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原文: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赏析:神:精神,主宰行为的精神活动。“神”既说明超出目视的层面,又说明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有了好的方法才能有好的结果。
庖丁表面是在解牛,却不用眼睛看牛。实际上是在用直觉和牛对话,是用精神和牛的生理结构交汇在一起。
5、解牛切入点
原文: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解牛的场景不同:音乐舞蹈表演,视听盛宴。(韵律和谐,动作优美,声音悦耳)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解牛之悠然自得,“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动词的连贯流畅,拟声词的形象,几个“之”的连用也有调节音节的作用。
这一段描写的确独特。我们看不见牛挣扎之状,听不到牛的惨叫之生,也没有血腥的场面,却像在欣赏乐舞表演,妙不可言!
四、以“解”悟“道”
1、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我们可不可以把庖丁的牛、刀、解牛过程、解牛方法看成具有比喻性的事物呢?
牛 人的本性精神
庖丁解牛的技术一下就如此高超了吗?显然不是,它也是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看,庖丁解牛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年内)“所见无非全牛也”
不懂规律。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然而,却只能见到整头牛而不能见到牛之“理”。(只见物而不见理----滞于物)
第二阶段:(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懂得规律。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即牛之“理”。(视物而明理----观其间理)
第三阶段:“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运用规律。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从容来往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飘逸极了。(冥会物理-----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教案(6篇)

《庖丁解牛教课设计》庖丁解牛教课设计(一):庖丁解牛教课设计(两课时)【教课目的】1、疏导课文粗心,累积词语。
2、认识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商讨作品要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育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课要点】1、疏导课文粗心,累积词语。
2、认识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商讨作品要旨。
【教课难点】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难)【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教课目的: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教课过程:一、知识填空:1)()丁解牛2)目无()牛3)()刃有余4)()()满志二、导入: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代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下生活中的全部争斗。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特别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心里深处隐蔽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给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任性的,是适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约束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这日我们就一齐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会庄子哲学的魅力。
三、认识庄子及庄子养生主:对于养生主的解说养生,保养生命;主,道理,方法,或精神。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
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认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说明】①涯:边沿,极限。
②知(zh):知识,才干。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那边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这样;那边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靠近,那边内含追求、贪恋的意思。
⑦缘:顺着,依据。
督:中,正道。
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拥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服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买卖思是保全本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可以连接,旧说称不为父亲母亲留下忧患,亦觉勉强。
姑备参照。
《庖丁解牛》语文教案

《庖丁解牛》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
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培养叙述和评论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庖丁解牛寓意的人生哲理,培养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品质。
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选自《庄子·养生主》。
讲述了庖丁解牛的过程,揭示了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道理。
2.2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如“庖丁”、“解牛”、“刀刃无伤”等。
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庄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庖丁解牛》的兴趣。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在课堂上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2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庖丁解牛”寓意的故事。
通过写作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庖丁解牛》的原文文本,供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如《庄子》的简介、庖丁解牛的背景知识等。
推荐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如《论语》、《孟子》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对《庖丁解牛》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生僻字的解释、文言文的翻译等。
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解释其中的比喻、象征等。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 让学生领会庖丁解牛的象征意义,感悟到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2. 炖、烧、煎、蒸、煮等烹饪方法的区分。
3. 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寓意。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顺应自然规律的例子。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庖丁解牛》。
2. 与课文相关的注释、译文和解析。
3. PPT课件或黑板。
4. 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材料。
5. 小组讨论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庖丁解牛》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4.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寓意,分享心得体会。
5. 案例分析: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会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
6.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分享成果。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课文:让学生独立翻译课文,检验阅读理解能力。
2.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填空题目。
3. 论述题目:让学生结合课文,论述顺应自然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后熟读课文,加深记忆。
2. 家庭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3. 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提高阅读素养。
九、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等。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人教版选修教材《庖丁解牛》2.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教材3.教材内容: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的《庖丁解牛》一篇,讲述了庖丁解剖一头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哲学思考和领悟,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人生、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4.教材特点:(1)丰富的哲学思想:《庖丁解牛》是一篇以哲学思想为主题的文章,通过庖丁解剖牛的过程,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形与神等深刻哲学话题。
(2)形象生动的描写:作者通过对庖丁解剖牛的过程进行详细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牛的生命力和生命的价值。
(3)符号化的语言表现:作者通过运用符号化的语言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具象化,更加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庖丁解牛的主要内容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3)能够分析和讨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能力目标:(1)能够应用庄子哲学思想,对生命、自然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2)能够独立进行文献阅读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情感目标:(1)培养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2)促进对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和探寻。
三、教学模式1.学生中心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笔记、小组讨论、作文、课堂演讲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增强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取向。
2.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助互学,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逐渐形成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学习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庖丁解牛教案6篇(完整)

庖丁解牛教案6篇(完整)庖丁解牛教案6篇(完整)《庖丁解牛》教案篇一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过程与方法:训练古文阅读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
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
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简介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三、知识积累1、通假字古今异义2、虚词(1)为(2)乎(3)然(4)于3、特殊句式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
4、积累文中成语切中肯綮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5、翻译课文一二两段。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口头翻译三四两段。
第二课时一、检查旧课全班齐读课文,指名翻译开头两段。
二、理清层次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庖丁解牛教案8篇

庖丁解牛教案8篇《庖丁解牛》教案篇一《庖丁解牛》教案1 【学习目标】1.积存文言根底学问,理解翻译词句。
2.诵读课文,研读文本,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重点难点】积存文言根底学问,理解翻译词句。
【课前预习】1.给以下加点的词注音释义:足之所履:lǚ(踩)膝之所踦:yǐ(支撑,接触)莫不中音:zhòng (符合)批大卻:xì(空隙)导大窾:kuǎn(空)族庖月更刀:gēng(换)新发于硎:xíng(磨刀石)怵然为戒:chù(可怕,恐惊)肯綮:q ìng(结合处)2.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宏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见“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3.出自本课的成语典故:(1)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娴熟,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阻碍。
比方做事娴熟,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观察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3)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特别得意。
(4)深中肯綮(shēnzhòngkěnqìng):必要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
肯綮:书面语,名词,筋骨结合的地方,比方事物的关键。
【文本研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题目是何意思?庖,厨师。
丁是他的名字。
解牛,分割牛、宰牛的意思。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及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庖丁解牛的技巧与智慧。
1.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
讲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故事背景和庖丁解牛的过程。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介绍《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意义。
讲述庖丁解牛的过程,讲解其中的技巧和智慧。
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庖丁解牛的意义。
第二章:庖丁解牛的技巧与智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庖丁解牛的基本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庖丁解牛背后的智慧。
2.2 教学内容庖丁解牛的基本技巧。
庖丁解牛背后的智慧。
演示法:展示庖丁解牛的技巧。
讲解法:讲解庖丁解牛背后的智慧。
2.4 教学步骤展示庖丁解牛的技巧,让学生观摩和学习。
讲解庖丁解牛背后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练习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庖丁解牛的技巧,教师给予指导。
第三章:庖丁解牛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庖丁解牛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3.2 教学内容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庖丁解牛的智慧在生活中的运用。
3.3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庖丁解牛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3.4 教学步骤讲解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庖丁解牛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分享个人的经验和感悟。
第四章:庖丁解牛与人生哲学让学生理解庖丁解牛与人生哲学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庖丁解牛的智慧融入到人生中。
4.2 教学内容庖丁解牛与人生哲学的关系。
如何将庖丁解牛的智慧融入到人生中。
4.3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庖丁解牛与人生哲学的关系。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庖丁解牛的智慧融入到人生中。
4.4 教学步骤讲解庖丁解牛与人生哲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
计划课时3节
教
学
目
标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
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面对。
动作: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摹声: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5、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⑤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5)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④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6)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类)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族灭)
2、古今异义:
无非: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2、概括这两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
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3、质疑、释疑。
【1】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因此又起到过渡下文的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同时读者会产生急切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取得的念头。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B、讲习第二、三自然段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
二、研习全文
A、讲习第一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概括该段中心。
2、该段中心?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3、第一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么?
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4、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技术超凡入圣。
作者从动作和摹声两个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10】对比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用意是什么?
通过良庖、族庖、庖丁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三、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得养生焉”,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3】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庖丁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一头整牛,是不是他后来看问题片面了?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
“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8】“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第五课时
当堂练习:《优化设计》配套练习
第六课时
讲评练习(略)
板书设计
庖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丁第二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
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解
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牛
第四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
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教学反思
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处所)
(4)道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规律)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学说)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难为: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第三课时
一、理清思路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3、处理问题时,应注意保存自己。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6、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面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二、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做的意思;后一个,因为的意思)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
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