舌色枯槁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

【临床意义】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

【机理分析】枯舌主要反映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假设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二 . 舌色舌色,即舌体的颜色。

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

疾病时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之气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舌色与肤色的形成原理相似,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正如"舌胎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淡红;内伤疾病时见之,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多属病轻,或为疾病转愈之象。

〔二〕淡白舌【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

如舌体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伤精、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致舌色浅淡。

阳虚则内寒,经脉收引,使舌的血行减少,也可见舌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中 医 药 咨 讯

21 0 0年 1 1月上 第 2卷 第 3 期 1
No e e 2 0 Vo . No 3 v mb r 01 12 .l
70 ・
J u n l fC iaTrdt n l ieeMe iieIfr t n o ra hn a io a n s dcn nnmai o i Ch o
映。
如果继续将“ 真菌类 中药” 归属 于植物药与国际生命科 学的发展 不同步 , 又如何创新? 对中药所 固有也是仅有的一 项很有发展前景 的生物制药技术 ,药用真菌 “ 固体发酵工 程” 的产品一“ 菌质” 认识不 清 、 分类混 乱归属不明 , 研究不 足, 又怎样继承发展?现在 “ 固体发 酵系列工程” 已出现 , 双 向发酵的作用 已显示 ,很需要 业内重视与各方面的政策支
舌体一 分为五, 被五脏 、 五腑所划分 。新的舌体脏腑分布更
全 面表 达 中医 模 型 思 维 的实 质 。 1 传统 中医诊 断学的舌体分布图
中医学理论 ,新的舌体与新五脏五腑 的对应关系表达如图
1 。 —1
传统 中医诊断学可以根据舌质 、 舌色 、 舌态 的变化 以及
变化部位 , 相应 的辩 证 人 体 内 在脏 腑 的病 变 。
命演化 、 宇宙演化 中的规律研 究。在, 后 再 按 照 五 行 “ 源 五歧 ” 划 分 标 准 , 然 一 的 将
传统 的舌体脏腑分布图是应用 了五行模型将舌体 “ 一
源 五歧 ” 成 五部 分 与 五脏 五 腑 对 应 。 据有 其 脏 必 同 时 反 分 根 映 其 腑 的 原 理 , 型 中 医学 找 到 了 五 对 脏 腑 对 : 、 胱 ; 模 肾 膀 胰 、 ; 、 ; 、 ; 、 。所 以 , 合 解 剖 学 知 识 和模 型 肠 肺 心 脾 胃 肝 胆 结
创 新 的 结合 。 现在的发展 已构成了真菌药用 “ 固体发酵系列工程 ” ,
谨撰本文祝贺南京 中医药大学药学 院成立 5 周年纪念 0
参 考 文 献
『l l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 草编 委会 , 中华本草[ , M]上海科技 出
版 社 19 99
f1 2庄毅 洪净 许有玲 , 中药范畴内的菌物药[ ]世界科学技术一 中 J, 医药现代化 2 0 09 f] . 3庄毅 中药真菌药用的固体发酵工程 , 国生命科学 2 1 美 00 『 庄毅 . 4 ] 菌质一中药的一个新领域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 J, 92
开始探索“ 特因发酵” “ 、多菌发酵” , 等 可见 中药特有的一 种 古老的生物制药技术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也体现了传 统 继 承 、 展 创 新 的关 系 。这 一 切 还 需 政 策 调 控支 持 。 发
思维。
【 关键词 】 传统 ; 舌体 ; 分布图; 科学
模 型 中医 学 , 从 思 维 模 型 、 学 模 型研 究 中 医理 论 形 是 数 成 、 展 和 演进 的一 门边 缘性 科 学 【】并 关 注 数 学模 型在 生 发 1。
腑 , 掉 了许 多腑 也 漏 掉 了重 要 的 胰 脏 。 漏 2 新 的 舌 体脏 腑 分 布 图
因 真 菌致 霉 变 而 变 质 的原 理 ” 设 计 的 “ 向发 酵 ” 工 艺 , 所 双 新 在 营 养 基质 中掺 入 所 选 用 一 定量 的黄 芪 为 “ 性 基 质 ” 产 药 所 生 的“ 性 菌 质 ” 它 更 含 具 有 活性 的 中药 的组 织 成 分 被 分 药 , 解转化后 的作用 。 二种菌质经试验证实适当的 日晒法 , 是菌
持。
质可行 的干燥方法 。 又分别用 同一工艺提取清膏 , 进行免疫 药 理 的 比较 。 在选用黄芪时应用了“ 发酵组合三层优选法” 。选用后 又用“ 复方基质成分配比用量标准优化法” 证实组合 的全性 基 质 内 黄芪 的用 量 必 须 适 量 。此 项 试 验 充 分 印 证 出神 曲应 用 二类 基质 的原 由 。 需 努力 发 掘 继 续 深 入研 究 , 此认 识 还 据 以后又曾研发 了“ 灵芪菌质 ” 用于防治禽流感。 研究“ 灵雷 菌 质 ” 决 了雷 公 藤 的 解毒 持 效 问题 , 就体 现 了 中药 继 承 与 解 这
结语
中药 内涵丰富 , 历史悠久 , 功效卓著 , 许多传统知识经 验, 极需总结继承 , 但也要发展创新 , 否则也会停滞落后。 应 该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如果只讲传统不去创新就 没有发展 , 只去创新不顾传统可能脱 离中药 。 在中药分类对
“ 物药” 菌 的冠 名 及 对 “ 菌 药 物 ” 真 的归 属 定 位 上应 有 重 要 反
科 学性 。
参 考文 献
[] 全 年 , 秀 美 .模 型 中 医学 [ . 中 医古 籍 出 版社 , 0 , 1王 李 M] 2 92 0 注 : 论 文属宁夏医科大学 2 0 该 0 8年 大 学 生 创 新 性 实 验 课 题 , 题 课
编号 X 2 0 0 9 08 3
度》 “ 日:心气通于舌 , 心和则舌 能知 五味矣 ”。十二经络 中 日 :足 太 阴脾 之 脉 络 胃 , “ 上挟 咽 , 舌 本 , 舌 下 ; 少 阴 肾 连 散 足
经 之脉 , 喉 咙 , 舌 本 ”。心 、 、 、 循 挟 肾 脾 胃之 脉 皆 络 于 舌 , 说
明舌 和内脏的关系密切。传统舌体脏腑分布 :舌尖对应心 肺 ; 中对 应脾 胃; 舌 舌边对 应肝 胆 ; 根对应肾 。且重脏轻 舌
・ ・ ・ ・ ・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串 々 夸 串 , 夺 夺 夺 夺 夺 寺 串 串 专 孛 串 串 夺 ÷ 毒 孛 孛 夺 夺 牵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中 医舌体 脏 腑模 型化 分 布 图 的研 究
姜贝 王 全 年
( 夏 医 科 大学 , 夏 宁 宁
银 川 , 5 0 4 宁 夏 医 科 大学 模 型 中 医学 研 究所 , 夏 700 ; 宁
银 川 ,5 0 4 70 0 )
【 摘要 】 中医是通过模型思维来构建其舌体分布 图; 先有五行模型 , 然后再按照 “ 一源 五歧 ” 的划分标 准将 舌体 五分 法并 与所谓 的五脏 、 五腑相对应 ; 模型 中医学脏腑分布图和传统舌体脏腑分布 图具有 一定的差异 , 但更全 面表达 了模型 中医学 的
3 结 论
辨舌属于 中医望诊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中医临床诊 断疾病 的重要依据。舌 与脏腑 的关系早在《 内经》 中就有记
载 , 《 问 . 阴 阳 应象 大论 》 :心 在 窍 为 舌 。”《 枢 ・ 如 素 日 “ 灵 脉
新 的舌体脏腑分布图更准确 的描述人体脏腑全息 于舌 体的情况 ,并 以五行模型表达其划分 的思维模型和数 学模 型 , 深 入 的 细化 了舌 的分 布 关 系 , 到 完 善 、 懂 , 具 有 更 达 易 更
如此复杂组成 的作用与意义何在 ?可 以认为如仅从真菌等 生长所需的 C、 N等营养需要看来实无此必要 , 在所研究抗 癌 药 “ 耳 菌 质 ” 抗 病 毒新 药 “ 芪 菌 质 ” 槐 和 槐 中注 意 到 这 问 题 。“ 槐耳菌质” 以新药用真菌槐耳菌在 由农副产 品玉米 是 芯等“ 营养 基质 ” 上经 “ 普通发酵 ” 所产生 的药用菌 质 , 其作 用 来 自菌丝 体 及 其 次 生 代谢 产物 。 芪 菌质 OF是 据 “ 槐 中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