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专题汇编化学《燃料及其利用》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3.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燃料燃烧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讲解燃料的热值概念,介绍热值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燃料热值对能源选择的影响。
5.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燃料的有限性、环境问题,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不同燃料的热值对环境有何影响?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燃料?”
3.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同类型的燃料,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3.学会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燃烧反应,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燃料的燃烧方程式。
4.掌握燃料的热值概念,了解不同燃料的热值差异及其对能源利用的影响。
(2)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燃料的类型、燃烧过程和化学方程式书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小组讨论: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燃料热值的测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是九年级化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是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一、什么是燃料燃料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产生热能或动力的物质。

燃料主要为化学物质,它们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生热能。

常见的燃料有化石燃料、木炭、天然气等。

二、常见的燃料种类2.木炭:木炭是由木材等植物有机物经过热分解得到的固体燃料。

木炭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高,但燃烧产物中会有很多固体颗粒物。

3.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主要指石油和汽油,它们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但燃烧产生的尾气对环境有污染。

4.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态燃料,它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因此被认为是较为清洁的燃料。

三、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焓变为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一般包括燃料和氧气的反应,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热能和光能)。

燃烧反应具有自燃性、连续性、放热性和产物不稳定性等特点。

四、燃料的效能燃料的效能指用于产生能量的燃料利用效果的好坏。

常用的衡量燃料效能的指标包括燃烧的热效率和排放的污染物。

炉具和发动机等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其热损失的多少,减少热损失可以提高燃料的效能。

五、燃料和环境的关系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燃料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该选择清洁和高效的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六、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节约能源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等。

绿色能源是指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总的来说,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包括了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2021中考化学分类汇编(精简版)——专题10 燃料及其利用

2021中考化学分类汇编(精简版)——专题10 燃料及其利用

专题10 燃料及其利用1.(2021·天津)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为落实“绿色冬奥”的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A.氢气B.天然气C.酒精D.汽油【答案】A【详解】A、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从环保的角度看,氢气是最理想的能源,选项符合题意;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较清洁的燃料,选项符合不题意;C、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较清洁的燃料,选项符合不题意;D、汽车使用汽油作为燃料会产生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会随汽车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选项符合不题意。

故选A。

2.(2021·湖北荆州)安全警钟应时刻长鸣。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锅盖盖灭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C.点燃氢气,提前验纯D.面粉厂内,禁止吸烟【答案】B【详解】A、油锅着火,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破坏燃烧的条件灭火,正确;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容易引发爆炸,错误;C、点燃氢气,提前验纯,防止气体不纯引起爆炸,正确;D、面粉厂内,禁止吸烟,防止引起火灾,正确。

故选B。

3.(2021·湖南株洲)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答案】B【详解】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才会发生爆炸,不是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符合题意;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此时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这时应调大进风口,不符合题意;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二者均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1.燃烧的条件(控制变量法):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缺一不可
2.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烧杯中热水的作用:隔绝氧气,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探究燃烧的条件:酒精灯放置的位置:两者之间这样做的目的是:受热温度相同
4.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5.充分燃烧的条件: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6.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例如: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锅盖盖灭酒精灯着火湿抹布盖灭灭火原理都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森林着火前方树木砍掉(设置隔离带)关闭燃气灶阀门灭火原理都是清除可燃物
高层建筑物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用嘴吹灭蜡烛灭火原理都是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7.例如:人要实,火要虚,这里面的虚就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将煤球变为蜂窝煤这一变化目的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7.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属于可再生能源,为混合物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8.粉尘爆炸实验:鼓入大量空气的目的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罐,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8.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点燃CO2 + 2H2O
9.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点燃2CO2 + 3H2O。

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1页(共8页)
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
1.为落实“绿色冬奥”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
A .氢气
B .天然气
C .酒精
D .汽油
2.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 .H 2,O 2
B .CO 2,O 2
C .CH 4,空气
D .CO ,空气
3.下列不是由石油加工得到的产品的是( )
A .溶剂油
B .柴油
C .煤焦油
D .汽油
4.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面粉厂要禁止烟火,以防发生爆炸事故
B .空气使蜡烛剧烈燃烧导致爆炸
C .发生爆炸后容器内温度升高、氧气不充分蜡烛熄灭
D .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5.下列有关爆炸和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 .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 .不加塑料盖不会发生爆炸
D .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随身携带的物品是( )
A .浓硫酸
B .矿泉水
C .烟花爆竹
D .管制刀具。

【中考化学复习】考点梳理《1.第14讲 燃料及其利用》PPT课件

【中考化学复习】考点梳理《1.第14讲  燃料及其利用》PPT课件

促进农作物增产
煤、天然气燃烧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做饭、取暖
燃料电池
化学能转为 电能
汽车电机
火药爆炸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工程爆破
【易错提示】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 下还原氧化铜为放热反应。
第14讲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梳理
返回知识导图 返回栏目导航
考点5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表现形式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能量转化及利用

化石燃料
石油
对环境的影响 天然气
清洁能源 新能源的开
发和利用 新能源
氢气 乙醇
第14讲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梳理 考点梳理
返回知识导图 返回栏目导航
考点1 燃烧条件及探究
1.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① 氧气 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
烈的②___氧__化_____反应。 2.条件:a.物质必须是③ 可燃物 达到可燃物的⑤ 着火点 。
;b.可燃物与④
氧气 接触;c.温度
3.燃烧条件的探究(详见“实验12 燃烧条件的探究”)
第14讲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梳理
返回知识导图 返回栏目导航
考点2 灭火原理及方法 1.原理及方法
原理
实例
灭火方法
清除或隔离⑥_可__燃__物____ 森林着火 砍伐周边树木,形成隔离带
隔绝氧气或空气
降低温度至可燃 物的⑦__着__火__点___以下
(2)遇森林火灾应沿⑩__逆__风____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并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 (3)煤气、天然气泄漏时,需立即 _关___闭__阀__门___,并轻轻打开门窗通风,切不可开灯
检查。 (4)使用煤炉取暖时要注意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专题10 燃料及其利用-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1期)(解析版)

专题10 燃料及其利用-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1期)(解析版)

专题10 燃料及其利用1.(2022年江西省中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氢气B.煤炭C.汽油D.一氧化碳【答案】A【解析】A、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是最理想的能源,符合题意;B、煤中含硫元素,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C、汽油燃烧会产生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D、一氧化碳本身有毒,且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航天点亮梦想”。

搭载神舟飞船的火箭常用液氢作燃料,液氢的化学式是()A.H2B.CH4C.CO D.NH3【答案】A【解析】A、液氢是液态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单质,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因此其化学式为H2,符合题意;B、CH4是甲烷的化学式,不符合题意;C、CO是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不符合题意;D、NH3是氨气的化学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2年新疆中考)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A.煤B.风能C.石油D.天然气【答案】B【解析】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煤属于化石燃料,不符合题意;B、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风能不属于化石燃料,符合题意;C、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符合题意;D、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4.(2022年云南省中考)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A.森林起火一一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B.油锅起火一一用锅盖盖灭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一一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汽油着火一一用水浇灭【答案】D【解析】A、森林起火时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能够防止火势的蔓延,最终实现灭火,选项正确;B、油锅起火时,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锅盖盖灭,选项正确;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二氧化碳挥发,不会污毁图书等,选项正确;D、汽油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汽油着火用水浇,会导致汽油浮在水的上面继续燃烧,造成火势蔓延,选项错误,故选D。

【九年级】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燃料及其利用

【九年级】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燃料及其利用

【九年级】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燃料及其利用第一轮主题:燃料及其利用一、目标解读:1.了解可燃物的燃烧情况及灭火原理和方法2、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了解新燃料的使用和开发,以及能源和化学反应中的能源变化二、要点回顾:(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气体(2)氧气(或空气)(3)的温度达到燃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2)隔离氧气(或空气)(3)将温度降至燃点以下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充足的空气(2)燃料和空气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二)、燃料和能源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炭:“工业食品”(主要是碳);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和氢);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一种气体化石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低于空气,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俗称乙醇,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可燃性c2h5oh+3o2点燃2co2+3h2o工业酒精通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因此工业酒精不能用于制备葡萄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燃烧(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4.新能源:氢能、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初三化学专题汇编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一、选择题1.2019年3月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2019年3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截至27日10时,事故点下风向1公里出现苯超标现象,2公里和3.5公里处各项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标准限值。

下列有关苯(C6H6)的说法正确的是A.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B.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C.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1D.每个苯分子里含有3个氢分子和3个氧分子【答案】B【解析】【分析】C H,属于有机物。

苯的化学式为66【详解】⨯⨯=,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A、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故A不正确;C H,则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B、苯的化学式为66⨯⨯=,故C不正确;C、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D. 每个苯分子里含有6个氢原子和6个碳原子,故D不正确。

故选B。

2.一辆严重超载货车在急速下坡时轮胎发生燃烧,导致货车起火,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造成货车起火的直接原因是()A.货车轮胎与空气接触B.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C.货车在下坡车速较快D.制造轮胎的橡胶是可燃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及燃烧的条件可知,在急速下坡时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故答案选择B考点:燃烧条件3.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如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圆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属于Z范围的是()A.红磷B.干冰C.乙醇D.铁锈【答案】B【解析】【分析】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详解】A、由图可知,X为单质,Y为化合物,Z为氧化物。

A.红磷为单质,故A不正确;B、干冰为固体的二氧化碳,为氧化物,故B正确;C、乙醇化学式为C2H5OH,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C不正确;D、铁锈为混合物,故D不正确。

故选B。

4.下列知识的归纳中,有错误的一组是()A 影响环境的物质B化学之最①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CO②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SO2、NO2③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①最清洁的燃料﹣﹣氢气②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金刚石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C 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关系D现象的解释:①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②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相同③CO、CO2──每个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①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温度升高,原子变大②糖是甜的,醋是酸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③汽油洗油污:利用乳化作用A.A B.B C.C D.D【答案】D【解析】【分析】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详解】A、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CO,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2,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故A正确;B、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B正确;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故形态不同,硫原子和硫离子质子数相同,都属于硫元素,CO、CO2每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故C正确;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汽油洗油污是溶解,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但不是酸性气体,汽油洗油污是溶解,而洗洁精洗去油污是乳化作用。

5.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答案】B【解析】【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6.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A不正确;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C不正确;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7.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该转化系统中水可以循环使用C.光电转换器中电能转化为光能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吸热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利用水的分解反应和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来分析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A、该反应中存在水的电解以及氢气的燃烧,所以在循环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C、光电转换器中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反应生成水是放热反应,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利用信息来考查化学与能源问题,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利用所学课本知识并学以致用的特点。

8.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CO2中混有少量的 CO,可通过点燃混合气体的方法把 CO 转化为 CO2B.与金刚石、石墨一样,活性炭是碳的另一种单质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所以都有毒性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A、CO2中混有少量的 CO,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无法点燃,故A不正确;B、活性炭主要成分是碳,含有其它成分,是混合物,故B不正确;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二氧化碳是使动物不能呼吸,不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中毒,故C不正确;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故D正确。

故选D。

9.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答案】C【解析】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点睛: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10.对下图所示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B.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C.②③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打开止水夹,水倒流进广口瓶且约占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A正确;B.铁丝能在氧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产一种黑色固体,说明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故B正确;C.铜片上的红磷和氧气接触,不燃烧,水中白磷不和氧气接触,不燃烧,因此②③对比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 错误;D.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故选C。

11.“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A.甲醇(CH4O) B.乙醇(C2H6O)C.甲醛(CH2O) D.乙酸(C2H4O2)【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则生成的有机物中C、O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1的整数倍,H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2的整数倍,才能保证CO和H2合成有机物时没有元素浪费。

乙醇(C2H6O)中C、O不能满足同时是1的整数倍的要求。

选B。

12.以下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是()A.将一小块兵兵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答案】D【解析】【详解】A、将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错误;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蘸取酒精的能够燃烧,蘸水的因为不是可燃物,而不能燃烧,可以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选项错误;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属于灭火的方法,不是说燃烧的条件,选项错误;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证明燃烧需要氧气,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13.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答案】C【解析】【详解】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但是不能直接往楼下冲,看火势而定,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灭火和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