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第一讲诗经楚辞共128页文档
诗经楚辞汉乐府选详解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之间,共有305篇,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地的诗歌集,共有13篇,内容涵盖了古代楚地的音乐、战争、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楚辞诗歌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诗歌技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汉朝的诗歌集,共有320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汉乐府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涵盖了古代汉朝的音乐、战争、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高超的诗歌技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史》2诗歌第一讲诗经与楚辞精品PPT课件

氓(卫风)
•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 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 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 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诗经之赋、比、兴
• 赋:铺陈其事。如《七月》 •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卫风·硕人》 • 兴:触物兴词。如《周南·桃夭》 • 关于赋比兴之争论: • 用自然现象起兴,引出生活及感情变化,
兼以隐喻,更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 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央。
氓(卫风)
• 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 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 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滋涟 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 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氓(卫风)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址。
• 雨巷
•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 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典之诗经与楚辞

《诗经》的成书缘由具有政治色彩
《诗经》分为风诗、雅诗、 颂诗三大部分:
1.风诗。又称“国风”,即民间歌谣。 共160篇。按其产生的地域,又分为周 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 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部分, 称为“十五国风”。
2.雅诗。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 3.颂诗。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呈现。
它源远流长,涵蕴丰厚,充溢着浓烈的民族美 学气息,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文 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诗 经》与《楚辞》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 大而深刻的影响,雄踞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上座, 堪称双璧。欲明了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 髓,不可不解读《诗经》与《楚辞》。
(三)歌咏恋爱与婚姻 生活类
2.《蒹葭》(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
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
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 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沚。
诗经与楚辞的 元典意义
一、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 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 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其产 生地主要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 及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 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 肃及湖北北部。《诗经》是能够唱 颂的歌词的集成。
9.《桃夭》(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 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10.《氓》(卫风):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1)《诗经》与楚辞

其他诗篇
第一类是怀人、念旧、表达人伦情感之诗; 第二类是民俗风情诗。
第九章 《诗经》的文化精神
关于《诗经》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从 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根植于农业生产的 乡土 情蕴;二是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 国情感;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四是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根植于农业生产的乡土 情蕴
政治颂美诗
政治颂美诗的主要内容,是对整个贵族阶级及 其政治代表人物的赞美。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其一是赞扬贵族阶级的美德与容仪;其二 是赞美贵族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的政绩。 《诗经》政治颂美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颂扬周 代贵族人物的道德与容仪之美;另一个突出特 点是描写君子的外在仪容之美。 总之,既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 外在仪表,内德外容的统一,是《诗经》政治 颂美诗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大雅· 烝民》。赞 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赫赫政绩,同时成功地 塑造了一个德性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形象。
婚嫁诗
《诗经》中的婚嫁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 是对婚姻仪式和结婚情景的描写,对结婚者的祝 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在婚嫁中的欢乐、幸福、失 望以至怨恨等各种感情。如《卫风·硕人》、《周 南·桃夭》、《邶风·燕燕》 婚嫁诗在《诗经》中占有较多数量,这在中国诗 歌史上也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它一方面表 明周代社会对于家庭婚姻的特别关注,另一方面 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那一时期的社会婚姻习 俗以及文化心理。
农业祭祀诗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述春夏祈谷、秋冬 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小雅》中的《楚茨》、 《信南山》和《周颂》中的五篇农事诗便属于农 业祭祀诗。 农业祭祀诗的价值:一、它们记录了周人为祈求 丰收而进行的宗教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风俗礼制。 二、农业祭祀诗并不是抽象地抒发“祈谷报赛” 的心情,而是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 规模以及丰收的景象。三、象征性地躬耕籍田等 活动,在今天看来也许会觉得这是带有一定欺骗 性质的消极活动,其实在这消极之中却蕴含着许 多积极的因素。
诗经ppt优秀课件

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先河,为 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对 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赋、比、兴等手法被广泛
运用。
诗经中的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方 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爱情、离别、战争等 主题在后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
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 诗歌作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
诗经简介
01 简述《诗经》的成书过程和流传情况,介绍其内 容和形式特点。
02 分析《诗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阐述其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2 介绍《诗经》的现代研究价值和意义,为后续的 讲解做铺垫。
02
诗经内容概览
风
总结词
反映民间生活的诗歌
详细描述
风是《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周代各地的民间生活和情感,包括爱情、婚姻、 战争、劳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诗歌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建议二
加强比较研究。将《诗经》与 其他文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 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拓展 我们的学术视野。
03
建议三
04
关注跨学科研究。《诗经》涉及 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 个领域,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应该 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角 度、多层面探究《诗经》的丰富 内涵。
诗经中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自然的美和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现代社会的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诗经中的诗歌作品强调了人与人之间 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建设具有一定的 启示作用。
05
诗经名篇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国学经典《诗经》PPT课件

其他艺术修辞手法 夸张 对比 映衬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三、《诗经》的艺术创作和周文化精神
1
添加标题
《诗经》中的物象抽取和周文化精神
2
添加标题
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与作品的内在结构
四、《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名词动词的丰富多彩与具象化特征 重章复唱的章法形式与中心词语的多种形式锤炼
二、语言形式
《诗 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编订
编订的方法 献诗说 删诗说 采诗说
2、编订的目的
01
宗教祭祀
02
政治外交
03
道德伦理
04
教育文化
05
娱乐宴飨
《诗经》的体例 风:十五国风,160篇 二南:周南、召南,25篇 十三国风: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35篇 “风土之音曰风”(郑樵《通志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毛诗序》)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
(2)叠句
1
2
3
4
5
A、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
B、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形容词摹声摹形 (1)叠字(重言)
01
颂:三颂,40篇 其中周颂31篇 鲁颂4篇 商颂5篇 “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
【国学经典之诗经楚辞】手抄报内容

国学经典之诗经楚辞目录1. 诗经的概述2. 诗经的特点和价值3. 楚辞的概述4. 楚辞的特点和价值5. 诗经楚辞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6. 对诗经楚辞的传承与发展1. 诗经的概述诗经,又称《诗》、《国风》、《三百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古代各国诗歌的总集,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风俗习惯、政治民生等方面的情况。
诗经包括《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商颂》、《卫颂》等部分,内容丰富多样,风格各异,体裁丰富多样,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
2. 诗经的特点和价值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以民歌为主要素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诗经的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意境深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
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以其真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楷模和典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在于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的珍贵信息,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楚辞的概述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的一些地方诗歌和赋体作品。
楚辞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战争、爱情、生活等方面,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包括直接抒情、婉转抒情、抒发情感等形式。
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4. 楚辞的特点和价值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以其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思想感染着读者。
《离骚》具有独特的抒情境界和抒发自我思想的内在张力,《九歌》以其美妙的音乐魅力和绚丽的意象形象,展现了楚地文化的独特风貌。
楚辞的价值在于它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信息,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1章 《诗经》与《楚辞》

⑷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 传》),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⑸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是比喻和比拟, 也就是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点来打比方, 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 ⑹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 先描绘某种事物的形象,用以引起所要咏唱的内 容。 风、雅、颂是诗体,赋、比、兴是诗法(表 现方法)。
二、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 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 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 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 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 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 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 的教育。此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和小人的诋毁,屈原又 两次遭到放逐。在国家无望的情况下,最后自沉于汩 罗江。
《蒹葭》的写作特征:
1、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蒹葭苍苍(凄凄、 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河边美景,烘 托气氛,蕴含诗人凄婉的感情。 2、比兴手法的运用:以“蒹葭苍苍(凄凄、采 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起兴。 3、全诗以四言句式为主,首句入韵的偶句韵, 重章叠唱,一唱三叹;使诗不仅具有形式美、音乐 美,同时重章叠唱中景物有变化,感情有发展,主 题不断深化。 4、象征性的诗歌意境:通过事实的虚化、意象 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建构了象征性的诗歌意 境。
楚辞》 一、《楚辞》相关常识 二、 屈原的生平 九歌》 三、《九歌》的渊源 四、诗歌解析 五、艺术特色 六、心理描写 七、浪漫主义特色 八、思考题
一、《楚辞》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