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第一章之原子结构的模型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2

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 原子结构在原子中:(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3. 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中子的质量和质子质量相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体积仅为整个原子的几百万亿分之一。
4. 水的微观层次分析:例1有下列粒子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有,带负电荷的有。
例2.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 对原子而言,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例3.(2)分析此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②中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③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并不都相等;④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一定不同。
[知识要点2]元素和离子1.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注意:(1)区别元素的本质依据:原子的核电核数即质子数不同。
(2)“一类原子”是指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2.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同位素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但不是同种原子。
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我们依次用符号写成,表示它们的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依次为0、1、2。
同位素原子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发电等。
3. 离子(1)离子的定义: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如钠离子(符号Na+);带负电的叫阴离子,如氯离子(符号Cl-)。
(3)离子与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如氯化钠(俗称食盐)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硫酸铜晶体由铜离子(Cu2+)和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
八年级下册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优秀教学案例

4.结合实际案例,解释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
5.强调实验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性,介绍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方法和设备。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分组讨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每组选取一个或两个模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优缺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包括道尔顿的原子论、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以及玻尔的量子理论模型。
3.学习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和了解原子结构。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列举三个生活中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4.思考并回答:原子结构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物质世界有何重要意义?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凸显以下五个亮点: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本案例中,我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原子结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倡导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金金属箔
[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本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原子内有较大的间隙。
。
[2]有小部分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 α粒子受到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挤作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自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了金属箔后,使人 们对原子内部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 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更接近了它的本质。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生模型 (西瓜模型)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金金属箔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问题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B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 们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C.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D.物质在产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产生了变化, 在产生化学变化时,原子产生了变化
原 子
原子核 (+)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
说一说:以氧原子为例解说原子的结构
电子:8个,带8个单位负电荷
浙教版科学八下《原子结构的模型》课件

浙教版科学八下《原子结构的模型》课件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目录•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01教材分析浙教版科学八下《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是整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也是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模型制作和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本课在整册书中的地位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的正确概念,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本课重难点02学情分析抽象思维能力待加强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较为复杂的概念和模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微观领域知识缺乏学生对微观领域的概念和现象缺乏了解,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较为模糊。
学生的认知特点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的对策23通过动画演示、视频解说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和相关概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子结构的模型及微观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微观现象,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加强实验教学03教学目标设计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组成及其性质;了解原子能级、跃迁等概念及其应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1过程与方法目标23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结构模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0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浙教版八级下册科学ppt原子结构的模型PPT完整版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他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只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
大角度的偏转。 D.α粒子会激发金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
…D.… 该原子核由2个质D子和.2个中该子构原成 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 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课堂练习
5、2014年5月,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再次成功合成117号元 素。
2、卢瑟福在α粒子(带正电荷)散射实验中,断定原子中 原子核很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高速运动,原子核几乎还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视频:原子结构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原子核很不,要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更难。科学家们用高能 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来揭示原子核的秘密。
通过实验,最终科学家们发现原子核是由两种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例如: 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 一种碳原子的原子核由6个质子和6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 ……
课堂练习 6、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所示的三种原子 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课堂练习
7、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如图所 示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 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A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浙教版科学八下《原子结构的模型》课件

浙教版科学八下《原子结构的模型》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目录01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对原子结构认知的重要环节。
学科知识体系本课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地位本课在整册书中的地位1本课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2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们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本课涉及到科学家们的实验和探究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科学探究本课介绍了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
科学态度02学情分析初中生在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对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和实验,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对于物质构成的认识,初中生已经知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但是对于原子内部的结构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等粒子的数量和性质了解不够深入。
初中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微观粒子的观察需要借助模型和示意图等辅助工具,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科能力基础0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概念、质量和电荷量等;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过程与方法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原子结构的模型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原子结构的模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和基本观点;2. 掌握原子结构的三大模型:汤姆逊模型、鲁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二、导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a. 原子的观点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b. 道尔顿提出原子的实体存在和不可再分性;c. 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实验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d. 鲁瑟福通过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模型;e. 玻尔提出了原子核外围电子环绕的氢原子模型。
2. 原子结构的三大模型a. 汤姆逊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均匀分布的“葡萄干布丁”,电子均匀分布其中;b. 鲁瑟福模型:原子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盘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c. 玻尔模型:电子绕原子核以固定的轨道运动,吸收或开释能量时跃迁。
3. 原子结构中的基本粒子a.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 质子:带正电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个质子质量;c. 中子:不带电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个质子质量;d. 电子:带负电的基本粒子,盘绕原子核运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兴趣;2. 进修:介绍原子结构的三大模型及基本粒子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比较不同模型的特点;3. 实践:设计实验或思考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或思考,深化对原子结构的理解;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原子结构的重要观点和模型,稳固进修效果。
四、导学评判:1. 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导学过程,提出问题和观点;2. 理解度:学生是否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本观点和模型;3. 运用能力: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 思维能力: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拓展性思维。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或钻研,深化对原子结构的理解;2. 探讨原子结构在化学、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和意义,拓宽知识面;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竞争或科普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

的物质。
实验现象:燃烧后瓶内出现了白烟,冷却后变成了白色
固体——食盐。
带电的原子——离子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 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 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 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中性的氯化钠。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质子、中子和电子
电子是带负电的,我们常常把一个电子所带 的电荷量大小叫做一个单位的电荷。
根据科学家的测定:中子是不带电的;一个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与一个电子所带的电 荷等量异号)。
如氧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 8 个单位的正电荷(即 +8 )。
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如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8 。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碳原子的结构
碳原子有 6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氧原子的结构
氧原子有 8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 8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铁原子的结构
铁原子有 26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26 个质子和 30 个中子。
分析下表:在一个原子中哪些项目的数目总是 相等的?
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的质子数、 电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我们把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 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8个质子 8个中子
A
8个质子 9个中子
B
8个质子 10个中 子
C
上面三种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的同位素原子
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尔顿原子模型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 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1
2 6 7 13 16 17
13 16 17
26
铁原子
26
30
26
【小结】 1、原子中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2、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 等; 4、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一定不同。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 构成。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在探索和研究中……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和研究过程; 2、知道原子中各种构成微粒的关系; 3、知道元素、同位素、离子的概念。
万物——无论是 生物还是非生物,都 是由微粒构成的。
我们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扫描 遂道显微镜(STM)可以看到单个的原子。 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实心球的模型 能否代表原子的真实结构?原子是否还可以再 分?
若电子层数是n,这层的电子数目最多是2n2个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分析下表: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数
氢原子
氦原子 碳原子 氮原子 铝原子 硫原子 氯原子
1
2 6
7
1
2 6 7 13 16 17
0
2 6 7 14 17 20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utherford,1871~1937)
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 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 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环 绕太阳运转一样。
常见元素的同位素及其符号和用途
元素 同位素(符号) 用途 D、T制造氢弹的 原料,D2O可作核 反应堆中的中子减 速剂 C1 2—原子 量 的 标准 C1 4—考古 学 中 测定年代 示踪 U 2 3 5 —制造原子 弹和核反应堆的燃 料
氢(H)
H、D、T
碳(C)
C 12 、C13、
C14
氧(O)
离子
钠原子
氯原子 钠离子
钠离子 氯离子
氯离子
三、元素和同位素
1、同种原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以及中子数都是一定的。 而不同原子中其核外电子数和原子核内质子数以及中子数 都可能不同。为了分类我们把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 原子总称为元素。 2、质子数也就是原子核内所带的电荷数目也称为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内中子数
3、同类元素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原 子称为同位素原子。
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 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 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 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 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 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成了中性原子。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
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 个学生(盖革与马斯登)在曼彻 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用α 粒 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直 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 偏转,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 弹回去. 卢瑟福说:“好象你用一炮弹去 轰击一张薄纸,而炮弹返回把你 打中.”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 释是: α 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 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子 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分层绕核 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Bohr,1885~1962)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原子 核很小。(原子质量=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二、原子结构
(原子序数)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 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 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 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 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 的不超过2个)。
原子的同位素的应用
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用质子、 中子、α 粒子轰击原子核,可以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 素.例如用α 粒子轰击铝原子核,可发生下面的核反应,其 中反应生成物就是磷的放射性同位素.用人工方法得到的放 射性同位素已经在工农业、医疗卫生和和科学研究等许多方 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是沿着以下三 个方向展开的. ①.利用它的射线 医学诊断、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沙眼 或裂纹等。α 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强,可以用来消除机器在运 转中因摩擦而产生的有害静电. ②.利用它核反应放出巨大能量。例核潜艇、原子弹、氢弹。 ③.利用它的示踪性。免疫研究、古董鉴定、测定年代、化 学分析。
O 16 、O17、
O18
铀(U)
U234、U235、 U238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一个带正电的微粒 ,叫钠离子。 ,叫氯离子 。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成为一个带负电的微粒
四、离子
1.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构成物质微粒共有分子、原子、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们进行了 无数的实验。他们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 通过实验来不断的修正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 2.汤姆生原子模型 (1904年) 3.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1年) 4.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 实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 行星绕太阳模型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
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原子 氕
1 1
氘
氚
2 1
H
H
3 1
H
电子 质子 中子
同位素原子性质相同,质量不同
氕、氘核聚变示意图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 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 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 形式。 氘是相当丰富的氢同位素,在海洋中每6500个氢原子就有1个 氘原子,这意味着海洋是极大量氘的潜在来源。要使原子核之间 发生聚变,必须使它们接近到飞米级。要达到这个距离,就要使 核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电荷间极大的斥力。要使核具有足够 的动能,必须把它们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几百万摄氏度以上)。 因此,核聚变反应又叫热核反应。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可引起 热核反应,氢弹就是这样爆炸的。水经过多次煮沸后不可再引用, 因为氢转化成为同位素氘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