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究竟有什么不同

合集下载

中西之间十一个思维差异你知道吗

中西之间十一个思维差异你知道吗

中西之间十一个思维差异你知道吗有一个外国人跟他一个中国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饭局,饭局刚刚开始,请客的人突然内急,于是对这位外国人抱歉地说:“对不起,我得去‘方便’一下”。

这位外国人中文不太好,就问他的朋友“方便”是什么意思,他的朋友告诉他“方便”就是上厕所的意思。

请客的人回来后大家一番吃喝,酒足饭饱后,请客的人客气的对这位外国人说道:“不好意思,粗茶淡饭,招待不周,改天你“方便”的时候,我再好好请你吃一顿大餐。

”这位外国人当时就急了,说道:“对不起,我们在"方便"的时候,从来就不吃饭”。

这是一则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笑话,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中西交往中很常见。

中国人喜欢说吉祥话,所以上厕所变成了方便,其实这并不是最好听的,还有更好听的叫:净手、出恭,最极端的是清末民初流行的词,叫:产夜香,那时上海每天早上都有拉粪车的工人沿街叫喊:“收夜香咯”,瞧中国人多智慧!明明是臭烘烘的东西却说成了夜香,这点是老外怎么也难以理解的。

那么除了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外,中西方在思维心理上又有哪些差异呢?1、西式思维长于推理演绎,中式思维长于归纳总结比如中国把世间万物归纳成阴和阳,把大自然相似的东西归纳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全是古人凭经验做出的归纳总结,中医就是经验归纳总结的产物。

而在西方,任何事情都要从原因推导出结果,由里到表,一步步推理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靠经验归纳。

比如西方可以从点线面推导出几何学,西医从原子分子细胞血液五脏出发建立医学。

2、西式思维习惯由小及大,中式思维习惯由大及小中国人写地址是先国家后省再市县乡,西方人正好反的。

这种思维差异也体现在权力观念上上,西方国家的国家权力是地方权力权利的部分让渡,地方政府权利是个人权力的部分让渡,国家主权来自个人权力。

中国相反,权力由中央下拨到地方。

3、西式思维数据化,中式思维模糊就拿菜谱来说,西方菜谱中的原材料、配料的说明都非常具体,牛肉100g,油3g,盐0.2g...一看就知道怎么操作。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和不发达的逻辑思维的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他们强调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但没有发展到概念。

直到1898年《马文通》出版,汉语语法研究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比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要晚得多。

3,造成差别的原因中国人突出形象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原因之一。

象形汉字对大脑思维过程的影响与拼音汉字不同。

因为汉字在左右脑之间是平衡的,这促进了右脑的发展。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因此,应该说,使用汉字的人发展形象思维是合乎逻辑的。

具有拼音字符的人发展了逻辑思维,这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其中包括对直觉经验的关注,但在理论上,它往往停留在经验理论上。

形象思维也有其优势。

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都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被人们轻松理解、学习和掌握。

(2)中国人更喜欢综合性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性思维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在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情报操作中,中国人更喜欢综合,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矛盾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从中医、京剧、国画三大国粹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偏好综合与西方偏好分析的上述差异。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差异
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异的思维方式。

用形象思维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的类比总结,缺乏深入剖析内在本质,象玄学、巫术、中医学理论、八卦太极理论都是属于形象思维的产物。

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而只有经验技术;抽象思维方式较倾向于精确的定量定性,建立在实验和数学逻辑体系上,如西医学,化学和物理学。

因此,西方出现了可以精确计算和推导的真正的科学体系。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缺乏对事物的综合总结,往往会用某个单一的现象去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解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已提出100多种学说,譬如,陨石撞击地球学说和火山爆发学说,往往没有考虑到同恐龙一起生活的许多动植物为什么还活到至今,由天体撞击地球和火山爆发产生的核冬天为什么不会把怕冷的鳄鱼一起灭绝掉;在解释人为什么会衰老方面已提出300多种学说,发现自由基会破坏生物的大分子就发展为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发现某些废物会累积在细胞里就提出衰老的中毒累积学说。

而没有考虑到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以及这套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因此,在解释恐龙灭绝原因,细胞衰老原因已各自发展出了上百种理论,让人迷惑,不知庐山真面目。

综上所述我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都不适合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把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作一统一,取长补短。

-作者:黄必录,欢迎转载
1。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下面用思维导图分析中西方比较突出的四点思维差异:
中外思维差异思维导图
人际关系
中国人喜欢人道主义,邻里间有事没事就喜欢拉拉家常,坐在一起聊天、打牌。

中国人似乎天生都喜欢热闹,有种欣欣向荣繁华太平的感觉。

人前人后
中国人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每个人都会受到批判和评价,每个人也都要去评价和批判别人。

无论这件事是好是坏,都难免会受到一些评价。

但是在国外,他们有一种“不轻易评判”的态度。

国内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被扯上道德,也就有了很多的道德绑架。

意见
每当我们提出观点的时候,总是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可是人无完人,总会有反对的意见,大部分人会因为有人不同意而感到苦
恼。

而在国外对一些个人观点大部分会保持中立或者有自己的看法,也不会很太在乎别人的感受,直接否决别人的意见。

规则
在国内,破坏规则这件事,是经常发生的,我们对此也束手无策,渐渐的也选择了默认。

但是在国外,这就不行了,而且还会受到很大的谴责。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

3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

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
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

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

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

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能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与外国人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出国留 学等方式,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思维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解决问题的方式
西方思维模式在解决问题时更注重实验和实践,强调创新和 变革,善于运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国思维模式在解决问题时则更注重经验和传统,强调稳定 和和谐,善于运用经验和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03
CATALOGUE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响
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表达方式
艺术表现形式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文化表达 方式的差异,西方文化更倾向于直接 、明确地表达观点,而中国文化则更 倾向于委婉、含蓄的表达。
人而言,需要适应对方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04
CATALOGUE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融合与借鉴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融合
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思维模式也在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促进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互相学习与借鉴
中西方思维模式各有优劣,通过互相 学习与借鉴,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 善各自的思维方式。这种融合有助于 推动创新与发展。
VS
培养文化敏感度需要主动学习和体验 ,可以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参 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了解不同文化。
学习不同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学习不同思维方式需要深入了解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维方式,从而培养自己的跨文化 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究竟有什么不同?
3月12日,我受湛庐文化的邀请,将在“未来创客·春季思想峰会”上做主题发言,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畅谈文化差异。

关于这个问题,我其实早在三年前就曾经给“优米网”录过一个视频,谈的就是中西方人(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当初给出的建议是: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看生活、看周围的人和事(包括看我们自己),可能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从古至今,为什么许多文化此起彼伏,兴起而消亡?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多的创新都是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融合和升华。

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那些孤立的、边缘化的文化往往很难生存下来,而那些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文化,容易形成创新的机制和成果。

因此,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和经历,很容易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盛唐时期的长安,古代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无不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也是文化和科学创新之地。

何谓是创新?创新,顾名思义是要突破局限。

很多人讨论局限的时候,讨论的是社会、讨论的是体制、讨论的是别人的局限,但很少讨论我们自己的局限。

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主要是帮助我们超脱自己的局限,跳出我们文化的圈子,看一看我们到底有什么特点。

心理学家经常愿意做的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是:请大家联
想两个概念:我们和他们。

在想“我们”的时候,我们想到的
是什么?想到的是同学、自己、美好、幸福、快乐,想到的都是特别积极的事;而想“他们”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我
们特别容易想到的是“他们”跟我们不一样方面,他们有问题,他们有毛病……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局限,这个局限让我们不能够批评我们自己,并且特别容易批评他人,所以有很多的问题,其实需要我们自己认认真真地进行比较和探索。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文化差异
谈中国人的思维特性、中国人创新的障碍和成功的经验,是不能凭着我们自己的经验直觉来进行讲解和分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而在科学的分析中,心理学可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为什么能够跟文化有关系?其实我们在谈文化的时候,谈得比较多的是客观的文化,比如说经典、比如说艺术,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真正的文化我们认为是主观的文化,是一种心理的文化、是一个精神的气质、是一类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理念,它比客观文化重要得多。

主观文化必然会带有很多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文化思维。

有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些经典的研究,发现我们中国人缺乏反事实思维。

比如:假设彭老师是一个
美国总统,那么咱们中美关系会怎么样?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是:“你这小子还想当美国总统?没门。

”首先就拒绝了这种假设。

但创新是要做假设、是要反现实的、是要突破现状的。

当然,语言对于我们的误导也是非常大的,有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太了解自己的文化,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无中生有地做出一些判断。

有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就是让美国人读这个英文句子:FINISHED FILES ARE THE RESULT OF YEARS OF SCIENTIFIC STUDY COMBINEDWITH THE EXPERIENCE OF YEARS,然后问他们,这句话中有多少个字母“F”?美国人说,3个,因为他们进行意义加工,OF这种介词,是不数的。

问我们中国人,就会说,6个。

这时我们中国人反而答得对,英语越不好答得越对,因为文化和语言,有的时候会有先入为主的诱导作用,使我们容易上当。

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文化也影响到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和判断。

很多年之前我和我的师兄迈克·莫里斯(Michael Morris)教授做过一系列的研究,用计算机模拟鱼的各种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不同文化的人对这个鱼的互动关系还有不同的解读。

如果有一条蓝色的鱼在前面游,后面一群鱼慢慢地游过来,你觉得这条鱼高兴还是不高兴?在回答这个问题
时,我们就会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意识投射到鱼的身上去。

而这种投射,我们发现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倾向于认为这条鱼是高兴的,因为我们是强调团结、强调集体、强调互相联络的一种文化;而美国人则倾向于认为这条鱼是不高兴的,因为美国文化相对而言是强调独立、强调分离、强调与大家不一样。

不只是在文化的直觉方面,文化也影响对自我的认识。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泽·马库斯(Hazel Markus)和密歇根大学的一位日本心理学家北山忍(Kitayama)在1991年发表了一篇很有名的心理学文章,就说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东方人的自我概念相对而言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在我们的自我认识中间有母亲、有同事、有很多其他的人;而在西方人的自我概念里头,更多的是互相分离的,互不关心的一种社会自我认识。

我们中国人讲自我的时候,讲到的更多的是集体的、社会的自我。

我们随机找一个学生让他回答“我是谁?”
大部分学生的首先作出反应是“我是中国人”,“我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我是北京人”等等。

在西方做这种研究,得到的结果更多是强调与自己的特性有关的自我概念。

出现这种自我概念的差别,关键是我们在认识思维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就会影响我们对一些思维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我们已经发现这里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我们中国人倾向于选择使用归纳、演绎、因果、理解、判断、决策、推理、说
服等这些心理的认识工具,在这方面我们都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是exceptional(独特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有一些特点和特色。

这个东西来自于什么地方?我们认为就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经验。

突破思维局限是中国创新的关键知识创新,我觉得很需要突破自己的文化局限,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突破自我的局限,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创新。

强国的心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在我们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大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理性的态度来分析自己和别人,而不要根据直觉、不要根据经验,更不要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做判断或决策。

很多问题其实是有科学分析的方法,我们不知道只能说明我们不知道,不能说不存在。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既然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就一定要做领袖,一定要输出我们的文化,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念。

这种输出,这种文化的创造和建设,也必须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来建设。

也许当前的我们太关注物质的东西,太关注金钱的东西,但在当下世界风云瞬息万变之际,具有大国心态的中国人真的应该开始想一想: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世界的领袖和领导?本文内容摘选自湛庐文化整理的我在优米网
的公开课《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有何不同》,内容略有改编,感谢湛庐文化工作人员的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