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00399)自学考试大纲
自学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历年真题全套试题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历年真题集电子书目录1. 目录 (2)2. 历年真题 (3)2.1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3)2.2 0399学前游戏论200810[福建] (6)2.3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 (9)2.4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福建] (13)2.5 0399学前游戏论201004 (15)2.6 0399学前游戏论201010[福建] (19)2.7 0399学前游戏论201110 (21)3. 相关课程 (22)1. 目录历年真题()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0399学前游戏论200810[福建]()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福建]()0399学前游戏论201004()0399学前游戏论201010[福建]()0399学前游戏论201110()相关课程()2. 历年真题2.1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学前游戏论试卷课程代码039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A. 拜敦代克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2.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按物体的社会意义来使用材料,这是游戏动作的【】A.非常规性 B.重复性 C.灵活性 D.随意性3.将儿童游戏分为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消遣性游戏、模仿游戏和宣泄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 B.儿童游戏的活动动机分类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4.4岁以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达到【】A.独自游戏的阶段 B.平行游戏的阶段C.联合游戏的阶段 D.合作游戏的阶段5.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的【】A.人口密度和场地密度 B.人口密度和材料密度C.室内场地密度和室外场地密度 D.场地密度和材料密度6.划分活动区时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的内容延伸至另一个活动区的需要,这是考虑【】A.各活动区之间的独立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7.3—4岁的幼儿,主要选择【】A.感官玩具 B.体育玩具 C.结构玩具 D.形象玩具8.教师指导幼儿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适合采用的策略是【】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9. 下面哪一种不属于幼儿的创造性游戏【】A.表演游戏 B.智力游戏 C.结构游戏 D.角色游戏10.亲子游戏的特点之一是【】A.教育性 B.情感性 C.交往性 D.交互性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1.游戏的宣泄说12.游戏性体验13.场地结构14.领导游戏策略15.有规则游戏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6. 游戏具有哪些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17.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自考必过)学前游戏论

(⾃考必过)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第⼀章选择:1、在⼉童游戏研究阶段中,重视游戏对⼉童认知发展作⽤的研究的阶段是飞跃发展阶段。
2、以下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剩余精⼒说、元交际说、复演说、⽣活预备说。
3、教育史上第⼀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福禄贝尔。
5、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常强⼤强调注意⼒集中的“⼯作”活动对⼉童的发展意义,但她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从⼉童⾃然游戏中概括出主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组织起来系统化⽽形成的。
她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感官教育和发展智⼒。
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
⼉童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这些教具,进⾏尝试错误和⾃我纠正,⽽获得感知觉和智⼒发展。
6、恩物:由福禄贝尔提出,他认为是神赐给⼉童的东西。
“恩物”实际上是⼀种适合⼉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园⾥做游戏和进⾏作业时⽤的玩具和材料。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园实际⼯作中,形成了⼀套来⾃前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法模式,即对主题⾓⾊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帮助幼⼉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过程中帮助幼⼉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的游戏与游戏中的⾏为表现进⾏总结评价。
由于过分强调对游戏有计划、有⽬的地指导,往往导致教师导演与指挥幼⼉游戏,按照成⼈的想法让幼⼉游戏的情况。
第⼆章选择:1、分析性游戏治疗重在解释⼉童游戏的象征意义。
2、把游戏看作⼉童情感危机的⾃我疏导,是降低焦虑和欲望的⼀种补偿性满⾜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3、把“⽺”说成“狗”属于顺应。
4、“游戏创造了⼉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5、游戏觉醒理论建⽴在驱⼒学说的基础上。
6、已有“狗”概念,将⼤狗、⼩狗、黄狗、⿊狗纳⼊原有认知结构:同化。
7、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为的关系,来揭⽰游戏的神经⽣理机制的假设理论:游戏的觉醒论。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学前游戏论主要研究的是哪个年龄段儿童的游戏活动?A. 0-3岁B. 3-6岁C. 6-12岁D. 12岁以上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学前游戏论中游戏的基本功能?A. 娱乐性B. 教育性C. 社交性D. 竞争性答案:D3. 学前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哪些能力?A. 语言能力B. 社交能力C. 思维能力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哪种类型的游戏被认为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A. 角色扮演游戏B. 建构游戏C. 规则游戏D. 动作技能游戏答案:A5.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对于儿童的哪方面发展最为重要?A. 身体健康B. 心理发展C. 道德观念D. 知识学习答案:B6. 在学前游戏论中,游戏环境的创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A. 安全、适宜、多样性B. 单一、固定、统一性C. 复杂、多变、随机性D. 简单、统一、一致性答案:A7. 下列哪项不是学前游戏论中提倡的教师角色?A. 观察者B. 指导者C. 参与者D. 评判者答案:D8.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活动中儿童的主导地位应该如何体现?A. 完全由儿童自主B. 教师引导下自主C. 完全由教师控制D. 家长指导下自主答案:A9. 学前游戏论中,游戏材料的选择应该考虑哪些因素?A. 材料的安全性和教育性B. 材料的成本和美观性C. 材料的新颖性和多样性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在学前游戏论中,如何评价游戏活动的成功与否?A. 儿童是否遵守规则B. 儿童是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C. 儿童是否表现出兴趣和快乐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学前游戏论中,游戏的分类包括哪些?A. 角色游戏B. 建构游戏C. 体育游戏D. 数学游戏E. 规则游戏答案:ABCE12.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A. 社交技能的挑战B. 解决问题的能力C. 遵守规则的挑战D. 材料使用的挑战E. 语言沟通的挑战答案:ABCDE13.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哪些方面有积极影响?A. 身体健康B. 情感发展C. 认知发展D. 社交能力E. 道德观念答案:ABCDE14. 在学前游戏论中,游戏活动的设计应该包括哪些要素?A. 明确的目标B. 适宜的材料C. 安全的场地D. 教师的指导E. 儿童的反馈答案:ABCD15. 学前游戏论中,游戏活动的组织应该注意哪些方面?A. 儿童的兴趣B. 游戏的难度C. 时间的分配D. 儿童的参与度E. 家长的参与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学前游戏论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游戏论,模拟试卷二(课程代码00399)

学前游戏论,模拟试卷二(课程代码00399)1C2B3C4D5A6A7B8A9B10C11B12B13C14C15C16A17D18D19A20C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亲子游戏的显著特点是()A.规则性B.开放性C.情感性D.目的性2.儿童在游戏中,把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汽车开;把自己假装成另外一个人,如当医生或布娃娃的妈妈等,这种游戏属于()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3.用游戏和玩具来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虑、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决情感上的问题,这种游戏治疗方法称为()A.关系性游戏治疗B.非指导性游戏治疗C.分析性游戏治疗D.发泄性游戏治疗4.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有计划活动、主导活动、需成人指导的活动的学派是( ) A.经典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社会文化历史学派5.“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的提出者是()A.维果茨基B.皮亚杰C.夸美纽斯D.席勒6.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A.内驱力学说B.外驱力学说C.活动学说D.情绪学说7.从材料角度区分,能判断儿童是否正在游戏的一个指标是( )A.有无玩具B.在玩玩具C.有许多玩具D.在玩逼真性程度高的玩具8.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A.机能性角色B.互补性角色C.想象的角色D.虚幻性角色9.儿童游戏的感觉运动性水平、象征性水平、规则性水平是( )A.以情感发展为主线划分的B.以社会性发展为主线划分的C.以认知发展为主线划分的D.以身体发展为主线划分的10.与成人共同的游戏中,儿童体验到成人的爱,形成对成人进一步的信任与依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其他孩子的注意和交往的兴趣,这种现象表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考纲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自学应考者了解游戏的特征,游戏与儿童的关系游戏与儿童游戏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发展对儿童游戏进行设计、观察、诊断和指导初步见解和能力,树立“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的信念。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游戏的各项概念、理论,结合实践理解、运用幼儿园游戏的观察、指导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者。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门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可以与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相互参照学习。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解文化、社会学、语言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视野下的游戏,掌握游戏的特征以及特质。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六)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三、考核知识点(一)游戏的定义(二)游戏的特征(三)儿童游戏的特质四、考核要求(一)游戏的定义1、领会:(1)文化视野中的游戏(2)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3)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5)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6)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二)游戏的特征1、识记:(1)游戏的描述性特征(2)游戏的本质特征2、综合应用:利用游戏的特征判断儿童的某一行为是否属于游戏(三)儿童游戏的特质1、识记:儿童游戏的特质第二章游戏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第二节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三)游戏与同伴关系(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第三节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二)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第四节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一)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二)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三)游戏与儿童身体的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四)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五)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六)游戏与同伴关系(七)游戏与亲社会行为(八)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九)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十)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十一)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十二)游戏与儿童身体的发展四、考核要求(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1、领会:(1)语言游戏(2)语言促进游戏(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1、领会:(1)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研究(2)象征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系(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1、领会: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四)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识记: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2、领会:游戏帮助儿童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五)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识记:(1)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2)游戏与儿童情感的发展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典的游戏理论及其评析,主要掌握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发展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及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游戏理论,并用这些理论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00399学前游戏论试题(二)

重庆市万州区成才自考助学中心助学资料课程名称:学前游戏论(二)课程代码:00399一、单项选择题1. 儿童游戏研究始于()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下半叶 D 19世纪上半叶2.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3.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终结的是()A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B 练习性游戏的出现C 非练习性游戏的出现D 非象征性游戏的出现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A 6—11岁B 7—12岁C 8—13岁D 9—14岁5.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A 非能性活动B 本能性活动C 非社会性活动D 社会性活动6.不属于纽曼的游戏的特征的是()A内部控制B 内部虚拟C 内部真实D 内部动机7.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A 结构游戏B 感觉运动游戏C 练习游戏D 象征性游戏8.把游戏分为未分化型游戏、累积型游戏、连续型游戏、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戏的分类标准是()A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不同B 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不同C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对象不同D 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不同9.用雪堆雪人属于()A 感觉运动游戏B 象征性游戏C 结构游戏D 规则游戏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性交往需要属于()A 第一层次的需要B 第二层次的需要C第三层次的需要D第四层次的需要11.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B 体育游戏C音乐游戏D玩雪游戏12.在角色游戏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的逼真程度的是( )A 托班幼儿B小班幼儿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13.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B结构材料C 建构成果D 游戏规则14.“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D智力游戏15.“依照简单模型搭建房子”的游戏适用于( )A一岁左右B两岁左右C三岁左右D四岁左右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B 足够的游戏空间C 充足的游戏时间D足量的游戏人数17.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18.提出“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观点的是( )A 苏霍姆林斯基B赞可夫C蒙台梭利D 福禄贝尔19.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室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 20平方米B 40平方米C 50平方米D 60平方米20.按照美国学者布朗对活动区性质的描述,以下对活动区归类正确的是( )A 动态、用水——手工区B 静态、用水——玩沙区C 静态、不用水——教学区D 动态、用水——积木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20年10月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全国)

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学前游戏论(课程代码00399)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的学者是()A.斯宾塞B.霍尔C.格鲁斯D.拜敦代克2.从游戏开始到结束时“不增加任何生产的物质或任何新因素,除去物品在游戏者之间的转移和变化”是指游戏活动哪方面的特点()A.自由B.松散C.非生产性D.虚构的3.游戏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指()A.动机与体验B.游戏与快乐C.选择与自由D.探索与象征4.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在学前游戏的分类中属于()A.创造性游戏B.有规则游戏C.练习性游戏D.经验性游戏5.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包括()A.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B.情景转变、以物代人、以人代人C.情景转变、以物代人、以人代物D.创设场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6.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赛性游戏中,幼儿经历着紧张,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这些体现了游戏哪方面的作用()A.情感发展B.社会性发展C.智力发展D.动作发展7.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套塔、套碗、棋类玩具、纸牌等,这类玩具属于()A.形象玩具B.智力玩具C.结构造型玩具D.娱乐玩具8.备有各种积木、插板、木钉板、智力玩具、结构材料、手工材料、建造材料、电动玩具等,培养幼儿操作兴趣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发展注意力广度、记忆力和语言技能及合作精神,是()A.科学区B.积木区C.美术区D.益智操作区9.下列不属于...维列鲁学派代表人物的是()A.维果茨基B.列昂节夫C.鲁宾斯坦D.格鲁斯10.以下不属于...塑料制结构材料的是()A.圆轮B.胶粒C.雪花片D.积塑片11.幼儿游戏的社会化水平发展的最高表现是()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合作游戏D.联合游戏12.以下积木建构技能中,由简单到复杂排列正确的是()A.平铺——堆高——架空——围合B.平铺——堆高——围合——架空C.围合——架空——平铺——堆高D.架空——平铺——堆高——围合13.角色游戏的中心是()A.角色B.材料C.情节D.经验14.前儿童游戏按人际交往的对象划分,最早出现的是()A.亲子游戏B.同伴游戏C.师生游戏D.师幼游戏15.认为“儿童应进行体操与游戏,不仅对身体健康重要,而且也让儿童试验自己的能力,知道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教育家是()A.昆体良B.夸美纽斯C.欧文D.洛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学前游戏论(00399)自学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自学应考者了解游戏的特征,游戏与儿童的关系游戏与儿童游戏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发展对儿童游戏进行设计、观察、诊断和指导初步见解和能力,树立“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的信念。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游戏的各项概念、理论,结合实践理解、运用幼儿园游戏的观察、指导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者。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门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可以与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相互参照学习。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解文化、社会学、语言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视野下的游戏,掌握游戏的特征以及特质。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六)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三、考核知识点(一)游戏的定义(二)游戏的特征(三)儿童游戏的特质四、考核要求(一)游戏的定义1、领会:(1)文化视野中的游戏(2)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3)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4)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5)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6)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二)游戏的特征1、识记:(1)游戏的描述性特征(2)游戏的本质特征2、综合应用:利用游戏的特征判断儿童的某一行为是否属于游戏(三)儿童游戏的特质1、识记:儿童游戏的特质第二章游戏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第二节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三)游戏与同伴关系(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第三节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二)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第四节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一)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二)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三)游戏与儿童身体的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四)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五)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六)游戏与同伴关系(七)游戏与亲社会行为(八)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九)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十)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十一)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十二)游戏与儿童身体的发展四、考核要求(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1、领会:(1)语言游戏(2)语言促进游戏(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1、领会:(1)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研究(2)象征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系(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1、领会: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四)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识记: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2、领会:游戏帮助儿童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五)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识记:(1)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2)游戏与儿童情感的发展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典的游戏理论及其评析,主要掌握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发展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及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游戏理论,并用这些理论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一)经典的游戏理论(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三)佩勒的角色扮演(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理论(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一)游戏的实质(二)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三)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四)象征性游戏的发展(五)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一)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二)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第五节游戏的觉醒理论第六节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第七节游戏的生态学理论(一)人类发展生态学对游戏的解释(二)生态心理学对游戏的探究第八节其他的游戏研究三、考核知识点(一)经典的游戏理论(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三)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四)埃里克森的掌握论(五)佩勒的角色扮演(六)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七)游戏的实质(八)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九)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十)象征性游戏的发展(十一)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十二)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十三)人类发展生态学对游戏的解释四、考核要求(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力过剩论(2)松弛说(3)复演论(4)生活预备说2、领会: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2)埃里克森的掌握论(3)佩勒的角色扮演2、领会: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3、简单应用:利用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三)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游戏的实质(2)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3)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4)象征性游戏的发展2、领会:(1)游戏的实质(2)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3)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4)象征性游戏的发展(5)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3、简单应用:利用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四)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1、识记: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领会: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五)人类发展生态学对游戏的解释1、简单应用:利用人类发展生态学游戏理论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分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游戏不同的分类方法。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儿童游戏的分类方法(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二)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法第二节幼儿园游戏分类(一)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二)幼儿园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三)两类游戏的区别与联系(四)游戏分类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运用第三节自主性游戏(一)自主性游戏及其含义(二)自主性游戏的特征(三)自主性游戏中的几对关系三、考核知识点(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二)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法(三)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四)幼儿园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五)两类游戏的区别与联系(六)自主性游戏及其含义(七)自主性游戏的特征(八)自主性游戏中的几对关系(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1、识记:(1)按照认知发展分类(2)按照社会性发展分类(3)按情绪发展分类(二)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法1、识记:(1)以游戏的特征分类(2)以游戏的内容分类(3)以利用的替代物分类(4)依据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三)幼儿园游戏分类1、领会:(1)幼儿园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2)两类游戏的区别与联系(四)自主性游戏1、识记:(1)自主性游戏及其含义(2)自主性游戏的特征2、领会:自主性游戏中的几对关系第五章影响幼儿游戏的因素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影响幼儿游戏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一)游戏机会(二)游戏时间(三)游戏场地(四)游戏材料第二节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一)同伴(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三)健康状况(四)认知风格第三节家庭的影响(一)父母(二)电视三、考核知识点(一)游戏机会(二)游戏时间(三)游戏场地(四)游戏材料(六)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七)健康状况(八)认知风格(九)父母(十)电视四、考核要求1、领会:各影响因素对幼儿游戏的影响2、简单应用:对实践中游戏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评论第六章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树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信念,理解游戏与课程的关系,掌握幼儿园课程中几种诠释游戏存在的模式。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游戏在幼儿园中的法规地位(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首次提出(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再次重申第二节游戏在幼儿园课程的地位(一)游戏与课程的关系(二)幼儿园课程中几种诠释游戏存在的模式(三)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几种形式第三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解(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三、考核知识点(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提出与重申(二)游戏与课程的关系(三)幼儿园课程中几种诠释游戏存在的模式(四)“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解(五)“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四、考核要求(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提出与重申1、识记:《纲要》的相关论述(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1、领会:(1)游戏与课程的关系(2)幼儿园课程中几种诠释游戏存在的模式(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1、领会:(1)“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解(2)“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方式第七章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概况(不作为考试内容)第八章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参与介入游戏的方法以及通过讨论指导游戏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一)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二)借助观察的参与指导(三)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第二节参与介入游戏(一)幼儿园游戏介入法(二)以语言为媒介的介入指导游戏方法第三节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一)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建构经验的价值(二)讨论、建构的内容和要求(三)讨论的形式(四)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二)借助观察的参与指导(三)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四)幼儿园游戏介入法(五)以语言为媒介的介入指导游戏方法(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建构经验的价值(七)讨论、建构的内容和要求、形式(八)、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方法四、考核要求(一)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1、识记:(1)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第158页图)(2)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2、综合应用:在实践中使用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二)参与介入游戏1、识记:(1)介入儿童游戏的程序和时机(2)幼儿园游戏介入法(3)以语言为媒介的介入指导(4)教师指导语言的类型2、综合应用:在实践中以合适的方式参与介入幼儿游戏(三)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1、识记:(1)讨论、建构的内容和要求、形式(2)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方法2、领会: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建构经验的价值3、综合应用:组织幼儿讨论、建构经验第九章游戏环境的概念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游戏环境的概念和规划游戏环境的方法,学习室内、户外游戏环境评价的方法,并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已有的游戏环境布置,尝试创设合理的游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