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作业
(完整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资料在线作业答案

(完整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资料在线作业答案第一次在线作业一、单选题1.B2. A3.A4.D5. 对于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下面说法最准确的是:DA、同相轴对比B、波组对比C、波系对比D、以上各方法的综合对比6. 包络线解释方法主要适用于_____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AA、波组对比B、标志层对比C、不整合界面对比D、波系对比7. 按地层产状特征可以将不整合分为_____AA、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B、削蚀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C、超削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8. 区域不整合是不整合一种,它属于不整合的__ _分类中的一种。
CA、地层产状特征分类B、成因分类C、按分布范围分类D、按剥蚀期次分类9. 发散上超的特征是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内部增宽,是一种生长不整合。
对于发散上超的成因下面论述正确的是_ __BA、向盆地内部物源供应增大引起的B、由于差异构造沉降造成的C、湖平面上升造成的D、差异盛压实形成的10. 从成因上看,削截是地层沉积后再被削蚀,退覆则是盆地边缘抬升时还发生有沉积作用,形成生长不整合。
在形态特征上主要区别在于____AA、界面下的地层是否向盆内楔形增厚B、界面以下地层是否发生剥蚀C、界面下的地层是否发生退覆D、界面以下地层在盆地边缘抬升时是否还发生有沉积作用11. 三级层序是层序地层研究的关键,典型三级层序一般以______为界面,并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
BA、区域不整合面B、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C、区际不整合面12. 典型三级层序表现为一个完整沉积旋回,它通常包括___个体系域DA、1个B、二个C、3个D、四个13. 构造层序的界面一般与______界面面相对应。
AA、区域削截面B、局部削截面C、区际性削截面D、整一面二、多选题14. 地震剖面显示方式有以下几种:ABCA、波形显示B、波形加变面积显示C、波形加变密度显示15. 地震资料解释几乎涉及所有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领域,主要包括:ABCDA、地层学B、构造地质学C、沉积学D、石油地质学16. 整一界面是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地震反射界面。
地震地层学方法

前言
自从20年前开始讨论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以来,它 就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识别区域含油气区带,成熟的 勘探目标到可钻的勘探目标以及开采油田油气资源方面, 地震地层学都被证实是相当成功的(Greenlee, 1992; Duval et 等, 1992)。 本文首先将介绍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 数据准备的方法,这将为以后的层序地层,地震属性分析 (2D or 3D),数据体解释(3D),正演和地质建模奠定基础。 然而,这些建议打算形成一个工作的步骤相对一系列的主 观方向。方法论必须从已知区域找到合适的数据,而且阅 读是为了提取信息中有用的东西。
描述位置代码解释评价整一沿着整合界面发生发射top上超没有明显侵蚀间断dwn两个底超形成丘状di由不整合界面联系基底整一top上超dwn平行ob倾斜si褶曲斜坡沉积mb浅水三角洲深水subp近似水平较少倾斜强调振幅特征的地震相地震相信息振幅高或低连续性反射频率等可以反映岩层的重要信息
地震地层学方法
目录
解释步骤:
1,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主要的构造变形和数据假象(包括 侧向反射和绕射)区域。解释者应该对(该地区的)构造 样式、是否存在滑脱构造、或者关键的变形现象有一个整 体的把握。如果地震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区块,不能盲目 的套用常规经验。
2,在构造发育比较复杂的地区,以下方法或许会很有用: 对一些反射界面做初始的对比,然后剪切、平滑,并将剖 面叠加来查看它们之间关键的构造关系。对地震半比例显 示图做一些等于或接近1:1的纵向放大也可能对解释构造 不明确区域产生帮助。解释断层(使用普通颜色)在同相 轴明显发生错断的地方。在识别断层时要确认解释的剖面 有没有经过偏移处理。同样要注意由于偏移过量或者偏移 不足在地震数据上产生的陷阱。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归位 一系列的地震剖面需要对该区域的原始沉积类型和地层排 列方式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例如,墨西哥海湾盐丘地区)。 3,检查关键测线(尤其是倾斜测线)来识别主要的(二 级)大陆架边缘,如果这个区域存在(大陆架边缘)。使 用三角形或循环符号来对其进行注明。对地震层序(二级, 三级等),以及前造山,同造山和后造山运动层序有一定 程度的了解。用粗体的顶部截断箭头(红色)来识别主要 的角度削截。
地震勘探新方法作业题

地震勘探新方法作业题01综述1、写出5种与常规地面采集(地面激发、地面接收,主频20-40Hz)不同的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
VSP:地面激发、井中接收(零偏、非零偏、Walkway、三维)井间地震:井中激发、井中接收时移地震/四维地震:多次采集随钻VSP:钻头激发多波多分量:纵波、横波激发(山地地震高分辨率采集高密度采集)2、写出地震勘探中5种解释新方法。
属性分析、地质统计学、反演:叠后反演、叠前反演(EI)、AVO、裂缝预测、信息融合技术、神经网络3、写出5种地震勘探基础理论新方法。
反演理论、小波变换、神经网络、模糊聚类、图形图像学、地震波模拟(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各向异性02 VSP1、什么是VSPVSP:垂直地震剖面,是一种井中地震观测技术。
也即在地面激发、井中放置检波器接收地震信号的一种地震观测技术。
2、VSP的采集方式(VSP的采集方式是指激发点、接收点的排列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地面多次激发,井中三分量接收,激发-检波器提升-再激发-再提升。
3、VSP分为哪几种采集方式(三种)按激发点、接收点的分布特征可以将VSP的采集方式分为①常规VSP采集;②长排列资料采集;③三维VSP与三维地震联合采集4、零偏移距VSP有哪些应用求取各种速度、识别地面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标定地质层位、计算井旁的Q衰减因子等。
5、偏移距(非零偏)VSP有哪些应用查明井旁的地层构造细节、其作为二维观测可以作出一小段局部地震剖面,具有很高的垂向和横向分辨率描述井旁一定距离内的构造和岩性变化。
附:VSP应用:提取准确的速度及时深关系(零偏)标定地震地质层位(零偏)多次波的识别(零偏)提取反褶积因子预测井底下反射层的深度计算吸收衰减系数提取纵横波速度比及泊松比等参数6、在VSP中,什么是上行波和下行波。
直达波是上行波还是下行波,一次反射波是上行波还是下行波向下传播到达检波器的波/来自接收点上方向下传播的波称为下行波;向上传播到达检波器的波/来自接收点下方向上传播的波称为上行波。
层序地层学作业-试验3

实验三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的识别,划分和识别层序和体系域边界,利用Exxon 模式对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陆相断陷盆地两种不同构造背景的层序地层样式,通过海(湖)岸上超点的变化推断海(湖)平面升降特征,撰写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实验报告。
二、地震资料地质背景:三维地震剖面JN87-0lB为澳大利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第四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沉积剖面。
过陆参3井的三维地震剖面为辽河油田陆家堡坳陷断陷湖盆侏罗系碎屑岩沉积剖面。
三、实验结果:一.JN87-01B剖面1.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的识别及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在JN87-01B剖面上可以识别出四套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层序A、B、C和D。
最下部为层序A,是具陆棚坡折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根据海岸上超点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1。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越过陆棚的第一个上超点为首次海泛面FFS,最远的滨岸上超点为最大海泛面MFS。
首次海泛面FFS与SB1之间为LST;首次海泛面FFS和最大海泛面MFS之间为TST;最大海泛面MFS与SB2之间为HST。
层序B,是缓坡样式的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根据海岸上超点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2。
地震剖面上最远滨岸上超点定为首次海泛面FFS,根据地震反射剖面中的下超终止关系,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首次海泛面FFS与SB1之间为LST;首次海泛面FFS和最大海泛面MFS之间为TST;最大海泛面MFS与SB2之间为HST。
层序C,是具有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根据下部层序的顶超面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3。
在该层序中很难识别出LST、TST和HST。
但该层序中存在明显的S型加积和S型-斜交型前积。
层序D,是具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发育SMST、TST和HST。
根据上超关系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4。
根据地震反射剖面中的下超终止关系,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1节第1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建议用时:45分钟)自然灾害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A.自然异变B.地球表层C.人员伤亡D.自然现象2.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1.A 2.A[第1题,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第2题,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把握两点,一是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二是是否对人类造成了损害,A项对人类没有造成危害。
]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4月28日4时27分,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北纬39.19度,东经97.45度)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地震发生时玉门、酒泉、嘉峪关等地有明显震感。
据此回答3~4题。
3.此次地震震源发生在( )A.地核B.上地幔C.软流层D.地壳4.地震灾害( )A.主要发生于海洋边缘地带B.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C.与火山喷发无关D.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3.D 4.B[第3题,根据题意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地震主要发生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为10 km,陆地上地壳的厚度在几十千米,10 km处属于地壳,故此次地震发生在地壳。
第4题,地震主要发生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火山喷发也可能引起地震。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5~6题。
5.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C.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6.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A.地势起伏大B.位于山区C.植被覆盖差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5.D 6.D[第5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
第6题,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
地震地层学考试复习题

地震地层学复习题1 绪论1、地震地层学概念:2、地震地层学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3、地震地层学的特点是什么?4、构造解释与地震地层学解释分别采用了地震资料上的那些信息?分别主要解决那些问题?2 地震层序划分1、地震反射界面代表那种地层单位间的界面?为什么?2、一般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就代表了地质界面--层面和不整合面。
但是,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3、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4、地震反射界面为什么具有年代地层意义?5、地震层序的概念6、沉积层序的界线与地震层序的界线有何不同?7、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8、削蚀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9、顶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0、顶超和削蚀在地震剖面上有何区别?11、上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上超的类型?12、下超的概念是什么?13、划分地震层序时应注意那些问题?14、如何制作年代地层剖面图?15、垂直分辨力的概念、极限,影响垂直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16、水平分辨力的概念、影响水平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17、何谓层位标定?18、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为什么要采用时变褶积算法?3 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分析1、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概念?2、海岸相沉积的含意?3、海岸加积量、海岸进侵量的含意?4、陆棚边角的含意?5、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定义、识别标志及成因是什么?6、海平面相对上升期间,陆源碎屑供应速度为低速、高速、平衡供应时其相应的沉积旋回、海进与海退有何特征?7、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定义、识别标志、成因、旋回特征及海岸线运动方向是什么?8、海平面相对下降的定义、识别标志、成因是什么?9、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步骤是什么?10、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准周期、周期、超周期的概念?与层序有何关系?为什么?11、把某一地区的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与全球性海平面升降曲线进行对比,如果周期相似:说明是___________海平面相对变化造成的;如果周期异常:说明发生过___________________构造事件或其它地质事件。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沉积层序是一个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A depositional sequence is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3.层序(Sequence):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Mitchum,1977)。
4.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5.地震分辨率(Seismic resolution):指的是用地震资料能区分单独地质体的能力。
6.地震相(Seismic facies):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地震参数(例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
7.地震相分析(Seismic facies analysis):是指对地震反射波参数的描述和地质解释(环境背景,岩相等)8.地震相单元Seismic Facies Unit是指由反射波组构成的可在图上表示的三维地震单元,且这些地震单元的参数不同于邻近单元的参数a mappable,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unit composed of groups of reflections whoseparameters differ from those of adjacent facies units.9.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一系列成因相关的、并具特定叠加模式的准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它以主要洪泛面和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界。
地震作业

一、解释下列各名词地震勘探方法: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方法称之为三维地震技术。
波形图:用图示来描述与振动有关的一种方式。
波剖面:反映各点振动之间的关系,常用所谓波形曲线的描绘方法。
把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
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
波后:振动刚停止时刻有分界面为波后。
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波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简称波面。
地震波运动学:利用类似几何光学中的射线方法给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与反射或折射界面位置的基本关系。
地震子波:把点源刚进入弹性区传播的地震波作为地震子波。
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
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
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
地震波:一种在地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是弹性波在岩层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
主波长:主波长是在一个振动主周期时间内波前进的距离,它是波的空间分布特征量,即它与介质的大小尺度同单位。
视速度和视波长: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同样此时的波长为视波长λa,λa =λ/sinθ。
反射波:不管什么时候,波只要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会反射回来,称反射波。
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称为直达波。
地震勘探常常需要地表风化层的波速资料以作校正,这种资料可通过观测此层的直达波而获得。
直达波的速度就是地震波在表层地层中传播的真速度。
在多层介质中的直达波改称透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