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降水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气候知识点重点总结

中国气候知识点重点总结

中国气候知识点重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势复杂的国家,气候也因地域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

了解中国气候的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方面,对中国气候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总结。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南濒喜马拉雅山脉,长江、黄河流经其间,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近4000公里,东西跨度约5000公里,横跨寒、温、暖、热带四个气候带,故其气候类型多样。

中国气候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1. 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季风的影响,季风分为冬季南风和夏季北风。

南方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温高,降雨充沛;北方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气温较低,降雨较少。

2. 大部分地区呈现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明显受到季风的影响。

3. 显著的干湿分布特征。

中国东部多雨,西部多旱,表现出明显的干湿分布特征。

这种分布特征与季风的影响密切相关,东部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而西部受到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

4.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较大。

中国地势复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较大。

比如西北地区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等。

二、中国气候类型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山地气候等。

以下对中国常见的气候类型进行介绍:1.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包括华南、江南和台湾地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气温变化较小,降雨充沛。

2.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温变化大,降水明显受季风的影响。

3.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包括西藏、云南等地。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气温变化小,降水明显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会引起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我国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本文将介绍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如何影响我国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一、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机制厄尔尼诺事件是由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温异常升高所引发的。

通常情况下,这一地区海水表面温度较低,而海底温度较高。

然而,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海水表面温度会明显升高,与海底温度达到平衡。

这种异常的海温变化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厄尔尼诺事件。

二、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夏季降水量的影响1. 时空分布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我国东北部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往往偏多,而南方地区则较为干燥。

这是因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东亚夏季风偏弱,降水辐合区偏离了正常位置,造成了这种异常的时空分布。

2. 降水量变化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我国夏季降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会显著增加,而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则会减少。

这种降水量的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气候极端事件厄尔尼诺事件还可能引起我国夏季的一些气候极端事件,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

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与厄尔尼诺引发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关,如可能的副热带高压偏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南等。

这些事件对人们的生活、农业生产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结论: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而南方地区则较为干燥。

此外,厄尔尼诺事件还可能导致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如暴雨洪涝和干旱。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机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与预测,以应对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气候多样的国家,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的降水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各个地区的降水特点也有所不同。

我国的降水量整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降水重点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分布相对均匀。

而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则是降水较少的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呈现出明显的干旱特征。

我国的降水量在纬度上也有一定的变化。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的影响下,季风气候的特点使得我国的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多,主要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夏季是南方地区的主要降水季节。

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主要受到干冷气流的影响,冬季是北方地区的主要降水季节。

我国的地形也对降水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西藏和青海地区成为我国的降水较多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是我国的降水中心之一。

而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较多,这与其地势较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有关。

我国的降水量还受到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影响。

例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台风的影响,夏秋季节的降水量较多;西北地区则受到干冷气流的影响,冬季的降水量较少。

总的来说,我国的降水量分布规律复杂多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降水量分布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监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以便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一、引言降水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本文将从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以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特征。

二、中国降水的季节分布中国的降水主要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一般来说,中国的降水可以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春季和夏季是中国降水较为集中的季节,而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

在春季,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

这是因为春季是中国南方的雨季,暖湿气流的影响使得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大。

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甚至有些地区还会出现干旱的情况。

夏季是中国降水最为丰富的季节,降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这是因为夏季是中国季风盛行的季节,季风气流从南海和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带来了大量的湿气和降水。

尤其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量更是较大。

秋季是中国降水逐渐减少的季节,降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这是因为秋季是中国的干旱季节,气候逐渐转凉,降水量相对较少。

冬季是中国降水最少的季节,降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这是因为冬季是中国的旱季,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

三、中国降水的地域分布中国的降水地域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总体上,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多,而西部和北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

在中国的东部地区,降水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沿海地区。

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湿度较高,降水量也较多。

尤其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量更是较大。

中国的南部地区,尤其是云南和广西等地区,也是中国的降水重点地区。

这是因为南部地区靠近赤道,气候湿热,降水量较大。

相比之下,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

这是因为西部和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

尤其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降水量更是较少,甚至出现旱灾的情况。

气候变化对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逐渐显现,气候变化对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云南高原也不例外。

本文将讨论气候变化对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影响,并探讨应对之策。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云南高原的降水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云南高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而冬季相对较干燥。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匀现象日益明显。

近年来,云南高原在雨季出现了异常强降水,而非雨季的降水量却骤减。

这种变化给云南高原的水资源带来了挑战,夏季泛滥的洪水和冬季的旱灾给当地农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对云南高原的冰川融化和雪融水的供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云南高原的冰川是其重要的水源之一,但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速,导致水资源供应减少。

冰川融化的速度超过了其再生的速度,进而导致了可持续性问题。

同时,随着降雪量减少,雪融水的供给也受到了冲击,这进一步加剧了云南高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云南高原的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云南高原雨季的强降水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污染物质被带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化。

这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应对气候变化对云南高原水资源影响的同时,一些策略和措施也需要被采取。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是关键。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浪费现象。

加大对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防止土壤侵蚀。

其次,提升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至关重要。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引导农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应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加强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供水设备的效能。

细化水资费体系,提高用水成本,以促进公众对水资源的节约使用。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摘要利用1983-2011年全国各省市随机挑选出来的气象站点观测的全年日降水资料和同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南北方全年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急流轴引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直以来都是气象学家们所研究的重点,它不仅是大气环流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系统之一。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一条独立环绕副热带地区的强锋带,终年在东亚上空活动,常常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部边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跳和南退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的重要特征,影响着中国天气的变化。

陶诗言等[1]指出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6月及7月份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过程密切相关。

叶笃正等[2]很早就注意到亚洲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与6月及10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紧密相连,并指出这种突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跃或南落。

高由禧[3]及丁一汇等[4]的研究则表明高空急流带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往往导致其南侧出现明显的降水中心。

Krishnamurti[5]分析了1955年冬季北半球200hPa风速场,得出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围绕着地球的一个连续带,在这支西风急流中有三个波,但未提及其与天气分布的关系。

Liang 等[6]通过对资料观测和CCM3 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东亚季风降水与对流层急流的联系,认为北部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南部的Hadley环流是影响东亚区域季风降水的显著系统。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亚洲、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关系如此密切,对于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及其地面气象要素可以加深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理解,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在年代尺度上的认识。

尽管人们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形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地形复杂,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气候变化影响中国

气候变化影响中国

值升高 了 , 其振幅 也会增 加 , 这就
使得正距平 极值 事件( 事件 ) 热 出 现 的概率 更大 ,但 仍然有 可能 出 现负距平极值 事件 ( 冷事件 )全 , 球变暖背景 下 出现极 端低温 事件
与全球 变暖的事 实并 不矛盾 。
降水不均旱情扩大
近年来 , 我国受气候变暖的影 响, 大于 1 O毫米的降水天数 , 除东
重的一次。 那 么 ,在全 球 变暖 的大背景
下, 为何还 会 出现极 端寒冷 事件? 我们 知道 ,气候 极端 事件 的出现 不仅 与气候 变量平均值 的变化有 关 ,有时还 与气候 变量 的振 幅变
化有 密切关 系。在全球 变暖背景
下 ,不仅 温 度 等 气 候 变量 的平 均
随着 温 度 的升 高和 水 分 的蒸 发 ,
排水强度降低。海平 面上升 、 波浪
作 用增强 ,将 导致波浪对 各种水 工 建筑 物 的冲刷和上托 力 ,直接 威胁 码头 、防波堤等设施 的安全
遗传 多样性 大量丧 失 ,某些树种 适宜面积缩小。 近 3 来 , 国未来 生态 系 0年 我 统 的脆弱性 大大增加 ,不脆 弱生
北和 华南地 区以外 ,均 呈增加趋
科 4 学2 小时 21 年第5 00 期o
丽圈 圆 圈 豳
霜 蜀
●一l●一鞭
科 秘 学探
毫米 。 平 面上 升 对 沿 海地 区 最直 海
川 南部 等 地 年 干 旱 发 生 频 率 较
高。其 中, 华北 中南部、 黄淮北部、
动 植 物病 虫 害 发 生 频 率 也 将 上
遇 的大冰封 灾害 ,整 个渤海被 几 十厘 米至一两 米厚 的坚冰封堵 了 5 0天之久 。2 1 00年 1月 , 国黄 我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过程。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气候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气候演变趋势。

1. 气温上升:中国的气温逐渐上升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根据数据,中国的平均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十年上升约0.2。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变暖所致。

气温上升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挑战。

2. 降水模式改变:中国的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减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较为显著,而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则面临更加严重的干旱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降水模式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等,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中国的农业、城市防洪、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大规模的洪水和干旱不仅降低了农作物产量,还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贫困人口的增加。

4. 冰川融化加剧:中国是世界上冰川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随着气温升高,中国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

这对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源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冰川消融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5. 海平面上升:因为全球变暖,海平面正在上升,这对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岛屿构成了威胁。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可能面临日益严重的海水漫溢问题,这将引发海岸侵蚀、淡水资源受盐化等问题。

针对以上的气候演变趋势,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例如,中国已经设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与研究,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施了减排政策等。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制定全面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战略。

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降水量的影响姜娜*(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上海200062)摘要: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提出未来气候变化可能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气候;降水量0 引言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巨大风险,提出科学基础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关键的科学问题和需要重点开展基础研究的问题。

分析表明: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定量分析和预估水文的不确定性是国际上的难题;气候变化下水循环响应研究正在从大气到水文的单向连接向水文—气候作用与反馈的方向发展;水资源脆弱性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

气候变化挑战传统水文理论假定,包括分析和预估水文变化所面临的区域分异性、不确定性和水文极值等问题。

开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将是21世纪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权威全面的新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1]。

20世纪后50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气候变暖,造成北极海冰面积明显减小,北半球积雪面积明显减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北半球多年冻土层正在融化。

海洋升温引起海水膨胀,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0.17米[2]。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地区热浪频繁发生,强降水事件和局部洪涝频率增大,风暴强度加大。

尤其是70年代以来,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干旱更频繁、更持久、更严重,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强,强台风频率增大,由70年代初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3][4]。

预计到21世纪末,可能要升高1.1—6.4℃(相对于20世纪后20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物种、人类健康等的影响更加严重[5]。

2 中国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结果表明,中国近50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

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姜娜,女,1990—,在读硕士(学号:51110801048)。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GIS开发与算法研究方向。

E-mail:670369272@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

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

分析还发现,近50年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

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

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年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

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7]。

有研究表明,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人口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联系,更与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密切相关;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导致一些流域水资源更加短缺和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对流域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管理中,应十分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

3 中国气候的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中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

多数河流的径流对大气降水变化非常敏感。

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耗水量不断增加,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洪水、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日益增多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

未来的气候将继续变化,自然的年际、年代际气候波动永无停息。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必须考虑。

伴随气候平均态的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如强降水和干旱事件频率可能发生变化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改变大气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异特性,改变水资源空间配置状态,加剧中国部分流域的水资源供给压力,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稀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二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也给予了认真考虑,设立专题“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情势影响的综合分析”,开展了系统的科学研究。

气候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引起的全球或区域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变。

中国10个主要江河流域界线源自“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包括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西南诸河流域和西北诸河流域。

气候资料主要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级气象台站的连续观测记录。

水文资料来源于水利部各大流域水文局提供的水文观测数据。

由于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2002—2005年之间,因此分析所用观测数据一般截止到2000年,部分截止到2005年。

3.1常年气候特点与水资源空间变异中国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很大。

珠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最大,西北诸河流域最少。

中国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及年际变化十分显著,南方和东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相对较小。

降水量的这种特点,造成了中国水资源年内和年际的时空分配不均性。

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体形势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

大部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45%—65%,北方地区集中程度更高,春、秋两季降水所占比例大致相当。

冬季降水仅占年降水量的2%—8%。

全国范围而言,1980—2000年相对于1956—1979年平均值,丰水年降水量(20%保证率)有减少趋势,平水年降水量(50%保证率)略有减少,偏枯和枯水年降水均呈增加趋势(75%、95%保证率),特别是枯水年降水增加较显著[8][9]。

降水的这种变化特点,对于减少水旱灾害及增加水资源利用是有利的。

但辽河、海河、淮河及黄河流域不同保证率下降水量均出现减少,水资源紧张状况趋于严峻。

西北诸河流域年水面(蒸发皿)蒸发量最大,松花江流域水面蒸发量最小。

全国平均水面蒸发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其次为春秋季,冬季最小。

多数流域亦遵循同样的季节变化规律,仅东南诸河、珠江流域秋季水面蒸发量大于春季;西南诸河流域春季水面蒸发量最大。

春、夏、秋季西北诸河流域的水面蒸发量均为各流域之首,而冬季以西南诸河流域水面蒸发量为最大。

春季东南诸河流域、夏季西南诸河流域、秋冬季松花江流域的蒸发量为各季最小值。

春、夏季节南方各流域的蒸发量一般小于北方各流域,秋、冬季节则相反。

中国年相对湿度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四川盆地、湖南中部、福建等地为高值区,西北诸河流域为低值区。

流域平均相对湿度以东南诸河流域为最大,西北诸河流域最小。

除西北诸河流域以冬季相对湿度为最大外,其余各流域均以夏季为最大。

北方各流域春季相对湿度为四季中最小,而南方以冬季为最小。

全国平均的季节平均相对湿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夏、秋、冬、春。

3.2水循环要素的时间演化特征20世纪后50年的年平均气温除西南小范围区域略有减少外,全国大部地区表现出增温趋势。

十大江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均有增加,北方各大流域增温尤其明显。

季节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各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冬季和春季增温明显,北方尤甚,长江中下游夏季和西南地区春季则有变冷趋势。

从年降水量变化看,西部大部地区增加,北方东部多呈减少态势。

西部和南方各大流域降水量有增多。

西北诸河、长江中下游和东南诸河等流域增加较明显;而北方的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中下游等流域年降水量减少,其中辽河中下游、海河、黄河下游以及胶、辽半岛诸小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显著。

从全国平均看,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雨日有所减少。

从季节上看,除松花江流域各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呈现一致减少外,其他各大流域的降水量变化不同季节差异较大,一般北方河流夏、秋季降水减少,冬春季增加;南方河流夏、冬季降水增加,春、秋季减少,具体见表1。

流域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年松花江-0.08 -0.01 -0.03 -0.11 -0.06辽河-0.09 0.03 -0.12 -0.12 -0.15*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东南诸河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珠江-0.070.070.020.060.07-0.020.050.080.010.01-0.07-0.05-0.030.000.030.15**0.040.01-0.16-0.11-0.100.060.19**0.08*-0.020.050.02-0.08-0.13-0.11-0.04-0.090.070.09*-0.02-0.02-0.17*-0.14*-0.14*0.030.110.10*0.09**0.080.0120世纪初以来,东部降水的变化存在着大致40—50年的震荡周期。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l世纪初,中国东部进入一个降水逐渐增多的阶段。

长江流域的降水对东部降水的贡献显著。

东部近百年夏季降水增加较明显。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以来增加显著,秋季降水下降趋势较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0.05显著水平的相关检验。

**通过0.01显著水平的相关检验。

显。

长江流域季节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与东部地区相似。

20世纪后50年,全国平均年潜在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之前减少尤甚,此后轻微回升,但仍低于多年平均值[10]。

冬季潜在蒸发量变化不明显,夏季下降最显著,春季减少也较明显。

长江、海河、淮河、珠江以及西北、西南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海、淮河流域为东部减少最明显的区域。

太阳辐射、气温(气温日较差)和风速变化是造成潜在蒸发量减少的直接因素,其他要素变化的影响在各个流域呈现不同的特征。

现在对造成各大流域气温、降水和蒸发变化的原因还不能给出满意解释。

多数研究认为,气温的普遍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关;对降水量的变化,一般认为主要是海洋和季风系统年代以上尺度的振动引起的,也有研究认为可能至少部分与人类活动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我国东部多数流域潜在蒸发量的减少与区域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范围空气污染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