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色谱法导论
色谱法导论

k =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 组分在流动相
中的质量= ms / mm
35
k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柱
的容量大,因此又称分配容量或容量因子。
它是衡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k值也决定于组分及固定相热力学性质。它不仅随柱 温、柱压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流动相及固定相的 体积有关。
tM R tR
R若用质量分数表示,即
mm R mm m s 1 1 ms 1 k 1 mm
38
整理公式,可得
t R t M (1 k )
t R t M t R VR k tM t M VM
39
1.3 分配系数K与容量因子 k 的关系
K=k.
其中β称为相比率,它是反映各种色谱柱柱型特
亲和色谱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2.3 按操作形式分类
固定相装于柱内的色谱法,称为柱色谱法。 固定相呈平板状的色谱,称为平面色谱法, 它又可分为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13
§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概念
1. 色谱分离过程
该过程主要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间具有不同的溶解和解析能力;或不同的吸 附和脱附能力;或其它亲和性能的差异。
分离植物色素时采用。
4
将植物绿叶的石油醚 提取液倒入装有碳酸 钙粉末的玻璃管中, 并用石油醚自上而下 淋洗,由于不同的色 素在碳酸钙颗粒表面 的吸附力不同,随着 淋洗的进行,不同色 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 同,形成一圈圈不同 颜色的色带,使各色 素成分得到了分离。
这种分离方法被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
中移动的速率,而且应说明组分在移动过程中引
起区域扩宽的各种因素。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5版)(下册)名校考研真题(色谱法导论)【圣才出品】

第18章 色谱法导论一、选择题1.色谱柱柱长增加,其他条件不变,会发生变化的参数有()。
[中国石油大学2006研]A.选择性B.分离度C.塔板高度【答案】C【解析】根据公式L=NH可知柱长增大,H也会增大。
2.为改善某样品中两组分的色谱分离效率,应当()。
[中国石油大学2005研] A.改换载体B.改换柱管C.增加柱长D.改换固定液【答案】D【解析】要想改善某样品中两组分的色谱分离效率,应当改换固定液,因为色谱分离的原理就是利用固定相与被分离组分的吸附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二、简答题1.在吸附色谱中,吸附剂含水量与吸附剂活性、吸附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TLC (硅胶为固定相)中,当组分R 1较小时,改变哪些条件,可以使组分R 1变大?怎样改变?[东南大学2005研]答:(1)在吸附色谱中,吸附剂含水量与吸附剂活性、吸附力的关系为:吸附剂含水量越多,吸附剂活性越小,吸附力越小;吸附剂含水量越少,吸附剂活性越大,吸附力越大。
(2)原因是吸附剂起吸附作用是因为其表面有活性中心,如硅胶表面的硅醇基就是活性中心。
当吸附剂含水量增加时,活性中心被水占据,故吸附剂活性降低,吸附力也减小。
(3)当组分R 1较小时,改变以下条件,可以使组分R 1变大。
①降低固定相的活性,可使组分R 1增大;②增加流动相极性,可以增加组分R 1。
2.写出外标法(外标-点法)和内标法(内标对比法)的计算公式,并说明用HPLC 或GC 测定药物制剂中某些组分含量时,分别用外标法还是内标法更合适?说明理由。
[东南大学2005研]答:(1)外标-点法的计算公式为,内标对比法的计算公式为,(2)用HPLC 测定药物制剂中某些组分含量时用外标法更合适,因为HPLC 仪进样阀重现性较好,可以符合定量要求,而内标法较繁烦。
用GC 测定药物制剂中某些组分含量时用内标法更合适,因为GC 进样量比HPLC 小,仅为1μL 左右,一般均为手工操作,用外标法定量误差较大,故应尽量采用内标法。
色谱法导论

质通过不同的色谱柱,分别计算出n有效进行比较.
t R t M (1 k ' )
n有效
k' 2 n( ) ' 1 k
tR 2 tR 2 n 16 ( ) 5.54 ( ) Wb ' W1/ 2 ' tR 2 tR 2 n有效 16 ( ) 5.54 ( ) Wb W1/ 2
i/s
。
在多元混合物分析中,通常选择一对最难分离的物质对,
将它们的相对保留值作业重要参数,称选择因子,用符号表示,
即
t t
' R2 ' R1
式中tR (2)为后出峰的调整保留时间,所以总是大于1的。 可作为衡量固定相选择性的指标。 越大,越容易分离。=1,分离不能实现。
Vs K p csVs k' K q cmVm Vm
(一) 基线
当没有待测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在实验操作条件下, 反映检测器噪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基线,稳定的基 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二)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h)表示。
(三)区域宽度
用于衡量柱效率及反映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
表示色谱峰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1)标准偏差---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的一半。
' t R2 ' t R1
k K2 k K1
' 2 ' 1
(k
'
t
' R2
tM
)
α是两个组分平衡常数或容量因子之比,是两组分在色 谱体系中平衡分配差异的量度,是热力学参数。它是柱温、 组分的性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的函数。而与其它实验 条件,如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等无关。是广 泛使用的定性数据。
色谱法导论 hgh

3. 峰底宽度(基线宽度)
W b = 4σ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组份在色谱柱中谱带扩张的 函数,它反映了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
(四) 保留值 1. 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①死时间 t M
②保留时间 t R
③调整保留时间 t
′ R
1)、 死时间t0或tM: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 流经色谱柱所需的时间。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 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气相色谱—惰性气体(空气、甲烷等)流出 色谱柱所需的时间。 tM
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3)离子交换色谱: 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
亲和力不同进行分离。
(4)凝胶色谱:利用凝胶对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
的组分所产生的阻碍作用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3.按操作形式分类:
柱色谱
填充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平面色谱
纸色谱 薄层色谱 高分子薄膜色谱
(1)柱色谱:
填充柱色谱—固定相填充到柱管内。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
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
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 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但是两峰 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 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分
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
t V
R R 2 2 2.1 t V R R 1 1
选择因子α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标准 (s),然后再求其它峰(i)对这个峰的相对保留 值.此时,ri,s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在多元混 合物分析中,通常选择一对最难分离的物质对,将它 们的相对保留值作为重要参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可用符号α表示: tR 2 tR 1
经典: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下册18色谱法导论

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用的细长管。 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管内 保持固定、起分离作用的填充物。 流动相:(mobile phase)流经固定 相的空隙或表面的冲洗剂。
2020/12/20
2
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分类: 1.柱色谱法 2.纸色谱法 3.薄层色谱法
按流动相的状态分类:
13
固定相, 流动相, H, vm, v3
根据假设,将连续的色谱过程“人为地”分解成间歇过程。 这样色谱过程与Craig多次连续萃取过程十分相似,塔板内一 次平衡相当于一次萃取。
合并萃取液
多次萃取
单次操作类 似萃取洗涤
萃取 平衡 转移 错流萃取
2020/12/20
14
流动相 固定相
塔板号 0
1
2
第十八章 色谱法导论
Introduction of chromatography
一、色谱过程和色谱图 二、色谱动力学基础理论 三、色谱定性分析 四、定量分析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2020/12/201
一、色谱过程和色谱图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 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 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 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3
r-1
r
塔板理论示意图
如果把上述错流萃取过程继续下去,平衡→转移 →再平衡→再转移→。。。
2020/12/20
15
流动
流动
0 加样
0 平衡
01
01 再平衡
01 2
塔板理论示意图
则每一个萃取单元(塔板)的溶质分布呈现二项式 分布,呈现为概率密度函数:
色谱法概论

高效液相色谱 - 组分分离
水 甜味剂
人工色素 (柠檬黄)
人工香精
(香橙)
芬达样品
色谱图
高效液相系统
液体样品
液体传输
高效液相色谱柱 高效液相系统
检测器
数据处理
高效液相系统和色谱柱
Agilent 1100 高效液相系统
高效液相色谱柱
可更换卡套
液体医药样品 溶剂
色谱柱
硅胶填料
以不同速率 流出的组分
色谱图
(2)溶解于流动相中,随流动相同速前进,这时u组分=um。 所以组分分子在柱内的移动速度总是≤流动相在柱内的速度,
即um 是极限速度。 组分移动速度的大小,决定于固定相对组分的保留能力,即固
定相与组分间作用力的大小。
不同的组分,固定相对它的保留能力不同,其移动速度不同。
设组分的移动速度为u组分(u组分=L/tR), 即绝对速度,此速 度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人们将两个组分的速度都与流动相 相比较,就得保留速度
4. 被分离组分(样品) 如色素
5. 洗脱
将流动相连续不断地加入色谱柱,使之通过固定相,把被 分离的物质冲洗出柱的过程,叫洗脱。
洗脱是色谱过程中必要而又重要的步骤—选择适宜的流 动相、固定相实现分离。
6. 洗脱剂
在洗脱过程中加入色谱柱的流动相即洗脱剂。
7. 洗脱液(流出液)
流出色谱柱的溶液,即洗脱液。
结果 检测器
气相色谱系统
气源
进样器
检测器
数据处理
GAS
色谱柱
柱温箱
气相-质谱系统
色谱柱
色谱分析领域(1)
生命科学
色谱分析实例 体液和组织中的药品 血醇水平 药品纯度
色谱法导论PPT课件

色谱法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化学分析
色谱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 域,用于分离和测定复杂有机 化合物、无机离子和金属配合 物等。
生物医药
在生物医药领域,色谱法用于 分离和纯化生物分子、药物成 分以及检测药物残留等。
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领域,色谱法用于 检测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有害 物质,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 等。
新型硅胶基质固定相
硅胶基质固定相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可用于分离各种极性化合物。
新型聚合物固定相
聚合物固定相具有高选择性、高柱效和良好的耐受性, 可用于分离复杂样品。
新型手性固定相
手性固定相可用于拆分光学异构体,为手性化合物的 分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色谱仪器的发展
高效液相色谱仪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和广 泛应用的特点,已成为色谱分析的重要手段。
食品成分分析
色谱法用于分析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如脂肪、蛋白 质、糖类等,以评估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食品添加剂检测
色谱法用于检测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确保食品的 安全性和合规性。
食品污染物检测
色谱法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如农药残留、重 金属等,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01
空气污染物的分离 与测定
食品工业
在食品工业中,色谱法用于检 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 和营养成分等。
0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分离原理
分离原理
色谱法通过流动相和固定相之 间的相互作用,使不同组分在 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 数不同,从而实现各组分的分 离。
分配系数
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 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它们在色谱 分离中的行为。分配系数越大 ,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越强 ,越难以被洗脱。
色谱分析法导论课件

检测原理基于物质与 检测器之间的相互作 用,如热导、光吸收、 荧光等。
定量原理
通过比较标准品和样品的色谱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
01
02
标准品和样品需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分析,以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
定量方法包括外标法和内标法,选择合适的定量方法可以提高
03
分析准确度。
03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按固定相的状态分类
实验操作步骤
色谱柱的安装与条件设置
流动相的准备与泵的操作
样品的处理与进样
检测器的操作与数据采集
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安装色谱柱, 并根据实验需求设置色谱柱的 温度、压力等条件。确保色谱 柱的稳定性和分离效果。
根据实验方案准备适量的流动 相,并按照操作规程启动泵, 调整流动相的流速和组成。确 保流动相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实验环境设置
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实验室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确保 实验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仪器设备检查
检查色谱仪、检测器、泵等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确保仪器 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对仪器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以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安全措施准备
根据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准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 施,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色谱分析法用于空气、 水体、土壤等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检 测和分析,如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 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生物医药
在生物医药领域,色谱分析法用于蛋 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 化,以及药物成分的分析和质量控制。
食品检测
在食品检测中,色谱分析法用于食品 中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 物质的检测和分析,以确保食品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8-1 概述
一、色谱法的由来 1.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et创立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et创立 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et 植物色素分离方法称经典液相色谱法。 植物色素分离方法称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2.现在: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现在:一种重要的分离、 分离 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并加以分析 被分离组分——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 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 被分离组分
色谱法分类简单归纳如下: 色谱法分类简单归纳如下:
五、色谱法的特点
优点: 优点:“三高一广”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 产生很好分离效果 高速度——几 高速度——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一次 可以测 多种样品 高灵敏度——10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应用范围广——气体 液体、 气体,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化学衍生化再色谱分离、 化学衍生化再色谱分离、分析 缺点: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样品从色谱柱一端 加入,再将一种吸附力 或溶解力比各组分均大 的置换剂加入柱中,将 各组分置换出来。 与固定相作用力小的 组分先流出 。 流出顺序: 1,1+2,2,2+3,3 3+置换剂 适于族的分析
• 淋洗法 (洗脱法)
先把试样加入色谱柱中, 再用一种对固定相的作用 力比样品弱的流动相洗脱, 各组分沿柱下行的速度受 三个互相作用的因素(组 分-溶剂-固定相)的制 约,每种组分都可以单独 洗脱。 适于分析目的
c
k与C无关
C增大,K减小
C增大,K增大
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图) 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图)
指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 间的曲线图称色谱流出曲线。 间的曲线图称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术语: 色谱术语: 1)基线:在实验条件下,色谱柱后仅有纯流动相进 )基线:在实验条件下, 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称为基线, 大的、 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称为基线,S/N大的、稳 大的 定的基线为水平直线。 定的基线为水平直线。 2)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线的距离。 )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线的距离。 3)区域宽度:用于衡量柱效及反映色谱操作条件 )区域宽度: 下的动力学因素。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下的动力学因素。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倍峰宽处的一半。 标准偏差σ:0.607倍峰宽处的一半。 倍峰宽处的一半 半峰宽2∆t 半峰宽 1/2(2∆X1/2或2ΔV1/2 ):峰高一半 处的峰宽。 处的峰宽。2Δt1/2=2.354 σ 峰底宽W: 峰底宽 :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线与基线的 交点间的距离。 交点间的距离。W = 4σ
三、色谱法定义
定义:是基于混合物各组分在流动相 固定相中的 流动相与 定义 :是基于混合物各组分在流动相 与固定相 中的分
配系数差异,当两相作相对移动时,被分离物质在两 差异,当两相作相对移动时,
相间进行连续、多次分配, 相间进行连续、多次分配,组分分配系数微小的差异 差异,实现组分分离( 471) 导致迁移速率差异,实现组分分离(P471) 。 分离模拟示例
t = t R − tM
' R
5)保留体积 a. 死体积 M:指从进样到柱后出现空气峰极大点 死体积V 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 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
VM = tM F0
其中, 其中,F0为柱出口的载气流速(mL/min) 。 b. 保留体积 R:指从进样到待测物在柱后出现浓度 保留体积V 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 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
二、 塔板理论(Plate theory)
1942年,Martin等人提出 年 等人提出 的塔板理论将一根色谱柱 当作一个由许多塔板组成 的精馏塔, 的精馏塔,用塔板概念来 描述组分在柱中的分配行 为。塔板是从精馏中借用 是一种半经验理论, 的,是一种半经验理论, 但它成功地解释了色谱流 出曲线呈正态分布。 出曲线呈正态分布。
4.按动力学过程分类: .按动力学过程分类: 前沿法(迎头法)
样品本身是流动相,开始时各组 分留在柱上,柱饱和后流出色谱柱, 与固定相作用力小的先流出。 吸附或溶解能力1<2<3 流出顺序1,1+2,1+2+3 台阶的位置:定性依据 台阶的高度:各组分定量 适于简单混合物的分离、纯化
• 顶替法(置换法)
VR = t R • F0
c. 调整保留体积 V ' :某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
R
积后的体积。 积后的体积。
' VR = VR − VM = t'R • F0
保留因子(Retention factor , k): 6)保留因子
ms c sVs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k= =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mm c mVm
α 和 k 是计算色谱柱分离效能的重要参数! 是计算色谱柱分离效能的重要参数!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色谱峰数=样品中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峰数 样品中组份的最少个数; 样品中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保留值—— 定性依据; 色谱保留值 定性依据; 色谱峰高或面积—— 定量依据; 色谱峰高或面积 定量依据;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指标; 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指标;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 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指标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色谱峰间距 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作业
P509 18-2、18-4、18-5 、 、
18.3 色谱法基本原理
两组份峰间距足够远: 两组份峰间距足够远:由各组份在两相间的分配 系数决定, 系数决定,即由色谱过程 的热力学性质决定。 热力学性质决定。 性质决定 每个组份峰宽足够小: 每个组份峰宽足够小:由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传质 和扩散决定, 和扩散决定,即由色谱过 动力学性质决定 性质决定。 程动力学性质决定。 因此,研究、 因此 , 研究 、 解释色谱分离行为应从热力学 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 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
固定相——CaCO3颗粒 固定相 流动相——石油醚 流动相 石油醚 色带
二、 色谱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历史: 历史: 20世纪初 20世纪初 茨维特分离绿叶色素 30年代 30年代 离子交换色谱 40年代 TLC, 40年代 TLC,纸色谱 50年代 GC出现使色谱具备分离和在线分析功能 50年代 GC出现使色谱具备分离和在线分析功能 60年代末 HPLC出现 60年代末 HPLC出现,使色谱分析范围进一步扩大 出现, 趋势: 趋势: 1.联用仪器:GC-MS,HPLC-MS 联用仪器:GC-MS,HPLC2.智能化发展
其中V 为固定相体积。 其中 m为流动相体积,Vs为固定相体积。 K 与 k 的关系: 的关系:
cs m s / Vs Vm K= = =k• = k•β Vs c m mm / Vm
tR −tM t'R k= = tM tM
tM mm = ' t M + t R mm + ms 1 1 = ' tR 1 + k 1+ tM
tR −tM t k= = tM tM
' R
7)相对保留值α :组份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 组份 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1 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 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α= t'R(2) t'R(1) k K = 2 = 2 k1 K 1
注意: 两组分不能分开; 注意:α =1 时,两组分不能分开;当两组分 K 或 k 相 差越大时, 越大,分离得越好。也就是说, 差越大时,α 越大,分离得越好。也就是说,两组分 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18.2 色谱法基本概念和术语 色谱分离过程
为什么A 为什么A和B组分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能得到分离? 组分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能得到分离?
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nstant, K): 分配系数 描述组份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过程或吸 脱附过程的参数, 附-脱附过程的参数,称为分配系数。 脱附过程的参数 称为分配系数。
b. 保留时间 R: 试样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的 保留时间t 时间。它包括组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的时间t 时间。它包括组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的时间 M和组 份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份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L tR = uX
式中 u x 为溶质通过色谱柱的平均线速度 c. 调整保留时间 t' :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 R 间后的保留时间, 间后的保留时间,它是组份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 。即
N=0,组分加到0号塔板上
0号 1号 2号 3号 4号 检 测 器
平衡时
0.5 0.5
检 测 器
N=1,进1△V载气 0.5 0.5 0.5 平衡时 0.5 0.25 0.25 N=2,进2△V载气 0.25 0.25 平衡时 0.125 0.125 0.25 0.25 0.25 0.125 0.125 0.25 检 测 器 检 测 器 0.25 0.25 检 测 器
固定相
固体 液体
气体(N2 , H2 , He , Ar)
流动相
液体(methanol, water) 超临界流体( CO2 )
固定液+载体(担体) 固定液 载体(担体) 载体
固定液 载体(担体) 载体(担体)
四、分类: 分类:
1.按固定相的形态分类: .按固定相的形态分类: 气相色谱
{ {
固色谱( 气-固色谱(GSC) 固色谱 ) 液色谱( 气-液色谱(GLC) 液色谱 ) 液-固色谱(LSC) 固色谱( 固色谱 ) 液色谱( 液-液色谱(LLC) 液色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