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语文八上《宇宙里有些什么》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宇宙里有些什么》第一课时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第一课时教案
(恒星、行星、星云等物质)
2、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划分段落层次,看看宇宙到底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11)主要讲恒星。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层(2~6)介绍恒星的基本情况。第三层(7~9)介绍恒星的其他情况。第二部分(12~20)主要讲恒星系。
第一层(12~14)介绍银河系;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探究·练习一、二、三。
板块
展开教学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引入
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上课前先给大家提一个小问题:你们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2、提问回答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学生:请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知道的?
聆听思考回答
课题:
宇宙里有些什么(第1课时)
(主备人:杨士刚)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辨识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细读课文,体会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
重点:辨识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作者如何清楚、通俗易懂的说明宇宙的。
第二层(15~17)介绍银河系外的恒星系。第三层(18~19)介绍整个宇宙都在运动
第三部分(21)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再次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并对这些说明方法进行适当讲解。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05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05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宇宙里有些什么》是浙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科学小品。

从作者的写作本意看,是让同学们对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有一个概括的印象。

二、教学设计目标1、知识教学: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掌握生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辨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们征服宇宙的信心。

三、教学设计思路:1、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宇宙到底由什么组成;如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采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宇宙的特点。

四、学习目标1了解宇宙里有些什么2抓住关键词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3初步掌握说明方法的应用4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概括宇宙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板书课题)先向大家提一个小问题: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同学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我国西汉有一部书叫《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宇宙就是天地万物。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请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宇宙里到底有什么,宇宙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速读课文)答:(宇宙里有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宇宙的特点是辽阔无边、运动发展、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板书说明内容、对象特征)(二)、依次排序,体会科学顺序。

师:作者在说明内容上,为什么先说恒星?是按由近到远的顺序写的。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吗?是第二段的“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师:作者抓住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先介绍近的看得见的已知的,再写远的未知的。

根据这一规律,请一同学到黑板上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把说明的内容写出来。

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一、教案概述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宇宙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宇宙的组成和结构的理解。

2. 宇宙膨胀和宇宙大爆炸的理论。

教学准备:1. 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

2. 宇宙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 黑板和投影仪。

二、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夜空,询问他们对于宇宙的了解和疑问。

2. 简要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

2. 学生自读并回答课文中的问题。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步骤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宇宙的结构和特点。

3. 讲解宇宙膨胀和宇宙大爆炸的理论。

步骤四:互动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宇宙的重要性和探索意义。

三、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宇宙的短文,可以是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和感受,或者是对于宇宙的探索和研究。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的阅读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宇宙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

在课堂上,我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但是在讲解宇宙膨胀和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时,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还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解释和举例说明。

五、课后拓展1. 让学生观看宇宙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奥秘。

2.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观测站,亲身体验宇宙的壮丽。

3. 开展宇宙主题的科学实验或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宇宙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宇宙现象和物体,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来探究宇宙的奥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宇宙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2. 宇宙的组成:介绍宇宙中的主要物体和结构,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介绍古代、现代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历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2.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技术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宇宙相关图片、视频、模型等。

2. 教学场地: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讲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包括古代和现代的观测技术和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宇宙的奥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宇宙模型制作,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宇宙结构的理解。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观察或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练习题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制作宇宙模型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3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3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一、老师的教学方案首先,制定教学目标: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2.初步学会辨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3.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4.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

5.掌握“涯、眩”等字。

然后,在教学中我要让学生明白的一些知识点:1.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分析课文的文体,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求生动活泼,也叫科学小品文。

2.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说明文的分析方法,来阅读课文。

⑴师:宇宙里有什么?(听录音后回答)看图片。

明确:恒星、星云、行星、银河系、恒河系等。

⑵师:作者在介绍这些星体时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从肉眼看到的恒星说起,说到行星和星云,从人们能看到的银河系说起,说明银河系外的星系。

这是从近到远的顺序。

⑶师:课文介绍这些内容时,主要为了说明什么?明确:宇宙是辽阔无边的、运动发展的、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⑷阅读第2段:第2段介绍的是什么星体?主要介绍了这种星体的什么特点?介绍这个特点时,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介绍恒星,介绍它热度高的特点。

运用了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有3000摄氏度)、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把恒星比作“小星星”“萤火虫儿”为了说明星体给人们的表象感觉。

⑸阅读第3段:第3段介绍了恒星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介绍恒星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运用了列数字(“80亿”“几万分之一”)、作比较(在说明星星的密度非常小时,拿它和地球的空气比较和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比较)的说明方法。

⑹阅读第4段:第4段介绍恒星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介绍恒星体积小、密度大的特点,运用了作比较(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引力极大时,拿地球上的成年人的体重、白金的重量以及人所能承受的压力作对比)、列数字(1/2000,00030000-50000摄氏度)的说明方法。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2)使学生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如宇宙大爆炸、暗物质等;(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探讨宇宙奥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利用多媒体和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宇宙知识;(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宇宙现象进行解释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使学生认识到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宇宙的奥秘(1)介绍宇宙的定义和组成;(2)讲解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理论;(3)探讨宇宙的演化过程。

2. 第二课时:恒星与行星(1)介绍恒星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讲解行星的定义、特征和形成;(3)探讨恒星和行星的形成与演化。

3. 第三课时:星系与宇宙结构(1)介绍星系的定义、类型和特点;(2)讲解星系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3)探讨宇宙的结构和演化。

4. 第四课时:暗物质与暗能量(1)介绍暗物质的概念、性质和存在形式;(2)讲解暗能量的性质、作用和影响;(3)探讨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5. 第五课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2)讲解现代宇宙探索技术及其应用;(3)探讨宇宙探索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宇宙里有些什么》;2. 多媒体课件;3. 宇宙模型和图片;4. 科学实验器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宇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及对宇宙问题的探究能力;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宇宙奥秘;2. 运用多媒体和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4. 结合课后作业和实践任务,巩固学生对宇宙知识的理解。

《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星系、恒星、行星等。

2.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地心说、日心说、哈勃望远镜、火星探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宇宙的基本概念,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2. 难点: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的天体特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基本概念。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宇宙。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基本概念。

2. 课堂讲解: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并讲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宇宙的组成,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宇宙探索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星系恒星行星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地心说日心说哈勃望远镜火星探测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和探索历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宇宙组成的理解。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对宇宙探索资料的查找和整理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天文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的奥秘。

2.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宇宙探索成果。

3. 开展宇宙主题的科学展览,让学生通过视觉艺术等形式更深入地理解宇宙。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同行评价: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教学效果,反思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第一章:宇宙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演化:恒星的形成与死亡宇宙膨胀:宇宙的速度和距离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天体现象来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第二章:恒星和行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结构和演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恒星和行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2 教学内容恒星的结构:恒星的核心、辐射带和对流带恒星的演化: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和中子星行星的形成:行星盘和行星胚胎行星的结构:行星的地壳、幔层和核心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恒星和行星的特征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学生参与模拟实验的表现。

第三章:星系和宇宙结构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星系和宇宙结构之间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星系的类型: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星系的演化:星系的合并和星系团的形成宇宙结构:超星系团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3.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星系和宇宙结构的特征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章:宇宙中的生命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生命的存在和演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生命的特殊性和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

4.2 教学内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原始地球和生命的化学进化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的迹象宇宙中的生命形态:微生物和智慧生命的可能性4.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上生命的特征来理解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里有些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宇宙的组成和宇宙的特点。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辨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了解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3、思想情感教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们征服宇宙的信心。

【教学设计思路】
1、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宇宙到底由什么组成;如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采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宇宙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掌握生字、词语。

2.了解宇宙的组成和宇宙的特点。

3.初步学会辨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了解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4.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宇宙的组成和特点。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2.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课内探究
一、学
1. 导入新课。

分析“宇宙”的构词方式:“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因此它是并列结构的词语。

让我们来看看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宇宙的特点是什么?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

3. 自主阅读。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①了解宇宙的组成和宇宙的特点。

②初步学会辨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了解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③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出示幻灯片】
批注要点
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

二、导
1. 比较引申,概括宇宙特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板书课题)先向大家提一个小问题: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同学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下面谈谈老师的认识吧!我国西汉有一部书叫《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宇宙就是天地万物,古代的人们对于宇宙有很原始的理解(出示“盘古开天”的故事简介和古代巴比伦神话故事简介,由一学生朗读)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宇宙大爆炸”理论材料。

)读了这份材料,相信不少同学已经急着想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了吧,好,请大家打开书本。

请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宇宙里到底有什么,宇宙的特点是什么。

2.精讲点拨。

(1)了解宇宙的组成和宇宙的特点。

【点拨方法】
细读课文,仔细分析文章层次,就能发现文章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由此就能归纳出宇宙的组成;仔细读文章,还能发现文章分总的结构特点,找到文中三个概括性的语句。

完成这一题,认真读文章是基础,分析文章结构特点和说明方法是关键。

【参考答案】
宇宙是由恒星、星云组成。

恒星周围有行星围绕着它们转。

星云有亮星云和暗星云。

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了恒星系。

宇宙是无穷无尽的,是物质的,是运动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

(2) 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举一例说说它们在具体语句中的作用。

【点拨方法】
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等。

这篇文章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很多,也很具体。

我们要把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区分开来,使答题规范准确。

相关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分类作答。

如使文章生动形象类的说明方法打比方,可具体分析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文章具体准确类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可具体分析为“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文章层次清晰类的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具体分析为“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参考答案】
A.如“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明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

”等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恒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有许多恒星很大。

B.如“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大的恒星密度非常稀薄。

C.如“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太阳也在其中。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银河系的形状。

D.如“我们肉眼能看到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

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E.“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恒星的种类。

(3)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的。

【点拨方法】
说明文是为了准确说明某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的。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因此说明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准确性。

我们平常所考查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从文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入手,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如“绝大多数”、“可能”、“据专家分析”、“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等词语或短语。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应从具体的词语或短语入手,先具体分析这个词语或短语的意思,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个词语或短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说说它在句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A.如“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明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一句中“至少”一词是“最少”的意思,句中是说这些恒星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最少有三千摄氏度。

绝对不会低于三千摄氏度,加上“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不能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改为“十个成年人的重量”?
不能。

“多”是超过的意思。

“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意思就是说“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重量就超过了十个成年人,有十几个人那么重。

”去掉“多”就与具体情况不符。

加上“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深度探究。

探究题:文章为什么先从恒星说起?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点拨方法】
探究此题要从说明顺序入手,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然后才能揣摩出作者的意图。

要把大家不熟悉、不完全了解的东西介绍给大家,首先必须让大家感兴趣,让大家的头脑中有一个参照物,而这个参照物就是我们平常非常熟悉的东西,这样大家才能把不熟悉的东西横向比较变为自己熟悉的东西。

我们平常所说的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思
维顺序去思考,去分析。

刚才所说的由熟悉到不熟悉的过程就是一个逻辑顺序。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太阳、月亮、星星,而太阳就是宇宙的基本组成之一的恒星;此外,我们仰望苍穹,看到的就是天上闪烁的星星,而这些星星都是恒星,所以,作者要说宇宙的组成当然要从恒星说起。

【参考答案】
(作者抓住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先介绍近的看得见的已知的,再写远的未知的。

) 介绍宇宙从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恒星写起,说到行星和星云。

介绍恒星系时看,从大家熟悉的肉眼能看到的银河系说起,再说到银河系外的星系。

由人们已知的太阳有行星推测到别的恒星也可能有行星。

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还有别的恒星系。

这样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地说明,便于人们从熟悉的事物了解不熟悉的事物,达到清楚地了解宇宙空间的目的。

4.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57年,文章中介绍的“宇宙”内容,有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回去后查找资料,以“宇宙新发现”为题,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三、练
1.达标测评。

学生完成课堂重点检测。

2.反馈矫正。

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课后提升
1.上网查阅宇宙新发现。

2.完成作业。

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3.反馈评价。

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