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8.26不结盟运动相关史料解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单元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这个共同体的建立使哪两个政治宿敌之间的矛盾化解() A.英法B.法德C.德意D.英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上法国和德国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曾经爆发多次战争,致使两国间积怨已久。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使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步化解。
答案:B2.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C.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解析:本题考查日本的崛起。
因为经济决定政治,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这成为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决定因素,即根本原因,故选C。
答案:C3.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
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 A.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C.会冲击两极格局D.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解析:不结盟运动不是一个军事集团,排除A;世界多极化格局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排除B;美苏“冷战”的瓦解是由于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排除D。
答案:C4.右图是某同学在学习20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制作的一幅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认识不正确的是()A.西欧、日本迅速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B.西欧和日本取得了同美国平等的地位,两极格局被三足鼎立局面取代C.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加强D.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解析:该示意图说明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上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预示着国际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但西欧和日本并没有取得同美国平等的地位。
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因为苏联解体,并没有被三足鼎立的局面取代。
答案:B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材料一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表(单位:亿美元)年份(年) 1952 1955 1958 1960 1963 1966产值173 239 320 431 682 1026年份(年)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产值1438 1969 2942 4545 5544——《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年)》材料二1948年、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年份(年) 美国(%) 法、联邦德国、日、英之和(%)1948 54.6 19.61970 37.8 31.5材料三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8.27课文注释:欧洲联盟

课文注释: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2年,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诞生。
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欧盟区共同货币欧元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
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
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
3月1日,欧元成为欧元区国家惟一法定货币。
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
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欧盟与捷克、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完成入盟谈判的候选国签署入盟协议。
这意味着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这10国将于2004年5月1日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
高中必修一历史第8单元笔记教学材料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 3.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4、古巴导弹危机 四、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1、两强长期处于均势,互相牵制,客观上有利 于世界局势的缓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 发。
2、但在重点争夺地区,战乱不断,给当地人民 带来了灾难。C、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使 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世界和平安全。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条件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 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2)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3)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 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 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 兴起。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5、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根本原因:世界经济结构多极化导致政治势力 多极化。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 东欧剧变原因: A、内部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国内改革没有突
破旧模式,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B、外部原因: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影响 2.西
(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 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 对比:(1)西欧、日本衰落(2)美国是资 本主义世界霸主(3)苏联是当时唯一可以与 美国抗衡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增大
3、目的:美国企图遏制共产主义,发展资本主 义,称霸世界
二、两极世界形成的过程 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A、含义:二战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
2、国际局势紧张动荡的表现 (1)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
高一历史必修1全册教学课件8-26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7 (3)国际机遇:□ 朝鲜 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 开大门。 8 (4)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 9 立国、□ 出口 第一”的口号。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C项
中苏关系当时正处于紧张状态,苏联陈兵我 国北部边境。
D 项 欧盟是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 A 项。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典例互动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回顾历史,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成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它的成立,揭开了欧洲历史新篇章。欧共体的成立对当时的 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13 2.标志:□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 会议举行。 3.概况 (1)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2)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14 (3)行动纲领:建立□ 国际经济 新秩序。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第八单元 第26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 必修1
2.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 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2)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 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 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 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 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8.26知识拓展: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简介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目前有118个成员国、16个观察员国家和9个观察员组织。
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
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到2006年为止已经在前南斯拉夫、埃及、赞比亚、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古巴、印度、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南非和马来西亚等国举行了14次会议。
7月16日,第十五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
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宗旨和原则不结盟运动诞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结盟运动的内容不断丰富,但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主要活动首脑会议是不结盟运动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到2006年已经举行了14次会议;其次是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3年举行1次。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外部势力的干扰、内部的矛盾和纠纷、许多成员国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
1989年9月的第9次首脑会议,提出对不结盟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作重大调整,同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不结盟运动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维护和平、致力发展的历史潮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
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8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概念:欧共体、不结盟运动;分析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了解欧共体、不结盟运动形成、兴起的过程;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分组,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并且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漫画、背景地图、发展过程曲线图,让学生对世界格局形成整体认识,培养从材料中找寻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法德关系历史与现状的分析,让学生感悟中日关系发展的症结与解决思路,培养学生和谐的世界观;(2)通过美苏争霸、对抗导致双双衰落,西欧、第三世界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的对比,体会到和平、合作、发展的重要与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影响;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世界形势;法德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德国柏林墙被拆除图片一个画面是大量居民涌入墙内,另一幅画面是在拆除一段墙,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大家知道这幅图片中的两个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的史实。
大家知道柏林墙的来历吗?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当时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反法西斯防卫墙”横断在它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总长43公里。
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象潮水一般从柏林墙的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为阻隔就这样消失了。
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彻底终结。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为什么是波兰?通过放映一段有关波兰剧变的时事录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录像了解事件的基本过程。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框架必修一的历史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还要注意技巧,利用框架来学习历史,有利于理清时间线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归纳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 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主要原因是: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2.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共产主义”,“冷战”,是指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3. 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杜鲁门主义(政治)、马歇尔计划(经济)(实质是通过经济控制西欧)、北约(军事,1949),苏联的应对措施: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4. 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5. 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是:法德矛盾的化解6. 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951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7. 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是,美国推动的民主改革8. 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9. 不结盟运功的特点是:非集团、不结盟,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任务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动纲领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0.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11.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12.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13. 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14.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力量中心的转变历史必修一常考知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了解鸦片、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8.26不结盟运动相关史料解读

不结盟运动1.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1.应南斯拉夫总统铁托、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阿卜杜勒·纳赛尔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邀请,印度总理尼赫鲁先生和决定支持这一邀请倡议的阿富汗政府也参加此邀请,不参加集团的国家(未被授权国家)会议的筹备会议于1961年6月5日至12日在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外交部长穆罕默德·法齐博士的主持下在开罗举行。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下列国家的代表:阿富汗、缅甸、柬埔寨、锡兰、古巴、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马里、摩洛哥、尼泊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巴西派观察员出席了会议。
2.在友好和谅解的气氛中,就有关不参加集团的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事务进行了一般性的讨论。
对举行这样的一次会议的必要性取得了一致意见。
与会国认为,从活动和影响的观点看,不参加集团的地区可以进一步扩大,以达到将此地区变成维护和平与国际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之目的。
与会国深信,举行这样的一次会议,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即有利于世界和平,有效的国际合作,有利于实现亿万人民的独立和建立一个更好的、更幸福的未来的愿望。
与会国同意,不参与集团的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应于9月初在南斯拉夫举行。
──《不结盟运动主要文件集》【解读】1956年7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共同呼吁新兴国家加强经济文化合作,反对加入对立的军事集团。
这一倡议在第三世界中产生重大影响,得到广泛的响应。
1961年6月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21国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为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做准备。
以上材料节选自会议最后形成的《关于贝尔格莱德会议筹备会议的正式公报》。
其要点是:①筹备会议确定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邀请方和与会国等具体事宜。
②筹备会议就召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必要性及其深远意义等问题达成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结盟运动
1.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
1.应南斯拉夫总统铁托、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阿卜杜勒·纳赛尔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邀请,印度总理尼赫鲁先生和决定支持这一邀请倡议的阿富汗政府也参加此邀请,不参加集团的国家(未被授权国家)会议的筹备会议于1961年6月5日至12日在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外交部长穆罕默德·法齐博士的主持下在开罗举行。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下列国家的代表:阿富汗、缅甸、柬埔寨、锡兰、古巴、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马里、摩洛哥、尼泊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巴西派观察员出席了会议。
2.在友好和谅解的气氛中,就有关不参加集团的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事务进行了一般性的讨论。
对举行这样的一次会议的必要性取得了一致意见。
与会国认为,从活动和影响的观点看,不参加集团的地区可以进一步扩大,以达到将此地区变成维护和平与国际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之目的。
与会国深信,举行这样的一次会议,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即有利于世界和平,有效的国际合作,有利于实现亿万人民的独立和建立一个更好的、更幸福的未来的愿望。
与会国同意,不参与集团的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应于9月初在南斯拉夫举行。
──《不结盟运动主要文件集》
【解读】1956年7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共同呼吁新兴国家加强经济文化合作,反对加入对立的军事集团。
这一倡议在第三世界中产生重大影响,得到广泛的响应。
1961年6月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21国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为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做准备。
以上材料节选自会议最后形成的《关于贝尔格莱德会议筹备会议的正式公报》。
其要点是:①筹备会议确定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邀请方和与会国等具体事宜。
②筹备会议就召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必要性及其深远意义等问题达成共识。
资料显示:①20世纪50年代起,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殖民主义体系迅速瓦解,亚非新兴独立国家的阵营日益扩大。
②这些国家希望置身于美苏“冷战”之外,巩固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2.不结盟运动①正式形成及其发展
材料一
与会国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利于和平的不结盟国家的存在和活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更加重要的因素之一。
与会国认为,重要的是:不结盟国家应该参与解决有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不结盟国家能够不受这些问题的影响或者对这些问题无动于衷。
它们认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不参加集团的地区,是唯一可能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代替办法,来代替把世界完全分裂成集团的政策和加强冷战的政策。
不结盟国家鼓励和支持为自己的独立和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各国人民。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进一步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6日)
材料二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尽管如此,我们有力量走上并坚持这条道路,宣传并实行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和承认的和平共处的纲领。
由于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对共同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并不断增加我们的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纲领,为了表示我们要多作贡献的决心,我们聚会在这里,以便协调我们的力量,联合我们的努力,帮助这个不断地被推向毁灭的边缘的世界,并在这个很晚的时刻看到正在威胁世界的一切危险,动员世界上巨大的道义力量和精力来巩固世界和平和扩大普遍的和平等的国际合作。
──铁托在贝尔格莱德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的发言(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