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启示
大寨心得体会

大寨心得体会大寨心得体会大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新中国最后一个解放的县城。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和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大寨是每一个劳动人民的骄傲和鼓舞。
我有幸参观了大寨,亲身感受到了大寨精神的影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
大寨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在大寨,我见到了一批乡干部,他们忠诚于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全身心投入到村民自治工作中去。
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争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我深受他们的影响,明白了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意义。
大寨的发展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
中共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一套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即群众路线。
在大寨,我看到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景象。
大寨的成功之处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加强联系,在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保持正确的平衡。
这种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使大寨的发展始终紧密联系着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大寨的发展离不开发扬优良传统。
大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但是党和人民在困难中取得了胜利。
大寨的成功离不开长征精神、老山精神、抗洪精神等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在大寨,我感受到了前辈的奋斗和牺牲的精神,他们用生命守护了这片土地,换来了今天的辉煌。
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明白自己应该怀揣一颗报效祖国的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寨的发展离不开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大寨坚持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保持着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大寨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不断推陈出新,将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在大寨,我看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明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寨之行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
参观大寨心得体会

参观大寨心得体会参观大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
大寨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方,我们参观了陈云同志的故居和大寨会议纪念馆,深受启发。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下面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大寨所散发出的中国革命精神让我非常震撼。
大寨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象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成功典范。
在大寨,我看到了陈云同志在农村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智慧,他的思想和方案成为了中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典范。
这种革命精神体现在他奋斗的过程中,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也为全国乃至世界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其次,我对大寨会议纪念馆的参观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陈云同志的工作和思想。
在馆内,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和照片,展现了陈云同志作为一名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
他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带领着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农业合作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深刻阐述了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法。
这些思想和成果不仅影响着当时,也对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另外,大寨的农村风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寨的农民在陈云同志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当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的大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看到了干净整洁的村庄、美丽的田野和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让我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这种农村发展的良好风貌,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最后,参观大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陈云同志在农村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学习和践行的。
在今天的社会中,虽然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当时的形势不同,但以人民为中心、务实奋斗的精神与思想仍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通过参观大寨,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和革命者的崇高品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业学大寨”的一段历史

是资本主义尾巴。
“ 大寨经验”是一整套基层政治经济制度安排 。
( 二)
十一届三 中全会原定主题是经济工作 ,核心是
在生 产体制 上 , “ 大寨经验” 表现 为提 高核算 层次 , 把 农业问题 ,预定三项会议议程 的前两项都 是讨 论农 生产 队为基 础的核算单位提升为 以生产大 队为核算 业文件 。当时 , 国民经济 出现严重问题 , 主要威胁来 单位 , 提高 了人 民公社 的公有制 水平 。通俗 地说 , 就 自农业 ,农村很多人连 吃饭也 吃不上。全 会前一年
学大寨的框框 , 坚持 以生产为 中心 ; 第二个 回合 是突 化 以后 , 大寨人 在陈永贵的带 领下 , 用 5年时 间把 村
9 6 4 破“ 三级所有 , 队为基础” , 实行联产计 酬 , 包产到组 , 里 的七条大沟变成 良田,创造 了丰收 的奇迹 。1
主要 是围绕“ 张浩来信 ” 前后 的斗争; 第三个 回合是突 年 ,毛泽东发 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大寨经验 的恶 破“ 不许包产到户 ”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给农 变 , 发生在“ 文化大革命 ” 时期。恶变之后的“ 大寨 经 。 虽然也可 以说还包含原来 的“ 自力更生 、 艰 苦奋 民充分的 自主权 。 万里的这个概括 , 可以说超越了迄 验 ”
言 ,这个 回合 的政策交锋是从 十一届 三中全会 前一 产怎么会提高 呢? 我们不能按全 国这一套办 , 又不能 年多开始 的。 那个时候 , 纪登奎作为副总理在主管农 到会上去说 , 说也没有用 。 怎么办才好 呢? 按通知 , 这
业, 并在其中有独特表现 。
( 一)
个会应该由省委第一把手去, 我找了个借 I Z l 没有去,
往 事 回 眸
“农业学大寨”民歌的辩证分析及其启示

1964月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了大寨和大寨经验,肯定大寨“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进行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后期两次“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召开,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对这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学大寨”民歌的主要内容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创作了很多反映和讴歌这一运动的民歌,这些民歌数量丰富、内容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状况。
(一)对大寨和大寨人的反映大寨,作为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沟,本是一地贫民穷的地方,“提起旧大寨,穷人好凄凉,流血流汗来开荒,打下的粮食,地主恶霸全抢光,人祸天灾不断纤,年年季季闹饥荒,讨吃要饭走他乡”[1]。
这正是对大寨人民在旧社会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而后,大寨人民自力更生,苦干实干,使大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后,迅速成为了农业战·文化艺术研究·“农业学大寨”民歌的辩证分析及其启示师 健(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摘 要] “农业学大寨运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开展的一场农业运动,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反映这场运动的民歌。
这些民歌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也带有一定的政治印记。
本文通过对“农业学大寨”民歌的内容、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进行辩证分析,进一步认识“农业学大寨”这场运动。
对当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业学大寨”民歌;特点;积极思想;消极思想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8214-(2018)03-0069-04收稿日期:2018-05-25作者简介:师健(1994-),男,汉,山西晋中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
2020年整理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doc

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没有亲历过那个时代,亲历却没有机会亲身前往、实地参观学习过,或许很多原因让人们对大寨、大寨的事迹有所耳闻却终究因为距离感多少会有些陌生,但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大家却是耳熟能详,辈辈相传。
当年的大寨正是山西一个典型的缩影,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七沟八梁一面坡”。
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大寨人靠着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开山打料筑石,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将陡坡变成梯田,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
在苦寻农业发展的困难年代,山西省委发现了大寨这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并做出了全省学大寨的决定。
当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大寨的经验,毛主席肯定了大寨,提出了“农业学大寨”。
1963年,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灾,洪水冲塌了窑洞,冲毁了田地,损失惨重。
自然灾害虽然毁损了大寨人亲手建起的一切,但没有冲垮大寨人的意志。
大寨人没有要国家一分救济,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灾害,再次夺得丰收。
大寨的事迹启迪了山西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大寨精神的开拓人陈永贵,作为山西省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讲到大寨,并第一次向全国发出了学大寨的号召。
自此,大寨成为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在全国农村开始推广学习,一度闻名十几年。
当年的大寨村,恶劣的地形导致农业发展困难,要饭卖孩子的特别多。
但在大自然面前,不服输的老一辈大寨人,在村支书陈永贵的带领下,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50条好汉、铁肩妮子,大寨人民齐上阵,一切都白手起家,一镢一锨地拓荒创业,“日战大寨天、夜战新农村”,勒紧裤腰带地干。
大干苦干换来了农业的丰产丰收,亩产达到七八百斤,创造了大寨奇迹。
然而,改革开放让计划经济的大寨无所适从,曾经的“样板”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大寨重新站在了做出选择的关键档口。
1991年,重回大寨的郭凤莲从陈永贵手中接过了大寨这面大旗,成为大寨党总支书记,全面主持村里工作。
“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神龙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学大寨,赶大寨,一首60年代中期家喻户晓的群众歌曲,把我带入了对学大寨年代的回忆之中。
大寨,原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
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
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
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
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农村实行农田责任制,土地分产到户,“农业学大寨”也就随之而终止。
农业学大寨运动前后经历了15年。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历时最长的一次运动。
我经历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64年学大寨开始,到1967年夏天,这个时期在校读书,接触的新闻传媒极少,每天早上6点半,学校组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从广播里听到了学大寨,大街上的标语,帮助加深了记忆。
1967年夏天,初中毕业,回家当了农民,直接投入了“学大寨”劳动,亲身感受了学大寨的魅力,红旗猎猎,喇叭声声,车欢人叫,热闹非凡,场面壮观。
每个人干起活来都不示弱,“农业学大寨”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1968年秋后,参加黄壁庄水库建设大会战,这是石家庄地区的学大寨战场,自己被评为劳动模范,大会发言,登台领奖,也着实荣耀了一把。
并因此而被推荐进入供销社工作。
真正对学大寨运动的感受,当属调入县委机关的1974年到1978年。
这一时期,是全国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高潮时期,又遇戛然而止的急转弯。
1974年11月,调入县委后,抽调在学大寨办公室工作。
农业学大寨的故事

农业学大寨的故事咱今儿个就唠唠农业学大寨这事儿。
大寨啊,原本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那地方山多地少,条件艰苦得很。
可大寨人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那大寨的领头人叫陈永贵,这人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带着大寨的乡亲们,整天在那山上地里捣鼓。
当时大寨有好多梯田,那可不是老天爷赏的,是大寨人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
你想啊,在山坡上开梯田,那得多难。
石头又多又硬,就像故意跟人作对似的。
但是大寨人不怕,男人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一锤一锤地把大石头敲碎,女人们也不示弱,跟在后面把碎石头搬走,再把土填进去。
那场面,热火朝天的,就像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有一年啊,遭了大旱灾。
老天爷就像把水龙头拧紧了一样,一滴雨都不舍得下。
这可把庄稼急坏了,也把大寨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但是他们没有干等着,陈永贵大手一挥,说:“咱不能靠天吃饭,没水,咱就找水!”于是,全村老小齐上阵,到处去找水源。
他们挖沟、修渠,硬是把几里地外的一股小泉水引到了大寨的田地里。
那泉水就像救命的甘露,滋润着干渴的土地,那一年,大寨的庄稼虽然受了些影响,但好歹没有绝收。
大寨人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啊,就像星星之火,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
各地都开始学习大寨,都想着把自己的穷山沟变成像大寨那样的富裕村。
我听说有个村子,那地也是坑坑洼洼的,产量低得可怜。
村里的人一开始还犯愁呢,这咋学大寨啊?后来,他们想明白了,大寨人能开山造田,咱们就能填坑造田。
于是,大家就把家里的扁担、箩筐都拿出来,开始挑土填坑。
那时候,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空,大家就往地里跑。
小孩也跟着大人后面帮忙,虽然干不了啥重活,但也能给大人递个工具啥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那些坑洼的地都变成了平整的良田,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
还有个地方,老是闹洪水。
学了大寨之后,他们就开始在河边修堤坝。
冬天的时候,那河水冰冷刺骨,可大家为了修堤坝,挽起裤腿就下河去搬石头。
手被石头划破了,脚被冻得通红,都没有人喊苦喊累。
天下名村的对照与启示

天下名村的对照与启示――读《大寨寓言:“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警示》魏延安作为一个农业人,在天下闻名的几个村子中,我已经先后去了安徽的小岗村和江苏的华西村,只有山西的大寨村一直无缘前往。
于是,我决定以读书的方式“走进”这个曾经闻名全国的典型村,并借此对几个名村作一个简单的对照,力求有点启示。
掩卷而思,其实上述三个名村可以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大寨是文革时代的农村缩影,小岗是农村改革的时代先行者,华西则是今天这个时代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典范。
若再仔细对比,则大寨的模式是推而不广,命运是幸也不幸;小岗的模式则是不推而广,命运却幸更不幸;华西的模式可能难推难广,命运则幸中有幸。
大寨:模式推而不广,命运幸也不幸大寨的模式推而不广,缘于其早先只是一个北方山区兴修农田水利的农业生产代表,在全国的可复制性并不广,但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推广;后来演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农村路线的代表,充满“左”的东西,表面推广动静挺大,但实际进展并不理想。
从1964年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学大寨开始,到1975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时,11年间全国不同程度推广比较好的县仅300个,以至于邓小平不得不在会议上讲道,对于全国2200个县来讲,太少了,而且已有的300个县中能像大寨一样坚持25年如一日的又有多少;会议提出的到1980年全国1/3的县建成大寨县也被认为目标太高。
这从侧面体现了推广的难度,而且主管农业的副总理还是大寨出来的陈永贵,一直在推大寨模式。
大寨的幸也不幸,皆源于大寨的带头人陈永贵,他给这个村子的命运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大寨是幸运的,苦干十年如一日,终于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形成了让全国瞩目的大寨精神,其核心就是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发展生产,通过十年造地计划、三战狼窝掌等艰苦斗争、1963年抗洪斗争和自力更生十大好处提出等,逐渐提炼出来“大寨经验”,并得到毛主席的肯定。
但大寨又是不幸的,陈永贵决不是一个甘当农民的普通人,他是农民政治家,以极为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极为突出的政治手腕,一次又一次在政治风浪中走在了前列,从一个村党支部书记一路走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争 方式 搞经济建设 的错 误做 法
在敌我力量悬殊 的战争时期 ,党通过广泛动员群 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做到革命 、 生产两不误 。学大 众, 大搞群众运动 , 战胜 了国内外敌人 , 取得 了新 民主 寨 运动 中 , 各 地不 断 “ 抓 阶级 斗争新 动 向” , 任 意夸 大人
.| ,
・
偿 ・ 2 0 1 3・ 3
CANG S A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们在工作 、政策上的不 同意见 ,甚至人 为制造阶级斗 益 , 那 就是 唯心 论 。”
争, 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视为“ 资本 主义” , 在农村
学大寨 运 动 中 ,重 积 累轻 消 费 ,片面 强调 扩大 积
频繁开展 “ 七斗八 斗” 、 “ 不断反右倾 ” 、 “ 大批了还要大 累 , 到处“ 一刀切 ” , 高积累、 少分配 、 低消费成为巩 固、 批” 的政 治运动和阶级 斗争 , 频繁冲击 了农业生 产 , 使 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 , 各地不论是否增产增收 , 都 我 国农业深陷困境 , 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强令增加积累。 高积累挤 了消费 , 人民特别是农民从生
理论与政策的政治运动 , 严重冲击 了农业生产 , 使我国 过频繁的、以政治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激 农业发展步履维艰 , 农业现代化徘徊不前 。实践证 明, 发和保持人民的革命热情 , 并将之转化为生产积极性 ,
农业学大寨运动不能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 的出路 , 但 促进生产发展 , 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 I J , 极力
它为新时期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 宣 扬 “ 阶级斗 争一 抓 就灵 ” , 用 阶级 分析 方法 观察 一切 ; 了有益 的历史 启示 。 坚持政治“ 挂帅” , 思想领先 , 政治决定 、 主宰 、 领导着经
济建设等一切工作, 通过持续开展无产阶级政治革命 ,
一
、
必须摒 弃 以群众运 动 、 政治 运动和 阶级 狠斗私字一闪念 , 促使人们灵魂深处闹革命 , 以产生最
“ 革命是要搞 阶级斗争 ,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 产发展中获益甚少 ,生活长期难 以改善 ,生产热情下 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 ,而且是很重要 的革 降 , 势必影响生产 。只有关注农 民物质利益 , 一定时期 命, 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 ” 圆 通过政治运 内稳定农业积累率 ,保障他们能更多地直接享受到生 动、 阶级斗争搞建设 , 必将造成人力 、 物力 的巨大浪费 , 产增长的利益 , 才能鼓励农 民积极生产 , 发展经济 。万
CANGS ANG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启示
黎丽萍
摘
要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掀起是我党对农业发展道路 的一次探索,反思学大寨运动对于解决三
农 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必须摒弃以群众运动、 政治革命和阶级斗争方式搞经济建设 的错误做法; 必须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必须坚持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先富带后 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原则 , 自力更生 、 艰苦奋斗的精神 , 爱国家 、 爱集体的共 经济建设有 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 必须予以尊重。 实践 产主义风格” ,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 逐步改善社员生活 , 已充分证 明: 什么时候尊重经济规律 , 按照经济规律办
迅 速成 长为农 业 战线 的一 面旗 帜 ,全 国迅 速掀 起 了学 事 , 什么时候经济建设就能顺利发展 ; 什么时候违背经
影响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必须坚决摒弃通过政治运动 里 曾将 我 国农 业 生 产 高 速发 展 的 基 本 经 验 概 括 为 两
和阶级斗争搞经济建设 的错误做法 ,坚决按经济规律 条 : 一 是 尊重 农 民 自主权 , 二是 给农 民以实 惠 , 让 利 于
办事。 民。 有 了这 两条 , 农 民 的积极性 就 能源源 不 断地调 动起
来。
二、 必须正确处理积 累和 消费的 比例关 系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一个事关经济发展
大寨运动。 起初 , 各地学习大寨精神 , 集中有限的财力 、 济规律 ,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 什么时候经济建设就会遭
物 力有 力地 推动 了农业 发展 和农 业现 代化 进程 。 然而 , 受挫折。长期 以来 , 我们不是“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 “ 文革” 时期学 大 寨运 动逐 渐异 化 为在农 村 推行 “ 左” 倾 搞 经济 建 设 , 而 是 发动 群 众 “ 抓 革命 促 生 产 ” , 试 图“ 通
必须遵 循 生产 关 系一定 要适 合 生产力状 况 的规律 。 关键 词 农 业 学大寨运 动 启 示
农业学大寨是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现代 主义革命的胜利 , 建立了新中国。新 中国成立后 , 我党 化道路探索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 是特定历史条件 又通 过群 众运 动顺 利完 成 了社会 主 义改造 ,确立 了社 下发生的涉及人数众多 、 规模较大 、 持续时间较长的一 会主义制度。由于我党没有领导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的 场运动 , 对我 国农业的发展产生过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经验 , 加上革命思维的惯性 , 所以就简单地认为民主革
2 0世 纪 5 0年代 末 的 大跃 进 和人 民公 社化 运 动使 我 国 命时期群众运动 、政治运动的成功可以在经济建设中
遭受 了巨大损失 , 农业发展也陷入 了困境。此后 , 依靠 复制 或重 现 。 集体 , 自 力更生 、 艰苦奋斗改变农业落后 面貌的大寨成
社会 主义 制度 确立 后 ,阶级 斗 争不再 是 我 国社会 了各 地学 习的榜 样 。大寨 坚持 “ 政 治挂 帅 、 思想 领先 的 主要矛盾 ,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