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1[1].doc1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小学语文一年级听课优秀教案指南五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听课优秀教案指南五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听课优秀教案指南五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1《江南》教学目标: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1、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2、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3、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学习“江”。

三拼音节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2、学习“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

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3、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2)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

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新|课|标|第|一|网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

(西)(2)大丁遇小口。

(可)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

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表格式).doc

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表格式).doc

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一)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7个字。

- 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以及青蛙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 引导学生了解蝌蚪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如“迎、追、游”等。

- 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身体变化的科学知识,并能简单复述。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以及生长过程,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讲解小蝌蚪的外形时,展示小蝌蚪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朗读教学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的对话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如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等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4. 问题引导法-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在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时,提出问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能够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生字教学方面,采用结合图片、做动作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 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以四季的图画导入,让学生谈谈四季的特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从而导入本课——《四季》二、新课内容(一) 读课文可根据学生的要求,在课件中点击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钮,分别学习课文。

也可利用录音领读。

(二)认字:会写的字:“七、八、九、无”,有笔画顺序。

生字:11个(三)练习1.分角色读课文。

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大家读。

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

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开始。

2.分组绘画四季。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

我们学习了《四季》,大家能画出四季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分四组,第一组为“春季”,第二组为“夏季”,第三组为“秋季”,第四组为“冬季”。

你愿意画哪个季节,就到哪一组。

(插“春、夏、秋、冬”小牌子。

)学生听音乐画画。

师:音乐停止,小朋友们也停下手中的笔,听他们说一说。

三、总结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

播放音乐和四季的风景画面。

师: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师:你学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生:四季很美。

庖丁解牛教案(通用11篇)

庖丁解牛教案(通用11篇)

庖丁解牛教案庖丁解牛教案(通用11篇)庖丁解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一)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述庖丁解牛的场面。

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

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

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就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到达人之养生的目的。

这天我们学习此文,就应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就应透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

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庖丁解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庖丁解牛》的作者、背景、创作动机和艺术形式;
2.理解《庖丁解牛》中的寓言意义;
3.掌握《庖丁解牛》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
1.《庖丁解牛》的简介及背景介绍;
2.《庖丁解牛》的文本分析;
3.《庖丁解牛》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3.文本分析(20分钟)
4.人物和情节的分析(30分钟)
5.思考和讨论(25分钟)
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分析《庖丁解牛》中所体现的思想和寓言意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寓言形式进行讨论。

6.总结和扩展(5分钟)
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庖丁解牛》的艺术形式和寓言意义,并简要介绍其他寓言作品。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拓展阅读领域。

四、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学生对《庖丁解牛》中的思想和寓言意义的理解程度;
3.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作为一篇寓言散文,在文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这篇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丰富其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其他的寓言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庖丁解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庖丁解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3 庖丁解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过程与方法:训练古文阅读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探讨作品主旨。

【新课导入】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

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

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写作背景】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

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

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作者介绍】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庄子主张“天道无为”。

“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
备课人董志霞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难点、重点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
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

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

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

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

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

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

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