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人物详细解读
图解《清明上河图密码》(一)超完整书中人物对照图谱及线索分析图,带你走进清明上河图画卷~

图解《清明上河图密码》(一)超完整书中人物对照图谱及线索分析图,带你走进清明上河图画卷~展开全文这是北宋帝国的盛世绝影,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和刺客已经潜伏如画,死亡的气息早已弥漫在汴河的波光云影中……引子:客船消失北宋宣和,國泰民安,汴京城外,熙來攘往。
清明時分,賞春興頭,汴河兩岸,聲喧如蜂。
虹橋東側,梅船將至,瞬息之間,危機四伏。
船過橋頭,迷霧重重,霧氳籠罩,憑空消失。
獨守新船,屍首廿四,眾人驚詫,失色啞言。
煙霧消散,仙道凌波,道童隨行,遍撒紅梅。
虛張聲勢,銀帛展現,「天地清明,道君神聖」。
主线:梅船消失案(土篇梅船案详解)事件概述:清明当天,汴河两岸人声鼎沸,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危机关头船上人手忙脚乱降下桅杆,岸边大呼小叫,突然一阵烟雾袭来笼罩着整个客船,并伴随着浓郁的木樨之香,“烟雾”径直向停靠在北岸的红漆新船驶去,眼看马上就要撞船时,“烟雾”停止移动并逐渐散去,客船消失,在新船上竟出现了二十四具尸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谜团:梅船是如何凭空消失的,新船来自哪里,梅船上的人如何死去后尸首全部出现在了新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进入本书的第一篇章——木篇:八子案主要人物:“东水八子”:宋齐愈(魁子,主张推新法),简庄(夫子,八子之首),章美(策子),田况(棋子),乐致和(琴子),江渡年(墨子),郑墩(墩子),郎繁(剑子)(除宋外,其他七子均推崇旧法);赵不尤:京城五绝之“讼绝”,人称“疤面判官”,皇族宗室子弟,在香染街开书讼摊;温悦(妻子),赵墨儿(义弟),赵瓣儿(义妹),赵不弃(弟弟)顾震:开封府左军巡使(亲随:万福),赵不尤好友;古德兴:枢密院南面房令使(亲随:甘亮);李俨:枢密院北面房令使;其他:彭嘴儿(说书人),彭针儿(街头卖药),鲁膀子(船夫),高丽使者,简贞(简庄妹妹),“莲观”(魁子心仪之人,当年搭救了齐愈,章美和郑墩),张择端(画家本人),贺百三、卫十五(船夫),乌鹭(烂柯寺住持),弈心(烂柯寺小和尚)香染街:榆疙瘩街:章七郎酒栈:汴河北街:事件线索图:主线:“七子”合谋治魁子宋齐愈事件概述:经书策论俱优的宋齐愈,连年独占魁首,人称“魁子”,他是东水八子中唯一一个主推新法的人,东水七子因担心齐愈殿试夺魁后会在朝廷担任要职并推扬新法,而合谋设计以“莲观”名义给齐愈写了一封假信,让他在寒食当天至应天府求亲(地址是简庄从某人处得知,且三天往返正好赶上殿试),这个计谋最妙的一招在于“偷天换日”,由田况在彭针儿处购得恰好剂量的迷药,交由货船主贺老崴在齐愈上船不久在酒中下药,齐愈醒来后以为只睡了一个时辰,实际上已经睡了整整一天,若后来齐愈发现时间不对,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殿试了。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幅著名的卷轴画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和市井生活。
此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创作于公元1085年。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细入微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描绘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景貌的重要艺术珍品。
下面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画面上部呈现出一片繁华盛景,人声鼎沸、车马喧闹。
楼台耸立、门庭若市,显示出汴京城市的繁荣与繁忙。
画中人物各异,有商贩、官员、平民百姓和僧侣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面貌。
其中,商贩们忙碌地宣传出售各种商品,使得整个市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官员们穿着华丽的衣袍,行走于街头巷尾,向观者展现出宋代官吏的形象。
平民百姓则忙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赶车、或从事手工艺制作,营造出繁忙而又祥和的气氛。
画面中景物的描绘也是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点。
绘画师利用透视和远近法的手法,将整个市集的景物逼真地描绘出来。
房屋、街道、桥梁等构造细致精致,栩栩如生。
人物的装束、神态以及建筑物的细节,都表现出了画家在描绘历史细节上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清明上河图绘制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真实面貌,成为后世研究古代城市景观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
此外,清明上河图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突出的特点。
画中运用了重点技法和写意手法。
通过对重点的突出,画家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画面上特定的区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同时,画中的写意手法也使得画面更富有艺术魅力。
画家以简约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大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以及城市街景的雏形,将整个画面浓缩,又不失生动。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景观和社会面貌,也是研究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在清明上河图的赏析过程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城市的繁华与繁忙,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能欣赏到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化遗产知识: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文化背景,了解著名绘画艺术的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知识: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文化背景,了解著名绘画艺术的现实意义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和民间生活。
其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宋代城市的繁荣和多元化。
从左侧的城门开始,人群络绎不绝,有的老少咸集,有的手扶拐杖,有的推车拉车。
在宋代城市中,商业和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不同职业的人们都聚集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市集中。
在市集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代表,如杂货店老板,药房老板,裁缝,铁匠,织布人等。
每个人的衣着都各有特色,反映了宋代时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文化风貌。
其次,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还流露出了当时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在桥上,一对年轻情侣正面对着城门,旁边是打着鞭子的富家子弟,这可能说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权利和财富分化,以及城市生活的多彩和多元化。
此外,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宋代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
在图像中的桥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太太在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佑护;同时,还有一些小孩子在守着靶子打游戏,据说这是清明时节的传统节目。
最后,细心的观察者还可以发现在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中不仅有常见而熟悉的形象,如商贩、僧侣、官员和官员妻子等,还有一些令人惊奇的形象,譬如小鸡、老鼠、猫、老母鸡等。
这些可爱、有趣的形象是《清明上河图》的画家栩栩如生的表现力的体现,为这幅画融入了更多的人情味。
总之,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宋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文化,表现了他们的交流和互动,并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城市文化图像。
它代表了古代中国绘画的顶峰,永远都不会失去其价值与意义。
从清明上河看宋代都市生活的百态与变迁

从清明上河看宋代都市生活的百态与变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都市化程度较高的时代。
而《清明上河图》作为宋代都市生活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宋代都市百态与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宋代都市生活,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解读,揭示出其中的一些特点和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观察《清明上河图》中的不同人物群体。
图中满城的人群熙熙攘攘,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各色人物,包括市民、官员、工匠、商人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在细节上描绘得非常生动,形态各异,展现出了宋代都市生活的多样性。
比如,有些人物穿着华丽的官服,象征着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的显著差异。
而另一些人则身穿朴素的衣服,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此外,还可以看到一些商贩、手工艺人等,他们在图中的展现为宋代都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其次,通过细节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宋代都市生活中的一些变迁。
《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包括了街道、房屋、商铺等,展示了宋代都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变化。
例如,图中可以看到街道两旁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却分为上下两层,窗户和阳台的设计也颇具特色。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出了宋代都市建筑的风貌,也反映出了宋代都市化程度的提高。
另外,图中展示了众多商铺和摊贩,这些商业活动的繁荣也印证了宋代都市经济的兴盛。
除了人物形象和建筑景观,我们还可以从绘画技法和细节描绘等方面来观察《清明上河图》所传达的信息。
该画作运用了透视法和远近法等绘画技法,使整幅画作显得更加逼真。
此外,画中的人物、动物、建筑物等都被绘制得非常精细,充满了生活气息。
细节上的描绘更是使得观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宋代都市生活的百态。
比如,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在队伍中交谈或者行走,展示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交流。
这些细节的描绘让观者能够更加贴近宋代都市生活的场景,感受到其真实性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和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宋代都市生活的百态与变迁。
【清明上河图】清晰解说版

【清明上河图】清晰解说版名称:清明上河图年代:北宋作者: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概况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也是北宋风俗画的巅峰之作。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郊外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场景。
其生动传神的笔法、颇具特色的构图,使这幅画成为世界名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清明上河图》的世界,来领略一下他那动人心魄的魅力吧!全卷宽24cm,长525cm。
这张画通过复原、临摹、解读、创作等方式进行展示,深刻地表达了北宋当时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的发展状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幅长卷中,生动记录了当时北宋的生活画卷,里面囊括了:小桥流水,舟车劳顿;酒肆茶楼,说书卖唱;纸马花轿,迎亲祭祖;贩夫走卒,打闹嬉戏。
将热闹繁荣的城市风貌以及社会人情的细微之处跃然于纸上,十分真实。
画中这么多形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从图中可见,人们尽情享受着这个和谐的社会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人们不仅穿着当时的衣物,而且还乘坐着不同的交通工具,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科技水平。
《清明上河图》中共绘了民众有几百人之多,既有贩夫走卒,又有官吏差役,既有老翁,又有少女。
人物服饰有穿古装的,也有穿现代服装的。
有男有女,他们的样子也千姿百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看得目不暇接。
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们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张择端不愧为我国的杰出画家,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美丽场景,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苦奋斗,在生活的磨砺中才完成的。
但是,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当代的青年一代的榜样,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去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看到此情景,我仿佛身临其境,穿越到了古代的繁华盛世,欣赏着繁华的汴梁街道、热闹的城市集市、豪华的酒店、精巧的手工艺品,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各色美食……我走进了这样的一幅长卷,并为此感叹不已。
因为在画卷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只有真正了解过的人才能知道它的珍贵。
《清明上河图》人物知多少

物 即 在原 画复 制 品 的每一 个人物上放一粒米 摆好后再数 米。
,
,
他 在 作 画 时 , 每
刻 个 一 人 物 就 放 一 粒 米 , 最 后 连 数 几 遍 , 答 案 是 整 个 《 清 明 上 河 图 》 上 的 人 物 应
人 为 8 1 5 同 时 确 定 全 图 还 有 1 1 4 座 亭 台 楼 轩 , 各 种 牲 畜 9 5 头 , 6 座 大 小 各 异 的 ,
光 彩 并 于 1 999 年 7 月 ,
20
日 荣获 " 最长 的铜 刻绘 画 ” 世界之最 纪 录。
这 幅 大 型
铜 刻 画 同 时 纠 正 了 八 百 多 年 来 考 证 的 谬 误 , 即 《 清 明 上 河 图 》 画 中 人 数 不 是 5 00
多 … … 在 创 作 过 程 中 艺 术 家 汤 友 常 用 原 始 的 “ 数 米 法 ’ ’ 详 细 统 计 了 画 上 的 人 ,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对 ”
“ 一
一
。
的 ”
思
是
"
一
对 地 杯 杯 个
象 个 形 "
一 ,
说 是 个 萝 个 坑 例 如 个 " 一
一
卜
"
。
一 :
子要 有一 个
子盖 ,
鞋 脚 双 一
穿 _双
这 些 都 是 最 简 单 的 — 对 应 的 事 物 。 “ — 对 应 " 在 数 学 中 有
,
着广
刻 于 厚 0 . 5 厘 米 的 铜 板 上 分 首 、 中 、 后 三 段 加 上 落 款 4 33 字 全 长 米 6 8 1 . 宽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本文转载自泊宁者《《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里有青楼吗?准确讲,还真有提供此类“服务”的场所,请看:这是城里的一家酒楼,门脸上挂着几个奇特的红灯笼,形似一种名为栀子的果实,所以叫栀子灯(栀音枝)。
在宋代,门口挂栀子灯说明这家酒楼不仅提供美酒佳肴,还提供“特殊服务”。
栀子,跟栀子灯很像吧
对商业活动的描写尤为细致,:
威武的酒旗上有“孙羊店”三个大字
这家酒楼名叫“孙羊店”,有学者认为其老板姓孙,特色菜是羊肉。
这位孙老板很会做宣传,店门口竟然放了几个“灯箱广告”,相当醒目!其中一个写着“正店”二字,这是什么意思?
酒类在北宋属于官方专营,一是为了收税,二是因为酿酒要用粮食,若不控制会导致口粮紧缺。
官府只向汴梁全城72家“正店”提供酒糟。
正店既可以卖酒,更有权酿酒。
除正店以外的数千家酒馆只能从正店进货,统称为“脚店”。
无论是正店还是脚店,到晚上都有浓妆艳抹的女郎等着酒客招呼。
(一不小心又三俗了)
孙羊店后院有堆成山的酒缸,暗示这里有权酿酒
店前有红色木栅栏,宋人称为“杈子”,起围挡的作用,否则小贩会把摊子摆到店门口吧!
汴梁的酒楼非常注重广告宣传。
他们不仅使用威武的酒旗和闪亮的灯箱广告,还在门前竖起脚手架似的“彩楼欢门”,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类似于现在的大型广告牌:
城外一家脚店的彩楼欢门,结构之严谨堪比建筑设计图
脚店大门两边有“天之”和“美禄”两块招牌,意思是美酒,语出《汉书》“酒者,天之美禄”
画家对酒客的描绘极为传神,这位是喝嗨了,在凭栏发感慨吧
金灭北宋后,南宋人孟元老回忆旧都汴梁的繁华,写下《东京梦华录》一书,一口气列举了城内20多个酒楼的名字,可见印象太深刻!足见美酒对汴梁人的重要性。
“赵太丞家”是一处诊所,“太丞”相当于太医院副院长。
诊所外一块竖着的广告牌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不就是解酒药嘛!汴梁人喝伤身子的肯定不少
宋代以前的城市大多禁止“破墙开店”。
比如,唐朝首都长安由许多长方形居民小区组成,一个小区称作一个“坊”。
坊是封闭的,里面有零星商铺,坊墙上除了坊门以外严禁破墙开店。
另有两个坊专辟为商业区,即东市和西市,坊内全是店铺,但坊墙依旧不能破拆开店。
而且商品买卖必须在白天进行,夜里要全城宵禁。
宋代就不一样了,不仅允许破墙开店,还取消了宵禁,出现早市和夜市。
走在汴梁的大街上,你会觉得逛街的乐趣一点不比今天少:
“王家罗明匹帛铺”,也就是绸缎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即香料铺。
门口搭了个简易的彩楼欢门
修车铺,不就4S店嘛!
简陋的修面铺,人物姿态很形象
饮子摊。
饮子是一种街头饮品,类似于现在的凉茶,价廉物美,普通百姓也消费得起
小贩头顶货品,手拎马扎,在找地方支摊子
这是城门内第一间铺子,有学者认为是税务所。
商业这么发达,当然少不了它!工作人员穿着统一制服噢
当然,汴梁人不只会喝酒逛街而已。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劳作到精神世界,从衣食住行到“科技前沿”,几乎都有涉及:
宋人不只会逛街剁手,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比如算命(汗)。
三个招牌分别是“神课”、“看命”、“决疑”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崇尚道教,压制佛教,所以这家佛寺门口冷冷清清,只有一僧孤立
由于纺织技术有限,布料不够宽,需要拼接成衣物,所以老百姓的衣背上有一道细缝
饮水属于重要物资,官府对民间打井数量严加控制,挑水也成了职业
还记得赵太丞家吗?诊所台子上放着一个长方形物品,有学者认为这是最早的算盘图像!绝对算高科技!
继续列举下去,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幅画上的所有细节!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需要拿放大镜欣赏的杰作,千年以后的我们,依然能够轻易走进画里,感受汴梁城的忙碌与繁华。
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对宋人生活点滴的描绘,画家的绘画技巧同样非常出色。
仅举一例:
从线条特点来说,上面的城门和下面的民居有什么区别?对!城门的线条比较直,尤其城砖的线条明显是用尺子划的(古代有一种名为界尺的绘画专用尺),整整齐齐,突出了城门的威武。
民居的线条则是徒手画的,略带弯曲,比较随意,表现出民居的亲和力。
简简单单一条线,足以体现画家的巧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