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礼仪课件
中国传统礼仪PPT课件

恭敬,接受,礼 让
恭敬,接受,报 答
父慈子孝,师道 生尊 推让,给予,示 之 谦恭,接受,礼 让 诚意正心
• 在胸前拢手,由前 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 视距离远近,可高, 不能低于胸。
• 日常相见礼,送别 礼。
• 在胸前抱手, 轻于抱拳。略 躬身或不躬身。
• 用于日常行礼, 敬长上,同学 朋友互敬。
•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 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 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 仪。
• 最大的礼即“再拜叩首礼”。先踞坐 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 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 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 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 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 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 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 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 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 美称,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 的灿烂历史,“礼”是中国 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是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中国 传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曾说过:“不学礼,无以 立”,可见礼在我国古代社 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人 民普遍遵从的道德准则。
古代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
THANK YOU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ppt课件(33张)

由此孝到彼笑
“夫孝子之有深爱者, 必有和气;有和气者, 必有愉色;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
《礼记·祭义》
表情的最高: 二人为仁。就 是人与人之间, 你我他之间, 社会成员之间 如何相处、互 助、相爱的问 题
一切社会问题, 归根结底是解 决人的思想问 题;解决思想 问题,归根结 底要培养人的 文化素养。
•天子爱天下, 诸侯爱境内, 大夫爱职内, 士爱其家,过 其所爱,是曰 “侵官”
• 别人不听你的 话,不是他的 错,说明你的 话在他心目中 分量不够
仁爱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 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仁爱之道
•子曰:“我未见好 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 之;恶不仁者,其 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
礼不足而敬有余地 •久而敬之 •百事之成,必在敬之;百事之
败,必在慢之。
商务接待(商务拜访)
•敲门 •称呼+问候 •握手(位高者先伸手) •名片 •寒暄交谈 •告辞
寒暄话题的选择
•亮点:人或环境的闪光点 •明点:身边的话题 •热点:社会的热点话题
走进他人内心的话题选择
•家乡 •毕业院校 •第一份工作 •最成功的事情,怎样取得? •有没有经历失败,如何克服? •发展期望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仁爱之道
•子曰:“我未见好 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 之;恶不仁者,其 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
不要拿自己的标准 当标准。你站在 平地上,人家可 能站在山头上。 标准怎么能一样 呢?
让我们以如此温暖的方式再见
谢 谢 大 家!
•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 的心理 过程, 是人最 基本的 智慧之 一,联 结着我 们的过 去与现 在。一 切经验 都要经 过编码 、储存 和提取 才能形 成完整 的记忆 过程。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

典故3:君子死,冠不免(君子风度)
• 背景材料: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血气方刚、最有性格的一个。子 路被卫国权臣孔悝用为邑宰。后来卫国发生政变,子路 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参与战斗。他的帽 缨被击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把缨 系好,从容就死。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内乱,马上说:“嗟乎,由死 矣!”孔子太了解子路了,早就知道他这个既勇且忠的 学生会不得善终。
•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 重,曾几何时,从温文尔雅的社会精英滑落到某 些媒体文章所称的“丑陋的大学生”,不能不引 起人们的深思。 从根本上说,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到整个社会的 系统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是推进以德治教的重要 举措。可喜的是,近年来从广大家长到中小学、 高校教育工作者,乃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 媒体,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 。希望中国的 年轻一代,以愈来愈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于世界 民族之林!
典故2:程门立雪(尊师重道)
• 背景材料:二程(程颢、程颐)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他们 的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 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 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 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 登门拜见程颐的那一天。 相传,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 目养神,坐着假睡。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 恭敬敬,肃然待立。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 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乎?”(意思是说 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 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中华传统礼仪ppt课件

据古籍史书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 ,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作 布。後来黄帝的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 导人民织布做衣。所以,黄帝时代服饰 制度日渐形成,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 步建立﹔西周时期,周礼制度形成,对 衣冠礼制有明确的规定,冠服制度逐渐 被归入礼制范畴内,成为表现礼仪文化 的方式之一,而汉服至此也日臻完善。
17
18
13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形容尊敬 老师,诚恳求教
14
汉服
15
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 是 指从三黄五帝时期一直到明朝末 年这五千年间,在中原这块土地 上,华夏﹙汉﹚民族所习惯穿着 的服饰,统称为汉服。她是具有 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 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 合。 汉服——汉民族的服装, 这个称呼是最初其他民族对汉人 传统服饰的称呼。就像胡人的传 统服饰称为胡服,而汉人的传统 服饰也就相对的称为汉服了。
5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 ,呈拱手形。向前推,不 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 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6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
同学朋友互敬
7
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
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 ,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 个。 常规大礼。
2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 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 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 ,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 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 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 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第九章中国传统礼仪

第
壹 节
中华传统礼仪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中华传统礼仪的形成与演变
一、中国礼仪的形成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它是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而产生的。 有了原始宗教,就有了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形式,在祭祀活动的 历史发展中,逐渐地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制度,宗教礼仪应运而 生。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礼仪。
人类最初的“礼仪”,主要是对神秘不可知的自然界表示敬 畏和祈求。而当人们发现对自然的祈求并不能带来福音时,又把 这种敬畏逐渐扩展到人类自身。
中国传统文化
第九章 大国的风范:中 国传统礼仪
壹
中华传统礼仪的形成与演变
贰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叁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现代价值
1. 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 了解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3. 明确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 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 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 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 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 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 难能可贵 !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 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介绍课件PPT

礼仪的重要性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遵守礼仪能够使人们在交往中更加得体、尊重他人 ,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
提升个人形象
得体的礼仪能够展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提升个 人形象,增强社会认同感。
维护社会秩序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遵守礼仪能够维护社 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礼仪的历史与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1
古代礼仪
古代中国的礼仪起源于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涵盖政治、军事、家
庭、社交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古代西方的礼仪也源于宗教仪式和宫
廷文化。
02
现代礼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现代礼仪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融合的
趋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相互借鉴、融合
,形成了现代礼仪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尊重他人的职业和劳动 成果,不随意评价或批 评他人的工作。
遵守规则
01
02
03
04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 ,不违法乱纪。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 ,不违法乱纪。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 ,不违法乱纪。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 ,不违法乱纪。
注意细节
注意个人卫生和形象,保持整洁、得体的仪容仪 表。
喝汤等。
酒水礼仪
了解酒水的种类、品牌和产地 ,遵守敬酒规则等。
婚礼礼仪
参加婚礼
准时到达、穿着得体、送合适 的礼物等。
迎宾礼仪
主动与来宾打招呼、引导入座 等。
婚宴礼仪
遵守秩序、不要大声喧哗或随 意走动等。
敬酒规则
按照辈分和地位高低顺序敬酒 、注意言行举止等。
葬礼礼仪
礼仪与中国文化第五章家庭礼仪

儒家历来提倡: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老百姓也普遍认为:连自己的家都管不好的人,是办不成什么大事的。
谚语:“家和万事兴。
”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家庭和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是社会的细胞,是传统社会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倘若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秩序也就稳定了一大半。
国家、国家,国和家从来是分不开的。
传统社会中的家庭一般并不仅指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核心家庭,即夫妻双方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生活的那种小家庭。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族的亲属关系,即使己经分家,也还保持聚族而居,大家族之间有许多事务要共问处理,来往密切。
历史上更有不少家庭,保持着累世同居的大家庭格局并引以为荣。
这样一来,家庭、家族中的人会越来越多,关系相对就会复杂起来,要相处得和睦,井然有序,就更不容易。
于是就要明确家庭、家族中各个人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并且制定出他们之间相互交往时各自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家庭、家族的生活才不会乱,才会稳固发展、正常运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家族生活中的这些规矩、规范、准则,通常就称为家礼。
不仅如此,儒家历来又是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模式来处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在家中孝顺他的父母,他到了社会上就一定会听从君王和长官的意志,决不会抗上。
孝子也就必然会是个忠臣。
反之,一个人在家中倔头倔脑,不听话,到了社会上就会闯祸。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也就是说在家中怎样对待父亲,到了社会上就会怎样对待君主,国家无非是家庭的扩大。
所以历代帝一总是不遗余力地提倡孝道,提倡家礼,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朱元璋就说过:“齐家治国,其理无二,使一家之间长幼内外,各尽其分,严于循理,则一家治矣。
一家既治,达之一国,以至天下,亦举而措之耳。
”①正说明他很精通此中的道理。
人们往往又把这种观念称之为“孝治天下”。
中国礼仪文化PPT课件

传承与发展
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礼仪中有很多东西已经不适 用于现代社会,但是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 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因此, 我们该学学“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此,我们的传统礼仪便可继续被传承下去,带
有时代特征地发展下去。
21
谢谢观看
22
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 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 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 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 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 保持、改善人际关系。
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为:尊重、遵守、 适度、自律。
11
问候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 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 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 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8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它的主要内容有:
➢ 以丧礼哀死亡, ➢ 以荒礼哀区礼, ➢ 以吊礼哀祸灾, ➢ 以桧礼哀围败, ➢ 以恤礼哀寇乱。
9
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 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 的成熟阶段。
10
中国现代社交礼仪
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
➢ 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
祖。
6
嘉礼是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 饮食之礼 ➢ 婚冠之礼 ➢ 宾射之礼 ➢ 燕之礼 ➢ 赈幡之礼 ➢ 贺庆之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
八项。
7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广州养正教育从化书院
申自强
申自强,《论语》研究者与普及者,中国复礼实践者。男,汉, 1950年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当过中小学教师、省报纸编辑、 记者、学会秘书长、杂志总编辑。曾任武汉云深书院院长。15 年来为研究、实践、复兴孔子文化,行走国内15省数百单位、 学校、社区,提出“普论”“普礼”文化建设目标。 • 一、重构《论语》成新本,讲教各地,使小学普及《论语》教 育成为简单容易事。 • 二、从《周易》源头证成《论语》是中道方法论书。用“得言 生象”法解释《论语》章句,用乾坤中三道思维诠释《论语》。 • 三、证成“礼德价值观”是人类大同文化价值。 • 四、实践出“人生十礼”“养正礼仪”系列礼育之方。 • 五、提出并践行幼教“养正”,小教“普论” ,社区“普 礼”。社区设礼馆、公祠,行人生大礼。幼教、小教从养仪、 坐站走、洒扫应对进退开始,进入知识之学。 ●选择一城市辅导小学生读《论语》,开文化之门。
天地互礼,是人类万物的楷模
〇太阳和地球,是茫茫宇宙和谐互礼的模范。古人观天察 地,效法阴阳乾坤,而生文明世界。
• 《易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 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天以行健。大乾德:大刚健、大有恒、大开始、大公正、 大自主。
• 地以厚载。大坤德:大承载、大丰厚、大生成、大情美、 大随从。
格。 〇久而行之,化成天下。化成礼待自我、礼待他人、礼待万事、礼待万物
的价值观和国民性。 〇行礼动作,与年俱进。中西结合,古今结合。
礼与中华文明
• 礼仪动作的功用 • 文化时代的内容是化成 • 礼仪化成的中国文明 • 从儿童开始的中华新生 • 养正礼仪,再开中华 • 普天同礼的大同文化
4
雅斯贝尔斯定律
• 乾坤守位不越。乾居乾用坤,坤居坤用乾。 • 人效天地礼道。男人乾坤,女人坤乾。君官居乾用坤,
人民居坤用乾。五伦父慈子孝、夫义妇敬、兄友弟恭、 朋直友谅、君仁臣忠,皆效乾坤两取之人道中德。 • 礼尚往来。礼有施报。礼有谦恭,卑己尊人。
礼仪二道,化成文明
• 《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效法天地阴阳互礼,生成东方 礼仪之邦。
• 礼仪传布交往的友好态度、交换的公平规则。 交往遵循两规则:双向对等,有序有位。达和 平友好,共荣共存。交换遵循两规则:双向对 等,有差有别。达公平公正,两相满意。
• 礼仪之远,原出于上古。礼仪动作始出于人类无 语言时期。初人以肢体动作表交往之情,达交换 之意。
• 个体交往,以双向对等为第一规则,有序有位为 第二规则。
• 人类需群处才有力量。群体相处,以有序有位为 第一规则,以双向对等为第二规则。
• 群体愈合愈大,有序有位规则愈大愈显,成为社 会的显规则。双向对等规则渐伏渐隐,成为社会 的隐规则。至君主大一统时期,等级制成为社会 的唯一规则。合宜则社会安定,极端则社会反复。
正大拜礼: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价值载体
●礼有三种:称呼礼仪以成伦。动作礼仪以发敬。仪式礼仪以生神圣。 〇行拜礼动作要领: • 垂手:整齐两脚,并拢两膝。挺拔专注,下视用聪。 • 附手:男左手上、女右手上。男外乾内坤,女外坤内乾。注目对方。 • 高揖:拢手举臂至额。挺拔尊贵,大气端庄,望之俨然。 • 拜:折腰躬身,带动手臂,若受若予,恭肃庄敬。 • 兴:缓缓直身,手臂复起。 • 礼成:手臂收回,恢复附手。 • 复位:再注目。退一步或三步,恢复垂手。 • 行礼:腿要直,不屈膝。背要直,不弓腰。头要直,不低头。 • 动作:谦恭而不卑躬,自尊而不自傲,示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示争。 • 作用:发诚生敬,戒苟去戏。化成庄重做人、严谨认真做事的礼仪品
·十多年来各地的“文化大讲堂”“国学大讲 堂”纷纷启动,地方政府和民众呼唤文化登台。
宗天法地:中国文化产生的本根本原
• 中国文化产生于对天地的观察、认知和效法, 由此对生出阴阳、乾坤认知。效法天地乾坤, 而产生农业文明,产生家、社、国、天下文明。
• 诸子百家,二十世纪革命智慧,均源自道一道 二的分合认知。
• 新世纪的乾坤中三道认知和三道文化,将中国 文化发展到新阶段。
• 《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标示了这个文明产生发展的认识论过程。
礼仪理论
• 礼仪的源头 • 礼仪的承载 • 如何认识古代社会 • 如何认识百年剧变 • 如何认识未来世界
礼仪的源头和所承载的社会公理
●礼仪动作,礼仪肢体语言,以其简捷明快,无语言时代生 之,有语言时代存之,有文字时代延续之,永远保留在人 类文明的始终,与文明相伴,一以贯之于人类社会的不同 时代。舍礼仪动作,个体规则无以承载,群体规则无以传 布,社会是非模糊,个体无以立,群体无以和。
●中华文明是原生文明,远古的文明发端语言得以保留。这 是一份重要文化遗产,后人要善加继承。《礼记·乐记》: “礼者,天地之序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 同节。”“礼至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
礼仪的恒久生命
●礼仪生于人心,礼仪动作出语、发言、表情、达意,载道。 礼仪承载和传布个体、群体的交往态度和交换规则。礼载 个、群二道。个体之道:双向对等。群体之道:有序有位。 礼仪是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偕和为一的载体。礼仪日 日行、月月行、年年行,伴随生活各层面,久而天下化成, 人人明规则、知是非。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周易·系 辞》
文化建设时代已经启动
·子适卫,冉有仆。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冉 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 之。”
·近年来,政府在世界各国建立300多所孔子学 院和300多处孔子课堂。
·2011年1月1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竖起了9.5 米高的孔子青铜像,这一标志性事件影响深远。 标志着中央政治对文化的渴望!
•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 时代”。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 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 哲们是怎么说的。━━雅斯贝尔斯定律
• “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两千 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 巴黎 结论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8年在巴黎会 议上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