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

合集下载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
,

患 者 中心 疗 法
”。
他 在 长 期 的工 作 中发 现 传 统的 心理 治
罗 杰 斯 提 出 了 一 种 全 新 的心 理 治 疗
,
,

者 的 现 象 野 即 全 面 地 了解 患 者 的 思 想 经 历 情 感 等 并 待 之 以 真诚 友好 积 极 的 态 度 帮助 患 者 自 己 客观地
四 学 习过 程
、 、
,

罗 杰 斯认 为学 生 的 学 习 应 该 是 以 自我 为 主 体 教 师 为辅 的 有 意 义 学 习
,
, ,

他认为那种与个
人 生 活 实 践 息息 相 关 的 意 义 学 习 才 能 打 动 学 生 的感 情 推 动 学 生 去行 动
,
因此 教 师 在课 堂 上 首先 要 让 学

,
因 此 罗 杰 斯 认 为 每 一 个 人 都 生 活 在 一 个 以 自 己 为 中 心 而 又 不 时地
,
变 动 之 中的 经 验 世界 里
,

这 个 个 人 的 内 心 世 界 或 内心 经 验 罗 杰 斯 把 它称 之 为 现 象 野
,



罗 杰 斯进 一 步认 为
一 个 人 现 象 野 中知 觉 到 重 要 的 事 实 上 不 一 定 就 存 在
一 个 人 知 觉 到 将 会发 生 的 才 是 他 个 人 所 体 验 到 的真
,

实 也就 是说 一 个 人 对 事 件 的 反 应 乃 以 他 的 知 觉 为 准 而 不 一 定 取 决 于 事 件 是 否 真 正 发 生
,
罗 杰 斯 认 为个 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

罗杰斯的人性观
• • • • 乐观的和积极向上的人性观 人类本性是生长和发展 人性的核心是自我保存和社会性 对恶的解释与社会的构建
• 当时的文化 • 恐惧与防御
罗杰斯的自我论
• 实现趋向
• 定义:一种重要动机,个体最大赋的需要,每个人生命中的驱动力 更有社会责任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
• 非指导性治疗(nondirective therapy)来访者中心治疗(Clientcentered therapy) 个人中心治疗 (person-centered)
• 失调者
• 失调:个体不再利用机体估价过程来决定
其经验究竟是否与其实现趋向一致时产生 的冲突
• 顺应不良、焦虑、防御状态 • 顺应不良:自我与经验之间出现失调 • 焦虑:当个体“阈下领悟”一种与自我结构 和所内设的价值条件不相容的经验时就产生 • 防御:经否定和歪曲来对经验剪辑,保留与 自我结构一致的经验过程 • 经验的命运 • 被正确符号化;被歪曲;被拒绝符号化
• 排行第四,家庭富裕,禁止与人交往,因而 转向看书。 • 1919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期间 加入“基督教青年会社团”,1922年参加在 北京举行的“世界基督教同盟大会”。返回 后改学历史,1924年获文学学士。同年结婚, 考入纽约联合神学院,其间认识了华生和纽 科姆。1926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主攻心理 学,其间结识了阿德勒和霍林沃斯。1928年 获心理学(文学)硕士,1931年获哲学博士。 之后在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的 “儿童社会问题研究部”工作。这里获得的 经验影响了他。
• 局限性
• 方法论有问题 • 过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 治疗范围有限
• 经验与意识
• 经验是一种持续发生在有机体的环境中并在任 何特定的时刻都有可能意识到的东西 • 当潜在的经验被用符号表示时,就进入意识, 成为现象场的一部分。

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新文档资料

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新文档资料

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指导学习、自由学习。

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中最主要代表的代表人物便是罗杰斯。

罗杰斯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

在教育教学的理念上,人本学习观强调: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价值、潜能,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倾向;要认识到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要认识到教育教学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自由、和谐融洽、富有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为自我价值和潜能的种子提供生长结果的沃土。

[1]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观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罗杰斯看来,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推动学习的气和能够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即教师要营造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的充满着关爱与真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其中实现自主学习。

罗杰斯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种贸易行为,学生就是顾客,是“上帝”,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需求。

他还将非指导咨询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条件引进教育领域:真诚一致,即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应该是真诚、完善而真实的人,应努力做到表里如一;无条件积极关注,即对一个人表示尊重、认可,而且这种感受并不以对方的某个特点,或者整体价值为依据;同情心,即教师应该设想自己是学生, 对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努力发现其真正的学习需求。

在这个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是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所在。

(二)学习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学习中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简述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简述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简介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Person-Centered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其主要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实现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对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格自我罗杰斯认为,人格自我是一个整合的、动态的、正积极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人格自我由自我概念组成,即对自己的看法、价值观、能力和身份认同等因素的总和。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看法和评价。

罗杰斯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历了无数的“反映性的自我”。

通过收到他人的反馈信息,个体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建立起自我概念。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格自我的核心概念之一。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实现,即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身能力,并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我。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基本动力,是实现幸福和满足感的关键。

条件化自尊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是条件化自尊。

当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价值和目标进行行动,并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时,就能够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

这种自尊感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受到了罗杰斯所称的「正向动机」的驱动。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完善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奖惩或社会的压力。

正向动机推动个体主动寻求新经验、探索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更真实和独立的自我。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环境。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和互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真实的关系罗杰斯强调了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真实的关系的重要性。

真实的关系是一个人能够真实展示自己、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关系。

在真实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接纳,从而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并实现自我发展。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中图分类号 :4 - 9 G 0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8 8 ( 0 8) 8 0 6 — 2 17 — 1 12 0 0 — 0 70
卡 尔 ・ 杰 斯 是 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学 的 奠 基 人 之 一 . 他 创 造 的 罗 “ 以病 人 为 中 心 ” 的治 疗 方 法 , 仅 丰 富和 发 展 了 心 理 治 疗 方 法 . 不
本 主 义 思 想 的哲 学基 础 、 以 学 生 为 中心 ” “ 的教 学观 以及 对 他 思 想 的缺 陷 与 贡 献 的探 讨 . 便 能 更 好 的理 解 和把 握 其 思 想 精 髓 , 将 其 以 并
运 用到 教 学 领 域 中去 。 关 键 词 : 本 主 义 以 人 为 中心 教 学 思 想 人
因 此 , 认 为 学 校 教 学 中应 该 贯彻 人 本 主 义 的精 神 , 求 学 他 要
校 把 学 生 摆 在 中心 的位 置 。 在 “ 生 为 中 心 ” 种 理 论 最 初 提 出 学 这 来 的 时 候 , 杰 斯 主 张 采 取 比较 极 端 的 “ 对 一 ” o et o e 的 罗 一 (n n ) o
课 题 是 “ 实 的 问题 ” 与学 生 有 切 身 的 关 系 : 意 义 的 学 习 是 全 真 . 有 人 投 入 , 右 脑 并 用 的学 习 , 自发 的学 习 , 自我 评 价 的 学 习 。 左 是 是 反 之 , 是 无 意 义 的学 习 罗杰 斯 主 张 , 们 需 要 的教 学 是 教 师 则 我
义 、 在主义和现象学。 存 11 实 用 主义 “ 验 ” 式 . 经 范
2 0世 纪 5 0年 代 , 用 主 义 在 美 国 正 处 于 鼎 盛 时期 , 杰 斯 实 罗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评价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评价
条件化积极关注引起,因此放弃权威,转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去除 内化了的价值观念,让人“找回自己”,自我修复,所以 并不是对变态的治疗,而是一种引导。
主要理论及观点
教育观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 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
引导激发学生去自己学习,而不是灌输指导
主要理论及观点
2.对人的潜力的期望或许太乐观了,太天真了
3.观点并没有附带具体的操作和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指导思想,更 多的在哲学层面讨论
思考题
1.罗杰斯的理论与马斯洛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和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 论两者的优劣
3.罗杰斯教育观实践的可行性
报告结束
谢谢
条件化积极关注
偏离产生 焦虑
自我机构
体验与内化的评价标准发生冲突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主要理论及观点
心理治疗理论
治疗者应放弃其权威性,相信来访者具备自我矫正的能力
治疗者应该对来访者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
主要理论及观点
心理治疗理论
人格的自我理论阐述了心理疾病的根源,也就指明了治疗方向 人格理论和治疗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由他人根据儿童行为是否符合其行 为价值观决定是否给予,即条件化积极关注。因此,他人 的价值观就会被儿童内化到自我结构中,但这并不能掩盖 儿童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当对行为的评价不一,自我 和经验发生异化产生冲突,吸收他人价值观产生的理想自 我和现实自我的偏离,差距,进而发展成心理异常。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背景
主要论文著作发表于50.60年代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罗杰斯(Carl 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他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情感成长。

他的教育思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解读,这三个维度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原则、人本主义教育的实践方法和人本主义教育的价值。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尊重和肯定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实现的权利。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成长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呵护。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不应该给予过多的限制和压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发展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本主义教育的实践方法强调教育环境的温暖和支持。

罗杰斯认为,学习只有在充满情感支持的环境中才能够有效进行。

教师应该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爱与尊重。

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教师还应该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在这样的支持性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人本主义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罗杰斯认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幸福感非常重要。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只有具备强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通过三重维度来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

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尊重和肯定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实现的核心原则、教育环境的温暖和支持的实践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

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人本主义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主张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出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双向沟通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包含了三重维度,本文将分别从尊重、理解和关爱三个方面来探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在罗杰斯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

他提出了“非条件性的正视”和“积极肯定”的观点,认为教师应该以一种充满同理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被认可。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对学生的理解。

他认为,教师需要通过倾听和理解,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然后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

罗杰斯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而不是权威的象征,他提出了“共情”的概念,强调教师需要以爱和理解去接纳学生的情绪和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对学生的关爱。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罗杰斯提出了“无条件的爱”和“感受性关爱”的理念,主张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创造一个温暖、包容的教育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关爱和被重视。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三个重要的维度。

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教育实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权威主义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今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杰斯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充分起作用的人杨眉2003"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卡尔•罗杰斯第一节卡尔•罗杰斯的生平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出生于美国。

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业余时间喜欢经营农场。

他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

罗杰斯早年生活较为富裕,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十分亲密,父母的要求较为严格。

罗杰斯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由于父母奉行圣经中的那句“生活于人群之中而洁身自好”的格言,所以他们家始终与外人保持一种距离,因此罗杰斯自小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上。

上学后由于他已习惯了离群索居并且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他没能与同学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以至于直到青春期他都没有一个朋友。

是大学生活首次打破了他的自我孤立状态。

大学时他最初上的是农学院,在学校参加的一个基督教青年会讲习班上,他第一次体验到交友的快乐。

大二时他转学历史,开始进一步与同学交往。

促使他选择心理学的是他研究生时的经历。

起初他研究生念的是神学,他在一个由学生自发组成的讲习班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尊重的情感,后来受一位叫沃森的老师的一门“与青年一道工作”的课程启发,罗杰斯认识到与人密切合作是可以成为一种职业的,于是,他决定放弃宗教研究,改学医学心理学,在读博士期间,罗杰斯对谈疗法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按他的说法:“我感到我之所以对谈疗法产生兴趣,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

谈话疗法是一种为社会所公认的与人们结成真正亲密关系的方式,因而它正好满足了我当时无疑怀有的与人交往的愿望。

它还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既能与人交心,又不必经历与他人逐步加深了解的那种长期艰难的过程。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19,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31年,罗杰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纽约一所难管教儿童观测中心任职并创办了一所独立的心理教育中心,其后他相继在俄亥俄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康斯威星大学任教。

1942年,罗杰斯写了他的第一本书:《咨询与治疗》,194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一个咨询中心,在此咨询中心工作的过程中,他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来访者中心疗法》,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他的基本理论。

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提倡了一种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在心理治疗中,医患之间是一种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医生要相信患者有足够的潜能恢复健康,并尊重患者的选择。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患者都具有丰富的自我认识、自我指导的内在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医生的积极态度就能够被激发出来。

此外,罗杰斯用“来访者”这一称呼取代“病人”这一称呼,是罗杰斯尊重患者、强调患者自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罗杰斯新治疗观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这一新治疗思想源1930年代中晚期他在纽约儿童观测中心的工作。

当时他处理了几个很有意义的个案,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个案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带着她的极为淘气的儿子前来咨询,罗杰斯与其他专家会诊后的结果是:孩子问题的症结在于母亲对孩子表现出放弃的态度,于是他们在此诊断上与母子分别会谈十多次,但始终没有什么效果。

于是罗杰斯决定中止治疗,而这位母亲也表示赞同,但就在她走到门口时,她突然转身问到:你们这里向成人提供帮助吗?罗杰斯刚表示偶尔也提供时,她立刻走到椅前坐了下来并滔滔不绝地谈起了她和她丈夫的问题,罗杰斯不知如何是好,大部分时间就是听她说,几次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不仅她的夫妻关系得到了改善,而且她孩子的行为也不断改善。

罗杰斯后来总结说“这件事给我上了极端重要的一课。

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我是跟着她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路走。

我仅仅在听,而不是诱导她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见。

这是一种个人色彩浓得多的关系而不是那种“专业化”的关系。

然而,效果本身已说明了问题。

”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21,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后来,罗杰斯在读书中发现他自己摸索出的这套新方法在理论基础上可以追溯到存在哲学,这使他受到极大鼓舞。

不久以后,他又把“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推广到师生关系中,即“以学生为中心”。

目前,这一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观点已广泛应用到医疗、管理、学校教育等一切与人有关系的工作关系中。

罗杰斯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之一是,他确信,人最终必须依靠自己的经验,因为这是个体能够了解的唯一现实。

这种对自己经验的信任,后来成了罗杰斯人格心理学的基石。

罗杰斯在自己的研究中还发现:一切个体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实现倾向或说动机,正是由于实现动机的推动,人既使在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也不仅仅求生存而且求发展。

正因此,他对人性的看法十分积极,他认为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总是富于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

罗杰斯是在自己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发展起健康人格模型的,后来,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帮助美国公众实现健康人格的大众性活动中。

不仅如此,罗杰斯还凭借其对美好人性的坚定的信念,将其理论运用于推进地区与世界的和平。

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中,把自己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帮助训练政策制定者、领导者,帮助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使他们明白他人并不是自己的对立者。

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世界和平,他在自己80高龄之时还为了推进和平而到世界各地旅行,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举办促进彼此了解的大工作坊。

他曾经到中东地区,到北爱尔兰帮助解决宗教冲突,到南非帮助解决种族冲突,在美国协助解决劳资冲突,他最后一次旅行,是他85岁时到苏联的访问,在那里,他为促进两个阵营的沟通与了解做了很多的工作。

罗杰斯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不仅在心理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身体力行,为建设美好世界做了很多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榜样。

目前,罗杰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心理治疗领域,在教育界、机构管理、冲突解决、全球和平促进等方面都发生着积极的作用。

正因此,他被视作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治疗家。

1987年1月28号,罗杰斯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仅仅几天后的2月4号,罗杰斯去世,享年85岁。

目前,罗杰斯的著作被译成20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第二节罗杰斯的健康人格概念谈到健康人格,罗杰斯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健康人格不是人的固定状态,而是一种过程。

所以,我们也应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罗杰斯有关键康人格的概念。

他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如下一些特点:一、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指的是:充分起作用的人面对自己和世界不胆怯、不防御,他们开放、坦然而又准确地体验一切情绪和经验。

他们不仅能够接受各种经验,而且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

由于他们能广泛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因而他们的人格显得富有灵活性,积极性和建设性。

对此,罗杰斯自己的一个表述很能说明问题:“我愿把所有这些感情,思维和冲动容纳在我胸中,成为我丰富的人格之一部分。

我并不打算根据每一种感情、念头或冲动去行动,但是当我对它们兼收并蓄的时候,我就成为一个更真的人。

我的行为也因而更能适应具体的环境。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27,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而缺乏心理健康或者说未能充分起作用的人的防御性过高,对人对己的戒备与清规戒律太多,因而缺乏吸收和认识经验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充分起作用的人解除了思想上种种观点的束缚和限制,因此能够不带任何成见地、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并且体验自己和世界。

不会因为自己产生了一个什么不好的念头或者与别人的观点不同就简单地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比如,与自己的暗影相遇时,他们不会被吓倒,因为他们知道人的好坏不以念头区分而以行为区分,他们可以坦然正视自己的缺点或者弱点,然后以积极的行动去提升自己,而不会陷在自责或者自我排斥中不能自拔。

因为“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健康的人更能够并且也更善于倾听自己的心声,他们不害怕和自己独处,相反,他们爱和自己相处,他们不仅可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弱点,也可以以坦然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

如果用罗杰斯的一家之言来解释现在很多人的忙忙碌碌,可能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害怕面对自己,害怕和自己独处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留出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和空间,现在有一本很流行的书提倡《给你自己一分钟》,如果用罗杰斯的理念来看,那是太少了,每天或许应该有两个小时才是。

在与他人相处时,这些充分起作用的人能以客观现实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并且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

与人交往中,他们的防御机制很少被激活,因为他们开放的态度使他们很少体验到需要调动防御机制的焦虑。

不仅如此,开放的态度也使他们既能容忍现实中的模糊性也能容忍不同的观点。

二、存在主义地生活这类似于帕尔斯所提倡的“生活在此时此地”。

充分起作用的人完全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对于他们而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他们以充分自由、不带任何框框的态度看待并体验生活,不断接受各种新经验的影响,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活性、自发性和应变力。

而不健康的人则常常歪曲新的经验,以削足适履的方式使新经验适合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就显得缺乏适应性和应变力。

“存在主义地生活”其实是“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因为“存在主义地生活”就是指要在每时每刻充分体验当前的生活,并且对当前的生活负责。

“存在主义地生活”这个理念帮助人摆脱由过去或者未来引起的困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在当前的时刻。

这点和我们以前介绍帕尔斯的观点“生活在此时此地”也有相同之处。

大家知道,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前设是: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无限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因此,只要一个人认真负责地过好并且体验他的每一天,他就能充分实现他自己,就能够:从眼前走出远行的路。

既然今天的生活也是生活,我们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生活?具体说,大家现在努力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这没有错。

但是这样的话,学习就成了手段。

而到了将来,工作也有可能被当作一种手段,如果一切真是这样发展,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学会享受学习,那么我们现在就在生活,而且是一种很美好的生活,不仅如此,因为具备了享受学习的能力,将来到工作岗位时,也能很快学会享受工作,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学习与生活或者工作与生活,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否则,就会导致人的异化。

也就是说,本来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结果人却成了学习或者工作的奴隶。

所以,我们要经常地问一问自己:我是否能够享受现在的学习生活?我是否能从眼前的生活中体验生活的美好?三、信任自己的机体罗杰斯在这里指的是信任自己的感觉、直觉和经验,指在必要时能够不受约束地按照瞬间的直觉并且不受外界的影响去自发地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