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音 辨
这些字你能读准吗?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涨zhǎnɡ秋池 西窗烛zhú
戍shù轮台
夜阑lán
簇cù
嫌xián
碧霄xiāo 僵jiānɡ卧 潼tónɡ关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方法小贴士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背诵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尽量运用形象记忆。
诵 读 创 作
电视诗歌和电视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读诗文,让
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试从这四首诗中选一首,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
开想象和联想,将电视诗歌、散文的画面设计描述出来。


创 作
参考示例:
《唐诗素描》是湖南作家曾冬创作的与传统唐诗赏析迥然不
同的散文。它以原诗为蓝本,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把凝练的
诗歌扩展成优美的散文,以散文化的形式再现了唐诗意境。
我们可以借鉴《唐诗素描·巴山夜雨》的写法,从其他三首
中任选一首,以精短的电视散文形式再造诗的意境。。

读 创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
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写下这首诗时,期盼
着重逢的李商隐并不知道,
这是一封永无回音的信。
全诗小结
《夜雨寄北》通过描写巴山夜 雨景象和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 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 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 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 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 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 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1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
么手法?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解析:一二
句用对比的手法, 即将古人的悲秋 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现作 者乐观豁达的心 境。
2 诗人通过怎样的景色来 表现“秋日胜春朝”?
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 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 鸣来喻人生大志,所谓“鹤鸣 九皋”“冲天一鹤 ”。
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
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
形象感人。 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
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 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
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全诗小结
本诗描写了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 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写作背景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 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第六单元课外诗词理解性默写(一)《秋词》刘禹锡1.刘禹锡在《秋词》中,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刘禹锡《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5.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

”极言秋之悲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刘禹锡在《秋词》中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一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秋词》(其一)中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刘禹锡《秋词(其一)》借鹤鸟临空引出豪迈诗情,表达出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刘禹锡在《秋词》中用“一鹤凌云”的动人图景展示自己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这两句诗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在羁旅中无奈、孤独的心情。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想象了团聚后的情景。

4.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临死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情怀
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 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诗歌朗读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zhāo):春天。 碧霄:蓝天。
品析鉴赏
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 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 不同?
整体感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束:拘束
整体感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 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 的马蹄声。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 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 似乎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那连绵不断的 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 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品读鉴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
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鉴赏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 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大全素材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大全素材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大全《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下《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一、山水田园诗1、山亭夏日2、客至二、边塞战争诗3、雁门太守行三、咏史诗4、题乌江亭5、临江仙四、咏物诗6、蝉五、即景抒情诗7、忆秦娥·娄山关8、行路难9、浪淘沙10、莫种树11、嫦娥12、秋夕1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4、望月怀远15、回乡偶书16、苏幕遮六、先秦诗歌17、诗经·击鼓七、乐府诗歌18、王孙游19、迢迢牵牛星20、将(qiāng)进酒一、山水田园诗1、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赏析】这首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客至①【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②。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⑤。

【注释】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

②舍:指家。

但见:只见。

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市远:离市集远。

兼味:多种美味佳肴。

无兼味,谦言菜少。

樽:酒器。

旧醅:隔年的陈酒。

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⑤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余杯:余下来的酒。

⑥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赏析】《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

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1.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中诗人表达了一个观点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摘诗句中原话回答)(2)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1)“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所以观点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案:
(1)我言秋日胜春朝
(2)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答案:
(1)“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参考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3.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
历简要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诗人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这首诗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力.“秋风吹散马蹄声”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诗人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答案:
(1)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2)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译文: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深秋夜雨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