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侵蚀

合集下载

[全]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1、河流的侵蚀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含3种类型:下蚀(向下侵蚀)、侧蚀(向两侧侵蚀)和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不同:①在河谷发育的初期:河流落差较大,侵蚀作用主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使得河谷不断地加深和变长。

这个阶段的河谷比较平直,横剖面呈“V型”;②在河谷发育的中期:河流的落差逐渐降低,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下蚀为辅,使得河床在慢慢加深的同时,两侧河谷不断展宽,河道慢慢弯曲;③在河谷发育的后期:河流的落差较小,侵蚀作用主要为侧蚀,使得河谷不断地展宽,河流弯弯曲曲,横剖面呈“U型”。

其中河谷的发育过程,在河流的上、中、下游也同样适用。

河流的上游主要是下蚀、溯源侵蚀;中游则以侧蚀为主,下游侵蚀作用较弱,堆积作用增强。

图1 河谷的演变(河流的侵蚀过程)•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一般来说,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但不同半球不同流向的河流,凹岸、凸岸是不同的,因此受到的侵蚀堆积作用也会不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判断:①判断左岸、右岸。

在判断左岸右岸时,一定要先判断河流的流向,再顺着河流的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②判断侵蚀、堆积。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即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左岸堆积;③判断凹岸、凸岸。

受到侵蚀的河岸会不断后退,即为凹岸;受到堆积的河岸会不断向河流中央前进,即为凸岸。

因此在北半球,右岸受到侵蚀,为凹岸;左岸受到堆积,为凸岸。

图2 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例题图3 例题答案:B、C精讲精析:(1)分析砾石滩发育的地区。

①砾石滩主要是由流水堆积而成,由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砾石滩主要发育在河流的凸岸;②河漫滩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游地区,并且河流较为弯曲的河道,此时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河流的上游主要是溯源侵蚀,并且河道较为平直;③河流入海口处常常受到地形、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但三角洲地区的泥沙颗粒较小。

《土壤侵蚀原理》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水力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风力、水力、重力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移动和破坏。

其中,水力侵蚀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类型。

水力侵蚀通过水力的作用,将土壤颗粒带走或通过沉积的方式形成土壤侵蚀。

水力侵蚀主要包括雨滴侵蚀、坡面流水侵蚀和河流侵蚀三种形式。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形式进行介绍。

首先是雨滴侵蚀。

雨滴侵蚀是指降雨冲击土壤表面所引起的侵蚀。

雨滴打击土壤表面,使土壤表面颗粒松散,形成水珠和水泥结构的土壤溶液。

这些水泥结构会随着雨滴的冲击和降雨的冲洗而破碎,形成裸露土壤或小颗粒表面。

雨滴侵蚀一般发生在山区、贫瘠地区和无植被覆盖的地区。

其次是坡面流水侵蚀。

坡面流水侵蚀是指降雨后,坡面上形成的流水冲刷土壤。

当坡面上的降雨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雨水无法快速渗入土壤表层,而形成积水,水流会在坡面上迅速流动,将土壤颗粒随水流进行冲刷和带走。

坡面流水侵蚀是造成沟壑侵蚀和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受到人类活动破坏的地区,坡面流水侵蚀更为严重。

最后是河流侵蚀。

河流侵蚀是指河流流水冲刷河道和河岸,将沉积在河床和河岸上的土壤颗粒冲刷掉。

河流侵蚀一般发生在山区、平原和河谷地区。

河流的冲刷力度取决于河水的流速、流量和土壤颗粒的大小。

当河水流速加大时,冲刷力度也会加大,从而引起河道的变化和土壤的移动。

水力侵蚀的发生与土壤类型、坡度、坡长、地形、降雨情况、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降雨冲击是引起水力侵蚀的主要因素。

当降雨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导致水珠和水流的形成,从而引起水力侵蚀。

此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由于植被的保护作用,降低了水力侵蚀的程度。

为了减少水力侵蚀的发生,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侵蚀的程度。

例如,在坡面上适当种植保持坡面稳定的植被,对于降低坡面流水侵蚀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在河道和河岸上合理管理和保护水体和土壤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减少河流侵蚀的有效方法。

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河流,作为大自然中极具活力的力量之一,其侵蚀和沉积作用如同大地的雕塑师,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地球的地形地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对河床和河岸进行冲刷、磨损和切割。

这种侵蚀作用主要包括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三种类型。

下蚀作用使得河流河床不断加深。

当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时,水流凭借自身的重力和冲击力,不断冲击着河床底部的岩石和土壤。

久而久之,河床逐渐被深挖,形成深而窄的峡谷地貌,比如著名的长江三峡就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杰作。

侧蚀作用则让河流的河道变得更加宽阔。

由于河流在弯曲处,外侧水流流速较快,对河岸的冲刷力更强,而内侧水流流速较慢,泥沙容易沉积。

这样一来,河岸不断受到侵蚀,河道逐渐变宽,形成了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像黄河的一些河段就呈现出这种特征。

溯源侵蚀会使河流的源头不断向上游推进。

当河流遇到陡峭的地形或岩石障碍时,水流会向上冲击,试图开辟新的河道,从而使得河流的源头不断向高处延伸。

这种作用在一些山区的小溪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河流的侵蚀作用不仅塑造了峡谷、河道等地形,还会影响到周边的山地和高原。

在山区,河流的强烈侵蚀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而改变山地的形态和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看看河流的沉积作用。

当河流流速减慢时,其携带的泥沙、石块等物质就会逐渐沉积下来。

在河流的出山口处,由于地形变得平坦开阔,水流流速骤减,大量的泥沙和砾石堆积下来,形成扇状的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冲积扇的土壤肥沃,往往是农业发展的良好区域。

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道较为宽阔,水流平稳,泥沙沉积形成了平坦的冲积平原。

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等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这些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在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极为缓慢,大量的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地区土地肥沃,河网密布,也是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区域。

水力侵蚀的概念

水力侵蚀的概念

水力侵蚀的概念水力侵蚀是指水体流动时对岸边或河床表面的冲刷、磨蚀、搬运和沉积过程。

水力侵蚀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也是地球表面形态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力侵蚀可分为河流侵蚀、海岸侵蚀和雨水侵蚀等。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是指河流水流对岸边和河床表面的冲刷、磨蚀、搬运和沉积过程。

水流对岸边的侵蚀主要是由于水流的冲击和摩擦力,而水流对河床的侵蚀主要是由于水流的搬运和磨蚀力。

河流侵蚀是河流形态发育的主要因素,也是河流水力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河流侵蚀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冲刷阶段:水流对河床表面的冲击力越大,河床表面的颗粒就越容易被冲刷掉。

当水流的冲击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河床表面的颗粒就开始被冲刷掉,形成一个坑洼不平的河床表面。

2.磨蚀阶段:当水流冲刷掉了河床表面的颗粒后,水流开始对河床表面的颗粒进行磨蚀。

水流的磨蚀力主要是由于水流中的颗粒和河床表面的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当水流的磨蚀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河床表面的颗粒就开始被磨蚀掉,形成一个平坦的河床表面。

3.搬运阶段:当水流的磨蚀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水流就可以将河床表面的颗粒搬运起来。

水流对颗粒的搬运主要是由于水流的流速和颗粒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当水流的流速大到一定程度时,水流就可以将河床表面的颗粒搬运到其他地方去。

4.沉积阶段:当水流的流速减小时,水流就开始将搬运的颗粒沉积在河床表面或河岸边。

水流对颗粒的沉积主要是由于水流的流速和颗粒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当水流的流速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水流就无法再将颗粒搬运起来,颗粒就开始沉积在河床表面或河岸边。

海岸侵蚀海岸侵蚀是指海水对海岸线的冲刷、磨蚀、搬运和沉积过程。

海岸侵蚀是海岸线形态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海岸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海岸侵蚀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冲刷阶段:海水对海岸线的冲击力越大,海岸线的岩石就越容易被冲刷掉。

当海水的冲击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海岸线的岩石就开始被冲刷掉,形成一个坑洼不平的海岸线。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了水资源,还起到了侵蚀岩石、改变地貌的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是指河水冲刷、切割、溶解和磨蚀岩石,在长时间的作用下,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和地质构造。

一、侵蚀力量的源头河流的侵蚀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的力量:水流的冲击力和携带力。

当河水流经陡坡或水坝等地形时,水流的速度会加快,冲击力也会增大;同时,河水中携带的砂石等物质也会产生携带力,使得岩石的碎屑被冲刷和移动。

二、崩塌和冲刷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崩塌和冲刷两种形式。

当河流长时间冲击着山脉或岩石层时,岩石因承受不了水流的冲刷力,会发生崩塌,造成土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河水冲刷岩石表面,带走了岩石的碎屑,使得岩石逐渐被侵蚀和切割,形成河床的凹陷和河谷的扩大。

三、河床的改变河流的侵蚀作用还会导致河床的改变。

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河床会逐渐向下蚕食,形成更深的水道。

而河床的改变又会进一步增强河水的流速和冲击力,使得侵蚀作用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此外,河流的侵蚀还会形成河流弯曲处的滩地和漩涡,进一步改变着河床的形态。

四、地表地貌的形成河流的侵蚀作用在长时间的作用下,也会对地表的地貌产生显著的影响。

河流的冲刷力和切割力使得河谷逐渐扩大,同时形成了河谷两侧的崖壁。

在河流侵蚀的过程中,崩塌碎屑不断堆积,形成了河谷的崩塌堆积物,如河滩和堤岸。

除此之外,河流的侵蚀作用还能形成瀑布、峡谷、峡湾等地貌奇观,为地球赋予了独特的景观。

总结:河流的侵蚀作用是通过水流的冲击力和携带力,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和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为崩塌和冲刷作用,导致地表地貌的改变。

河流的侵蚀作用是自然界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对于地质环境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河流的保护也变得尤为重要,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自然的美丽。

高考地理河流侵蚀、河流流向、凹岸、凸岸

高考地理河流侵蚀、河流流向、凹岸、凸岸

知识点•1、河流的侵蚀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含3种类型:下蚀(向下侵蚀)、侧蚀(向两侧侵蚀)和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不同:①在河谷发育的初期:河流落差较大,侵蚀作用主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使得河谷不断地加深和变长。

这个阶段的河谷比较平直,横剖面呈“V型”;②在河谷发育的中期:河流的落差逐渐降低,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下蚀为辅,使得河床在慢慢加深的同时,两侧河谷不断展宽,河道慢慢弯曲;③在河谷发育的后期:河流的落差较小,侵蚀作用主要为侧蚀,使得河谷不断地展宽,河流弯弯曲曲,横剖面呈“U型”。

图1 河谷演变过程中的河流侵蚀•2、河流的流向在地理考试中,一般不给出河流流向,需要自己判断。

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地势高低、海陆关系等。

具体的判断方法如下:①地势的高低:河流从海拔高的地区,流向海拔低的地区;②等高线的凹凸:等高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河流的上游;③海陆关系:河流从陆地流向海洋,不能从海洋流向陆地;④断点:河流断点处,一般为河流的上游。

但如果该地为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则该断点有可能为岩溶漏斗,地上的河流通过该岩溶漏斗进入地下,汇入地下河。

在实际考试中,可以灵活运用这几种判断方法,其中用到最多的是等高线。

①当图中有多条等高线时,则河流由高海拔流向低海拔;②当图中只有一条等高线时,则等高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河流的上游。

如下图所示,西北侧地势高,且河流流经的等高线凸向西北侧,因此西北侧为河流的上游。

图2 河流流向的判断例题图3 例题答案:C、C、B精讲精析:(1)分析河流的流向。

①河流由高海拔流向低海拔,从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出,在C点、F点处东周河的海拔大于350m,在图的南部东周河的海拔小于350m,河流最南部甚至小于300m,因此东周河自北向南流;②同理,河流A-B-C段海拔由450m降至400m以下,因此河流自A点流向C点,即自西南流向东北;③沂河本身没有与等高线相交,较难判断流向。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
河流侵蚀作用是指河流在流动过程中,通过水流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对河岸和河床进行破坏和改变的过程。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水流速度增加:当河流水位上升或降雨增多时,水流速度会增大,使得河流侵蚀作用更加强烈。

沙石颗粒输送: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将底部的沙石颗粒带到河流表面,这些沙石颗粒在水面上形成泡沫层,进一步加剧了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岸滑动:当河岸表面的土壤和岩石被水流冲刷变薄时,河岸容易发生滑动,进一步加剧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床变形: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的地质变化和地形影响,河床会发生变形,这也会导致河流侵蚀作用的加剧。

总之,河流侵蚀作用形成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河流侵蚀作用也会不断加剧,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缓河流侵蚀作用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和人类健康。

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

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

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一、引言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文系统之一,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沉积能力。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貌塑造、土壤形成、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河流的侵蚀作用侵蚀是指河流通过剥蚀土壤和岩石表层,将其搬运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河流的侵蚀作用通常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1. 冲刷侵蚀冲刷侵蚀是指河水流速较快时,对河床和河岸进行的机械性剥蚀作用。

河水流速越快,冲刷侵蚀作用越强。

冲刷侵蚀可以长期形成峡谷、V字谷等地貌。

2. 溶蚀侵蚀溶蚀侵蚀是指河水中溶解的酸性物质对河床岩石和地下岩溶地貌的侵蚀作用。

溶蚀侵蚀可形成溶洞、溶沟等地貌特征。

三、河流的沉积作用沉积是指河流携带来的颗粒状物质在流动减速或停滞的地方沉淀下来的过程。

河流的沉积作用也有以下两种形式:1. 水动力沉积水动力沉积是指当河流流速减缓时,由于水流垂直方向的力量减小,使得悬浮颗粒沉淀而形成的沉积。

常见的水动力沉积地貌包括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等。

2. 生物沉积生物沉积是指由于微生物、水生动植物等生物活动引起的河流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可以形成河流边缘的湿地、沼泽等生态系统。

四、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的因素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河流水量河流水量是侵蚀与沉积作用的基础条件,水量越大,侵蚀与沉积作用越强。

2. 河床坡度河床坡度决定了河水流速,坡度越大,流速越快,侵蚀作用越强。

3. 河流携带物质河流携带物质的颗粒大小、密度和组成决定了其侵蚀和沉积能力。

4. 河流的地质条件河流所流经的地质条件对其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很大影响。

五、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的环境影响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1. 地貌塑造河流的侵蚀作用能够塑造出各种地貌,如峡谷、溶洞等。

2. 河流治理了解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可以帮助科学地进行河流调治和治理工作,保护河流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两岸的侵蚀问题
在比较河流两两岸的侵蚀程度大小时,我觉得应该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1、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2、如果是弯曲的河道,还是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相对受沉积。

平原地区的河流一般蜿蜒曲折,地理上叫曲流(meander),又称河曲,蛇曲。

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

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概念的明确:凹岸凸岸是如何定的?似乎有些误解,其实,水无常形,凹岸凸岸是指陆地岸边的形状,也有把凹岸叫外河岸,凸岸叫内河岸的。

所以下面的问题,来自新教材的练习册,A、B两处建港口,应该选A处较好,理由是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

可以参考的一些材料——
1、曲流
又称河曲,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

2、港口为什么总是建在河流凹岸
河曲形成后,河流继续帶著泥沙流來,但由于河道对河流的束缚,使河流在转折的地方,主要的沖力都是往凹岸沖去,速度大,泥沙不会沉积,同时由于横向环流使冲刷更为严重,因此凹岸的河床,也被侵蚀的比较深。

相反的,凸岸流速小,泥沙就容易沉积,河床因此比较浅。

所以,人们在兴建码头时,绝不会选河床浅的凸岸来停泊船只,造成船只搁浅的情况,而会挑河床深的凹岸来让大船靠航,就是这个道理。

3、引水口位置的选定
一般选在凹岸中部偏下游处(对顺直河流不在存在这一问题)。

这是因为河槽的主流总是靠近凹岸一侧,引水可靠,更重要的是在凹岸引水可以利用环流作用以防止泥沙淤塞进水口和进入渠道。

下图解释了河流的横剖面上的横向环流,来自高教版的《综合自然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