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格斗基本总论
本能格斗特质训练

特质训练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多余地在《制胜条件》节后有来了个《特质训练》,而且两者很有重复。
我想说的是你肯定没有仔细看这两节。
首先,两者的名字都不一样,一为《制胜条件》,一为《特质训练》。
在名字上你就应该看出二者的不同。
《制胜条件》我强调的是客观的对胜负有影响的条件,而在《特质训练》中我强调的是主观的个人应该注意的因素。
只要你稍有文化水品就应该知道客观条件与个人特质区别。
尽管这两节有重复的地方,但我的目的是它们能够互补,如此而已。
李小龙曾多次批评传统武术与国外武术存在的两大弊端:传统武术的门派观念和形式化束缚了学习者的自我本性,导致他们只能在形面上的自然观察进行技术上的模仿。
李小龙说,拳手最容易忽视的东西就是素质的训练。
格斗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比拼,它在内在表现的是素质的能力。
格斗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格斗需要的是全部的身体条件。
所有的人在应该在事先训练好身体,尽管它是艰苦的,但它却是与成功性成正比的。
在如今,身体素质往往被看作是衡量人体训练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它是提高人体运动水平的基石。
但格斗是内外的共同表现,或许可以认为是内在借助外在予以表现,外在帮助内在达到其要求。
本节内容包括:五大特质训练原则和特质训练内容(15个)两部分。
我在此将简单论述部分以帮助你认识特质的作用和如何训练相关内容。
特质训练原则自觉积极训练原则李小龙生前要求截拳道学习者首先应该明确这一条原则。
此原则对明确训练目的、端正训练态度、自学苦练、顽强学习、积极思维、开动脑筋、规范自觉等都有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兴趣不高,仅是将训练当作一项体力活动、敷衍了事,那是不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的。
你要认识到,训练的最高检验方式是实际,其它的都只能算是辅助。
你要在练习中实战,在实战中更加实战。
二者不可分割。
还有,训练不是充当被打磨的原料,你的知觉告诉你你不是在简单的增减某些东西。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考性才能使你高质高效地完成训练任务。
训练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变实际,是在提升你在各种环境、时间、空间及条件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技术的自我控制能力。
本能格斗制胜条件

制胜条件除了你所具备的物质条件,胜利或结果还取决于你需要参修的意识条件。
你不愿被称为“武夫”,就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位臵和能力,让自己的脑子帮助自己以提升。
就如再怎么变,身体条件还只是存在于自己的身体中一样,它不可能帮你战胜所有。
对峙是两个人的事,一相情愿勿如自己坐在家中去异想天开。
我将其比喻为你和对手各拿着自己的物资上战场,尽管水平可能不相等,但你可以通过调整战术而取得胜利。
这其中的物资即是身体条件,战术即是下文所说的制胜条件。
一旦进入对峙,心理就会受到影响。
无论是看到的表象或是早已熟悉的信息。
你的身体条件绝不会变化,变化和消耗的只是身体能量和心理能力。
你可以在过程中逐渐熟悉对手的所有,但那只能包括物质的所有和部分的意识。
除非对手不变化意识。
聪明的人总是能够将自己的物质条件隐藏得很好,并随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意识。
这样才是一场艰苦和利于相互进步的对峙。
在此我将简单论述部分主要影响对峙制胜条件。
对峙环境的变化要求你能抓住其规律但不要死板。
我只是希望人们对以下内容有所重视。
其它参见“我的部分理论”、“动作细节与部分格斗规律”两篇内容的讲解和自己思考。
技术作为所有的基础,技术的具备是真正进攻和防守有效法则。
实际的才是真正的。
不要崇拜于格斗种类,实际的应用决定你的需求。
决定胜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动作的不针对性,这几乎存在于所有武术种类。
但我又不是说这一武术种类有缺点,而是说使用的人因在该时刻或瞬间未能采取合适和正当的应对措施而导致失败。
而这时决定个人的,又是能力、思维、瞬间反应等条件。
中国武术的种类绝对是最多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现在的状况。
门户封闭将之禁锢,缺少实战使之落后,无人追趋使之冷落……其本来都是好的,但被逐渐放大的却是短处。
无论是趋于实战或是养生,在我的角度都追求实际。
我尊重养生的价值,我更专著实际的应用。
二者的不同目的决定我们不能将它们相提并论。
为什么截拳道被称为最强、最科学技击术?还不是其总结了所有最利于实际和最科学的打击技巧?既然专著于打击就要让自己的能力朝着这一方向前进,你的学习会提升你的能力,但不要陷入黩武的歧途。
本能格斗基础动作

寸拳
远、抬力
剁手压锤
软部位
借身体下沉之势以外掌根向前搓砸软部位,力勿垂直下砸
带肘上冲拳
中、上段
路线正上/前,以力带肩,拳略内靠,重心随肩走,辅身
带肘横摆拳
扭半身,重心随肩走,上身倾斜角度不超过30°,辅身
带肘斜冲拳
扭半身,重心随肩走,上仰和内靠角度均不超过30°,辅身
距离打正拳
中、上段
重心中放,拳内靠小于30°,重心扭半身,略上挑
低扫
破坏平衡
注意实际中的攻击点、伸腿方向、扫力方向
高段踢
高段
普通打击
小侧身摆踢
中、下段
攻击高度不超过胸部,只扭上半身,足背以摆力进行攻击
感觉如同原地站立以斧横斫木桩
大扭身中段踢
中段
扭身幅度与威力成正比,攻击点不高于对手胸部
大幅后旋摆踢
绕过踢技攻击
以俯身带摆腿动作,向异侧转身后腿踢出,注意重心调整
反身低踢
摆勾踢
头、颈部
JKD式专门针对头、颈部的摆勾式打击,方式分勾和摆两种
鞭踢
头
打击方式顾名思义,分原地鞭、跳鞭,弧线进攻
拐踢
下段
即对腿部相关肌肉实施快速、强烈弹踢
侧勾弹踢
中、上段
注意攻击点、路线、使用情况
踏刺踢
封身、打击
以踵(挑刺)或前脚掌(踏刺)主动的控制距离,变化为裙里腿或其它且击中要害时威力较大
低跺铲
截腿截臀根,发力截跺刺
舍身
被动防护
常用含胸、侧身扛、侧肩挡、主动后倒等可搭配式使用
基础进攻动作
动作名称
目标/作用
基本说明
大后手直拳
中、上段
撤肩→上步→辅身→冲拳,破绽大
拳术的核心——“本能”反应

拳术的核心——“本能”反应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大脑支配,武术搏击运动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生理学上的本能反应指的是食物反应、防御反应和性反应,生理学语言称之为非条件反射。
比如:婴儿饿了会吃奶,火烧着手了会迅速缩回,受到性刺激会产生性欲望等,这些都是人的本能反应,是人天生就有的本能,也是人人共有的,这些本能是由大脑皮层下部控制的。
在人体最原始的这三种本能当中,与武术搏击有关的是防御反应。
举个例子吧。
我们大部分人儿时的打架行为就是防御本能的具体表现,不用再多说了吧?这种最原始的本能,虽然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反应出来,但是数量有限,其适应性更有限(人体还有一些几乎与搏击无关的防御反应,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而搏击运动是相当复杂、多变的,包含着战术、攻击、防守、力量、速度等诸多技术因素,适应性有限的防御反应是不能适应这种专业的极具对抗性的运功的。
比方说:一个毫无搏击经验的人在受到拳脚打击时会自发的不用思考的反应出双手护头或抡拳拼命等相应的本能防御来;如果把这个毫无搏击经验的人放到拳台上和职业拳手对抗,那么他的下场是很悲惨的———因为他的大脑中没有形成完备的搏击程序和精确的条件反射!对于职业拳手的攻击他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反映不出有效的防守和反击来。
武术搏击中的“本能反应”是什么呢?是指在搏击运动中,不需要经过思考而对各种攻击做出相应的防守反击的格斗行为。
这是后天习得的,是人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和其他大脑神经功能综合工作的结果。
达到这种能力的搏击高手攻之有法、防之有术。
我们可以从国内外武术搏击界能够找的到任何一位高手大师们的身上取得证明。
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在拳击界,拳王们能够在巧妙的躲过对手完美、潇洒的组合拳法的同时给与有效而沉痛的打击;在搏击界,冠军们能够在迅速的化解对手快速、凶猛的连环攻击的同时还以绝佳而致命的反击等等。
我们还可以在神乎其神的传说中猜想武术大师们在交手的瞬间将对手击败的神功绝技……我们在赞叹他们高超技艺的同时不难发现,这些众多高手大师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与人对抗时都能够在使自己不挨打或少挨打的情况下迅速击倒对手!这样的搏击水平正是“本能反应”或者接近“本能反应”的最有力的说明。
本能格斗

质疑“本能格斗”的定义2009-03-28 23:46质疑“本能格斗”的定义本能格斗的提法很好,可以说最直接地触及格斗的本质。
一个脆弱的书生,受到了侮辱,受到了侮辱,他的拳头也会马上攥紧,并且会寻找角度挥出去,以保自己的尊严,这就是一种本能格斗力的体现。
只是他不知如何以最佳的角度最有效的打出。
脆弱的书生虽然有格斗的最微薄的本能,但是他无疑仍旧没有格斗力,还是受人欺负,并且也很可能不去学格斗术,最多不过是写文章咒骂。
可见,他根本就没有形成格斗意识,因此他的本能格斗力极难给掘发出来,就像星火一样很快消失了。
由此可见,本能格斗力的核心是什么?是格斗意识的培养。
假如这个脆弱的书生的气质是反抗型的,并且渐渐形成了格斗意识,那么他极其有可能自己会琢磨出一些本能格斗的技巧来,或者去找武术家学习克敌之术。
于是他由这点格斗意识牵引,就渐渐地触及到了本能格斗的核心。
而李铁志同志的描述过于含糊,过于笼统,尤其是忽视了本能格斗意识训练这个核心内容,无疑其训练体系就失去了核心要素,希望能加以深入改进。
“李铁志先生曾如此阐述:本能格斗,专门研究格斗,没有门派之类的事情,如果你想而且对于本能的意思,李铁志先生的思想和视野也并不局限于辞书上的字面意思,而是作了更符合实际的阐释:本能是什么呢?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可以举例来说:狗的格斗本能是用爪子或者牙齿,但你让狗学会用拳头或者用膝盖,就不是它的本能了,人也一样,如果人长了像大象一样的长鼻子,人也会像大象一样去用它抽人。
本能是可以用来格斗的,但一只小蚊子的本能能作什么呢?格斗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本能,符合人的本能的动作才可能运用的最有效,一是要从自己的方面来讲,用符合人的本能的动作;二是要从对手的方面来看,用符合人的本能的攻击角度、部位。
除此之外,李铁志先生还非常注重对格斗的实战性和格斗训练的研究,他特意强调:本能格斗——不学就会,但必须要对自己的本能进行训练,如果一只猎狗从来不进行捕猎的训练也是不会捕猎的,虽然捕猎是猎狗的本能。
本能格斗简单器械对峙

器械对峙现在没有本事的、喜欢用器械的人越来越多,但究其总总无外乎匕首、木棒、砍刀、板砖、长棍五种。
为增加我本能格斗内容,现在此对其进行详细介绍与讲解。
既方便人们对其认识、增加我的内容,又为人们提高安全保护措施。
面对武器考验的就是心理和技术,当你具备这两者时你就是无畏的。
但我在此不是想鼓吹打架的重要性,而是告诉你一些基础以帮助你,当能力不具备时,你首先要考虑的还是逃跑。
武以健身防身,打架以败坏风气,你起码要做的,就是保全自己。
1.常用器械表2.介绍说明短刀/匕首这种好似只是将手锋利了的武器能像人的手一般随心使用,与之匹配格斗的条件惟有敏捷与准确。
它的任意角度进攻和可反挑及刺将手本来的打击半径和威力提升很多。
它的轻、快、隐蔽使之成功率又上升很多。
使用方便是它的最大特点。
小体积使得略为后退就可不受伤害或仅需控制住对手手部及其以下部位即可造成反制的效果。
但它的速度又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点。
如何能够避开它的杀伤范围是最主要问题。
它强大的杀伤力和以人心理上的震撼突显了与之格斗条件的重要性。
它的刺和扎路线短、力量大、速度快、杀伤力首屈一指;它的割范围大、虽杀伤力不大但易造成伤口;它的挑角度刁、力量大等。
近身使用武器。
对于很多人来说匕首尽管实用,但无知使之只能在步法的不配合下莽撞割、刺,你要做的只是闪开其动作以利用其空当实施反击。
尽管匕首对所有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但很多人的心理使之只愿意直刺或横割,对付直刺之须针对其腕实施反击,对付其横割只须闪避以寻找时机即可。
当然自己手里也有武器最好,但无论如何,保证自己的最后胜利才是你所追求的(无论是要求上的逃跑或反击)。
你的冷静和自己动作的准确度和速度是保证你达到自己目的的基础。
在最低的程度上(被迫出手时)你要有敢于出手的勇敢心理,为了胜利,自己受点伤不算什么。
这才是你应该做的。
木棒包括铁棒、木棒、棒球棒、桌子腿等,作为以力量驾驶的钝武器,它具有杀伤力大、可随意进攻的特点。
本能格斗重心论

重心重心包含于所有动作之中,习惯的下意识的影响潜移默化。
重心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正确的意识而非对动作的掌握。
动作是建立在重心允许的条件之上的。
力量与重量之移动存在于所有肢体和动作之中,因此存在你的主观的力的改变。
虽然规范动作的技术要求是固定的,但每个人释放自己力量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
但所有人的重心移动都将遵循我的木桶原理。
重心本来就存在,掌握程度却很大程度取决于后天。
简单的、习惯的动作不需要刻意的重心控制,只有刻意的、复杂的动作才需要你去认真运用。
所有的动作动都伴随着重心的变化:小动作时重心在体内移动;大动作时重心随肢体运动而转移。
一旦你的身体过于僵硬,你的重心就会难以转换。
如果你的身体缺乏协调性,你的重心就会难以调整。
这就是重心的作用。
它如运水之管,如输电之线,如机之灵轴,如户之枢运。
你又不要将重心想得太简单,那是你的动作太简单。
不要将重心简单理解为力的发出点,它实际上是整个身体的协调点。
不要将重心理解为所谓的协调性,它实际上是你与对方都在寻找的平衡点。
重心是活的,它百变百动,它需要你积极调整自己以配合你的动作——动作的发出、转换、力的路线与距离、连续动作的联结……重心在身体中的移动要如水杯中的水,高度、摆动程度和位臵可以随意调整——既可晃又可偏;重心在肢体中的移动要如线路中的电流,线路(动作)一旦确定,电流(重心)就要到达指定的位臵。
这样,力的长短与动作幅度的大小就会随心所欲。
这两者都能做到时重心就可以随意转换。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动作要经过多次练习才能正常发挥一样。
1. 木桶原理木桶原理是我自创的一种重心变换的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调换重心。
重心变换基本方向为上、下、左、右、前、后六种,这也是基本动作发出的六个方向。
动作越小,转换内容越简单;动作越大,转换内容越复杂。
但无论任何,所有复杂的动作都是由最简单的动作连接起来的,因此只要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就能完成较高程度的动作。
这是需要你通过练习才能完成的。
本能格斗身体打击部位简述

身体打击部位本篇主要讲述人体重要打击和掐拿部位。
对主要部位进行打击是我的一贯主张。
作为能缩短实力差距和可以使进攻事半功倍的手段之一,人体特点的客观条件为之创造了条件,格斗的允许使之成为一项必修之技法,实际的要求使之有存在的价值。
因此它有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意义。
不要怀疑如此是否合理,你的合理使用就是最好的回答。
因此,如果你对其不了解就不要随便使用,否则后果自负。
因为你的合理使用也是建立在你的了解之上的。
身体打击部位其实就是人体上神经脆弱、无有效保护和会对人体重要器官产生严重影响的位臵。
除去骨骼、关节的自然保护,人体上存在很多无保护的位臵。
现在人的身体条件使之很少具备防护的能力和条件,你这时的埃及甚至可以产生震慑的作用。
本篇主要选取其中主要的位臵以讲解,分别论述其位臵、打击方法、产生效果和影响因素。
打击部位原理选取人身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进行打击就是因为这些部位居于身体的主要或重要地位,针对这些部位予以打击会产生其他部位难以在相同条件下造成的相同效果。
为了胜利,人当然不会放掉这些部位,因此才产生对这些部位予以研究和思考的知识。
人体的构成更是帮助人们对这些部位的认识,有主必有次,打主胜于打次,兵贵神速使之成为人们打击的目标。
对这些部位进行打击是我提倡甚至是要求的,因为这是你区别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一般部位的打击是基础的,是对手予以你的,是检验你威力的方式,但打击要害才是检验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是关节、肌肉、穴位或是其他要害,能应用就不要再打击一般部位,在选取打击方式的同时,就要选取能创造最大效果的那一个。
但要注意我不是要求你一味去创造这些在有时根本不可能的条件,实际永远都是我要求的基础。
常用打击位臵头颈上身躯干上肢腰腹下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总论
如果你将学武的目的归为黩武或炫耀或逞能,你的脚步就只会停留在与你思想同一水平的界面上。
其中的理由或借口只能更将你能力的短缺摆在一个连自己都不能改变和固定的位置上。
思想无限大,但拓展的方向也无限。
正确的方向会引你前进,错误的方向会使你后退。
因为,在相对的能力中,不存在原地不动,只有相较的高低。
这样,当你首先确定好自己的思想方向时,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一个人不可能将所有的功夫都学会,但他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以辅助自己、提高自己。
我认为,武术自始至终存在的目的都是——适应。
千年历史,适者生存,作为不变法则,这其中被淘汰或残活着的又有多少?各个门派都存在高手,但其中有多少是用近半生才换来“高手”这个名号?成为高手速度的快慢既取决于其武术本身,也取决于个人资质和实际的要求。
中国武术讲究“老成”,这是传统思想观念造成的结果。
纵然,此时成为了高手并已接近“无敌”,但这与现代实际格斗要求却越来越远。
的确,武术的目的不是格斗,没有人会去挑战一个中国功夫的高手,但现在的实际却要求你将武术转化为实际格斗以生存自己。
这就是我所谓的“适应”中的一部分,这也是现在武术成为热潮的原因之一。
我整理这篇笔记的目的就是希望整理出一篇完全用于实际格斗的技术。
凭着我愚笨的头脑借鉴了部分其它运动及中国武术等的内容作为基本,从中吸取精华通过实际检验整理本篇内容。
为了适应,我将不断拓展这其中内容。
浅谈进攻。
进攻和防守因唯一的目的决定其作用,没有任何其它动作存在于这两种范围之外。
赤手搏斗决定其只能在近身中决定胜负,因此距离不是影响进攻与防守的借口。
意识决定你的举措,你的目的使之没有正误之分。
我不是主动进攻类型的人,因此我将我的功夫命名为本能格斗。
但进攻作为唯一的胜利手段又是绝对不能否认的。
我功夫的成分包括很多,既有注重进攻的,也有主张防守反击的。
但无论第一反应如何,或是暂时的一味防守,也是为了创造进攻的胜利。
没有进攻就没有结果。
你的结果要有效果——你的进攻要具有威力。
我的功夫理论是建立在具有打击性的身体条件之上的,棉花一样的拳头即使是在最完美的情况下击中对手也是徒劳的。
我藐称只能做出动作的“练家子”的没有威力的动作为“垃圾的花架子”。
但我又说威力不等于蛮力。
寓于技术的动作的威力是无比的,带着威力的进攻的强度是无比的。
进攻动作虽然是可以学全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领悟透了进攻的本质,无论是进攻或是防守,你都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局面。
这一点却又是说着轻松做着难的。
关于防守。
就像最理想进攻的追求是使对手不能防御一样,最理想防守是让对手的所有进攻都失去效果,无论闪避、格挡、化解、偏移……让对手失去目的的效果,让对手为你消耗体力。
但往往不扎实的功底和无目的的意识却使我们忽略了守和闪的本来目的——创造进攻。
闪避基本谁都会,错误或不存在意识的防守和闪避却是产生意识差别的原因之一。
目的、意识、本能、反应等等首先就确定了双方心理上的差距。
端正面对一切的态度。
理想毕竟是理想,对实现的追求只能被变换为选择最佳和最接近理想的方式去进攻和防守。
进攻的不同又产生了不同的防守,它们不同的形式和作用甚至可以使防守的方式左右胜负。
不同的针对性使攻守间无定律而言,这就是武术间的“相生相克”。
但这种“相生相克”只取决于人的因素。
只防守不进攻最费神。
因为它要求较好的反应和速度,对于时刻紧绷的神经压力较大,但抢机反击与被打的机会都稍纵即逝。
一味防守,抢机反击,被打,这是必然且唯一的三种结果,别无选择。
而当你去主动优先选择一样时,就只予以对手剩下的两个选项。
争取选择最好的。
我是喜欢后出手的防守型的人,对于防守动作特别在意,因此对于防守的研究也比进攻更深入。
这一点在下面的表格中
也可看出。
都说防守是最“活”的,但仍没有人可以做到绝对防御。
在此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树立正确的态度,审慎度量双方条件,毕竟这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
对手与你有同样的存在价值。
不要总将胜利的条件全部都归于你,没有了对手你眼前的这场对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你能进攻对手也能进攻,你能防守对手也能防守,不要以为对手会完全按照你的思路去反应。
要知道,你的防守是建立在对手进攻的基础之上的,你的进攻是建立在对手允许你进攻的基础之上的,你的进攻与防守却又全都是建立在对对手的本能与自己的经验上的。
实际中不存在君子。
在我的格斗理论中不存在君子。
我的格斗理论只尊重结果,其格斗过程是由我的格斗理论决定的,与结果无关。
因为只有结果才能决定下一个步骤。
因此,为了胜利你会“君子”地只使用正拳和侧踹么?且不说在关乎生命的决斗中你该怎么打,就是在其他时候,在不违反人性的前提下,你也应该充分发挥你能发出的所有进攻与防守动作——为了胜利——只为了胜利。
你要知道,在格斗中你做出的所有动作在胜利看来都是合乎情理的,在对手看来都是真实存在且不可能依据其他任何人的否定而不存在的。
人性有君子,动作无君子。
当你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包含着技术与威力时,你的所有动作也变得合乎情理,你的所有动作也就是君子的,你的胜利也就是令人信服的。
上面说了不少,其实高手与初习者的区别只在于高手已对于格斗环境完全适应、对动作完全掌握、对动作发力、角度、线路等完全掌握、对动作的变式、不同进攻动作的防御与反击完全掌握。
因此高手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定心理和脑子。
经过“苦其心志”的“大任者”是绝对超于一般水平的人的——当然,苦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
要记住:能悟透其中奥妙的人必能事半功倍,愚蠢者“欲速则不达”。
任重道远啊。
其实,制胜条件很简单:动作是否有进攻威力、知道动作怎么做、知道怎么打、知道怎么不被打、知道怎么抓机会进攻、知道怎么抢机反击、对主动与被动的强烈感知与认识、能够在过程中逐渐了解对手、有进攻意识、其他能力(心理素质、身体条件等)等。
锻炼是长进的有效途径,练习是检验成果的真实手段,你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它在实际中发挥本来的效果,藏起来的技术如失去了价值的待腐的车轮。
这个车轮是否还能够滚起来并驱使你前进,取决于你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