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一)炼字型(二)名句赏析型(三)表达技巧型(四)语言特色型(五)情感赏析型(六)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题目形式考查题型:1.比较优劣型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的字比较优劣;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3.指定赏析型: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4.寻找型: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
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阔”字更好。
“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
“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必须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应结合诗句,概括出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或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答要具体,不能空洞。
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XXX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XXX睡鸳鸯。
明确: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XXX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1)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2)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3)军城早秋XXX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明确: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步骤1)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
(步骤2)暗示着边境局势的紧张;也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
(步骤3)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方法三大类。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进行赏析。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高考语文:13种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附答题技巧】

诗歌常用的艺术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对比、反衬、夸 张、借代、双关、用典。 2、描写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结合、 多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 写哀情、以景结情、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 典。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 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 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 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技巧。诗人是 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 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艺术手 法分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 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 感情
第八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 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 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 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 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 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 “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归纳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1、比喻: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事物的描写更加细致传神;比喻鉴赏题答题模式:……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事物)比喻为……(喻体事物),对……(本体事物)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等)的描写,显示了……,表达了诗人……(情感特点)。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事物。
可以使语言简练、使描写对象具体实在,情感表达更为含蓄。
3、夸张: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烘托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4、比拟:生动形象地表现所要描写的事物。
5、对比:把不同事物相近或相反的了两个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出所要描写的事物。
答题模式:通过……与……相比较(比照),突出……的……(特点),寄托(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6、通感:把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串通起来表现事物的修辞手法。
能够勾勒事物的立体形象,把人对事物的感受和主观情感协调统一。
7、互文:上下句文意互相照应补充。
让诗歌的语言更为简洁,在抒情上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8、双关:谐音双关、语义双关。
抒情含蓄。
9、顶真:使诗歌的语言更富节奏感,让全诗的描写对象浑为一体。
10、列锦:将名词与名词性短语罗列在一起(《天净沙·秋思》)。
烘托气氛,勾勒画面,营造意境,丰腴情感。
二、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对事件进行有序叙述。
(交代事情缘由和人物的经历和遭遇。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事物、景物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具体内容见下面归纳)。
3、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喜恨之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予、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均以美景写乐情,以恶景写哀情,但也有用“乐景写哀情”的,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题目1:请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诗。
(4分)答题格式:1. 诗句内容理解(1分):这几句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入大海,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大海中涌现出来的。
2. 表现手法(1分):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 情感表达(1分):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宏伟气魄,表达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艺术效果(1分):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大海包容天地的磅礴气势。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这是赏析的基础。
然后明确运用的夸张和想象手法,这种手法能拓展诗歌的意境。
从情感上看,曹操当时的心境和他的政治抱负在诗中有所体现,而这样描写的艺术效果就是让整首诗充满了雄浑壮阔之感。
题目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和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
(4分)答题格式:1. 修辞(1分):运用了拟人修辞。
“生”“入”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2. 哲理(2分):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3. 情感与效果(1分):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解析:从修辞角度看,拟人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哲理方面,通过描写自然景象的交替,暗示了新旧事物的交替规律。
这种描写在情感上体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在艺术效果上能给读者带来鼓舞。
题目3:请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分)答题格式:1. 内容(1分):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景象,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2. 炼字(1分):“争”和“啄”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争”字写出了黄莺争向暖树的活泼动态,“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地衔泥筑巢的情景。
古诗词鉴赏主要题型及其答题方法

即时训练(新考案P171)
●咏山泉 ●储光羲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 了怎样的情怀?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答:诗人借咏山泉 表现了自己淡泊清 高、任性自然的情 怀。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答:这首诗表现了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词导引: ●春 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题示例:①该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很强。②“黄莺儿”儿化音,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质朴的语言表明 了打黄莺儿是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通过这种语言风格,非 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考点二、分析情感意境:
●推荐模板: ●①这首诗词(诗句)描绘了……的画面(图 景); ●②营造(渲染)出一种……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表现了)诗人因……(而产生 的)……的感情。
●诗词导引: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杜甫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
古诗词鉴赏主要题型及其答题方法
古典诗词考点总结
●考点一、景物(人物、事物)概括 ●考点二、分析情感意境 ●考点三、分析艺术手法 ●考点四、分析语言特色 ●考点五、析词炼句 ●考点六、品析诗眼 ●考点七、谈观点说理由 ●考点八、比较作者情感心境
考点一、景物(人物、事物)概括
●典型考题:这首诗词(诗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或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①“看”字在诗中指回头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泪眼朦胧,还频频回 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②全诗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抒情主人公离别的酸楚。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2分)答案: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意思对即可。
2分)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意思对即可。
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2) "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
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分析“诗眼”型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 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3 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
“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
“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句意型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①A。
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分析主旨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
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 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 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
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4 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五、分析意境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 设问变式:(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 答题模式:(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蒸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 设问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 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乌,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