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地层学--序言

合集下载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上超
上超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T2 T3 T4 T6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顶超
顶超
1、主要地震反射 (1)反射同相轴明显; (2)反射同相轴延续范围比较大;
主要地震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
第三节 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主要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即主要地震反射追随 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意义
年代地层意义指界面具有区分地层时代新老的作用, 界面以下的地层比界面以上的地层时代更老。
2、顶超(顶部超覆)
成 因:
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 的过路情况(Sedimentary bypassing) 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与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但也可见 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 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二 、沉积层序顶界类型
3、整一
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2、在盆地边缘部位 (1)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些
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 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 (2)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 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 的反射同相轴。即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第三节地震层序资料

第三节地震层序资料
第三节 地震层序
一、地震层序的定义 二、地震层序的划分标志 三、地震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四、标准剖面的建立 五、地震层序的分级及地震地层系统
一、 地震层序的概念 1、沉积层序的定义 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 其顶和底以不整合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一个 沉积层序是一个地层单元。

下部边界
1、上 超
3、整 一
底超

2、下 超
整一界面
3、整 一
3、整 一
2、不整一界面:某一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 射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是通过反射终止的识别来确定的, 不整一反射有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削截、 上超、下超
1、削截: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上 倾的地震反射波通常以较大的几何角度突然终止, 与角度不整合面对应。 特征:其下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终止于该界面 成因:构造挤压 河道下切
2) 边界 地震层序顶和底界面均以不整一反射终止和与之可以对 应的整一反射界面为基本特征。
层序界面与地震剖面中的标准层是不同的,标准层只是 一个地震反射界面
上超点
上超点
上超点
3) 内部地层
是同一个大的构造/沉积背景下沉积的地层, 地层沉积是相对连续的,期间没有大的侵蚀面, 没有大的沉积间断发生,只有沉积间歇,而局部 范围可以有沉积间断面。而这种层序内部的沉积 间断面是划分次级地震地层单元和次级沉积地层 单元的边界。
层序概念示意图
第二节 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
2、地震层序概念
1)定义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它是以地 震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一种地层单元。
目前地震分辨力较好条件下的地震资料中,一个地 震波的周期代表了一个厚度至少为几十米的地层单元。

1 第一章 引言wan

1 第一章  引言wan

第一章引言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全球每天发生50次左右的局部有感地震,几天有一次能使建筑物遭受破坏的地震。

全世界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预计21世纪将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跃区的居民一般都有切身体验,甚至是出生入死的亲历险境。

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强烈的地震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破坏。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震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因为地球的不可入性,我们不可能在地球内部进行直接的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靠地震激发的地震波来研究,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

它使我们发现了我们所居住的行星的许多性质。

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一门科学,其英语单词seismology是由希腊语seimos(地震)和logos(科学)两个词组成的。

地震学在地球物理和地球科学的更广阔领域里占有显著的位置。

它涉及了许多有趣的理论问题,包括分析弹性波在复杂介质里传播的问题,但它又可以作为一种工具被简单地用于对所感兴趣的不同区域进行探查。

应用范围从地下几千公里的地核的研究,到为寻找石油所进行的浅层地壳结构的勘测。

许多基本的物理过程没有超出牛顿定律(F=ma),但实际的震源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必须做很复杂的数学处理和广泛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

观测及仪器的改进促进了地震学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已经使我们在地震学理论及对地球结构的认识上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地震学所提供的信息正广泛地改变不确定性的程度。

有些参数如经过地幔的压缩波的平均走时,可能百分百地得知。

而另一些参数如在地核里能量的耗损,我们的了解则是相当粗略的。

在过去50年里,对地球的平均的径向速度结构已有了相当好的了解。

现在,地震定位和地震辐射图像已经作为日常的测定工作,但对地震物理过程本身的许多重要方面,仍然没有搞清楚。

《地震地层学》第一章绪论

《地震地层学》第一章绪论

END !
二、 定 义
张万选、张厚福等,1990:
——“地震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
地学分支,它是地球物理学方法与地质学概 念紧密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程基本概况
三、学科的作用
至少能够完成以下八项任务: 1、进行等时地层对比 ; 2、预测沉积环境; 3、预测和评价储集层; 4、预测和评价烃源岩; 5、进行盖层识别和分布预测; 6、识别和预测岩性地层圈闭; 7、预测地层压力; 8、描述油气输导系统的结构。
8、描述油气输导系统的结构
王家岗地区砂体发育,砂体与断层对接较好, 是优质输导系统。
陈官庄地区,砂层不发育,砂层与断层连接 不好,造成油气不易发生向南运移,为一般 输导系统。
陈官庄三维inline 301 地震波阻抗剖面
王家岗连片三维Inline 724 波阻抗反演剖面
陈官庄东三维inline 181 地震波阻抗剖面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蒸 汽再注气后很长时间才 到达A-9H井。
利用时移地震修正了 原来有稀疏的井资料得 到的模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一、 第一阶段——培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1、全球油气勘探——“以寻找构造圈闭”为核心; 2、只利用简单的地震资料:
——双程旅行时间(T0),或少量速度谱 3、主要是编制构造图。
赛1 ~ 赛44 ~ 赛66 ~ 赛79 ~ 赛80井连井剖面
s1 s44
s66
s79 s80
Hale Waihona Puke ★ 1赛79
西







赛66井 完钻后, 通过与 赛80、 赛79井 地层对 比和仔 细分析 连井剖 面发现, 赛66、 赛80和 赛79三 口井的 油藏关 系较为 复杂。

地震地层

地震地层

S型前积
其特点是总体为中间厚两头薄的梭状,前积反射层呈S 形,近端整一或顶超,远端下超,一般具有完整的顶积层 、前积层和底积层,振幅中到高,连续性中到好。它意味 着较低的沉积物供给速度及较快的盆地沉降,或快速的水 面上升,是一种代表较低水流能量的前积结构,如代表较 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或三角洲朵状体间沉积。
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
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 的学科,主要内容是依据常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产状及 外形、振幅、连续性等肉眼可定性识别的特征,划分不同 类型的地震相,进而研究地层宏观特征,包括地层层序及 其分布、沉积相或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和预测有利油气聚 集带等。
(一)地震层序分析
划分地层是一切地质研究的基础,同样,划分地震层 序是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础。 1沉积层序与地震层序 沉积层序是指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 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是以不整合或与之 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地震层序是指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 出的沉积层序,也即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4地震相图的编制
在地震剖面上一般先分析地震相的几何参数,识别各 地震相所处的不同沉积环境,弄清各时期沉积物的来源方 向。然后分析地震相的物理参数,找出反射特征横向变化 规律,把各种地震相的具体界线在地震剖面上划出来。
进行平 面分析对比 ,并把它投 到测线平面 图上,相邻 测线地震相 单元经测线 闭合后,就 可以把相同 的地震相单 元在平面上 连接起来, 编制出一张 地震相平面 图。
4) 振幅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 射界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 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和直接检测烃类。 振幅的标准包括强度与丰度标准

层序地层学绪论和第一章

层序地层学绪论和第一章

3、海平面相对变化的研究取得重大 进展
70年代后期,Mac Jervey在数学上模拟了和 定量表示了产生全球旋回曲线的海平面升降、构 造沉降和沉积物供应速度之间的关系。Exxon公司 的科研人员吸收了该项研究成果,并于1987年在 AAPG和Science刊物上推出了第二代海平面升降 曲线。其特点是曲线呈圆滑的波状,每个周期顶 底标明了不整合的性质,层序边界位于海平面升 降曲线每个周期的下降(F)拐点上,上升(R) 拐点稍后的某个位置处为最大海泛面,引用了更 多的古生物、年代、磁性地层学资料,划分了海 平面升降周期的级次。
1995年 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派的理论、 方法及实用技术被介绍到中国来,使之迅速 得到传播和应用(邓宏文等,1995)
1996年 《塔里木盆地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演化》出版 (顾家裕等,1996),把我国海陆相沉积层序 地层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7年 中国石油学会组织“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 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专业会议,标志了我国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阶段
1980年 “地震地层学”被引进 (徐怀大,牛毓荃等,1980)
1988年 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实践, “陆相断陷盆地区域地震地层学研究”问世 (张万选等,1988)
1989年 组织编译了“应用层序地层学” (张宏逵等,1990)
1993年 《层序地层学原理――海平面变化分析》 一书出版(徐怀大等,1993)
海泛面为边界,并且由纹层、纹层组、岩层和岩 层组构成。有些学者(Vail等)将这些向上变浅的
地层单位称为“旋回”,而有些学者(Van Wagoner)称之为“准层序”,相互关联的准层序 则构成了“准层序组”。而这些地层单元为体系 域和层序的组成单元,从而使这些研究成果与理

1绪论(地震地层学)

1绪论(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工作方法
划分层序地震—3级以上、测井—4级以下(准层序、 准层序组 层序对比:不整合面、连续同相轴的等时对比(空 间上的连续性) 建立地震地层系统—关键是否利用地震资料的空间 对比,(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没有利用地震资料,为 假的地震地层学研究) 体系域划分 地震相分析 沉积体系分析 砂体预测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v=1800 m/s
p=1.6 g/m3
v=2500 m/s p=1.8g/m3 v=2300 m/s p=1.7 g/m3
v=3000 m/s
p=1.9 g/m3
地质- 物理模型
最小相位子波地震剖面
波阻抗
反射系数
地震反射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Rice大学的 P.R.Vail.及其在EXXON公司卡特研究中心的 R.M.Mitchum和J.B.Sangree等,提出了一 系列奠定地震地层学基础的论文。1975年, AAPG年会举行了地震地层学研究讨论会,并 制定了地震地层学研究规划。1977年,AAPG 年会正式通过地震地层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 出版了第一本《地震地层学》论文专辑 (C.E.Payton,1977), 1978年出现了地震地层学 的第一本教材(Sheriff,R.E.,1980,Seismic Stratigraphy).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地震地层学应用范围
1、查明地层界面,它们的接触关系,并进而划 分地层 2、研究区域的构造发育史、沉积发育史、海平 面升降史、热演化史 3、恢复古水流体系,古沉积体系,推断古沉积 环境 4、研究古地貌,确定古河道、三角洲、扇、礁, 各种刺穿体,并研究它们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5、确定有利构造特别是地层圈闭的位置、类型、 规模,指导勘探部署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地质-序言

地质-序言

大量阅读、认真理解、总结归纳。
具体要求:
• • • 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及时复习、总结

理解背诵
重点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
二、地球和地壳
地球在宇宙中是个极为普通的星球
在这个普通的星球上,由于其特殊的环境, 出现了生命,又经过三十多亿年,出现了人 类。 人在地球上耕耘建设、挖掘宝藏、探索自然 奥秘…… 需要地质学(矿物岩石,地质作用等)知识; 渴望了解地球的秘密......
铁陨石成分: 大约由80%-95%的Fe和5%-20%的Ni组成(有时含硫化 铁矿物)。 密度一般8.0-8.5或更大。
(2) 地幔
深度平均在16km-2900km。
密度3.3-5.5g/cm3,认为主要由Fe和Mg 的硅酸盐组成,也有认为下地幔有Fe和 Ni,相当于石陨石和石铁陨石的成分。
石铁陨石:由Fe-Ni(30%-60%)和铁镁硅酸盐矿物(橄 榄石、辉石等)组成。 密度约5.5-6克/立方厘米。 石陨石:主要由铁和镁的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辉石、 少量斜长石)组成,金属Fe-Ni含量≤30%。 密度为3-3.5克/立方厘米。
C.水文地质条件 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 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D.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
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
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 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
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
没有想到大地竟然可以漂浮在空中。
但古希腊学者却想到了这一点: 认为天体应该绕着圆形的轨道旋转运行, 天体本身也应该是圆的。 但这也许不仅是出于完美主义的哲学上的 观念。古人就已注意到,看海上来的船, 首先看到远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也使 人想到海面是弯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的《地震地层学》
--地震层序、水位周期变化、地震相
狭义的《地震地层学》
---除构造解释地质学》 ----包括构造解释在内的一切…… 作为本科生学习课程而命名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4
二、地震地层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地震地层学的起源 、 地震勘探最早通过光点记录 光点记录(1927-1952) 光点记录 获取资料,仅能大致确定构造形态。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5
在磁带模拟地震勘探 磁带模拟地震勘探年代(1953磁带模拟地震勘探 1963),通过模拟地震勘探,可以得到 直观反映地质构造的的地震时间剖面。 但由于一个地质界面产生多个地震反射 波同相轴,一个强反射界面可产生数个 同相轴,从而压制其相邻的弱反射界面 产生的反射波,强反射界面间许多反映 地层堆砌方式(相构型)的弱反射界面 所产生的反射波混入其中,加之分辨率、 信噪比低,不能直接反映出来。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6
进入数字磁带地震勘探 数字磁带地震勘探(1964~现在)后, 数字磁带地震勘探 采用数字记录、高覆盖次数,信号大大加强; 加上引入零相位子波,最小相位的多个波瓣 被压缩,地质界面与子波的中心点对应,反 射地质界面与同相轴具更好的对应关系,地 震剖面不仅可以展示分布广泛的,连续的同 相轴(在构造解释中为基本的地层标志层), 同时还能展示基本标志层之间或内部反映不 同时期或先后沉积的地层分界面的局部分布 的弱反射。同相轴的空间组合、排列和相交 接触关系,以及反映层系的波组间的接触关 系都能够识别。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21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实例表明,层序 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建立等时地层 格架,并将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放在等 时地层格架中进行(J.C.Wagoner等)。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22
三、《地震地层学》课程内 地震地层学》 容与学习要求
[1]地层—是以地震层序为基本单元 [2]地层对比(核心)—等时地层框架 [3]层序系统,1、2、3级,大旋回、小旋回等 [4]地震相—沉积相 模式,反射波的面貌特征(外型、内部 构型、属性、速度场) [5] 砂体、礁等 [6]层序框架模式—反射波的框架(沉积)层面与反射界面 一致)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2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24


1、什么是《地震地层学》? 2、《地震地层学》的起源 与 发展 3、 《地震地层学》学习 内容和要求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
一、什么是《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主要利用地震资料(包括测 井、岩心)建立地层[1]系统、划分对比地层[2]、 描述地层[3]、岩相[4]、岩性特征[5]及其空间展 布的一系列原理与方法。
按照教学大纲) 1、学习内容(按照教学大纲) •基础知识 •地震层序及层序地层框架模式 •地震相分析 •地震构造解释******* •速度分析及应用***** •含油气性分析*******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23
2、学习要求
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教材需更 新(缺教材),希望上课能听讲, 多练习。
3、地震地层学研究现状
进入90年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研究和 实践的焦点已从海相盆地转移到陆相盆地, 并成为层序地层学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1年在加拿大班夫举行的NUNA会议 上,专门成立了陆相层序地层学工作组,K。 W.Shanley等(1994)撰文总结该工作组的研 究工作组的研究成果,认为层序地层学原理 和概念能有效地应用于陆相地层。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1
最小相位子波地震剖面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2
等时意义=内部反射界面与层面一致 等时意义 内部反射界面与层面一致 地层学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3
2、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历程 、 地震地层学问世后,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 重视。由于该理论在学术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 的巨大应用价值,很快被广大地学工作者所认 可和接受,并以各种方式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 和盆地分析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 大批研究成果相继发表。 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1)地震地层学(1975--1988) (2)层序地层学(1989--现在)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4
地震地层学
在1977-1989年期间,地震地层学理论在 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特别是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相分析的地质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勘 探。 海平面升降周期变化、全球范围内的地 地 震地层对比,海平面相对变化与沉积层序内 地层发育分布、沉积体系的关系等理论性问 题, P.R.Vail等人领先做深化研究工作。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9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Rice大学的 P.R.Vail.及其在EXXON公司卡特研究中心的 R.M.Mitchum和J.B.Sangree等,提出了一 系列奠定地震地层学基础的论文。1975年, AAPG年会举行了地震地层学研究讨论会,并 制定了地震地层学研究规划。1977年,AAPG 年会正式通过地震地层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 出版了第一本《地震地层学》论文专辑 (C.E.Payton,1977), 1978年出现了地震地层学 的第一本教材(Sheriff,R.E.,1980,Seismic Stratigraphy).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9
地层摸式进行必要的修改。在这一领域 J.C.Van Wagner, .W.Shanley以及我国 的李恩田(1992)、徐怀大、魏魁生 (1993)、王东坡(1992)、余素玉 (1993)利刘立(1993)等,都为此作出 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2010-11-23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5
层序地层学
1989,P.R.VAIL等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 又提出体系域、层序地层学等概念,使地 震地层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1988年 9 月隶属国际地科联(lUGS)的全球沉积地 质委员会(GSGC)在法国迪涅召开会议, 决定将“层序地层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正式纳入“全球沉积地质计划” (GSGP),使“层序地层学面向世界因此, 有人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称为现代地质科 学的一场革命 ( Robe应 J. Weimer, 1992)。 2010-11-23 16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7
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地学核心刊物上, 有关陆相层序地层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从 事这项技术研究的人员也日益壮大。这表明, 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发展已被地学界所接 受,并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18
在层序地层学的经典理论中,层序的成 因与海平面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 近年来的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陆相层 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沉降、沉积物 通量,而不能完全用全球海平面化因素加以 解释;此外陆相层序界面特征、沉积体系时 空配置以及区域和全球对比上均有别于海相 层序地层。因此,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到 陆相沉积盆地,必须重新认识层序的成因机 制及划分准则。并对源于大陆架边缘的层序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8
一张经过精细处理的现代的地震剖面,地 震剖面与地震剖面已非常相似,地震资料解释 已不需要太多的地震勘探知识。而且能够提取 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地震标 准层来解释构造,而且可以通过标准层间的其 他反射波的排列组合方式,如向盆地方向的倾 斜反射波来解释地层的前积作用,解决地层在 时空域中的展布(小层的发育顺序和空间堆砌 方式,彻底打破了以往疏饼状的纵向堆砌模式, 地层可侧向堆砌等模式)和岩相等问题,即人 们可以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地层,研究岩相,研 究海平面的升降变化,这是人们所期望的。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20
虽然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发展还限于有限程度( K.W. Shanley, 1994),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疑问和难点。但人们普遍相信,源于海相的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仍然能够运用于陆相地层。在我国,由于已知的油气 资源主要赋存于陆相地层中,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工作已在全国主要陆相含油 气盆地中展开,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如薛良清1990)通过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地层的研究,总结了 海盆与湖盆的差别;魏魁生和徐怀大(1992、1993)在研究冀中幼陷下第三 系及二连盆地白垩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局部地区层序地层学格架的特征;王东 坡、刘立(1994)在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系地层后,认为在陆根盆地中层序的 发育响应于湖泊的周期性演化历史;此外,曾允孚等(1992)对天全芦山地 区上白至统~下第三系、王英民 ( 1992)对海拉尔盆地及松辽盆地、宋国 奇(1993)对松辽盆地白垩系、丘东洲等(1994)对对西准葛尔山三迭-侏 罗系,田景春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山三送~株罗系、解习农等( 1994)对 伊通地堑下第三系、白景春等( 1994)对东营拗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纪友亮等( 1994)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等等,都相继进行了陆相层序地 层学分析并作了有益的探索。
2010-11-23 地震地层学 序言 2001 7
v=1800 m/s
p=1.6 g/m3
v=2500 m/s p=1.8g/m3 v=2300 m/s p=1.7 g/m3
v=3000 m/s
p=1.9 g/m3
地 质 - 物理 模 型
最 小相位 子 波地震 剖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