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海去》教学设计[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的题材、结构和特点。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长难句。

2.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学生课前学习的《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文章五、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回顾他们之前读过的关于海的诗歌或者文章,引起学生对于海的兴趣和向往。

Step 2. 导入新课(5分钟)让学生读《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讨论其特点。

Step 3. 图文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文章的图片,同时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内容。

通过图文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 词汇和短语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让学生逐个朗读并记忆这些词汇和短语。

Step 5. 长难句解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长难句,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讲解长难句的结构和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Step 6.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于海的向往和感受的短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想象,描述海的美景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Step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

六、课后作业作业1:背诵并理解《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

作业2: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想象,写一篇关于海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通过词汇和短语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海和旅行的相关词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的特征和美丽景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六月,我们看海去》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的图片,让学生对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海的了解和印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次海边旅游活动,包括行程安排、活动内容等。

2. 各小组汇报旅游设计,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海边实地考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开展“保护海洋”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六、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生举例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创意写作(20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1教材学法建议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主旨,品味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诗强烈的音乐感,学习本诗巧妙的语言组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青年人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让自己在生活的洗礼中成长。

学习重点从诗歌的节奏里品味诗歌的内在情感,感受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学法点拨在诵读中品味诗的语言,仔细体会青年人探索的激情。

课文知识归纳正字音絮(xù)絮叨(dāo)叨叮咛(dīngníng)迂(yū)回嘻(xī)嘻哈(hā)哈喧(xuān)响空旷(kuàng)坐标轴(zhóu) 多瑙(nǎo)河眺(tiào)望奔bēn东奔西闯奔波奔放奔丧奔走呼号bèn奔命奔头儿辨字形喧xuān喧响喧哗喧嚣喧宾夺主煊xuān煊赫一时权势煊赫宣xuān宣誓宣泄心照不宣渲xuàn渲染暄xuān寒暄撩①liāo撩起②liáo 撩拨撩动撩惹僚liáo官僚僚属嘹liáo嘹亮潦liáo潦草潦倒缭tiáo缭绕缭乱燎①liáo燎原燎泡②liǎo 燎了眉毛瞭liào瞭望瞭哨镣liào镣铐坐zuò坐标坐落坐地分赃坐而论道座zuò座右铭座无虚席座次释词义叮咛:反复地嘱咐。

迂回:①回旋;环绕。

②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五颜六色:指各种色彩。

风风火火:①急急忙忙,冒冒失失。

②形容很活跃、有劲头的样子。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辨词义旺盛:①生命力强。

②情绪高涨。

③茂盛。

茂盛:①(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②喻经济等兴旺。

发泄:尽量发出(情欲或不满情绪)。

宣泄:①使积水流出去。

②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

③泄露。

喧闹:喧哗热闹。

喧哗:①声音大而杂乱。

②喧嚷。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我们看海去》教学设计

《我们看海去》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人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感知
三、探究
四、感悟
1、导入
一生要看的50部电影中,其中有一部叫做《城南旧事》,是由林海英的原名小说《城南旧事》改编,后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因为它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近乎一幅宁静、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今天我们来感受其中的一个片断,主人公小英子与厚嘴唇的贼的美好约定。《我们看海去》。
语文素养读本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七年级语文素养读本,属于是课外名著导读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人物细致的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2.课堂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作品中的快乐与忧伤;
2.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当然还有很多的地方不足,需要继续好好的改进,做到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争取再上一次这堂课,把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希望各位同仁能够指点一二,感谢
通过视频,渲染氛围,感知作者的感情世界
合作讨论,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发挥大家分工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城南旧事》的其它故事,继续欣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细腻生动的人物描写,更深入解读人物,领悟“淡淡的哀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走啊,一同走,我们去看海,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六年级语文老师要如何进行《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浏览过程中有所播种!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2、进一步理解诗歌常用表述方法的运用。

3、欣赏诗歌,加深理解。

4、进步对诗歌的浏览、写作兴味,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

教学重难点:欣赏诗歌,加深理解。

进步对诗歌的浏览、写作兴味,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

教学过程:一、铺垫1、说一说大海的特点。

抄写课外文章中的描写,也可用本人的言语描述。

2、谈一谈对大海的情感认识。

二、欣赏1、初读诗文《我们去看海》,谈读后播种,重点谈读懂的思想感情。

2、再读诗文,理解思想感情在每大节中的表现。

(每大节内容是甚么?你读懂了哪些诗句?)3、赏读诗句,分析各节重点句,领会,读出感情。

第一节:向往之急切。

(“走啊、一同走、走啊去看海”)表达方法(反复与联想)第二节:赞誉之热烈。

(对海的特点赞誉“如此宽大”、“如此富足”、“家”、“宝库”)表现方法(排比、比喻)第三节:欢乐之极致。

(与大海嬉戏顽耍、海是小伙伴、“歌声、笑声溅起鲜明的花朵”)表现方法(拟人、夸张)第四节:启迪之深入。

总结全诗,点名主题。

(理解“生命的启迪”,结合大海的某些特点理解给予我的哪些启示,例:海的呼吸——潮起潮落——光阴流逝;海的深情——深邃涵量——恩情似海;海的贡献——资源丰富——无私奉献)表达方法(排比、呼应)三、写作1、自选诗节,仿照句式,给每大节加上几句。

2、自选题材,尝试写一首诗。

选类似的题材,想表达的情感,定各节内容,用表现方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

教学流程:一说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眼中的大海是怎洋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大家去海边旅游一番,去感受大海的魅力。

高中语文必修《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感悟作者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大海的诗词,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生标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并思考其作用。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如:修辞手法、结构安排、情感表达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5.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课文。

6.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大海的向往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有关大海的诗词、散文,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结合课文,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提高了环保意识。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大海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2.多媒体课件3.教学板书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海,分享看海的喜悦和感受。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和大海的故事”。

2.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三)诗歌欣赏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与大海相关的诗歌。

2.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大海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和感悟。

(三)角色扮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提高朗读、概括、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解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概括、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大海有什么向往?为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海?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海?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大海的语句。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海的向往,分享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珍惜资源。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大海的作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大海的向往之情的?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探讨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叙述。

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线索,进行整体感知。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概括课文段落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对大海的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名称《我们看海去》片断
执教者肖丽兰课时第一课时语文素养读本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七年级语文素养读本,属于是课外名著导读部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人物细致的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2.课堂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1.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作品中的快乐与忧伤;
2.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人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感知
三、探究
四、感悟1、导入
一生要看的50部电影中,其中有一部叫做《城南旧事》,是由林海英的
原名小说《城南旧事》改编,后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是一
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因为它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近乎一幅
宁静、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今天我们来感受
其中的一个片断,主人公小英子与厚嘴唇的贼的美好约定。

《我们看海去》。

板书:《我们看海去》
2、知文先知人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生于日本辑。

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是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一生
创作颇丰,散文、小说、童话等都有涉及,大阪,在北平长大。

1948年
回到故乡台湾,任报社编代表作有: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
《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

3、《城南旧事》讲了哪些故事?
明确:《城南旧事》是回忆性的,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反映了20世纪
20年代旧北京的几个小人物的命运。

《城南旧事》收录文章:《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
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前三篇为自序)
4、请同学们重点回忆一下《我们看海去》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
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
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
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
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本堂课的内容选自《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小英与第二个小人物“厚嘴
唇的人”离别的故事。

5、厚嘴唇被抓的过程中,英子的心理变化有哪些?请从文中找出来。

表现了
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明确:
1.看见胡同热闹得不一般,我第一反应是“又是谁家丢了东西” ,“我的心
跳得厉害,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幸”
2.听说抓到贼了,“我的心一动”,为厚嘴唇隐隐担心
3.看到那个熟悉的包袱,我猜测一定是逮到了他,“我拉紧了宋妈的衣角”
4.看厚嘴唇被抓后,“我很害怕,怕他看见”,“我的手里满是汗”
5. 看厚嘴唇被带走后“我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

从英子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女孩。

板书:善良富有同情心
6、故事是从谁的角度进行叙述?有何好处?
明确:故事从英子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

通过小女孩“英子”的眼光进行观察和叙述,以儿童的天真无邪的视角来反衬成人世界的不合理,让读者感受到所述故事的真实性。

7、在英子的眼中,藏在茅草堆里的“厚嘴唇”青年是不是坏人呢?请同学们
欣赏下面一段视频,谈谈你的感受。

学习前的热
身,使学生
尽快投入到
情节中来。

了解作者及
文章的内容
导学生进入
课文。

重点语句的
理解,走进
主人公的内

通过视频,
明确:小英子虽然知道他做着不正当的事情——偷东西,但依然相信草堆里的青年是个善良的人。

她分不清草堆里的青年是好人还是坏人,就象她分不清海跟天一样。

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

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一种淡淡的哀愁无形中浸染开来。

8、讨论:你认为造成厚嘴唇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

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的残酷社会现实才是逼良为盗的根源,“厚嘴唇”本意并不想干这一行,只是迫于生计而为之。

国家和平了,生活富足了,他肯定不会再干这一行了。

教师感言:童年是什么?我想,是分不清天与海,是分不清好人坏人,是一次也不迟到的骄傲,是那句不恨。

可是人总要长大,总有让你一下子长大的瞬间。

长大了,天就是天,海就是海。

当你知道了爱恨,你就知道,再也回不去童年了。

渲染氛围,感知作者的感情世界
合作讨论,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发挥大家分工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拓展阅读《城南旧事》的其它故事,继续欣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细腻生动的人物描写,更深入解读人物,领悟“淡淡的哀愁”。

板书设计
《我们看海去》英子:善良富有同情心
教学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本人觉得还是挺满意的,设计的整个教学环节都顺利实施,并且效果不错,同学们在这堂课中,配合得也很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环节非常热烈,讨论的结果有效。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有欣慰的地方,也不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在导入的环节内,我的目的是想通过一段优美的文字来感染同学们,但是因为导入过于匆忙,效果不有达到,其次是对整本小说的导读内容过多,而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在匆忙的情况下才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同学们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当然还有很多的地方不足,需要继续好好的改进,做到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争取再上一次这堂课,把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希望各位同仁能够指点一二,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