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44页)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城墙不是不高。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多:充足。 而:然后
委:抛弃。 去:离开。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 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因 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众人团结一致 啊。
A.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
4、下列句中的“以”字,不当“ 凭”、“靠”讲的一项是( C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5、对“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意思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 C )。
A.帮助的人少的最顶点,连亲戚都不挨边。 B.帮助的人少的最顶点,连亲戚都背叛他。 C.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背叛他。 D.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不挨边。
6、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C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寡__助__之__至_, 亲_戚__畔__之__ ,_多__助___之__至__,_
天__下__顺__之_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⒈、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⒉、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对“域”、“固”、“威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28
一词多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之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到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用
返回
29
古今异义
郭
古:外城 池
古:护城去河
今:姓氏
今:池塘
委
古:放域弃 古:界限、限是制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2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 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 “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3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 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 思想。
4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夫郭
粟寡戚
畔
封疆 jiāng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5
天时:天有利作时战的天气不时令 如地利:有地利作战的利地,理条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 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 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 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 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 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思想。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 《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 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 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 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第1句,开门见山 提出中心论点,接着2、3,4句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 和”的重要;后文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 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 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释义、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 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道理。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 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2
课前新知
作者、背景、解题
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 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词类活用
①域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疆域----限制。 ②固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结实,牢固----巩固。 ③威天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威信,威望----震慑,威慑。
06
写作特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 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 “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 的逻辑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 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 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 心" 上。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⑥ 亲戚畔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一词多义
墨三剑飘里雨之城( 助词,的 ) liyongqiang
李永夫强 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之
寡助之至( 动词,到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亲戚之所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比论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 天下顺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递
进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需要 人和
施行仁政才能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睿智雄辩的力量
• 逐层推理,论证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然后阐述治国需要 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施行“仁政” 治国。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出尔反尔 独善其身 解民倒悬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齐东野语 始作俑者
天时不如地利,对偶 地利不如人和。顶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排比
兵革非不坚利也,双重否定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品PPT课件

写作特色
(1)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思路从点到
面,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 奏感强。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 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写作特色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 构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说明防御者占有极 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不得不“委而 去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 和”。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等,句式整齐,音韵和 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施行“仁政”,取得人心。
合作探究
作者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得出了怎样 的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战 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合作探究
“得道”和“人和”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 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 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得道” 是“人和”的实质和前提。
合作探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 什么意思?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 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 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 能靠武力的强大。
合作探究
作者只从反面指出了“域民”、“固 国”、“威天下”不应当怎样,那么 作者认为应当怎样做呢?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 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 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 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 会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ppt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形容词,有利) (形容词,锋利,锐利)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城墙)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寡助之至
(动词,到)
① 三里之城 古义 今义,池塘
③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
今义,疆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判 断 句 “非……也”表示否定判断
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 提出论点,指明“人和”是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内城
外城
围 表修饰
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不译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代词代城池
表转折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主张,得人心者,人心归 顺,所向披靡(mǐ )
⑦ “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 对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比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论 子有不战,战必胜 证
矣。”
• 正反两方面对比 “得道”“失道” 对战争的决定意义
• 强调得人心者得天 下,失人心者不攻 自溃
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委:放弃 去:离开
非 不 多 也;委 而 去 之,是 地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足,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
利 不 如 人 和 也。
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敀:因此
以:凭借、依靠 封:限制 疆:疆域
故 曰,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者…也:判断句标志
得到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
不 如 地 利 也。
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兵:兵器 革:甲胄 坚:坚固 利:锋利 米粟:泛指粮草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也,兵 革 非 不 坚 利 也,米 粟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守 城 :
守方
城 高
米粟多
兵 革 利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本文论证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词多义
利
之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到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用
返回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固 返回
古今异义
返回
郭 委 池 古:外城 今:姓氏 域 古:放弃 今:委任 所以 去 古:护城河 今:池塘 是 古:界限、限制 今:地域 古:离开 今:到……去 古:这 今:判断动词
拓
• 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一个小小的渔村 •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发展成一个超 级的大城市呢?
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
测
• • • • • 1、解释词语 委而去之 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 兵革非不坚利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3 、作者以战争为例得出的结论是 ( ) • 4、写出与“和”有关的成语
拓 孟 子 语 录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寡 助 之 至, 亲 戚 畔 之; 多 助
以:凭借 之。以 天
之:无实义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人 畔:同叛,背叛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
之 至, 天 下 顺
下 之
凭着天下人都归 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所 顺, 攻 亲 戚 之 所 畔, 故 君
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孟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3、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知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 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画像
固:巩固 国:国防 威:威慑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威 天 下
道:好的政治、仁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
不 以 兵 革 之 利。得 道 者 多 助,
寡:少
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失 道 者 寡 助。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知
《孟子》是孟子及其 弟子万章等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 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 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 争。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合成“四书”。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读
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齐读课文
读
• 读音举例 • 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 顺之。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包围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
而:表转折 夫:语首助词,无实义 胜。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
是:这
天 时 者 矣;然 而 不 胜 者,是 天 时
夫 fú 郭 粟
sù
guō
寡
guă pàn
戚 qī 畔
译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重点字词解释, 自主翻译课文。
实词含义
天时 :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 : 地理优势
固国 : 巩固国防
威: 至: 道: 寡: 震慑 极点 施行仁政 少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郭 : 环 : 外城 包围
池:
坚利: 米粟: 委 : 去 : 域: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 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 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 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 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 (“得道”),这样才能“多 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君子:行仁政的君主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所以, 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析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 首要条件)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攻 城 :
环
之
攻
护城河
坚固锐利 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限制
亲戚 : 泛指内外亲属
兵革: 武器装备 畔 : 同“叛”, 背叛 顺: 归顺
虚词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第二个“而”表 示 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2、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这样,可是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代词,他 动词,到 介词,解释为“凭、靠”
• 春和景明 和盘托出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 和颜悦色 随声附和 心平气和 和衷共济 和蔼近人 和蔼可亲 和风细雨
拓
孟子的思想主张:
A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B仁政(关注民生 施恩于民 赢得民心 得天下 仁者无敌) C道德伦理(道德规范:仁 义 礼 智) (人伦关系: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古:用来、借此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亲戚 古: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拓
拓展延伸
•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 吗? •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 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 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 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 伤亡过半。
3、然而 不胜者
4、三里之城 5、亲戚畔之 6、寡助之至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一词 多义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亲戚畔之 2
之
寡助之至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独立性,无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4 5 何陋之有 6 久之,目似瞑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语气助词,无义
委:放弃 去:离开
非 不 多 也;委 而 去 之,是 地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足,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
利 不 如 人 和 也。
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敀:因此
以:凭借、依靠 封:限制 疆:疆域
故 曰,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者…也:判断句标志
得到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
不 如 地 利 也。
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兵:兵器 革:甲胄 坚:坚固 利:锋利 米粟:泛指粮草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也,兵 革 非 不 坚 利 也,米 粟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守 城 :
守方
城 高
米粟多
兵 革 利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本文论证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词多义
利
之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到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用
返回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固 返回
古今异义
返回
郭 委 池 古:外城 今:姓氏 域 古:放弃 今:委任 所以 去 古:护城河 今:池塘 是 古:界限、限制 今:地域 古:离开 今:到……去 古:这 今:判断动词
拓
• 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一个小小的渔村 •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发展成一个超 级的大城市呢?
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
测
• • • • • 1、解释词语 委而去之 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 兵革非不坚利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3 、作者以战争为例得出的结论是 ( ) • 4、写出与“和”有关的成语
拓 孟 子 语 录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寡 助 之 至, 亲 戚 畔 之; 多 助
以:凭借 之。以 天
之:无实义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人 畔:同叛,背叛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
之 至, 天 下 顺
下 之
凭着天下人都归 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所 顺, 攻 亲 戚 之 所 畔, 故 君
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孟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3、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知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 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画像
固:巩固 国:国防 威:威慑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威 天 下
道:好的政治、仁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
不 以 兵 革 之 利。得 道 者 多 助,
寡:少
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失 道 者 寡 助。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知
《孟子》是孟子及其 弟子万章等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 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 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 争。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合成“四书”。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读
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齐读课文
读
• 读音举例 • 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 顺之。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包围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
而:表转折 夫:语首助词,无实义 胜。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
是:这
天 时 者 矣;然 而 不 胜 者,是 天 时
夫 fú 郭 粟
sù
guō
寡
guă pàn
戚 qī 畔
译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重点字词解释, 自主翻译课文。
实词含义
天时 :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 : 地理优势
固国 : 巩固国防
威: 至: 道: 寡: 震慑 极点 施行仁政 少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郭 : 环 : 外城 包围
池:
坚利: 米粟: 委 : 去 : 域: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 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 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 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 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 (“得道”),这样才能“多 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君子:行仁政的君主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所以, 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析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 首要条件)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攻 城 :
环
之
攻
护城河
坚固锐利 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限制
亲戚 : 泛指内外亲属
兵革: 武器装备 畔 : 同“叛”, 背叛 顺: 归顺
虚词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第二个“而”表 示 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2、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这样,可是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代词,他 动词,到 介词,解释为“凭、靠”
• 春和景明 和盘托出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 和颜悦色 随声附和 心平气和 和衷共济 和蔼近人 和蔼可亲 和风细雨
拓
孟子的思想主张:
A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B仁政(关注民生 施恩于民 赢得民心 得天下 仁者无敌) C道德伦理(道德规范:仁 义 礼 智) (人伦关系: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古:用来、借此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亲戚 古: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拓
拓展延伸
•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 吗? •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 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 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 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 伤亡过半。
3、然而 不胜者
4、三里之城 5、亲戚畔之 6、寡助之至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一词 多义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亲戚畔之 2
之
寡助之至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独立性,无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4 5 何陋之有 6 久之,目似瞑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语气助词,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