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_2501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一、餐饮礼仪的差异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二、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有不少差异,那么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美社交礼仪差异一:见面的礼仪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中美社交礼仪差异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
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婚礼的具体差异
⑴婚礼新娘入场时,西方会放一首歌或管弦乐对的演奏,中方会在院 子里点爆竹,爆竹的响声震耳欲聋,有驱鬼避邪之意。 ⑵新娘礼服的颜色:西方为纯洁的白色,中方为红色,近些年,中国 新娘的新潮流为穿白色礼服,但一般都会有红色礼服替换。 ⑶婚礼上都有一位司仪,但西方司仪一般是牧师或法官;中国司仪两 者都不是,因为这对夫妇其实已经结婚了,所以这里的司仪无需这些 身份。他只是个愉悦大家的人,他的工作就是在开宴之前让观众开心。 ⑷中国伴郎和伴娘需要承受司仪的种种玩笑,以至于新郎和新娘可以 逃过“一劫”。西方伴郎和伴娘是不需要做这些的。 ⑸西方人一般都送礼物:在中国,你只需送钱,其他的都不用。这些 钱通常用来支付婚礼花费。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见面礼仪
西方礼仪 中方礼仪
握手 拥抱 吻手
握手 名片 跪拜
亲吻
脱帽
西方主食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 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 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 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 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 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 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 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 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 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 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 一顿,称为早午餐。
造成差异的原因
西方文化
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 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 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 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 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 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 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 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十八处不同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十八处不同(有此一说,仅供参考)曾经有过许多美国朋友问我:“你看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说:“我们吃熟食,你们吃生的;我们保守,你们开放;我们在小事上团结大事上分歧,而你们,无论大小事都拧成一条绳。
你们不怕别人关注,唯恐别人不在乎。
你们有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我们,工作兢兢业业,上班按时按点规规矩矩......”美国朋友点头称是。
在一个国家生活久了,不说入乡随俗但至少会感染一些气息,看人家的说话、办事风格,学习人家值得学习的、优秀的地方。
美国朋友常常跟我说“怎么好像全世界都憎恨美国人?”我说“那是因为你们特立独行,因为你们专横、霸道,还有矗立于世界之巅让屈居他位者眼红。
”朋友补充“还有,因为我们,NOSE TO EVERYBODY’S BUSINESS......”我说“很对。
”以下数条,为日常生活中种种见闻,不说全面却都是亲身经历,也许还有未收录到的,先就此一叙。
1)问候国人打招呼,一般都是“吃了吗?”“瘦了啊!”“最近在哪发财呢?”比较的虚情假意一类。
美国人,比较现实,遇到了,相互微笑一下就走了。
要么,就停下来拥抱一下,问问最近的身体,有家庭的问问孩子怎么样一类的,反正不会超过一分钟。
2)量杯美国人用量杯,中国人不用。
刚来的时候,自己还是租房子住,有一次病了,房东太太给我一瓶感冒药(就液体那种),一个量杯,她让我照着说明去使用。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没怎么注意过,一直以为,量杯是药剂师的事。
后来,自己买了房子,自己烧水、煮饭、做菜,虽然还在分期付款,但只要是病了,只要吃药,就会常常想起那个好心的美国老太太,想起她,教我用量杯的轶事。
3)显少中国人一般都显少,男人50看上去也就30出头,女人30看上去也就十七、八九。
美国朋友常常问我“你怎么看上去才像二十出头?”而问我的她,比我还小了好几岁。
我说“中国人会保养,没听说‘龙颜大悦’么?”我这么一忽悠,她还真不懂。
中国人看字是字,美国人看字是谜。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文章目录[+]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23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中西文化行为规范有什么不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文化行为规范有什么不同篇一: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shouldgotoseea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挟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答。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