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综合第9章

合集下载

第九章_生物碱-降解反应

第九章_生物碱-降解反应

Hofmann N Me Me
Hofmann
三、理化性质(七)C-N键的裂解反应 1.霍夫曼降解(Hofmann degradation) 反应条件: N原子的β位具有H; β位连电负性基团(苯),Hofmann不 脱去三甲氨。
三、理化性质(七)C-N键的裂解反应 2.Emde降解反应(Emde degradation)

CH3I
OH Me
β
H C H
α
CH2

+ Me N Me Me
+
NMe3 三甲胺
季铵化
OH-
+
H2O 水
β-H消除
三、理化性质(七)C-N键的裂解反应 1.霍夫曼降解(Hofmann degradation)
Hofmann N H N Me Me
Hofmann
+ 三甲胺+水
Hofmann N N Me
CNBr
N-C(14)
N-C(6)
7a N Me
N-甲基二氢吲哚碱
三、理化性质(七)C-N键的裂解反应 3.von Braun三级胺降解 (2)分子结构与降解产物的关系 ④C-N键的碳原子处于叉链结构中,则C-N键不易 断开。
Me CNBr 9 14 N 1 Br H O 9 14 N CN 1 H O Br 9 N 1 14 H O Me Me
三级胺
溴化氰
二取代氨基氰化物 + 溴代烷
CNBr N R NC N R Br
+
R-Br
三、理化性质(七)C-N键的裂解反应 3.von Braun三级胺降解 (1)反应机制
R1 R2 亲核试剂 R1 R1 N R2 H 二级胺 酸水解 脱-CN R2 CN N R3 R1 . N. CN Br R2 R3

生物化学第9章-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教材

生物化学第9章-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教材

第九章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授课时间】4学时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目的要求】掌握核酸(DNA和RNA)的分子组成、核苷酸的连接方式、键的方向性。

【教学内容】1.详细介绍:碱基2.一般介绍:戊糖3.一般介绍:核苷4.一般介绍:核苷酸5.详细介绍: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重点、难点】重点:核酸组成与核苷酸的连接【授课时间】0.25学时第二节DNA的结构与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DNA的二级结构的特点。

2.掌握DNA的生物学功能。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DNA的一级结构2.重点介绍:DNA的二级结构3.一般介绍:DNA的超级结构4.一般介绍:DNA的功能【重点、难点】重点:DNA的二级结构难点:DNA的超级结构【授课学时】1学时第三节RNA的结构与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RNA的种类与功能。

mRNA和tRNA的结构特点。

2.了解核酸酶的分类与功能。

3.了解其他小分子RNA。

【教学内容】1.详细介绍:mRNA的结构与功能2.详细介绍:tRNA的结构与功能3.详细介绍:rRNA的结构与功能4.一般介绍:小分子核内RNA5.一般介绍:核酶【重点、难点】重点:mRNA、tRNA的结构与功能【授课学时】0.5学时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目的要求】1.掌握DNA的变性和复性概念和特点2.熟悉核酸分子杂交原理。

3.熟悉核酸的一般性质【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核酸的一般性质2.详细介绍:核酸的紫外吸收3.重点介绍:核酸的变性与复性【重点、难点】重点:核酸的变性与复性【授课学时】1学时第五节核苷酸代谢【目的要求】1.熟悉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主要步骤及特点。

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

2.熟悉脱氧核苷酸的生成3.了解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理。

4.了解尿酸以及痛风症与血中尿酸含量的关系。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嘌呤核苷酸的合成2.一般介绍:嘧啶核苷酸的合成3.详细介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4.详细介绍:核苷酸的相互转化5.一般介绍:核苷酸分解代谢【重点、难点】难点:嘌呤、嘧啶类抗代谢物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理【授课学时】1.25学时第九章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第二节DNA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RNA的结构与功能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第五节核苷酸代谢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时间15ˊ教学内容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

第9章-氯化

第9章-氯化

3、反应条件的确定 (1)温度 乙烯氧氯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主反应的反应热为251 kJ/mol, 完全氧化反应的反应热为1324.6 kJ/mol,因此反应温度的控制 是十分重要的。 ①从动力学上讲,升高温度有利于
反应速率的加快,如图9-7所示,当 反应温度高于250℃时,生成1.2-二 氯乙烷的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 加缓慢,但此时的副反应加快,生 成CO和CO2量增加,多氯产物也随 之增加,必然导致l.2-二氯乙烷选择 性下降。
优点:利用已有的电石资源和乙炔生产装置,迅速提高氯乙烯的生产能力。 裂解 氯化 热解
石油系原料
水解
乙烯
二氯乙烷
氯乙烯
电石
乙炔
+
HCl
加成
缺点:不能完全摆脱电石,只是一种暂时的方法。
烯炔法:由石脑油得到乙烯和乙炔,不经分离直接氯化生产氯乙 烯,对联合技术的改进。
优点:摆脱了电石原料,省去了分离乙炔和乙烯的费用。 缺点:但技术复杂,投资较大,成本较高。
2
CH2Cl-CH2Cl (EDC)[放热] CH2=CH2Cl CH2Cl-CHCl 2 +HCl CH3-CH2Cl
1、直接氯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①溶剂 极性溶剂,以产物EDC本身作溶剂。 (气液反应) ②温度 反应温度低于250℃。 ③催化剂 虽然直接氯化反应可在无催化剂条件下进行,但为了促进加成反 应,抑制多氯化物,采用催化剂为好,目前工业上采用FeCl3催化剂,添 加NaCl助催化剂改善催化剂的性能。 催化剂虽然越多,反应速率和选择性越高,但催化剂一定要适量,并 保持在溶液中的均匀分布! ④原料配比 乙烯过量5~25%。 ⑤杂质 严格控制原料气中氧气、水分(<5×10-5)和硫酸根(<2×10-6)的含量。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九章应激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九章应激考点剖析

二、简述题(6)
4、简述热休克蛋白的功能。 答:(1)帮助新合成蛋白质正确的折叠和运输(2)促进 变性蛋白的复性,防止它们的凝聚 (3)当蛋白质损伤严重不能复性时,协助蛋白酶系统对它 们进行降解。
二、简述题(6)
5、简述应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答:(1)应激时,交感神经被激活,大量儿茶酚胺和加压 素被释放,加上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循环与组 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 强,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从而保证应激状况下组织, 特别是重要脏器的供血需要。
目录
第九章 应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及机制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第四节 病理性应激的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1、掌握:(1)应激的概念和生理病理意义(2)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 变化和意义(3)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2、熟悉:(1)应激原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的分类 (2)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的概念(3)应激 时机体的代谢和器官功能变化。
二、简述题(6)
1、简述应激反应的分类。
答:根据应激原的种类、作用的强度和时间可分为:(1) 躯体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导致躯体性应激的应激原有外环 境的理化和生物学因素。如温度的剧变,射线、强光、电击 、低氧、中毒、创伤、感染等。引发心理性应激的应激原主 要是心理和社会因素,是机体在遭遇不良事:或者主观感觉 到压力和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改变的心理 紧张状态。
6、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3)其他损伤因素,如胆汁逆流在胃粘膜缺血的情况下损 害粘膜的屏障功能,使粘膜通透性升高,H十反向逆流入粘 膜增多。
三、填空题(3)
1、常见的应激原有 、 、 。

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

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

K

[CrO42 ] [S 2 ]

[Pb2 ][CrO42 ] [Pb2 ][S 2 ]
Ksp,PbCrO4 1.77 1014 1.96 1014 Ksp,PbS 9.04 1029
分步沉淀
• 多种离子体系中,控制一定条件下,使 一种离子先沉淀,而其他离子在另一条 件下沉淀,达到分离的目的.

1.6 1010 4.9 10-2
3.3109
mol dm3
• 说明溶液中Ag+几乎为零而Pb2+保留在溶液中。
溶解度s和溶度积Ksp
CaF2(s) :Ksp = [Ca2+][F-]2= s (2s)2 = 4s3
• 注意: • 1. 已溶的难溶盐一步完全电离,几乎没有分子
第九章 沉淀溶解平衡
MA(s)
MA(aq)
M A-
溶解
MA(s)
M A-
沉淀
溶解
AgCl(s)
Ag Cl-
沉淀
Kθsp

aAg aCl aAgCl(s)
aAg aCl
Ksp c c Ag Cl-
• 一般情况
溶解 AmBn (s) 沉淀 mAn (aq) nBm- (aq)
• 由于在溶液中存在大量固体微粒或在容器 壁上附有微小的“玻璃核”,构晶离子在这种 外来“晶种”的诱导下形成晶核称异相成核作
沉淀的形成过程
• (2) 晶核的成长
异相成核
定向排列晶型沉淀
• 构晶离子 晶核 沉淀微粒
均相成核
聚合无定型沉淀
沉淀的形成过程
• 10-10m → 10-9~10-6m → > 10-6m • 经过胶体阶段

第9章 强心苷

第9章  强心苷

学前导语
临床上强心苷类药物大多来源于天然界中“有毒”植物中。 本章我们将学习有关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概念、分类、性质、提取、 分离等基本知识。


一、分布与生物活性: 1、含义: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具 有强心作用的一类甾体苷类化合 物。 2、分布:分布于十几个科的“有 毒”植物中,以玄参科、夹竹桃科 、植物最为常见,百合科、十字 花科、萝摩科、卫矛科、 桑科、 毛茛科等科属中也有分布。 3、功效:增强心肌收缩力,减 慢心率,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等心脏疾病。
LOGO
第九章 强心苷
第九章 强心苷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结构类型 理化性质 提取与分离 鉴定
基本要求
掌握 强心苷的概念、苷元的结构与分类、苷元的结
构特点、强心苷的水解性质。
熟悉 强心苷的糖和苷元的连接方式。
了解 强心苷的分布及存在形式、性状及生物活性。
知识链接
临床上强心苷类药物的来源
目前临床上的强心苷类药物有近30种,多是从植物中提取、 分离得到,如从玄参科植物毛花洋地黄中得到毛花洋地黄苷丙 和地高辛;从夹竹桃科植物黄花夹竹桃果仁中提取得到的黄夹苷; 从夹竹桃植物绿毒毛旋花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得到K-毒毛旋花子苷; 从百合科植物铃兰的叶和花中提得铃兰毒苷等。 临床上的强心苷类药物多为原生苷水解失去乙酰基和部分糖 而得到的次生苷,其使用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临床使用容易引起 中毒。
4.冰醋酸-乙酰氯反应 试样溶于冰醋酸中,加乙酰氯数滴 及氯化锌结晶数粒,稍加热,呈现淡红色或紫色。 5.磷酸反应 试样少量置于白瓷板上,滴加85%的磷酸 溶于一滴,如有羟基洋地黄毒苷元存在,在可见光下显黄 色,紫外光下呈强黄色荧光。 6.三氯化锑(五氯化锑)反应 将强心苷的醇溶液点在滤 纸或薄层上,喷以20%三氯化锑氯仿溶液(不含乙醇和 水),于100℃加热数分钟,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下可观察 到黄色、灰蓝色或灰紫色不同颜色的斑点。

第9章 生物碱

第9章 生物碱

生物界
2.生物碱集中分布在系统 发育较高级的类群中
CH3
动物界:极少
CH2 N
CH2
N CH3
三、存在形式; 1、游离:那碎因、那可丁 2、成盐:与草酸,柠檬酸,硫酸,盐酸, 硝酸等成盐 3、酰胺:秋水仙碱、喜树碱 4、N-氧化物:苦参碱 5、氮杂缩醛:阿替生 6、其他:亚胺,烯胺

秋水仙碱
(五)苄基苯乙胺类生物碱 (benzylphenethylamines)
OH HO H O H O 石 碱 蒜 N
(六)吐根碱类(emetines)生物碱
MeOe 1-吐 碱 根
五、来源于色氨酸的生物碱
(一)简单吲哚类(simple indoles)生物碱
下列除外:
硝基(+3),亚硝基(+1)属于正氧化态,不在 此列。
低分子胺类:甲胺、乙胺; 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 核苷酸、卟啉类、维生素;
O O N OH OCH3 OCH3 Berberine H C CH 3 C H CH 3O OCH3 O Ephedrine OCH3 Colchicine Atropine H N CH 3 O C O O NH C CH 3 CH 2OH C
(一)苯丙氨类生物碱(phenylalkylamines)
HO Ph C H 麻 碱 黄 C
CH3 H NHCH3
(二)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 (tetrahydroisoquinolines)
MeO MeO OH 哌 亭 劳 N CH3
(三)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 1、苄基四氢异喹啉类 (benzyltetrahydroisoquinolines)
OH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统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神经细 胞
•神经胶质细胞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第二节 人体骨骼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成人骨共计有206块,分为躯干骨、上 肢骨、下肢骨和颅骨四部分(图9-9)。
PPT文档演模板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PPT文档演模板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PPT文档演模板
➢ 神经系统
—反向弧,脑,神经
➢ 血液生物学
—血浆,血细胞,血型
➢ 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
➢ 呼吸循环系统
—外呼吸、内呼吸及气体运输
➢ 泌尿系统
—肾的构造 ,尿的生成,排尿及其调节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人体的构成
•神经系统
•调 节
(二) 皮肤组织
PPT文档演模板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二、结缔组织
➢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 ➢ 人体的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
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以 及血液和淋巴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一)疏松结缔组织
PPT文档演模板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二、胃消化
➢ 胃的功能主要是贮 存食物和对食物进 行初步消化。胃也 不是主要的吸收部 位。
PPT文档演模板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 统
(一)胃液分泌
1、胃液成分
(1) 盐酸 (2) 胃蛋白酶 (3) 粘液 (4) 内因子
2、胃液分泌的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势能。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 功能原理:能量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功是能量转化的 量度。
第三节
一、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
1.水力发电原理
水力发电是利用河川、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重力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重 力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以水轮机为原动机,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利用 水力推动水力机械(水轮机)转动,将水能转变为机械能,如果在水轮机上接上另 一种机械(发电机)随着水轮机转动便可发出电来,这时机械能又转变为电能。水 力发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水的重力势能变成动能,又变成电能的转换过程。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
跟它的速度的二次方乘积的一半,即
动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一个标量。动能的单位由质量和
速度的单位来确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
第二节 势能
一、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是和物体运动相联系的,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不能 说它没有能量。除了动能,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势能。举到高处的 重锤具有能量,一旦让它从高处下落,就能够做功。拦河筑坝把 水位提高,高处的水下落也能够做功(如水力发电)。物体由于被 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举到高处的重锤、储存在高处的
研究和分析都证明,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只发生动 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在只有重力做 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的过程 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 律。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重力做多少正功,就会有多少重力势
能转化为动能,反之,重力做多少负功,就会有多少动能转化为重
相互作用就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而且引力斥力都随着分子距离的增 大而变小,随着分子距离的减小而变大,只不过斥力要比引力变化 得快。这样引力和斥力在某一个位置恰好达到相等,分子力的合力 为零。这时分子间的距离叫做平衡距离r0,r0的数量级是10-10m。 当r>r0时,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r<r0时, 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r
小(水分子的质量约3.0×10-24kg,直径约为4×10-10m,因而即使仅
仅一滴水或1ml气体就由几万亿乃至几十万亿个分子组成,可见任何 物体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在物体内部分子的排列并非密不透风,而是分子间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着距离
(或空隙),不同物体中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气体分子间距离最
大,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就是在同一物体 中分子间距离也不一定相等。 分子间存在距离,可以用两种液体(如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 小,固体紧密结合后由于扩散相互渗透,气体可以压缩等现象来证 明。半导体器件制作中的掺杂技术也正是以分子间存在距离为理论 依据的。
向上却没有发生位移。在物理学中,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做功多少是由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大小确定 的。力越大,位移越大,做的功就越多。我们在初中学过,如果力 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力所做的功就等于力的大小和位移 大小的乘积。用F表示力的大小,用s表示位移的大小,用W表示力 所做的功,那么
二、分子做不间断的无规则的热运动 实验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它说明组成 这些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把
极小的花粉微粒放入不能溶解它
的液体(如水)中制成悬浊液,取 一滴这样的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 观察,就可以看到这些极小的微 粒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见图9-7), 温度越高,颗粒越小,运动越剧 烈。这种运动后来人们称为布朗
二、风力发电 图9-6 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 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见图9-6)。 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米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 便可以开始发电。简单点说,风力发电就是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 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
运动的分子同样具有动能,这种动能叫做分子动能。分子动能是大 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跟物体作为整体所做的机械运动无 关。 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大量的,在同一温度下,每个分子运动的速 率并不相同,因而动能也不相同,大量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 子的平均动能。物体的温度高,分子的热运动就剧烈,分子的平均 动能就大。反之,物体的温度低,其中的分子运动就缓慢,分子的 平均动能就小。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也是 一定的。因此,温度是物质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向相同,cosα =1,W=Fs;当α <90°时,力对物体做正功;当
α =90°时,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cosα =0,W=0,力不 做功;如果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即α =180°时,cosα =-1,W<0,这时,力对物体做负功。一般说来,当力与位移方 向的夹角大于90°,即90°<α ≤180°时,都有cosα <0,力对物 体所做的功都是负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是因为这个力阻碍物体的运动,成为 物体运动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常常说成是物体克服这个 力做了功(取绝对值)。所以,摩擦力对前进中的机车做负功,也可 以说成是机车克服摩擦力做了功;向上抛出的物体在向上运动时, 重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以说成是物体克服重力做了功。
二、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是和物体聚集形态和温度、体积有关的能量,本质上它 是由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状态决定的。一个做机械运动的物体, 内部的分子同时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因而它同时具有机械能和内能。 物体内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永不停止,因而物体的内能永不为零。 然而因为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通常认为气体内能只有分子动能, 而分子势能为零。
4.我国的水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从太空所看到的地球是一个大部分被水体覆盖
的蓝色“水球”。这些水中,其中97.2%以上是海洋咸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盖中,人类 也难以利用;其余的分布在江河、湖泊、地下、土壤和大气中,可直接利用的只 有0.03%。因此,水资源是人类十分珍贵的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剧增,水 资源已出现了严重的短缺。
0时,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很小,分子力表现为零。
分子力的上述特点,说明了物体受到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增大,
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阻碍拉伸;当物体受到压缩时,分子距离变小,
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阻碍物体被压缩。 任何物体都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着距离,分子做不间 断地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力,这就是 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体三态的分子运动理论解释: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的无规则 热运动是影响物质状态的两种对立因素,正是这两种对立因素在物
2.潮汐发电站
潮汐是指海水有规律的涨落现象。海水在涨落运动中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称
为潮汐能。潮汐能可以直接用来推动水磨、水车,但主要是用来发电。把潮汐能转 化为电能的发电设备叫做潮汐发电站。我国海岸线长约18000km,所以,沿海潮汐 资源丰富,若用于发电,发电机的总功率可达3100万~3500万kW。目前我国最大的 潮汐发电站是浙江省温岭县江厦潮汐发电站,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潮汐发电 站。潮汐发电站建成后还能促进海产养殖业的发展。图9-4所示为潮汐发电站示意 图,在海湾建起堤坝,装上水轮发电机就可以发电。
运动,图9-8就是三个小颗粒每隔
30s记录一个点的运动情况。
布朗实验中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剧烈,这一事实也说明温度
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因此,把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
叫做分子热运动。显然分子热运动是不同于机械运动的物质的另一 种运动形式,它就是各种热现象的内在实质。
三、分子动能
温度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形成一股热潮,因为风力
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 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
第四节
分子动理论
内能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组成这个美丽世界的是千差万别的 物质。各种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的分子非常多,分子是 能够保持某种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尽管很小,但是,在10亿倍电子显微镜下水 的分子排列及其结构能达到清晰可辨。由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
3.水力发电站
把水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设备叫做水力发电站,如图9-5所示。掌握了电的知识 后,19世纪人类就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再把电送到工厂去,这样,工厂就可以 建在更合适的地方,不一定建在河边了。 要想让水轮机产生很大的功率,单位时间 内流入水轮机的水要具有图9-5 水力发电站 示意图较大的能量。因此,可以修筑拦河坝来 提高坝前的上游水位,在下游一侧坝的下方安 装水轮机。水位提得越高,水的重力势能越大, 单位时间内流入水轮机的水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转化成水轮机的动能就越大,即水轮机的功率 越大。
摄氏温度的一度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力 压缩液体和固体时需要施加压力,拉伸物体时也需要用力,这 表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这种 作用力叫做分子力。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引力和斥力同时并存的,这是因为每个
分子都是一个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的带电微粒集团,它们之间的
功是由力的大小和位移的大小确定的,它没有方向,是一个标
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就
是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位移所做的功。
但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并不总是跟力的方向相同。当力的方向
跟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 时,可用下式计算功:
这个公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当α =0°时,力与位移的方
温度的度量标准和表示方法称为温标,国际单位制中使用热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