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致米蛋白的自由基生成及氧化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

基于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

基于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摘要近几十年中,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常被广泛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新兴有机污染物。

但水体中含有溴离子时,基于臭氧或过硫酸盐氧化过程会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溴酸盐。

文中阐述了臭氧氧化、臭氧/H2O2、催化臭氧氧化、UV/臭氧、UV/TiO2、过硫酸盐法等基于羟基自由基(·OH)或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在产生与控制溴酸盐方面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提出了高级氧化过程中控制溴酸盐生成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亮点1、综述了基于羟基自由基(·OH)或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在产生与控制溴酸盐方面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2、提出高级氧化过程中控制溴酸盐生成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3、提出高级氧化过程中控制溴酸盐生成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水处理工艺主要以除浊杀菌为主,对近年来水体中的一些微污染物如药品、个人护理产品(PPCPs)和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去除能力有限,如何有效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已经成为水处理的热点问题。

而高级氧化技术(AOPs)为解决传统工艺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其定义由Glaze等首先提出,即以反应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为主要氧化剂,氧化分解和矿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目前,研究较多的AOPs主要有Fenton氧化法、臭氧类氧化法、过硫酸盐法、光催化氧化法、超声氧化法等。

AOPs虽然可以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但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限制了其应用。

其中,溴酸盐引起了强烈关注,《饮用水水质准则》第4版和美国环保署的《安全饮用水法》将其列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在饮用水中最高允许含量为10μg/L。

研究还发现溴酸盐和有机卤代消毒副产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加了含溴水的毒性。

学生选题汇总表12.30

学生选题汇总表12.30

郭东涛 余又嘉 叶新宇 杨昊 胡冲 王旭杰 杨雅慧 崔贤岱 谭聪 汪凡 张映明 肖媛 石暐 刘笑语 张龙 肖雷 赵康宁 尹力 郭小童 王金生 任金翠 陆琦 李硕 赵念 章璐 曾文博 贾增民 张正飞 黄海生 曾潇 汪菲 刘 涛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0803 材科√ √ √ √ √ √
材科sy0801 石英玻璃结构和假想温度的关联探索 材科sy0801 碳纳米管阵列膜构筑的研究 材科sy0801 化学浴沉积SnS薄膜 材科sy080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与表征 材科Sy0801 低碳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研究 材科sy0801 DD分解炉分级燃烧机理的数值模拟 材科sy0801 质子交换膜的应力和强度研究 材科sy0801 基于多肽的手性柱色谱填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材科sy0801 钼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改性 材科sy0801 生物分子响应智能纳米孔道的构建 材科sy0801 介孔铁磁粒子的制备、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材科sy0801 有机分子给受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与表征 材科sy0801 介电弹性-铁磁复合粒子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材科sy0801 一维MnO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材科sy0801 磁控溅射法制备ZnS薄膜 材科sy0801 铁水脱硫渣资源化利用研究 材科sy0801 可分散M-Ta2O5纳米球的制备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材科sy0801 预养护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抗松散性能的影响 材科sy0801 高强地聚物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材科sy0801 基于苯基偶氮单元的光诱导蛋白构象转变 材科sy0801 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氯酚氧化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的进展,最近我们又获得了好几种新型的荧光蛋白标签,这些标签可以用于细胞生物学成像研究。

本文将对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研究中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一番详细的介绍,文章中将重点介绍如何使用荧光标志物研究活体细胞(而不是固定细胞)中的靶蛋白。

使用该方法可以对靶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中的定位情况、活性状态等指标进行研究,还将介绍将荧光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问题。

小分子荧光标志物染料、纳米晶体材料,即所谓的“量子点(quantum dots)”材料、自发荧光蛋白、小分子蛋白质标签等等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荧光标志物,而且将这几种材料“混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荧光标志物研究新思路。

我们使用荧光技术来研究细胞生物学已经好多年了,而且在从微小的分子层面到完整的有机体层面等各个层面都可以使用荧光技术进行研究。

最开始使用的方法是将小分子有机染料与各种抗体相连接,来研究各种目的蛋白。

不过这种使用抗体的方法如果需要对细胞内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和透化操作。

因此后来又发展出可以直接在活体细胞内标记某种细胞器、核酸分子或某些离子的荧光标志物。

在最近这10年里,荧光蛋白的出现使得进行非侵入性的活体细胞成像成为了可能。

使用这种荧光蛋白标志物,我们可以研究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蛋白质运输情况以及各种细胞内动态的生物化学信号通路。

使用经过遗传修饰的小分子有机荧光标志物构建的混合系统,我们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寿命进行研究,如果再结合电镜技术和快速光淬灭技术(rapidphotoinactivation)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定位情况进行研究。

与此同时,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技术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现在,这种新型的材料在亮度和光稳定性方面都要比传统的荧光标志物好得多,只不过现在这种材料的靶向性还不是很好。

本文中我们将对目前荧光标志物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同时还将介绍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表达、蛋白质活性以及蛋白质功能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微波化学

微波化学

微波化学微波化学的定义及发展微波化学是人们对微波场中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微波化学是根据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介电质物理理论、凝聚态物理理论、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和各种化学理论,利用现代微波技术来研究物质在微波场作用下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一门科学。

微波在化学中的应用开辟了微波化学这一化学新领域。

微波可以直接与化学体系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各类化学反应的进行,这是通常意义上微波化学所设涉及的内容,微波对凝聚态物质的化学作用主要属于这一类。

微波与气态物质的作用情况有些不同。

在这里,某些特定频率(波长)的微波可以被某些特定的气体所吸收,因为它们的量子能量可能正好与相应气体的转动能级的能量差相对应,这就是微波吸收光谱学所研究的内容,它在大气污染物监测方面又很有价值的应用。

但对于常用的915MHz和2450MHz的微波功率,更一般的情况是,在微波功率的诱导下,气体先转变成等离子体,进而可在各种化学领域加以利用,这就是所谓的微波等离子体化学,它是广义微波化学所涵盖的内容[1]-[2]。

微波化学实际上是从微波等离子体化学开始发展的,在化学研究中最早利用微波的是1952年Broida等用同轴谐振腔获得微波诱导等离子体(MIP)的办法以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测定了氢-氘混合气体中氘的同位素丰度[3]。

1975年,Moisan等发展了一种表面波器件[4].1976年,Beenakker提出了TM010谐振腔[5]并可以方便获得常压氦微波等离子体,为He MIP-AES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1981年嘉茂睦和等成功地用这一方法以CH4和H2为原料气在钼和硅基片上沉积出了厚度在1-2um的金刚石膜[6],这种方法现在已经成功用于微电子材料的刻蚀、净化、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和光刻胶的剥蚀等加工过程。

1985年,吉林大学的科研集体又提出了一种微波等离子体炬(MPT)新光源[7],几经改进,他们最后在1997年发展了一种氧屏蔽MPT(OS-MPT)光源,终于较好地解决了微波等离子体(MWP)光谱法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样品承受能力低和基体干扰严重这两大难题,为MWP光谱仪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8]。

高级氧化法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高级氧化法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高级氧化法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聂冬;金明姬;董微巍;周善英【摘要】阐述了Fenton法、O3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湿式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超声波氧化法等不同高级氧化技术的反应原理及在水处理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不同高级氧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农学学报》【年(卷),期】2014(036)002【总页数】7页(P179-185)【关键词】高级氧化法;水处理;应用研究【作者】聂冬;金明姬;董微巍;周善英【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理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吉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吉林延吉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1.1高级氧化法(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又称深度氧化法,是利用氧化剂、催化剂、光、电超声波等技术,在反应中产生大量的氧化性强的氧化活性物质(如·OH等),并通过氧化活性物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加合、取代、电子转移与断键等反应过程,将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或CO2、H2O等无机物[1-2]的污水处理技术。

高级氧化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特别在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处理领域备受关注。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一般分子量较大、化学结构稳定并含有对微生物生长不利的毒性物质。

因此,采用一般的生物处理难以达到有效的处理效果,而高级氧化法在此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高级氧化法根据其产生自由基的方式和反应条件,大致可分Fenton法、O3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湿式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及超声波氧化法等。

1 Fenton法Fenton法最早由Weiss和Haber提出,所谓Fenton试剂即为H2O2与Fe2+的结合[3]。

H2O2在Fe2+的催化作用下,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氧化性强的羟基自由基(·OH),在·OH强氧化作用下,大分子污染物逐渐分解成小分子或CO2、H2O等无机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

关于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冶金与矿业领域项目评价与交流会参加人员名单NSFC参加人员:人黎明副主任NSFC工程与材料学部朱旺喜处长NSFC工程与材料学部王之中处长NSFC工程与材料学部肖国清教授NSFC工程与材料学部第一组(矿业)主持:刘德顺、侯运炳,丁德馨、柴敬,汪云甲、华心祝序号项目批准号申请人项目名称申请单位1 50704024冯国瑞煤矿残采区上行开采的技术基础研究太原理工大学2 50704034赵毅鑫基于能量耗散的煤岩动力失稳机理及多参量前兆信息识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3 50774077柏建彪深部沿空掘巷围岩稳定原理研究中国矿业大学4 50774078曹胜根基于关键块运动原理的采场动压控制研究中国矿业大学5 50774079刘长友综放开采顶煤的双区失稳及与两柱掩护式综放支架的相互作用研究中国矿业大学6 5077408汪云甲煤炭开发的资源环境累积效应及评价研究中国矿业大学7 50774081夏军武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整体稳定机理研究中国矿业大学8 50704007李金奎深部开采破碎围岩巷道锚壳喷支护机理研究大连大学9 50774001华心祝高瓦斯采煤工作面锚杆支护巷道二次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控制机理研究安徽理工大学10 50774002徐颖深井高应力岩体内爆炸能量控制技术研究安徽理工大学11 50774054张昌锁锚固结构中超长锚杆的导波特性研究太原理工大学12 5077406柴敬岩石变形的植入式光纤光栅多点检测方法西安科技大学13 50774067康建荣开采产生的地表裂缝对山区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规律研究徐州师范大学14 50774082蒋斌松岩石破裂后再破坏的力学行为研究中国矿业大学15 50774083刘卫群基于流-固蚀损裂隙演化和非Darcy渗流突变的采动岩体稳定性理论中国矿业大学16 50774086李清爆炸致裂的岩石跨层次超动态破坏行为试验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7 50774093曹平水—岩作用下裂隙岩体损伤—流变—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南大学18 50774047丁德馨酸法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的SRB与ZVI协同复原法研究南华大学19 50774032刘德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冲击破岩状态辨识与控制湖南科技大学20 50774088侯运炳矿井三维地理网络模型方法及基础支持平台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1 50774092陈建宏矿山图元库构造及其实体拓扑关系与运算方法研究中南大学第二组(石油、岩石力学)主持:杜志敏、李根生,蒲春生、王芝银,王建国、赵金洲序号项目批准号申请人项目名称申请单位1 50704035董长银复杂条件下大斜度井砾石充填机理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 50774062 杜志敏高温高压高H2S-CO2气藏气-液-固多相共存体系复杂相态行为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西南石油大学3 50774063练章华基于数值模拟的复杂地层地应力场反演研究西南石油大学4 50774064赵金洲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酸蚀蚓孔基础理论研究西南石油大学5 5077407陈艳玲高效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的结构及催化裂解动力学机理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 50774089李根生高压水射流喷射压裂机理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7 50774091蒲春生油井爆燃压裂中毒性气体生成与传播规律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8 50704041张甫仁燃气管网泄漏定位理论及危险性评估系统研究重庆交通大学9 50774076 李银平深部层状盐岩破损机理及渗透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10 50774046 王建国复杂因素耦合作用下露天高大边坡变形演化规律研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11 50774056钟冬望爆炸载荷下岩质高边坡的动力响应与破坏机理研究武汉科技大学12 50774058刘新喜煤矿地下开采山体滑坡机制及控制研究长沙理工大学13 50704026张建兵石油套管膨胀后的强度及其力学机理研究西安石油大学14 50704028宁伏龙钻井液侵入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动力学特性及其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5 50704033王衍森冻结法凿井多圈管条件的冻结管断裂机理研究中国矿业大学16 50774065蒲晓林基于钻井液-井壁界面的膜形成技术与膜传递过程研究西南石油大学17 50774066杨迎新深部地层高效破岩工具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西南石油大学18 50774071顾军非MTC方法提高固井二界面封隔能力的技术基础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 50704039康勇高压水射流辅助提高隧道软岩光面爆破成缝率的机理重庆大学20 50774017刘善军水对矿山岩石受力灾变过程红外辐射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东北大学21 50704005王尹军冲击波作用下乳化炸药内相粒子的动态行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22 5077409王芝银低温岩体力学特性试验与多场耦合理论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0第三组(安全)主持:岳建华、高建良,姜福兴、施式亮,程久龙、王宏图序号项目批准号申请人项目名称申请单位1 50704019 贾进章矿井火灾时期通风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理论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 50774041 陈长华基于模糊渗流理论的采场瓦斯涌出和自然发火位置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3 50704025 文虎煤层火灾复合胶体防灭火技术基础研究西安科技大学4 50704027 史聪灵复杂形式地铁隧道火灾烟流规律与控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5 50764001 张义平基于HHT与瞬时输入能量分析的爆破震损机理与危害控制研究贵州大学6 50774045 阎卫东建筑物火灾时人员行为特征数据库及应用研究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7 50774048 蒋军成含硫油品储罐自燃火灾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南京工业大学8 50774068 胡双启高纯度气体二氧化氯爆炸特性、生成机理及其发生器研究中北大学9 50774072 王喜世细水雾抑制瓦斯、煤尘爆炸的机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 50774030 高建良深部开采矿井热参数确定及热环境预测研究河南理工大学11 50774011 王洪江高硫矿石细菌脱硫防灭火机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12 50774051 程久龙矿井工作面突水地球物理场响应与动态监测基础研究山东科技大学13 50774085 岳建华含导水构造的瞬态电磁响应特征与突水探测基础研究中国矿业大学14 50704020 赵扬锋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5 50774012 姜福兴当量钻屑量监测预报冲击地压危险性的机理研究北京科技大学16 50774033 施式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化时空耦合非线性特性及控制理论研究湖南科技大学17 50774106 王宏图可控波振提高煤层瓦斯解吸、扩散及(视)渗透率的作用机理研究重庆大学18 50774104 辜敏浓缩矿井抽采煤层气中甲烷的变压吸附技术基础研究重庆大学19 50764005 何学文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在钨矿环境实时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江西理工大学20 50774042 费鸿禄爆破振动频率衰减规律预测及其控制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四组(冶金)主持:周国治、翟秀静,郭学益、陶东平,安茂忠、邹宗树序号项目批准号申请人项目名称申请单位1 50704002 束奇峰CaO-B2O3-TiO2-SiO2系的相关物理化学研究北京科技大学2 50774018 厉英固态下钢和铝合金中析氢过程的化学传感法研究东北大学3 50774038 何方熔融盐中甲烷与氧化锌反应制取合成气和金属锌的基础研究昆明理工大学4 50774025 安茂忠离子液体电沉积TbFeCo合金的形成机理、结构与磁光性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5 50764006 陶东平熔渣的分子热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昆明理工大学6 50774004 周国治多元熔体中局部区域和离散点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北京科技大学7 50704040 王成善可描述高炉内液体流动现象的理论研究重庆大学8 50774019 邹宗树冶金多相反应器内分散相分布及相界面积的分形/Monte Carlo法研究东北大学9 50704016 刘小燕回转窑物料运动的机理及其控制研究湖南大学10 50774014 李敦钫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生长机理和可控制备研究北京矿冶研究总院11 50704006 黄国杰Cu-Cr-Zr合金双级时效的组织演变及机理研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2 50704011 牛丽萍铝热还原-真空精炼法制备高钛铁中氧的赋存状态及夹杂物去除的研究东北大学13 50774020 翟秀静微波技术处理红土矿的应用基础研究东北大学14 50704017 张立麒铝电解阳极焙烧炉焙烧过程的基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15 50704030 王志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一水软铝石结晶的调控基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6 50704036 符剑刚超声波强化电氧化法分解辉钼矿的过程及机理研究中南大学17 50764003 廖春发新型膦酸树脂协同萃取色层分离提纯重稀土技术与理论研究江西理工大学18 50764008 黄章杰从盐酸介质中固相萃取分离铂、钯、铑云南大学19 50774031 李宏宇室温离子液体用于含铀水系中铀的萃取研究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20 50764002 高原双层辉光障碍放电及反应渗镀低温形成氮化钛梯度耐磨材料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1 50774053 刘中清二氧化碳高压光电催化还原及其机理研究四川大学22 50774100 郭学益水果残渣化学改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研究中南大学23 50774101 彭兵不锈钢冶炼粉尘直接回收基础研究中南大学24 50774013 李晓岑滇西青铜时代出土金属器的技术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第五组(制备)主持:吕庆、梁叔全,王智平、王经涛,汪琦、王西涛序号项目批准号申请人项目名称申请单位1 50704010 李阳钢中超细镁铝尖晶石夹杂物生成机理及氧化物冶金作用研究东北大学2 50774028 吕庆炼铁烧结过程脱砷的应用基础研究河北理工大学3 50774105 陈登福连铸坯的凝固行为及其高温性能调控机制的研究重庆大学4 50704013 安希忠粒子振动堆积致密化的离散元数值仿真及物理实验研究东北大学5 50704037 刘咏多孔非晶合金室温变形机理研究中南大学6 50704038 李启厚喷雾热分解过程中钛酸钡薄膜对超细镍粉原位包覆机制的研究中南大学7 50774010 郭志猛凝胶注模成型医用多孔钛及合金植入材料北京科技大学8 50774036 倪东惠具有梯度界面的SiC-M(M=W、Mo、Fe、Ti)层状材料的制备及其金属化机理华南理工大学9 50774040 王智平减摩高铝青铜粉体涂层材料的研究兰州理工大学10 50774097 梁叔全添加少量金属/碳复合纳米管的Fe基细粉注射成形研究中南大学11 50774098 刘文胜颗粒诱导生成微纳钨晶须增强钨基合金的强韧化及机理研究中南大学12 50764007 韩永全变极性等离子电弧特性及穿孔立焊工艺稳定性内蒙古工业大学13 50774007 毛卫民铝合金浆料的蛇形通道制备及流变压铸成型北京科技大学14 50774008 王西涛多因素协同的微合金钢控制轧制组织演化物理冶金模拟北京科技大学15 50774009 吴春京双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压力充芯连铸短流程成形技术基础北京科技大学16 50774026 杜之明铝合金半固态触变模锻微裂纹产生的判据与控制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17 50774035 刘允中多喷嘴喷射轧制高性能铝板带材的基础研究华南理工大学18 50774037 张青来AZ31B变形镁合金薄板无模热渐进成形及机理研究江苏大学19 50774043 宋华重轨残余应力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辽宁科技大学20 50774049 王经涛镁合金塑性加工材的拉压屈服不对称性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1 50774044 汪琦用铁尾矿合成镁橄榄石耐火材料的机理研究辽宁科技大学22 50774052 鲁雄刚固体透氧膜用于短流程制备金属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23 50774057 朱伯铨基质显微结构参数与耐火浇注料物理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4 50774073 叶树峰动态过程钢坯高温防氧化涂层作用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第六组(材料)主持:曲选辉、杨院生,姚广春、王快社,沈军、彭成章序号项目批准号申请人项目名称申请单位1 50704001 徐前刚金属熔体与固态基底的电润湿行为及液固界面特性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 50704008 王轶卓奥氏体不锈钢表面严重塑性变形(SPD)与等离子体渗氮复合强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3 50704014 刘和平平面流铸法制备非晶合金的冷却辊传热和应力分析钢铁研究总院4 50704022 徐江纳米陶瓷颗粒增强Ni基耐腐蚀磨损复合镀渗表面合金层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 50774005 曲选辉高导热DCC材料近净形成形的相关基础问题北京科技大学6 50774034 陈敏新型稀土掺杂的钛酸铋铁电功能薄膜材料的研究湖南理工学院7 50774074 朱圣龙颗粒增强改善耐热腐蚀搪瓷涂层的抗热震性能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8 50774096 阮建明纳米介质液体防弹材料及防护机理研究中南大学9 50704003 陈骏钛酸铅铋基新化合物相结构与热力学稳定性北京科技大学10 50704021 张邦文各向异性纳米铁/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微结构控制及其敏感特性内蒙古科技大学11 50704031 李建强新型自组装卵状复合结构无铅焊锡球的制备及机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2 50774023 李英龙AlTiC晶粒细化剂合成过程C-Al界面润湿与反应行为东北大学13 50704009 潘学民无铅焊料熔体结构与润湿性、界面化合物析出相关性研究大连理工大学14 50704032 何杰基于液-液相分离制备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5 50764004 彭成章薄铝带坯快速铸轧成形过程金属凝固机理与摩擦学研究江西理工大学16 50774006 王静松处理时间对电脉冲孕育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北京科技大学17 50774061 沈军流动作用下包晶合金定向凝固过程相的选择和生长机制西北工业大学18 50774075 杨院生脉冲磁场细化镁合金凝固组织的规律和机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 50704012 祖国胤轧制复合-粉末冶金发泡法制备泡沫铝夹心板材料的研究东北大学20 50774021 姚广春碳纤维增强泡沫铝材料的研究东北大学21 50704015 杨建国钎焊过程中润湿铺展与溶解扩散的归一化理论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2 50774029 张柯柯具有大体积分数碳化物的钢电致超塑性焊接界面区碳化物行为及焊接机理河南科技大学23 50774059 王快社超细晶材料搅拌摩擦焊接接头应力腐蚀机理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七组(分离、环境)主持:赵跃民、杨华明,薛向欣、刘清才,兰尧中、刘羽序号项目批准号申请人项目名称申请单位1 50704018 罗仙平铜铅锌复杂硫化矿高精度分选的基础研究江西理工大学2 50774084 赵跃民基于超静定网梁结构的大型振动筛可靠性研究中国矿业大学3 50774087 韦鲁滨复合力场干法分选效应的协同机制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4 50774016 湛雪辉用选择性浸出技术由方铅矿精矿直接制备电子级PbO电池材料的基础研究长沙理工大学5 50774027 陈天虎凹凸棒石粘土净化生物质热解气中焦油的性能和机理合肥工业大学6 50774050 吕宪俊蒙脱石/烷基铵复合物的结构及凝胶特性研究山东科技大学7 50774055 刘羽从天然胶磷矿中制备孔形碳羟磷灰石及泡界模板自组装法机理研究武汉工程大学8 50774094 覃文庆从方铅矿精矿制备超细PbO材料的基础研究中南大学9 50774095 杨华明有序介孔材料组装掺杂二氧化钛及分形表征中南大学10 50704004 张延玲熔渣中铅锌挥发行为的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11 50704023 陈丹电镀污泥水热铁氧体化与资源化协同效应研究上海大学12 50774003 沈志刚废印刷电路板非金属材料作为填料再利用的基础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 50774024 那贤昭含铬特殊钢渣Cr6+气基还原固化机理及工艺钢铁研究总院14 50774039 孙可伟基于碎玻璃和废铝料制备复合材料的粒子分散数值模拟昆明理工大学15 50774099 唐朝波氯化铵-氨-水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南大学16 50774107 刘清才垃圾焚烧飞灰金属元素绿色综合利用基础研究重庆大学17 50774022 薛向欣含硼矿物的抗中子辐射性能及低成本屏蔽材料研究东北大学18 50774102 刘新星浸矿细菌中生物纳米磁性颗粒提取及形成机理研究中南大学19 50774069 黄朝晖用高Al2O3粉煤灰制备的Fe-Sialon在高炉用炮泥中作用行为的基础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 50704029 廖伍平从液-液萃取分离体系中制备纳米核壳结构和豆荚型结构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21 50764009 兰尧中新型高效捕收剂YAM2对复杂难选氧化铜矿的作用机理云南大学22 50774015 郑其磁选脱墨新技术的研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3 50774103 李运姣零排放控制水解法从TiCl4一步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基础研究中南大学。

微波辅助菜籽蛋白水解产物的高效制备及其部分功能特性研究

微波辅助菜籽蛋白水解产物的高效制备及其部分功能特性研究
的应 用范 围和应 用 效果 。关 于蛋 白质 酶 解 后所 得 的
性, 研究 表 明 , 膨化 玉米 麸 质具 有 优 良的溶解 性 和 抗
氧化活性 , 适于将其应用于食品加工 中, 不仅 可以提 高食 品的 功 能 特 性 , 且 可 以保 持 食 品 的 新 鲜 度 。 而 关于 菜籽 多肽 的营养 特 性 研究 也 有 报道 , 比较少 。 但
解产物 均具 有一 定程度 的抗 氧 化 活性 , 抗 氧 化 活 力取 决 于组 成 酶 解产 物 的 多肽 的分 子 质 量 大 小及 多肽 种 且
类。
关键 词 : 菜籽粕 蛋 白 酶 解 中图分类 号 : S 2 T 29
微波
抗氧 化 活性
功能特 性
文献标 识码 : A
Hale Waihona Puke 文章 编号 :0 3— 14 2 1 ) l 0 8 0 10 0 7 ( 0 0 1 一 0 3— 6
Z eg h n 等 研 究 了膨 化 玉米 麸 质 酶解 产 物抗 氧化 活
籽 中蛋 白质 含量 丰富 , 达到 2 %~ 5 。榨油 后菜 籽 0 2% 粕 占菜 籽质 量 的 5 %~ 5 , 中蛋 白质 质量 分数则 5 6% 其 上升 到 3 % ~4 % , 以 作 为 获 取 植 物 蛋 白 的 原 7 0 可 料 … 。研 究表 明通过 酶解 的方 法 降解 菜 籽蛋 白获得 菜籽多肽 , 一 种 良好 的改 善 菜 籽 蛋 白功 能 特 性 及 是 提高其应 用价值 的 方法 J 。不 同分 子质 量 范 围 的蛋 白质在 功 能特 性方 面 的差 异直 接 影 响着 蛋 白质产 品
的研 究鲜 有报 道 。
子及某些化合物具有较高 的亲和力 , 能将其运输 到

PEMFC催化层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研究

PEMFC催化层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研究
后来weber进一步改进方法并发现电极的性能取决于基底的制备而不是溅射过hirano等人12在gdl上分别沉积00401和03mgcm的pt经nafion溶液浸渍后与pem热压形成mea发现pt载量为01mgcm的mea性能与etek电极04mgcm在低电流密度区相当但在高电流密度区的性能明显优越于后者其可能是pt喷涂在电极表面可有效降低因阴极浓差极化引起的过电势的缘故
adsorption/desorption reactions of hydrogen and oxide via surface diffusion in the catalyst layer. However, they can not contribute to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hydrogen in low overpotentials. The obvious surface diffusion of dissociatively adsorbed intermediates in hydrogen oxidation and oxygen reduction in catalyst layer can only be observed in high overpotential region. The effects of absorbed surface oxide on oxygen reduction is investigated by the comparing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normal “Pt/C+Nafion” catalyst layer and the
I
Abstract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holds great promise in powering the electric vehicles due to its relatively high power density, low operation temperature and essentially zero emission. Currently, one of the major efforts in developing PEMFC is to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Pt in the catalyst layer so that the cost of PEMFC can be lowered. To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Pt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and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catalyst layer. So far, the studies of fuel cells reactions (e.g.,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nd 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 under real PEMFC catalyst layer and well-defined electrochemical conditions have been very rare. In this thesis, a three-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cell based on a PEMFC single cell is established, which allows single fuel cell reactions to be studied in real catalyst layer. With this cell, the effects of surface diffusion of adsorbed species or intermediate on reactions of upd adsorption of hydrogen and oxygen, of hydrogen oxidation and of oxygen reduction in PEMFC catalyst layer are investigated. By introducing a layer of Pt/C between the normal “Pt/C+Nafion” catalyst layer and the carbon paper gas diffusion layer, a dual-catalyst-layer working electrode is formed. Such dual-catalyst-layer electrode, the normal single “Pt/C+Nafion” catalyst layer, and a single Pt/C catalyst layer are used respectively as working electrodes to constitute the above mentioned PEMFC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thei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生物技术
展微波蛋白质物料的自由基生成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 蛋白质物料经微波处理后的变化,从蛋白氧化角度理 解蛋白质在微波场中结构变化的机制。
自由基(free radicals,FRs)化学反应性极强,极不 稳定,半衰期短,其化学反应性的特点是连锁反应, 一经启动即可连续发生[5]。由于 FRs 具有活泼的化学 反应特性,因而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及病理功 能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6]。蛋白质自由基可由蛋白质 残基如酪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等在几种 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自由基攻击将引起蛋白质氧化 进而导致蛋白质结构的破坏[7]。李艳青等[8]研究表明, 羟基自由基攻击会引起肌原纤维蛋白质氧化,其羰基
文章篇号:1673-9078(2015)4-151-15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4.024
The Radical Production and Oxidative Properties of Rice Protein under
Microwave Radiatio
取不同位置的 3 个试管作为平行样品,测定其相应的 氧化指标。
酸 DTNB),乙二胺四乙酸(EDTA),十二烷基硫酸 1.3.4 自由基的顺磁共振测定
钠(SDS),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 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2,4-二硝基苯 肼(DNPH), 盐酸(HCl),三氯 乙酸(TCA),乙酸乙 酯 (C4H8O2),无水乙醇(C2H6O),盐酸胍(CH5N3·HCl), 甘氨酸(C2H5NO2),皆购于国药集团;1-苯胺基-8 萘 基磺酸盐(ANS),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购于
1 材料与方法
每组样品平行测定 3 次。
1.3.3 大米蛋白的传导加热方法
1.1 原料与试剂
称取 1.0 g±0.005 g 经过水分活度调节的大米蛋白 于内径 1.2 cm 的石英试管内,用试管塞封口,置于沸
大米蛋白:江西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水浴中进行水浴加热处理。加热至指定温度后,分别
氯化镁(MgCl2 ),碳酸钾(K2CO3),氯化钠 (NaCl),氯化钾(KCl),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
长,自由基信号强度增加,且增长速率递增。通过测定羰基、巯基、游离氨基及表面疏水性等蛋白氧化指标发现,微波处理过程中蛋
白受热分解,内部疏水侧链暴露且部分肽链断裂,结合微波加热过程自由基的生成情况,可推测微波加热至 80 ℃以上,以 C 为中心 自由基的增长速率显著上升,且与氧化特性变化结果相符。
关键词:微波;大米蛋白;自由基;电子自旋共振;氧化
Wuxi 214122, China) (2.Wuxi Huashun Minsheng Food Co. Ltd., Wuxi 214218,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cal production and oxidative properties of rice protein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was investigate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studies proved that the radicals produced in the microwaved rice protein samples were carbon-centered. Comparative studies revealed that radicals were not only produced in thermally treated materials, but also in small quantities in native samples of rice protein.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e ESR signals for radical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water activity as well as with the increase of microwave power. With the increase of irradiation time, the intensities increased, and the rate of increase of intensities of radical signals also increased. By measuring the surface hydrophobicity and the contents of carbonyl, sulfhydryl, and free amino groups,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hydrophobic side-chains of the protein were exposed and some of the peptide bonds were broken. Combin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radicals during microwave irradiation, it was proposed that when microwaved to over 80 °C, the increase rate of production of carbon-centered radicals would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was consistent with oxidation characteristics.
(2.无锡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218)
摘要:本文研究了大米蛋白在微波场中自由基生成及氧化特性之间的关系。以电子自旋共振(ESR)为检测手段,对微波处理 大米蛋白产生的自由基进行研究,验证了大米蛋白在微波处理后产生以碳为中心的自由基。对比实验结果可知,自由基不仅在微波加
热后产生,原样本身也存在少量自由基。在微波场中,自由基信号随着水分活度的降低和微波功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处理时间延
milestone 公司;EMX-8/2.7 型电子自旋共振仪,德国 则由共振条件式得:
Bruker 公司;FA-st lab 水分活度仪,法国 GBX 公司;
hν =gsβHs=gxβHx
光纤温度探针、温度测定系统,加拿大 Fiso 公司;
得:gx=gsHs/ Hx
FLUORMAX-4 荧光光谱仪,美国 HORIBA 公司;

过电磁场能引起物料内部分子间发生摩擦,物料原子
称取 1.0 g±0.005 g 经过水分活度调节的大米蛋白
间的摩擦引起分子间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的断裂,所以 于内径 1.2 cm 的石英试管内,试管套于不产生电磁吸
可推测微波热解蛋白分子链的断裂将导致自由基的生 收的聚酯套管内,置于 milestone 公司的 MultiSYNTH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Vol.31, No.4
微波致米蛋白的自由基生成及氧化特性研究
胡博 1,范大明 1,乌斯嘎勒 1,连惠章 2,张灏 1,陈卫 1 (1.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122)
准确称取 60.0 mg±0.5 mg 微波处理前后的大米蛋 白样品于内径 3 mm 的样品核磁管内,样品管置于谐 振腔。仪器的微波频率为 9.85 Hz,调试频率为 100 kHz。图谱在室温 20 ℃下测定,中心磁场(Center Field)=350 mT,扫场宽度(Sweep Width)=10 mT, 调制幅度(Modulate Amplitude)=0.6 T,微波功率设
基的生成规律及其氧化特性。通过电子自旋共振仪检 试管温度。微波合成仪通过调节样品池的振动频率来
测自由基的种类和信号强度,结合蛋白氧化指标的测 保证样品接受辐射的均匀性和温度分布的均衡,消除
定,浅析微波致米蛋白自由基生成及氧化特性间的关 辐射不均匀带来的误差,设置振动频率 60%。处理完
系。
成后立即进行顺磁共振检测及相关氧化指标的测定,
式中:下标 s、x 分别表示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Hs 和 Hx
Multiskan GO 全波酶标仪,美国 Thermo Scientific 公
可用核磁共振高斯计测得,则 gx 可由上式求得。
司;水浴锅,南京先欧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3.5 大米蛋白浓度的测定
1.3 实验方法
将 MgCl2、K2CO3、NaCl、KCl 的饱和盐溶液分 别置于 4 个玻璃干燥器中(干燥器底部应有过量的盐
二级结构中 β-折叠结构含量增加。因而解读微波处理 晶体存在),称取 2 g 蛋白质 16 份分别置于 4 个盛有
对蛋白产生自由基的作用及其氧化特性对微波食品的 饱和溶液的玻璃干燥器中平衡 2 周,在 25 ℃下保存,
151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Vol.31, No.4
含量增加,总巯基含量减少,表面疏水性也呈增加趋 势。Byaruhanga 等[9]采用 FTIR 对微波加热的高粱醇溶 蛋白的结构进行研究时发现微波加热后高粱醇溶蛋白
1.3.1 大米蛋白水分调节
安全性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平衡得到的蛋白水分活度采用水分活度仪 GBX FA-st
目前在微波处理蛋白的化学结构变化和自由基反 lab 测定。每隔 1 d 测定一次,直至蛋白样品达到恒定
应的研究在食品领域鲜有报道,对微波产生自由基的 的水分活度。
现象和机理还不明确。但 Thostenson 等[10]提出微波通 1.3.2 大米蛋白的微波加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