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人误解的_日元升值_
广场协议 日元升值对日本的坏处大还是好处大

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对日本的坏处大还是好处大时下,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
但也有许多专家认为,人民币并未低估,美国等此举是想复制当年“广场协议”的阴谋。
唇枪舌剑中,“广场协议”这一历史事件不断被拿来说事。
1985年,自“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迎来大幅升值,随着购买力的增强,一向以高储蓄率和节俭出名的日本人,开始在东京银座排着队买LV包。
大学毕业生来公司上班的第一天,老板会拿出10万日元说:“今天不用上班了,你先拿钱去银座买衣服吧。
”这与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10年”,股市、房市暴跌,银行、企业倒闭,可谓天壤之别。
美国的阴谋还是日本的阴谋?“广场协议”签订五六年后,日本经济走向泡沫化,并因泡沫破灭而在整个90年代徘徊不前。
因此不少人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及其欧洲盟友针对日本的一场“阴谋”。
然而,日本签署“广场协议”非但不是美国逼迫的结果,反而是日本主动提出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积极扶持日本的经济发展。
从1953年到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美国为4%。
至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达1298亿美元,当年美国对外净债务超过1000亿美元,反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这也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同时,美国政府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
1984年,美国对外贸易赤字便已高达1224亿美元,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40%。
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打击日本,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1985年春,日本大藏省(财政部)高官大田友光与美国财长助理大卫·穆尔福德,就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策略进行会谈。
6月,日本大藏大臣(财长)竹下登在与大田友光商谈了美日协调干预汇率的可能性后,于当月与美国财长詹姆斯·贝克就此问题进行了磋商,双方决定由穆尔福德与大田友光先制定一个日美双边方案,然后再将其扩展到欧洲国家。
日元升值_货币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表 3 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
滞后区间: 1 到 1 代表两个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为: spms=0.000491forex- 0.041239 ( 4.6573) R2=0.4853 D.W=1.5361 调整 R2=0.4630 可见, 在直接标价法下, 日元汇率的绝对水平对超额货币供
个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可以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因果关系检
验和协整分析。
表 1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 ** 表示 10%显著性水平; * 表示 5%显著性水平 2 . Gr a n g e r 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判断日元升值是否是引起超额货币供给变化的原 因, 我们对上述序列变量做了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由检 验 结 果 可 知 , 在 选 择 滞 后 阶 数 为 1, 显 著 性 水 平 为 1%的 情 况 下 , 变 量 间 存 在 的 Granger 因 果 关 系 包 括 :“日 元 汇 率 是 超 额 货 币 供给增长率变化的 Granger 原因”, 反之则反。这个结论说明日 元升值对扩张性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也说明日本所采
72 北方经济·2007.1
应增长率具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日元汇率水平的升高, 超额货币 供 给 增 长 率 将 下 降 , 且 当 1 美 元 兑 换 日 币 的 数 量 每 减 少 100 日 元, 则名义超额货币供给增长率将降低 0.0491, 即 4.91%。这与前 面的论述似乎相互矛盾。但如果我们把日本 GDP 的增长率考虑 进 来 , 结 果 就 非 常 清 楚 。 在 1970~1994 年 间 , 日 元 升 值 高 达 200%, 经济增长率则由 11.7%下降至 1%左右。从理论上讲, 随着 GDP 增长速度的下降, 货币供应增长率相应下降。但通过比较发 现, 在这 25 年间 GDP 年累计下降 10.7%, 年均下降 0.428%, 而超 额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 8.4457%,年均下降 0.338%。因此, 超额货 币 供 应 增 长 率 仍 旧 保 持 较 高 的 水 平 , 累 计 超 过 理 论 水 平 约 2.25 个百分点, 年均 0.09%。
日元升值:背景、影响与启示

grwt l h o honys owe p i h t er s Ac or n ot i ap ,i p opr t o et ypoiy atertant e J d u nt e l erwo p i c digt hsp er na pr i e m n ar l ,r h h h PY pr it n at t od a c ap ecai o
至 1l 0 ,随后持续升值 .至 17 8 3 8年末达 1: , 9 14 3 9
日元升值 的历史与影响 ,并通过对两 国所面临的 内外 部环境的比较 ,为探 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供借鉴。
唾豳 目
l
嬲
l
I
’
一
日元的三次大规模升值 对经济的影响不尽相同
日元的后两次 升值期 间 .都伴随着 日本出 1不 同 3 程度的下降和 G P D 增速的放缓 ( 见图 2 和图 3 。9 5 , )18 年
日本 出 E额 仍 为 正 增 长 ,但 1 8 l 6年 下 降 了 1 .9 , 9 8% 5
t . 。
.
7 年累计升值 8 8 5 2 %。
2 5 8 年 的 “ 场 协议 ” .18 -1 7 9 9 广 时代 。 9 5 9 , 18 年 月 美 国 、 日本 、前 联 邦德 国 、法 国 、英 国五 个 发 达 工 业 国 家 财 政部 长及 五 国 中央 银 行 行 长 在 纽 约 广 场 饭 店 举 行 会 议 ,达 成 五 国政 府 联 合 干预 外 汇市 场 、使 美 元 对
要 的借 鉴意义 。
Ab t c sr t a
The J PY ppecaed ona l ge s ae o ert r er s d ig t e ls 0 y ar ft e 2 t enur b tde r a d e pot n a r it ar c l v hee p i ur h a t3 e s o h 0 h c t y u c e se x rs a d GDP od n
日元升值原因分析

国际金融讲稿:日元升值2010年以来,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舆论影响,我国人民币面临着很大的升值压力。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成为了热点问题,其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也颇具争议。
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借鉴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分析问题。
纵观经济历史,不难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也经历了一个日元快速升值的过程,日元升值对于日本是利还是弊?日元升值和现在的人民币升值又有何异同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元升值的原因:哲学上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而日元的升值必定也是受内外因共同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按照由外及内的顺序来具体分析一下日元升值的原因。
1.国际汇率体系的改变是日元升值的先决条件。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汇率体系由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使得日元有了升值的可能性和先决条件。
2.美国的压力是日元升值的最关键外在原因。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美元汇率高估,经济情况恶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美国又陷入了“滞涨”的困境。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里根政府实施减税,放松金融监管以及货币紧缩,导致居民消费大增,财政赤字快速增加和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
然而日本却成功的避开了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开始显著。
截止1980年,日美之间贸易差额达到76.62亿美金,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58.9%。
面对如此困境,美国于1985年9月22日,与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签署了《广场协议》,要求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升值,美国重点缩小财政赤字,日本和德国重点扩大内需。
由于长期对美国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附性,从此,日元进入了被迫高速升值阶段。
_广场协议_前后日元升值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MARKET・市场经纬日本从1973年正式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此日元开始升值之旅。
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起,到1995年升值最高达1美元兑换79.75日元。
其间,可以“广场协议”为界,将日元的升值分为价值回归阶段和急剧升值阶段。
一、“广场协议”之前的日元升值(1971~1985)根据1971年12月十国集团在华盛顿“广场协议”前后日元升值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文/王人辉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但并未做出更细致明确的规定。
为了防止垄断的形成,应尽快出台《跨国并购审查法》,使对于出资比例、行业垄断、市场份额、利润转移等问题有法可依,以严格有效的竞争框架、国际标准来衡量市场集中度,规范市场的并购行为,用法律手段防止外商案中策划、欺诈舞弊等行为。
(三)形成全方位的配套体系对上市公司的并购将是跨国并购的重点对象,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发展不足、存在投机过重等问题,会影响到跨国并购的顺利展开。
股票价值对于企业价值的失真反映阻碍了跨国并购的发展,既可能使跨国公司收购标的蕴含巨大的风险,也容易导致并购双方进行内幕交易,损害相关者利益。
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使得信息披露和传导机制受阻,市场价格无法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边际效率高的企业,从而难以实现利用外资优化资源的目的。
因此,培育成熟的资本市场,积累丰富的管理经营和风险防范的经验就尤为重要。
除了要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形成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外、还要形成融资担保制度、会计、审计和资产评估制度、法律咨询机构,成熟的证券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配套体系。
(四)借鉴西方并购经验,促进我国企业的并购整合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行业的特点而非眼前的利益决定是否选择被并购,在善意并购下通过并购有效整合双方的资源,有效利用外资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自己的经营情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的战略要求。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特别是在汽车、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并购,通过自身的并购,实现专业化和规模经济。
日元升值的走向趋势

日元升值的走向趋势
日元升值的走向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数据、政治因素、市场情绪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日元升值的因素:
1. 经济数据:日本的经济数据对日元汇率有直接影响。
如果日本的经济数据表现较好,如GDP增长、就业率上升等,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日本经济的信心增强,从而提升对日元的需求,推动日元升值。
2.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对日元升值有正面影响,因为投资者通常倾向于投资相对政治稳定的国家。
然而,如果日本面临政治不稳定或地缘政治风险,投资者可能会撤离日本市场,导致日元贬值。
3. 全球市场情绪:全球市场情绪也会对日元的走势产生影响。
当全球市场风险偏好较低时,投资者倾向于避险,在金融市场上寻找相对稳定的资产,因此会购买日元,推动其升值。
相反,当全球市场情绪乐观,风险偏好较高时,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高收益资产,可能会卖出日元,导致其贬值。
4. 中央银行政策: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会对日元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日本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
相反,如果日本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对日元构成压力,导致贬值。
需要注意的是,外汇市场的波动性较大,因此无法准确预测日元升值的具体走向趋势。
投资者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日元升值的教训及启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 , 对 贸易失衡 的调节作 用仍 不明显 . 但 日本 经 常 收 支 顺 差
仍 不 断 攀 升 , 而 美 国 又 在 经 济 结 构 失 衡 中 寻找 原 因 。 美 国 进
以 “ 护 日本 消 费 者 ” 益 的 姿 态 . 图 改 变 日 本 的 经 济 结 维 利 试 构 , 励 美 国 企 业 到 日本 发 展 . 鼓 争取 曰美 有 相 同 的 竞 争 条 件
签 订 结 构 调 整 协 议 , 求 日本 扩 大 财 政 支 出 . 促 进 土地 利 要 为 用 而 强 化 税 制 , 改 《 规 模 店 铺 法 》 改 革 流 通 体 系 , 化 修 大 , 强
日本 8  ̄ 0年 代 的经 验教 训 , 其 是 日美 间 的博 弈及 其 之 后 09 尤
l 鉴 l 借 司豳
文/ 夏
斌
陈道 富
近 年 来 , 国 频 频 对 我 国 人 民 币升 值 施 压 . 置 贸 易 壁 美 设 垒 , 出对 我 国进 一 步 开放 市场 、 大 内 需 等一 系列 要 求 这 提 扩 种情况与 8 0年 代 的 日美 关 系 有很 大 的相 似 性 只 是 相 对 于 日本 , 国对 中 国 的 影 响 力 相 对 有限 . 国 是 一 个 发 展 中 国 美 中
第 二 次 石 油 危 机 , 业 竞 争 力 提 高 等 , 致 日本 贸 易 顺 差 大 企 导
削 减 贸 易 失 衡 为 目标 ,但 始 终 存 在 消 除 日本 经 济 威 胁 的 意 图 , 穿 着 打 压 日本 经 济 竞 争 力 、 放 日本 市 场 的商 业 利 益 贯 开
日元升值

决定一个国家货币升值或贬值:1,国家的政治形势(安不安定)2,金融市场(如期货交易,股票市场,信贷市场,国债等)3,投机行为(主要指金融投机,如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008年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就是由个别金融投机倒把者行为造成的)4,金利差(指国与国之间的央行利率差)而最初造成日元升值的并不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是美国等国强迫日本签定广场协议,强制日元升值美元贬值,从当年(1985年)的1美元对250日元,变成现在的1美元对93日元(2010年3月31日)。
而签定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使日本经济陷入衰退。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美国次贷危机对日元币值的影响。
日本经济的两大支柱是:美国消费市场和亚洲消费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
而前者,由于过去美国次级贷款政策,令购房者不受还贷所扰,有充裕的资金购买来自于日本的质高价廉的产品,从而构成对日本经济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随着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美国消费市场,出现急剧的萎缩。
日本政府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
在美国次债困境下,所有非美兑美元的上涨,是一种趋势,不可违拗,日元根本不可能独善其身。
以美日的关系来看,在目前的现状下,让日元升值,也是向美国示好的一种表现,日元的升值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另一方面,在美国经济下滑的前提下,从日本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上看,日本希望美国经济快速恢复。
日元的暂时上涨,将有利于美国迅速解决经济下滑带来的问题,恢复之前的经济活力。
大地震后日元为何升值日元本应下跌:1、外间的人不会在这时刻购买日圆;2、地球的经验,是大天灾会导致有关的币值下跌。
那么大的天灾人祸,日圆竟然在几天内急升,是违反了我们知道的经济逻辑与历史经验的规律。
从基本面看,日本大地震后,经济损失惨重,政府债务雪上加霜,按理说应该对日元形成空头压力。
但日元的实际走势却恰恰相反。
分析人士认为,日元短期飙升,主要是因为灾区救援和灾后重建以及保险理赔等需要大量资金,不少日本企业抛售海外资产,资金回流导致短期内日元需求大增因此出现汇率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经论衡过去一段时间,参加了国内许多宏观经济讨论会,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的灵敏感觉与准确把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我在判断宏观经济形势时,可能过于看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反而偏离了实际。
不过,我也发现,一部分国内专家对一些重要国际经济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偏差,有一些已被广泛接受的所谓“事实”,其实并不一定准确。
如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经济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则有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
部分专家对“广场协议”与日本经济的看法,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国内流行的观点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因“广场协议”而在短期内大幅升值,这严重影响了日本出口部门甚至整个经济的竞争力,最终造成了日本经济“遗失的十年”。
根据这一逻辑推理,中国应该坚决抵制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避免重走日本在20多年前走过的老路。
几乎在国内的每一次汇率政策讨论会上,都能听到这样的观点。
“广场协议”与日元升值我曾经就此请教了许多国际上的日本经济专家,包括一些日本经济学家。
几乎没有人认同“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说法。
他们认为,日元升值至多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东京大学的伊藤教授明确指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资产泡沫,才是导致日本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
多年来,余永定教授也一直试图纠正国人的这个误解。
但是,要改变一个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简直难于上青天。
上世纪70年代,日元曾升值约33%,1972年日元兑美元汇率仍在300左右,到1979年底升到240左右。
不过,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日元汇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就是政府抵制升值。
日本经常项目占GDP之比从1980年的-1%上升到1986年的4%,也促成了全球经济失衡。
1985年9月22日,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决定采取措施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顺差国——日本和德国的货币需要升值,而美元则需相对贬值。
这就是所谓的“广场协议”。
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广场协议”时的240快速上升到第二年夏天的150,日元升值近35%。
而“广场协议”的作用也基本到此为止。
1987年2月22日,七国集团的经济决策者们再次在巴黎卢浮宫开会。
会议认为经过调整后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水平已经基本适度,因此各国对外汇市场干预应转向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
此后日本财务省连续干预外汇市场,不让日元升值。
1987-1989年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一直在125-150的区间内小幅波动。
日元再次稳步升值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这些显然已经与“广场协议”没有太大关系。
与1985年后日元升值同时发生的,是货币政策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
决策者们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担心升值带来的紧缩效应太大;二是试图通过减息降低升值的压力。
日本央行的贴现率从1986年初的5%持续下调到1987年初的2.5%。
与此同时,广义货币宽松货币导致资产泡沫30受理的物价部门自收到举报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举报人。
属于第三条规定不予受理情形的,由做出不予受理决定的物价部门15日内书面告知举报人。
”因此,受理举报案件的物价部门自收到举报之日起15日内必须书面告知举报人。
这起由价格举报引起的诉讼再次启示我们,对价格信访举报的登记、审查、受理、呈批、立案、检查、处理、回复等各个环节,都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操做,确保不出疏漏,使我们办理的每一件价格信访举报案件都经得起复查、复议和诉讼的检验。
如果把价管部门各专业科室人员看做是门诊医生,那么价格信访举报工作人员就应当是全科医生。
作为处理价格信访举报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全面、与时俱进的业务知识,而且需要办事高效、服务周到的工作素养;不仅需要有价格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4、要加强对价格信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整体素质。
有法律、经济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不仅需要雷厉风行、敏锐反应的工作作风,而且需要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职业胸怀。
因此,应根据工作需求,不断加强对价格信访举报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高整体素质。
否则,就难以处理好越来越多的价格信访举报,协调错综复杂的价费矛盾。
相信只要有了过硬的队伍,就一定会在处理价格纠纷中克难攻坚、胜任愉快,进而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树立人民满意的新形象。
■被中国人误解的“日元升值”□黄益平时经论衡31供应的增长率从1985年初的不到8%加速到1988年初的12%,银行信贷增长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
货币升值、利率下降,资产价格泡沫便不可遏制地膨胀。
从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日本城市地价增长了200%,日经指数也增长了180%。
从国际比较看:如果将各国1980年实际综合资产价格指数设定为100,到1990年初,日本的价格指数为260,美国为140,法国为160,英国为190,加拿大为120,而荷兰则为105。
毫无疑问,日本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要远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既然货币政策如此宽松,并且资产泡沫日益严重,日本央行为何没有及时紧缩货币政策呢?伯南克(现任美联储主席)在1999年的一篇论文中曾经证明,假若1988年前的利率比实际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资产泡沫是有可能得到避免的。
事实上,从1986年夏天开始,日本央行就已经担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甚至用“干柴”一词来描述经济“一擦即着”的严重程度。
不过,日本央行没有能够成功地说服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都相对稳定。
到1989年中,日本央行才开始提高利率。
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央行贴现率从2.5%上升到6%。
货币政策紧缩,终于戳破了资产价格泡沫。
城市地价持续下跌,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已再次跌回80年代初的水平。
同期日本的实际综合资产价格指数下滑到约140。
日本央行在临时上调贴现率后又迅速下调,从1991年底的6%降低到1995年末的0.5%。
日元在90年代前半期略有升值,但在90年代后半期又略有贬值。
严重的资产泡沫破裂,使得企业、住户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严重恶化。
比如,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在80年代一直稍高于0.2%,80年代后期还略有上升。
但1988年后就发生了逆转,到1994年资产回报率已经下跌到接近0,90年代后半期整个银行部门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这样,经济停滞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在1993-2003年间,日本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
当然,经济长期停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涉及的因素也非常多,包括日本独特的银企关系和终生就业体制等。
但最核心的变化,恰恰是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从而催生了极严重的资产泡沫。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日本经济萧条怪罪于日元升值。
如果说汇率政策有影响,那也是由于日本长期抵制日元升值,从而使得市场扭曲和资产泡沫变得十分严重。
随后的调整也就变得更加激烈。
客观地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幅度并非大得不得了。
况且日元升值的过程到1986年底已经基本完成,而资产泡沫破裂等到四年以后才发生。
准确地理解日本20多年前的经历,对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起码在三个方面与当时的日本经济类似:一是庞大的外部经济失衡;二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三是相当严重的资产泡沫。
那么,如果现在拒绝让人民币升值,到底是避免重犯日本的错误,还是恰恰就在重走日本的老路?我的看法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改变现行政策方针,发生后一种情形的可能性很大。
近十年来,中国央行一直维持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最近这一轮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始于2008年下半年,当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国内经济,当局开始鼓励银行加速发放贷款,支持经济增长。
2009年全年的新增贷款规模,就达到通常年份的两倍。
目前虽然增长已经反弹、通胀也重新抬头,但直到2010年上半年,信贷快速扩张的势头还在继续。
究其原因,可中国货币政策抉择能是决策者对经济增长前景仍然存有忧虑,另外消费者价格指数也还相对温和。
不过,通货膨胀的前景绝对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乐观。
比如,2009年前十个月CPI一直呈负增长,但到2010年3月已经上升到2.4%。
现在过剩产能已开始减少,如果央行不及时调节流动性状况,今年的CPI很可能最终达到7.5%。
更重要的是去年二季度以来国内房价大幅飙升。
北京和上海的住房租金收益率分别只有2.3%和2.9%,在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中是最低的。
作为对比,东京的租金收益率为5.5%,莫斯科为3.4%,新加坡3.5%。
也许目前北京、上海的房价泡沫尚未达到1989年东京的水平,但已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了。
如果想明白了日本的事情,思考中国自己的政策就相对简单。
利率政策也好,汇率政策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遵循经济规律来做决策。
人为地抵制加息、抵制升值,实际并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利率不敢动,怕增加升值的压力。
汇率不敢动,怕影响出口增长。
流动性越来越泛滥,最后把资产泡沫吹得越来越大,直到难以为继。
说穿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点像鸦片,在短期内可以让经济显得生机勃勃,随之而来的却可能是灾难。
日本在“广场协议”前后的经历和美国次债危机,都是实实在在的前车之鉴。
最近的好消息是中国政府已开始担忧房价泡沫,不过大多数政策还是治标不治本。
关键在于,当局似平不愿意直接从货币政策入手。
蒙代尔教授已从理论上证明,解决经济问题最好的手段就是最直接的政策工具。
中国却往往喜欢以微观手段调节宏观问题。
流动性不愿收紧、利率不敢上调、货币不想升值,这样一来,房价能否管得住就是个未知数。
即使房价被打下去了,其他资产泡沫还会冒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