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
将气候变化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思考

由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 和复旦大 学2 多位 0
研 究 人 员 的 共 同参 与 ,经 过 两 年 多 的 努 力 , 完 成 了长 江 流 域 气 候 变 化 脆 弱 性 和 适 应 性 的 阶 段 性成果 。
森林 的脆弱性 方面 ,流 域 目前森林覆盖率 较高 ,大部 分森林 为中 、幼龄林 ,林 分长势 良
加趋 势 。
随 着 气 候 变 暖 , 长 江 源 区 冰 川 将 继 续 退
济 带 。近 年 来随 着 经 济 的高 速 发 展和 全 球 气
候 的 持 续 变 暖 , 长 江 流 域 的 生 态 环 境 日益 突
缩 ,冻土 消融加快 ,短期 内有利于水 资源的 增
加 。但 从 长 期来 看 ,将 会 严重 减 少 上游 水 资 源 的 供 应 ,使源 区生 态 系统 向 旱化 和 沙化 方 向发展 。
剧升温0 7 ℃;1 6 年 ~2 0 年长江流域 年降 .1 91 05
,
物的 多样 性 ,导 致鱼类 和候鸟的 种类及数 量下
降 ,同 时 也 降 低 了 湿 地 生 态 系 统 的 脆 弱 性 和 服 务功 能 。 城 市 方面 ,河 口城 市上 海 市 受海 平 面上
:
究 水量 化 不 著 所 变 趋势 显
第 三 ,合理 调整 农业 种植 制 度 ,
优 化 种 植 结 构 ,培 育 和 改 良适 应 气 候 变 化 的 新 品 种 以 及 改 善 农 田 管理 措 施 。
第六 ,增 加河 湖连 通性 ,改 善环
境 流 , 增 强 湖 泊 调 洪 防 旱 能 力 ,将 湿 地 保 护 纳 入 流 域 综 合 规 划 管 理 中 , 同 时优 化长 江流 域水 利 工程运 行 管理 , 保 障 湿 地 基 本 的 生 态 水 文 功 能 ,并 加 固 海 岸 堤 防 工 程 ,加 强 沿 海 防 护 林 体
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状况及建议

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状况及建议作者:徐德毅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18年第02期摘要:目前,长江流域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凸显,水生态结构和功能受损,不能有效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流域水生态现状和问题表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现状等,从做好流域生态系统科技支撑的角度,就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出了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顶层设计等8项工作建议,以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的有效实现,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修复;长江流域中图法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DOI:10.19679/ki.cjjsjj.2018.0205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水生生境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和战略水源地,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承载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负荷。
流域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凸显,局部区域表现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与服务功能下降等现象。
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复合因素叠加影响下的流域生态系统更加复杂。
1 流域水生态现状和问题1.1 水生生境长江流域分布着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其中,上游浅滩和深潭交错、缓急交替的复杂水流孕育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中下游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经济鱼类育肥、珍稀鸟类觅食、江豚和中华鲟生长生活的重要场所。
受水电开发、江湖阻隔、滩地围垦、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流域天然水生生境面积大幅萎缩、空间格局破碎。
上游天然林、草地和沼泽等自然生态系统面积不断减少,中下游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通江湖泊数量锐减。
近十年来,流域岸边带人工表面增幅62%[1]。
据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湿地总面积为945.68万HM²,受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基建占用、围垦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影响的湿地面积占全流域湿地总面积的57.64%[2]。
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现状与加强建议-水资源论文-水利论文

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现状与加强建议-水资源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第四篇: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现状与加强建议摘要:针对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背景下面临的新要求,展开了专项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正确把握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协调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江大保护的关键所在。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当以水环境改善为突破点的长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灾害等四水共治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管理与技术、经济与法律及文化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针对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保护; 水环境; 四水共治; 长江大保护; 保护对策; 长江经济带;Discussion on idea and countermeasure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Yangtze River water resources in new eraXU Jijun WU ZhiguangInstitute of Integrate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Key Laboratory of Basin Water Resource and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Hubei Province,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Yangtze River and new requir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Yangtze River protection in new e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rrectly gras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Yangtze River prote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governance(water resources,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ecology and water disaster) and setting water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y combin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economy and law, culture are also proposed.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和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第一章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未来趋势本章主要对过去100 年和50 年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气候变化可能原因做出科学评估,同时对今后50~100 年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趋势进行初步预估。
首先对全国和长江流域气候的基本特点进行简要介绍,第节阐述长江流域气候变化主要观测事实,第三节描述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情况,最后对长江流域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可能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初步介绍。
第一节基本气候特点一.气温和热量根据1956-2005年气象观测资料,我国年平均地面气温为11.1C,其空间分布受纬度、拔海高度等因子影响较大。
中东部年平均气温整体上由南向北递减,纬向分布明显。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年平均温度低于0C,东北和华北北部大部分地区10C以下,江淮地区为15〜16C,华南地区超过20C,海南岛24C 以上。
西部地势对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着显著影响。
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为10〜14C,青藏高原大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等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C以下。
在流域上,珠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达到21 C ;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最低,仅2.5C。
1 月是中国全年最冷的月份,南北温度梯度也最大。
在东北最北部的漠河等地1月份平均气温接近-30C,而在海南岛南部超过20C,南北温差达50C左右。
7月是我国多数地区(除沿海和岛屿外)全年最热的月份,东部南北温度梯度变得最小。
我国最南段的珊瑚岛7月平均温度为29C,而最北端的漠河地区也能达到18.4C。
同时,7月份西部地区温差却处于全年最大。
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月平均温度超过24C(吐鲁番盆地达32C),而在青藏高原大部分是8〜16C,在最冷的伍道梁地区仅为5.4C o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高于全国平均,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7C之间。
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摘要】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长江洪水频发,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长江洪水的成因主要是降雨量过大和上游的融雪、冰川融化。
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
生态建设在长江洪水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水质、保护植被、修复湿地等,从而减轻洪水带来的破坏。
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缓解长江洪水带来的灾害。
加强长江生态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生态建设是长江洪水防治的重要措施。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只有综合治理才能实现长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洪水、生态建设、环境、防治、成因、影响、作用、缓解、重要性、必要性、密切联系。
1. 引言1.1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的关系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广阔,涵盖多个省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走廊。
长江流域常年面临着洪涝灾害的威胁,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暴雨季节,长江洪水频发,给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长江洪水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包括暴雨导致的山洪、融雪、水库蓄水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频发。
长江洪水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紊乱,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长江洪水,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态建设,可以恢复和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植被恢复、湿地保护、河道整治等措施,能够有效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加强长江生态环境建设,是有效防治长江洪水的重要举措。
只有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长江洪水的成因长江洪水的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江流域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大,加上长江水系复杂,水量巨大,导致了长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5摘要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Climate Change 摘 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
《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提供温室气体各种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国家清单,促进有关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交流。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组织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等有关单位的官员和专家,根据非附件一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和全国性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和其他特别注明的以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国家基本情况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毗邻的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两大特征。
中国降水的时空变化显著,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地区差异很大。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个明显的阶梯,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66%。
中国的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994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19850万人,就业人员总数为67455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比为54.3∶22.7∶23.0。
199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28.5%,2000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2%。
中国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平衡。
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6759亿元,人均仅为3901元,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0.2∶47.9∶31.9。
199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22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496元。
1994年中国人均生活电力消费为72.7千瓦时。
1994年中国东中西人均GDP 之比为1∶0.59∶0.44。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第五章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一、未来25-100年大气、气候和海平面的预期变化(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从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使地球表面变暖。
最直接可信的证明据来自美国夏威夷1958年以来的大气中CO2浓度的观测,那里代表的全球平均的CO2浓度已经由330ppm上升到368ppm,在我国青海瓦里关山1990年以来的观测也证明了这种变化。
(二)、气候变暖的几种趋势1、世界在IPCC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2001:科学基础》中,确认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已经升高了0.6±0.2℃。
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拟定的情景范围(人口、社会、经济和技术),模型预测结果为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1990年增加1.4 oC~5.8oC,这一增值将是过去100年增温值的2~10倍,并将引起全球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北半球雪盖和海冰的范围将进一步缩小。
一些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强风暴等)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
2、中国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已经增加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增温最明显,但南方有些省区却在变冷。
近 50年降水逐渐减少,华北出现暖干化趋势。
(三)、海平面上升对世界和中国沿海地带的影响1、世界根据IPCC所有情景的预测结果,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将上升0.09~0.88米,但区域间的波动十分明显。
预测1990~2025年以及1990~2050年间的上升高度分别为0.03~0.14米和0.05~0.32米。
这主要是由于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的消融所致。
基于IS92情景的第二次影响评价报告预测海平面上升范围是0.13~0.94米。
尽管在这次影响评价中预测的未来温度较高,但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却略有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改进了的模式,模式中冰川和冰盖的贡献已经变小。
2、中国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地形独特,高差悬殊,气候多样,成因复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气候特征,低温、干旱和洪涝灾害是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灾害。
长江上游东部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山地高原气候,横断山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地的阻挡,是长江上游区域冬季气温高于东部低海拔的同纬度平原丘陵地区,日温10℃的开始期偏早,夏季由于季风、高海拔降温效应和地理环境相关的多云少日照等因素,除四川平地部分河谷地带外,气温与冬季相反,普遍低于东部同纬度地区,二秋季开始先于东部同纬度地区。
并且,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偏小,多年平均最高温度大约40℃的日数平均不足1天,1 水土流失由于长江流域山地和丘陵面积占84.7%,地形不利,加上雨量丰沛且多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90年代流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达56.20平方公里,平均土壤侵蚀量22.4亿吨,相当于黄河流域的1.5倍,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5%,年均土壤侵蚀量16亿吨,相当于每年有36万亩耕地丧失耕作层,是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河流输沙总量的1.3倍。
2 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在流域中下游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每年流域长江的泥沙达5.3亿吨。
以洞庭湖为例,全盛时期的洞庭湖,湖面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由于调蓄洪带入的大量泥沙在湖区淤积,使得洞庭湖不断萎缩,至90年代初期,湖面面积仅余2600平方公里。
另据调查,白龙江下游碧水电站建成后10多年中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33.6%,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6年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61.6%,有的小型水库甚至淤满而失效。
3.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造成长江流域最直接的损害,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灾便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洪涝灾害与泥沙淤积的关系及地域分布式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不平衡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第一章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未来趋势
图1.1 长江流域年气温空间分布图
图1.2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
图1.3 中国年水面蒸发空间分布图
图1.4 1951-2004年全国平均各月气温变化趋势(℃/10a)
(图中英文字需要修改为中文(找不到原图,请植字):中文意思:温度趋势(℃
/10a))
虚线为线性趋势(根据王绍武等,2000)
图1.6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空间分布图
a b c
图1.7 1956~2007年长江流域(a ),长江上游(b ),长江中下游(c )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变化。
直线为变化趋势在α=0.05显著水平上显著的序列。
从上到下依次为:年、冬季、春季、夏季、秋季
1961~2005年间,长江流域春季降水量变化幅度不大;夏季降水量在20世图1.8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图
a b c
图1.9 1956~2007年长江流域(a ),长江上游(b ),长江中下游(c )降水序列。
直线标注的为变化趋势在α=0.05显著水平上显著的序列。
从上到下依次为:年、冬季、春季、夏季、秋季
(a)
(b)
(c)
图1.10 1956~2001年长江流域(a)、上游(b)和中下游(c)水面蒸发量变化
(a)
(b)
(c)
图1.11 1956-2007年长江流域(a),上游(b),中下游(c)日照时数变化
图1.12 1960-2004年长江上游(a),中下游(b)极端最低温度变化
图1.13 1960-2004年长江上游(a),中下游(b)极端最高温度变化
图1.14 1960-2004年长江极端最低温度的强度(a )和频数(b )变化
图1.15 1960-2004年长江极端最高温度的强度(a )和频数(b )变化
图1.16 长江流域95%分位点对应极端降水空间分布
图1.19长江中下游极端强降水逐年变化(a)总量, (b)强度, (c)频数(虚线为1960-1986年,1987-2004年平均值), (d)暴雨强度与频数线性趋势
图1.20长江流域极端强降水强度与频数变化空间分布
(a) 强度趋势, (b)强度差, (c)频数趋势, (d)频数差
图1.21 基于CI指数的全国年干旱面积百分率变化图(1951-2007年)(曲线为11点二项式滑动)
图1.22 1979-2007年与1951-1978年年平均干旱日数之差(天)(图中英文字需要修改为中文.中文意思依次为:<-10,-10~-5,-5~5,5~10,10~15,>15.请植字)
图 1.23 1960-2005年PDSI指数的变化趋势
图1.24 长江流域观测降水极值MI的空间分布
图1.25 长江流域干旱面积变化(1951-2007年)
图1.26 长江流域2001~2050年气温变化(相对于1980~1999年均值)预估
图1.27 长江流域2001~2050年降水变化(相对于1980~1999年均值)预估
置信水平)
的置信水平)
图 1.30 对应于1950-2001年50年一遇极值在2000-2050年的重现期 (a:1951-2000年50年一遇AM ; b, c, d: B1, A1B 与A2情景的重现期)
图 1.31 对应于1950-2001年50年一遇极值在2000-2050年的重现期 (a:1951-2000年50年一遇MI ; b, c, d: B1, A1B 与A2情景的重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