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第一册(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导语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

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

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1)初中语文学习的十大习惯:1、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5、记日记的习惯;6、规范书写的习惯;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只要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帮助学习插上翅膀,飞得更快、更高。

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诱yòu 惑喧xuān腾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 幻想(shùn) 瞬间(níng)凝成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ò泣纳罕hǎn 峭qìao壁目眩xuàn颤chàn抖闷mēn热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 诫瘦骨(lín xún) 嶙峋小心(yìyì) 翼翼(sǒng) 耸立3.解词。

(1) 纳罕:惊奇,诧异。

(2)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初一语文古文一二

初一语文古文一二

论学六则一、填空1、孔子名字,时期国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2、《论语》是由的书,共篇。

3、《》作者朱熹字号,时期著名的家、家。

4、《》作者刘开字,时期文学家。

二、注音论()学论()语不亦说()乎愠()罔()殆()默而识()之好()学三、解释1、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人不知而不愠:5、温故而知新:6、可以为师矣:7、学而不思则罔:8、思而不学则殆:9、默而识之:10、学而不厌:11、诲人不倦:12、何有于我哉:13、却只漫浪诵读:14、心到最急:15、眼口岂不到乎?16、非学无以致疑:17、非问无以广识: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2、默而识之3、眼不看子细五、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2、学而不厌:古义:今义:3、心既到矣:古义:今义:六、翻译1、不亦说乎?2、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何有于我哉?5、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七、成语1、“温故知新”出自:2、“学而不厌”出自:3、“诲人不倦”出自:4、“不亦乐乎”出自:5、“相辅而行”出自:文言短文两则一、填空1、《牡丹图》作者字,时代著名家、家,代表作。

2、苏轼名字号,时代著名家、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位分别是、、、、、、。

3、欧阳修是时期的家、家,他的谥号是,所谓谥号就是。

二、注音姻()家谥()号披哆()色燥()房敛()蜀()中处()士戴嵩()曝()书拊()掌搐()入谬()矣三、重点字词解释1、尝得一古画:2、未识其精粗:3、姻家:4、披哆而色燥:5、何以明之:6、尤所爱:7、黑睛如线:8、房敛而色泽:9、所宝以百数:10、一日曝书画:11、拊掌大笑:12、尾搐入两股间:13、谬矣:14、笑而然之:四、古今异义1、尝得一古画古义:今义:2、尾搐入两股间古义:今义:3、今乃掉尾而斗古义:今义:五、词类活用1、好书画:2、所宝以百数:3、锦囊玉轴:六、翻译1、何以明之?2、其花披哆而色燥3、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4、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5、所宝以百数6、锦囊玉轴,常以自随:7、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课件(共31张PPT)最新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课件(共31张PPT)最新课件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3)“花里带着甜味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4)“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 杏儿、梨。” 实写:色彩绚丽的桃花、杏花、梨花,虚 写了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想到了秋实, 并且采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风得意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风雨露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满人间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春色满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 ”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 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 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卖弄”一词用得好,用“卖弄”表达了作者对“ 鸟儿”的喜爱之情。贬义词当作褒义词来用。
一个“闹”字很精彩,侧面衬托春花的竟 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闹”字既写出了视觉的感受,又写出了 听觉的感受。既有声音,又有形象,还表现 了蜜蜂像孩子一样活泼好动。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6)“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从视觉上 写出了野花 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景物特征 嫩、绿、多、软
多、艳、甜 和煦、芳香、悦耳
细密、轻盈 春到人欢
描写角度(顺序) 由物到人 由高到低
触觉、嗅觉、听觉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由景及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课读读写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课读读写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课读读写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课的读读写写内容如下:
第一课《春》
读读写写:
1.朗润:明朗润泽。

2.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3.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4.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

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5.舒活:舒展,活动。

6.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7.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第二课《济南的冬天》
读读写写:
1.响晴: (天空) 晴朗无云。

2.温晴:温暖晴朗。

3.安适:安静而舒适。

4.慈善:对人关怀,室有同情心。

5.肌肤:肌肉和皮肤。

6.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7.宽敞:宽阔;宽大。

8.贮蓄:储存,积聚。

9.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这里是透明的意思。

10.地毯:这里指地上铺的苜蓿。

因为-到秋天,苜蓿结籽,微风吹拂下,摇晃著脑袋,非常像一块地毯。

11.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课的读读写写内容,希望能够耜助到您。

初中语文第一册必背古诗文

初中语文第一册必背古诗文

初中语文第一册必背古诗词1.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3. 《如梦令》李清照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4. 《观书有感》朱熹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初中语文常识第一册《背影》作者朱自清。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

初中语文常识第一册《背影》作者朱自清。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

初中语文常识第一册1.《背影》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是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3.《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是法国作家。

《最后一课》是小说。

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5.《小桔灯》作者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女作家,福建长乐人。

6.《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7.《出塞》作者王昌龄,唐代诗人。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是唐代的杜甫。

《渔歌子》作者张志和。

渔歌子,词牌名。

《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8.《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

9.《春》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

10.《济南的冬天》是散文,作者老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11.《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12.《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文学家、历史学家。

第二册13.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要素。

14.《我的老师》是散文,作者魏巍。

15.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小说写人,常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16.《分马》选自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

17.《社戏》作者鲁迅,选自《鲁迅全集》。

18.《狼》节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19.《荔枝蜜》是散文。

作者杨朔。

20.《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21.《谈骨气》作者吴晗,历史学家。

22.《梅岭三章》作者陈毅。

23.《木兰诗》是叙事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民歌。

24.线索,是记作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九十年代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回忆

九十年代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回忆
2、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写于1984年,发表在同年第10期的《东方少年》,原名《反悔》,是一篇小说。
3、背影:作者朱自清。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的是1917年父亲送作者去北平读书的往事。
4、短文两篇:《散步》作者:莫怀戚。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金黄的大斗笠》作者:高风。选自1986年6月1日《南京日报》。
15、记一辆纺车:作者吴伯萧。
16、我的小桃树:作者贾平凹。
17、散文两篇《成功的秘诀》作者茨威格;《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莫泊桑。
18、短文三则:《爱莲说》作者周敦颐,《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伤仲永》作者王安石
19、怀疑与学问:作者顾颉刚。
20、短论两则:《论<基本属实>》《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21、发问的精神:作者启凡
33、古代诗歌五首:《敕勒川》,《石壕吏》,《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第三册
1、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
2、北京立交桥:作者刘宗明。
3、短文两篇:《吴门桥》作者碧野。《母亲架设的桥》作者水上勉。
4、巴黎的桥:作者张祝基。作者时任人民日报驻法国记者。
5、短文两篇:死海不死。《统筹方法》作者华罗庚。
1、我的老师:作者魏巍。写于1956年9月,是作者应《教师报》之约而写的。
2、挺进报:作者罗广斌等。节选自人物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3、山的那一边:作者陆芸芸。陆芸芸是著名编剧陆柱国的女儿,记者。作品散文集《兔子长大以后》。本文节选自1988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4、刘胡兰慷慨就义:是一篇新闻稿。出自新华社晋绥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
29、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选自《郭沫若选集》。本文是作家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都四中语文组
刘 增 山
制 作 王 刚
新都四中语文组
目标:
• 朗读课文,品散文之味
更多资源
• 分析内容 ,归纳文章主题 • 积累优美词句
新都四中语文组
配乐朗诵:
新都四中语文组
霉烂、干瘪
苍白、憔悴
秋实
(坚韧)
风吹雨打 光射日晒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红
新都四中语文组
道是无情却有情
——秋风
新都四中语文组
配乐朗读:
秋叶
(奉献)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新都四中语文组
齐读:
新都四中语文组
秋土
公正
பைடு நூலகம்
秋景
多情
新都四中语文组
更多资源
一切景语皆情语
——秋之韵、秋之魂
地铁诡事最新章节:/38642/ 0 仐辷重
配乐朗诵:
新都四中语文组
连线
谷子
绿色
高粱
墨色
五彩缤纷 黄色
秋 色
棉花 墨菊
松柏
秋天
白色
红色
新都四中语文组
秋色
(丰富)
五彩缤纷
新都四中语文组
朗读:
新都四中语文组
酸、甜、苦、辣
秋味
(深刻)
饱经风霜 品尝人生滋味
奏出时代强音
新都四中语文组
配乐朗读:
新都四中语文组
吹面不寒杨风
秋风
(真诚)
——春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