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与晚明——20世纪关于“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文档资料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文档资料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运动,它打破传统封建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禁锢,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促使中国文学发展做出新的艰难抉择,开辟了一代文学发展的新风。

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一当我们站在今天这个历史的中程站上时,纵览从历史深处汹涌而来,同时奔流而去的文化思潮的洪流时,我们特别看重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段宝贵的历史阶段。

这是中国文学发展一个新的开端,它经历了从相对封闭的古典文化到与世界文明相融合的现代化的艰难转变,完成了从文人骚客的书斋吟咏到社会广泛传播的大众化的巨大变革。

毫无疑问,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最革命、最激烈的文学嬗变,也是一场最彻底、最真实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关心民众和社会实质问题,那些学术大师和优秀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和独特的胆识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并留下了中华文化思潮发展史中一个新的文艺争鸣和文明延续。

五四文学革命有个酝酿、发展过程,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最初树立起的两面旗帜,而首举这两面旗的则是《新青年》。

它提倡以表现人生为中心的“人的文学”,把“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大批文学作家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下层人的血泪人生,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写实主义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潮流。

当时的《新青年》猛烈抨击一切不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学作品,批判一切脱离现实的文学创作,引发了场新的文学革命,创造了中国文坛一时新的繁荣局面。

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及文学作品,鲁迅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也成为当时启蒙思想家们所交口称赞的典范,成为一类人的代名词。

二一切文学作品都源于现实生活,一切文学作品的人物都源于现实社会。

在勃兴的现代西方文化和衰败的中国现实社会这一反差极大的历史背景的映照下,鲁迅较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更清醒、更理智、更彻底地进行了内部的自我反省,进而对封建文化的弊端作了深刻而又强烈的揭露与批判。

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_张福贵

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_张福贵

晚明文学与 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张福贵 刘中树 本文对“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相通论”提出了质疑和反驳。

作者认为,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精神联系,但这并不能取消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它们不仅属于两个时代,更属于两种文化。

晚明文学和五四文学在文化底蕴、人生价值、自由境界上都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生命与思想、个体与群体的不同形态与素质。

晚明文学在这两两相对应的范畴中多表现为以前者为中心的单向选择,而五四文学则多表现为以综合两者为中心的双向选择。

古代人与现代人、历史的局限与历史的恩惠之间的区别也正在这里。

作者张福贵,1955年生,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中树,1935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神关系:时间的差异与本质的差异 90年代是一个文化反思的时代。

某种激情的消退带来了文化心态的平复,在平复之中,一种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便悄然而生。

反思也是一种清算,文化的反思自然把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作为清算的对象。

于是便有了这样两种结论:一是五四文化割断了文化传统,造成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一是五四文学的精神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晚明文学自身逻辑发展的一环,不具有特异的文化素质。

其实,这两点结论都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伴而生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波峰浪谷的更替、演变。

对于前一结论的辨析,由于其文化观的绝对主义态度已丧失了更大的学术意义;而对于后一结论的辨析,则是一个应加以认真对待的复杂课题。

最早把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确定为一种精神联系的当然要首推周作人。

1932年,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写道:明末的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学运动“很有些相像的地方。

两次的主张和趋势,几乎都很相同。

更奇怪的是,有许多作品也都很相似。

”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第6期步把李贽等人的思想主张认定为“五四”思想解放的先声,从而对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作了同源同质的理解。

这一理解在周作人那里,尚包含有从纵的文学和思想上的联系来确立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的努力,但其中已表现出重视思想原点价值而忽视阶段本质特征的偏颇和“古已有之”的传统思维的惰性。

晚清还是五四,中国新文学起点探究

晚清还是五四,中国新文学起点探究

晚清还是五四,中国新文学起点探究作者:何金曼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中国新文学的起点一直是文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旨在明确界定与之联系紧密的关键词,从而横纵向全方位梳理中国新文学起点在晚清还是五四的不同论点,指出其中精髓与不足,从而综合论证中国新文学的起点及现代性问题。

关键词:新文学;现代性;文学语言;文学理念提及中国新文学起点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在晚清,一种坚持是五四。

本文认为要具体论述新文学起点,首先应当将以下几个关键词做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

其一是中国。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称国家的“中国”在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里有很多佐证。

虽时代更替,江山易改,但中国这一称谓自古有之,由此看来中国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展的概念,将新文学放在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下探讨,绝不能肆意截出某一个文学思潮跟另一个文学思潮相比较,而是要看其对于文学和时代整体发展的进步性。

其二是新文学。

新文学之“新”是在历史时期内相对“旧”而言的,表示一种有异于旧制的状态和性质,新文学概念的提出在五四新文学革命。

本文认为此“新”不仅应表现在文体、语言、思想上,还应表现在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之上。

十世纪五十年代,现代文学取代新文学开始出现大量文学史论著。

若将新文学和现代文学等同而论,那问题将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哪里?因此又不得不界定现代这一概念。

“现代”一词,其古典定义为打破传承,自觉求新求变的意识形态,那么现代文学相对形式美妙、传达独特思想和情感的传统文学而言,更倾向于日常化私人生活空间的发掘表现。

用现代文学替代新文学,这样一来似乎缩小了新文学之“新”的范围,将文学研究局限于文字作品论表面,本文并不能赞同。

先来看看中国新文学的起点在晚清的主要论据。

苏州大学范伯群把通俗文学作为新文学的起点,他认为1892年出书的《海上花列传》与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不同,更接近新文学。

我们姑且对《海上花列传》这部作品做一个简要的了解。

最新-晚明文学研究中的五四情结 精品

最新-晚明文学研究中的五四情结 精品

晚明文学研究中的五四情结晚明文学研究中的五四情结由于五四与晚明之间联系是二十世纪文学研究一大话题,受其影响,晚明文学研究自然成为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有着浓烈的五四色彩和五四情结。

20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研究者众多,大家在认可晚明文学思潮确实出现了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新倾向、新特质的同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性质,则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或称之为文艺复兴,或称之为浪漫主义运动,或称之为启蒙运动,等等,有趣的是,这些名称大致转用当时人们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一、文艺复兴派文艺复兴作为欧洲的一个文化历史概念,在清末就被介绍到中国来,至五四时期又与中国新文化联系起来。

1919年,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办《新潮》杂志宣扬新文化,他们向胡适征求英文刊名,胡即名之曰文艺复兴。

1933年,胡适在美国做过多次讲演,介绍新文化运动,后结集出版,其名即为《中国文艺复兴》。

可见胡适也是一直把五四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

后来周作人便以文艺复兴转评晚明文学,而旧派文人如钱基博在他的《明代文学》1933也称中国文学之有明,犹欧洲文学之有文艺复兴。

二、浪漫主义派1926年,梁实秋发表了《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其总体是趋向于浪漫主义的。

李欧梵认为五四要比拟的话,用浪漫主义运动取代文艺复兴也许更合适。

因为,五四和欧洲的浪漫主义都同样代表着对古典传统的反动。

较早用浪漫主义概括明中后期文学的是任访秋、林语堂和朱维之等人,任访秋在他的《袁中郎评传》1932中即开始把公安派和英国浪漫派相比较了。

林语堂称袁中郎为晚明浪漫派文学之健将。

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就出过三版,在三十年代中期初版中,他就把明后叶至清初的文学称为浪漫主义。

三、启蒙运动派三十年代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迫在眉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古代文学学年论文清代

古代文学学年论文清代

古代文学学年论文清代在当代的清代文章研究成果中,陈陈相因的多,真正创新的少。

分享了清代文学学年论文给大家参考!摘要:清代文学研究有非常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地位、清代在文学方面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也是承前启后的时代: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终结,又是中国新文学诞生的前夜。

清代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在创作上又与清代政治、学术相表里,和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教化风尚、宋学、汉学关系密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根基,呈现出与明代文章截然不同的面貌,产生了众多着名的作家与作品,并形成影响巨大的流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清代文章受到多重冲击,一直受到冷落。

近年来,清代文章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其研究仍存在明显的缺陷,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甚至可以说,清代文章研究将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下面就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谈几点看法。

对清代文章的研究始于清人。

清人学风朴正,考据严密,其文学评论亦较为中肯客观,可资参考者甚多。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O《皇清文颖》提要谓清人:“治经者多以考证之功研求古义,扌离文者亦多以根柢之学,抒发鸿裁,佩实衔华,迄今尚蒸蒸日上,一代之着作,本足凌轹古人。

”对于清人文章之特色把握颇准。

《四库全书总目》中尚有很多甚有价值的清代文章评价,比如对于清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章风气的转变,也比较中肯。

另外举一个例子。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评价了不少清人的文集,非常尖锐而中肯。

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着名的“桐城谬种”之说,已见于该书“戴东原集”条。

从此例不但可以看出清人对于清代文章的批评,也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与清代文化的一些内在关联。

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的关系。

事实上,“五四”新文学与清代的关系应该是更为直接的,只是学术界尚缺少必要的关注。

自清代以来,有不少研究清代作家、文集史料的成果,为我们研究清代作家的生平与相关文献提供了借鉴。

《清史稿》有“文苑传” 三卷,清代着名的诗人作家大致收入(另有些人“儒林”等传),但总体上记载过于简略,更无文学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
语 丝
社、莽原社、未名社、以及浅 草社和湖畔诗社等。正是这些 文学社团的活动,推动着五四 新文学思潮的发展,形成了相 应的文学流派。
湖 畔 诗 镌 浅 草
四.新文学的理论主张
胡适的文学理论
在作为文学工具的语言上,

主张“白话文学”论。
在文学的演化发展上,主
张“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想来源。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 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 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 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11月 14日,《新小说》1902年第1期。)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
晚清文学的过渡性„„„„„1
新文学的发展过程„„„„„2
主要的文学社团„„„„„„3 新文学的理论主张„„„„„4
一.晚清文学的过渡性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影响
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 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 命”和“小说界革命”等口号, 他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 关系、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 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思

章 士 钊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鲁 迅
陈西滢
鲁迅与陈西滢在“三一八” 事件上的交恶绝不仅仅是 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牵 涉到知识分子如何表达正 义、坚守社会良知、奉行 独立精神等重要的思想问 题。
三.主要的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成立的时间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文
学 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倾向 研 究 会 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团体,的 同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 仁 们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老大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寻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首先有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继之有戊戌变法,效法西方搞君主立宪;然后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

但是,这些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1917年1月,由北大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留美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文章针对中国旧文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项主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予以呼应。

接着,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来到《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于是,一场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至此,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①“三界”革命的影响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口号,他所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对“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②“言文一致”的变革“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实学不兴,是为无民。

”在1897年以后,裘廷梁、陈荣衮等维新人士从“启民”的角度相继提出了白话和文言统一的主张。

③“域外文学”的启迪以林纾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翻译使中国作家明白了传统小说与外国小说之间在文体表达上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学习并思考西方文学的表现方式。

④社会结构的转型⑤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民族工业、尤其是印刷业的发展,为报刊的大量印刷、发行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障,报刊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

晚清文学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以至文学形式方面都为五四新文学的萌生做了必要的准备。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⑴政治方面: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着重研究“五四”前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潮流

着重研究“五四”前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潮流

作者: 朱文华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页码: 7-12页
主题词: “五四”前 中国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史 文学现象 二十年 戊戌维新思潮 旧文学 鸦片战争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潮流
摘要: <正> 笔者认为有理由指出,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学科研究中,应该把戊戌维新思潮兴起至“五四”文学革命前夕的那个阶段的文学现象,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着重研究“五四”前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潮流,才可能促进中国近代史的学科研究的深入。

一、期限问题:近代文学研究 的一个简要回顾 众所周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我国学术界把自鸦片战争(1840)以来直至“五四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与晚明——20世纪关于“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关系的
研究
在20世纪的中国人看来,晚明文学与
隆汉盛唐文学相比,不算是伟大的文学时代,不过,如果就传统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之关系这一点上看,晚明文学却是与之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

晚明文学思潮就是在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视野的观照和阐释中
大放异彩的。


“五四”与晚明,本是两个相隔遥远的历
史时期。

按照中国史学界的普遍分法,一个属于现代,一个属于古代,中间又隔了一个近代。

然而,“五四”与晚明的关系却是20世纪一个热门的学术论题。

“五四”以来,传统文学受到空前冲击,
陈独秀、胡适等人对中国正统的文学史谱系:唐宋八家——明前后七子——归有光——
桐城派,作猛烈的攻击。

周作人作为“五四”文学的先驱之一,在积极批判正统派文学的同时,也注重发掘非正统文学如公安、竟陵等的积极因素,试图重建中国新文学的谱系。

他为新文学追宗晚明,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

1932年,周作人应沈兼士之邀到辅仁大学作过几次讲演,听众之一的邓恭三作了记录,再经周氏校阅,这便成了学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他认为,古今文
艺变迁有两个时期,即集团的时期和个人的时期;两种势力,即“文以载道”与“诗言志”。

集团与“载道”相对应,“个人”与“言志”相一致。

“载道”与“言志”的相互消长便构成了文学发展的流程。

他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历史的言志派文
艺运动之复兴”。

这样,周氏就在文学界祭起一面“言志”的大旗,提出“反集团、反君师、反载道”的口号。

其实,周氏这番见解酝酿已久,并不是一
时心血来潮的产物。

早在《陶庵梦忆》序(1926)中,他就表达过这样的意见,“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少,这与
其说是文学革命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我们读明清这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绪几乎一致,思想上固然难免有若干距离,但如明人所表示的对于礼法的反动则又很有现代的气息了”。

同年,在致俞平伯的信中,他再次申明,“现今的散文小品并非五四以后的新出产品,实在是‘古已有之’,不过现今重新发达起来罢了。

由板桥冬心溯而上之,这班明朝文人再上连东坡、山谷等,似可编出一本文选,也即为散文小品的源流材料,此事似大可以做,于教课者亦有便利。

现在的小文与宋明诸人之作在文字上固然有点不同,但风致实是一致,或者又加上了一点西洋影响,使他有一种新气息而已”。

这样的文选,周氏没有编,但是他的弟子沈启无却编了一本《近代散文抄》,在周作人(1930)的序中,集团与个人、载道与言志的提法已经出现,并认为这两种势力永远相搏,酿成了过去许多五花八门的文学运动。

这似乎可以看作《源流》的简明提要了。

两年后,周氏又为《近代散文抄》作新序,大力推崇三袁的文章,又把他们与
“五四”新文学运动紧密相联。

1945年,在《关于近代散文》中,周作人详细地讲述了他形成这一套文学史观的过程。

那是1922年夏,周作人经胡适之介绍到燕京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的新文学组课程:
我最初的教案便是如此,从现代起手,先讲胡适之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其次是俞平伯的《西湖六月十八夜》,底下就没有什么了……这之后加一点白话译的《旧约》圣书,是《传道书》与《路得记》吧,接着便是《儒林外史》的楔子,讲王冕的那一回,别的白话小说就此略过,接下去是金冬心的《画竹题记》等,郑板桥的题记和家书数通,李笠翁的《闲情偶寄》抄,金圣叹的《水浒传序》。

明朝的有张宗子、王季重、刘同人,以至李卓吾,不久随即加入了三袁,及倪元璐、谭友夏、李开先、屠隆、沈承、祁彪佳、陈继儒诸人,这些改变的前后年月现今也不大记得清楚了。

大概在这三数年内,资料逐渐收集,意见亦由假定而渐确实……新文学在中国的土
里原有他的根,只要着力培养,自然会长出新芽来,大家的努力决不白费。

这篇文章起码有三点应引起我们注意:一、这是周氏对追宗晚明方法的最明白的表达。

溯而上之,由“五四”到晚明,注重发掘明清以来非正统的文学传统。

二、李卓吾自是知堂佩服的人物,但似乎周氏原先只重视其思想的异端,即反权威、疾虚妄、重情理等,《源流》未提及李氏对晚明文学的影响。

周氏对李卓吾看法的改变可能是受容肇祖《李卓吾评传》的影响,也是一种事后追认罢。

三、知堂明确说出追溯源流的意见是“由假定而渐确实”,可以说是一种“主题先行”的研究。

其目的无非是寻找新文学的本土根源,从而使新文学顺利进入历史,取得合法地位。

周作人的追宗晚明,并非空穴来风,是有其理论背景的,这就是当时人们对于晚明“近代性”的认识。

三十年代初期,沈启无编选《近代散文抄》,近代即指明清。

以“近代”一词专指明清时期的用法,似受日本学界影响,如青木正儿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