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 容具体分析。
举例 论证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 的重要性。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
对比 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 论证 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外城 围
句首语气词
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到,获得
这样却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 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 时比不上地利啊。
示例: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 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 注定是要失败的。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 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 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 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 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 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 “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 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得道多助, 论证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2、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①运用排比修辞,双重否定的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 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 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 ③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 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弃城而逃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方圆三里的内城 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外城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 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三里之城
内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包围

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有提示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故事:
孟子语录: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排比,如: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优秀课件(共33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优秀课件(共33张PPT)
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 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 何治国平天下。
拓展研究
•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 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 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 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 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启示
• 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 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 与国际事务。
•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 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 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 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夫郭 粟 寡 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 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道理。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 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2
课前新知
作者、背景、解题
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 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词类活用
①域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疆域----限制。 ②固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结实,牢固----巩固。 ③威天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威信,威望----震慑,威慑。
06
写作特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 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 “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 的逻辑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 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 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 心" 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ppt课件

得道多助→顺 顺攻畔 施行仁政 失道寡助→畔 战必胜 才能人和
21
本文论证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 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 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 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 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 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国家才能治理好。
23
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威天下
20
论点 是什么
论证 为什么
结论 怎么样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事实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 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
域民……
道理 论证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 要人和
44
45
8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9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⑥ 亲戚畔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一词多义
墨三剑飘里雨之城( 助词,的 ) liyongqiang
李永夫强 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动词,到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亲戚之所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比论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 天下顺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进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需要 人和
施行仁政才能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睿智雄辩的力量
• 逐层推理,论证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然后阐述治国需要 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施行“仁政” 治国。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出尔反尔 独善其身 解民倒悬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齐东野语 始作俑者
天时不如地利,对偶 地利不如人和。顶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排比
兵革非不坚利也,双重否定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 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 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 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 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 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 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 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 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 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 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 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 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 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多,但 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域: 限制。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 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震摄。 • 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所以说,限定人民定居 在一个地方,不靠边境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 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 下,不靠武力强大。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 进行论证的?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 特色?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 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 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 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 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 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 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 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 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 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 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 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 “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 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 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 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 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 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去,古义:,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 • • •
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 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 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 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 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 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 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 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 密。 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 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 点。
1.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 洋溢,逻辑严密;尤 长于譬喻,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 复杂的道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