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一)炼字型(二)名句赏析型(三)表达技巧型(四)语言特色型(五)情感赏析型(六)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题目形式考查题型:1.比较优劣型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的字比较优劣;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3.指定赏析型: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4.寻找型: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

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阔”字更好。

“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

“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1.提问格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1)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2)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在高考古诗鉴赏题型中,常见的有填空题、选择题、解
答题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1. 填空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句子结构和语义。

- 根据上下文和句意,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注意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选择与整体意思相符的答案。

2. 选择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诗歌的整体内容。

- 注意诗歌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和意象,判断选项与句子的搭配是否合理。

-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形式,有助于正确选择答案。

3. 解答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 注意古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手法运用。

- 围绕题目要求,用清晰的语言、合适的论述结构进行分析和回答。

- 结合具体的诗句和例证,提供支持观点的论据和解释。

在准备古诗鉴赏题时,建议多阅读、多分析和多练习。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平时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题型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此外,注意积累诗歌的常见修辞手法和典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

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四篇(实用)

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四篇(实用)

最新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四篇(实用)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篇一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之心,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他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在赞美泰山神奇秀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是人登上山顶俯瞰群山的气概。

此两句以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展比照,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说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形象比喻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将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总:这首诗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3·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郑愁予《雨说》〕·把详细可感的“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表达了诗歌的含蓄美。

·《雨说》这首诗表达的主角是“雨”,它象征着一位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

作者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塑造这一形象的。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这句诗写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活力,雨邀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着美丽的春天我要教你们英勇地笑啊/君不见,柳条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通过阅读、理解和解析古诗词,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及解析方法。

一、填空题填空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在填空题中,通常会给出一段古诗词的文字,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填写出合适的词语或句子,使整个古诗词内容完整且通顺。

解析时,学生应根据上下文语境来选择填空的内容,注意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二、判断题判断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知识和常识的掌握。

在判断题中,通常会给出一个句子,要求学生判断该句是否符合古诗词的实际情况。

解析时,学生应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判断该句是否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题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偏门知识,因此学生在备考时应广泛涉猎经典古诗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选择题选择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选择题中,通常会给出一个题干,然后提供四个备选答案,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解析时,学生应仔细阅读题干和备选答案,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四、简答题简答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批评能力。

在简答题中,通常会给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并且给出理由和论证。

解析时,学生应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分析和解释。

总之,在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从中挖掘出作者的意图和艺术形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备考过程中,学生应多读经典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考试时,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意思,有目的地回答问题。

并且要注意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武断判断。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才能在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7种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示例)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7种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示例)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7种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示例)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1)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意境?(2)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要求:(1)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4.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次即可,列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记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现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该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5.答题套路(三步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境、心情)。

例:凉州词二首·其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题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骤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1)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2. 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绝句二首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体现)。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意用具体地词语表达出来,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

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是什么)。

古诗词鉴赏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归纳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1、比喻: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事物的描写更加细致传神;比喻鉴赏题答题模式:……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事物)比喻为……(喻体事物),对……(本体事物)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等)的描写,显示了……,表达了诗人……(情感特点)。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事物。

可以使语言简练、使描写对象具体实在,情感表达更为含蓄。

3、夸张: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烘托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4、比拟:生动形象地表现所要描写的事物。

5、对比:把不同事物相近或相反的了两个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出所要描写的事物。

答题模式:通过……与……相比较(比照),突出……的……(特点),寄托(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6、通感:把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串通起来表现事物的修辞手法。

能够勾勒事物的立体形象,把人对事物的感受和主观情感协调统一。

7、互文:上下句文意互相照应补充。

让诗歌的语言更为简洁,在抒情上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8、双关:谐音双关、语义双关。

抒情含蓄。

9、顶真:使诗歌的语言更富节奏感,让全诗的描写对象浑为一体。

10、列锦:将名词与名词性短语罗列在一起(《天净沙·秋思》)。

烘托气氛,勾勒画面,营造意境,丰腴情感。

二、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对事件进行有序叙述。

(交代事情缘由和人物的经历和遭遇。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事物、景物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具体内容见下面归纳)。

3、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喜恨之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予、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均以美景写乐情,以恶景写哀情,但也有用“乐景写哀情”的,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

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分析“诗眼”型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 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3 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

“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

“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句意型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①A。

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分析主旨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

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 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 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

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4 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五、分析意境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 设问变式:(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 答题模式:(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蒸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 设问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 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乌,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