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硝唑过敏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报导
1例奥硝唑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护理体会

1例奥硝唑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护理体会摘要】总结了1例奥硝唑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护理体会。
护理要点包括:加强心理护理,重视皮损的护理,及时给予保护性隔离,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等。
【关键词】奥硝唑药疹护理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是一类较为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几乎均与药物有关[1]其皮疹可泛发全身,在红斑、丘疹、水疱的基础上出现大疱、糜烂及渗出,尤其在口腔、眼部、肛门、外生殖器等腔口部位出现红斑、糜烂,疼痛剧烈;可伴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可升高、肝肾功能损害及继发感染等,病情凶险,可导致死亡。
[2]我科于2011年8月护理了1例在鼻咽癌术后放疗期间因应用奥硝唑注射液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患者,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
与2011年7月因回缩性血涕二个月,在我院检查发现左侧鼻咽部肿物,手术活检病理结果为“鼻咽部鳞状细胞癌”,8月8日为求放射治疗收入我科。
入科时体温36.4℃、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
患者无回缩性血涕,无咳嗽、咳痰,无声音嘶哑,无咽痛,口腔粘膜未见异常。
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冠心病病史1个月。
入院后开始放射治疗并给予呋喃西林液漱口。
8月10日患者诉眼部不适,无视力减退,患者拒绝眼科会诊,自行滴眼药水。
8月11日患者放疗三次后前胸、后背出现皮疹,面部、唇部肿胀。
经会诊考虑与放疗无关,可能与饮食及药物过敏有关,停呋喃西林漱口,嘱其停用眼药水点眼,请皮肤科会诊,诊断药物过敏反应,给予复方苷草酸苷100mg静滴每日一次,维生素C0.3g口服每日三次,非那根片12.5mg口服每日二次的,停放射治疗。
8月12日患者T37.2℃,口腔粘膜破溃及后背皮疹破溃,可见渗出,为防止感染,给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患者在刚输液时出现口干,四肢无力,立即给予停用,并给予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注射液2.5g静滴后缓解8月13日患者T40.1℃,面部潮红,颈部及下颌部、双手、背部可见水疱,后背及躯干、四肢红色丘疹融合成片,双眼、口腔、外生殖器等腔口部位粘膜糜烂、渗出、大部分剥脱。
奥硝唑注射液致固定性药疹1例

奥硝唑注射液致固定性药疹1例董莫然;袁丽萍;万里燕【摘要】One 80-year-old female patient was hospitalized for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reflux esophagitis,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 after cholecystectomy surgery 1 year ago. Ornidazole injection (0.5 g, bid, ivgtt) and ceftriaxone (2 g, qd, ivgtt) were used for anti-infection, omeprazole sodium (40 mg, bid, ivgtt) was utilized for gastric acid inhibition. On the fourth day, a few vesicular fixed drug eruptions occurred on the patient's feet. Ornidazole injection was stopped immediately, loratadine (10 mg, qd) and halometasone ointment were given. Suction blisters and wet for 7 days, the fixed drug eruption on the patient's feet began to escharosis and improved.%1例80岁女性患者1年前行胆囊切除术,近日因胆道感染、反流性食管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入院治疗。
给予奥硝唑注射液(0.5 g,bid,ivgtt)和头孢曲松(2 g,qd,ivgtt)进行抗感染,奥美拉唑钠(40 mg,bid,ivgtt)抑制胃酸治疗。
奥硝唑过敏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报导

奥硝唑过敏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报导奥硝唑(ornidazole)是继甲硝唑、替硝唑之后临床广泛使用的第三代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物。
作用于厌氧菌、阿米巴、贾第鞭毛虫和毛滴虫细胞的DNA(使其螺旋结构断裂或阻滞其转录复制而导致致病菌死亡达到抗菌目的)[1]。
硝基咪唑类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可以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口服奥硝唑常出现的症状为:出现轻度胃部不适,口中异味,头疼及困倦等[2]。
但口服该药后引起过敏反应很少见。
苏进兰[3]和邵文革[4]报道32岁和34岁女性患者口服奥硝唑引起斑片状皮疹和粟粒样皮疹,两例均有药物过敏史。
本例患者奥硝唑过敏主要引起口腔及外阴疱疹报道少见,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5岁,2006年因患牙周炎每年洗牙1-2次,洗牙后遵医嘱口服奥硝唑分散片3-5天,服药过程中未发现典型不良反应。
2013年10月洗牙后照常口服奥硝唑消炎治疗,停药后,口腔外阴皮肤出现散在溃疡,逐渐增多,波及口唇外面及下面,先后到口腔科,皮肤科就诊,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经抗病毒,vitC,vitB6等药治疗,病情经过3周基本痊愈。
2014年1月洗牙后,又口服奥硝唑2-3天,口腔及外阴皮肤相继出现肿胀、溃疡、渗出,眼结膜充血,剧烈疼痛,极其痛苦,不能经口进食,根据上次的情况,大夫仍然考虑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经过抗病毒,维生素静滴,眼部涂环丙沙星色甘酸钠眼药水,外阴皮肤涂干扰素药膏治疗,病情也经过了1周左右。
2014年3月8日,因牙龈炎症,局部钻牙换药治疗3天病情无明显好转,医嘱口服螺旋霉素和奥硝唑治疗,遵医嘱早上口服螺旋霉素2片无不良反应,中午饭后加服奥硝唑2片,大约30分钟后出现口唇肿胀,眼结膜充血,外阴皮肤灼烧等反应,和第二次发病情况完全相同,并且全身皮肤出现红斑。
皮肤科医生结合病史考虑奥硝唑药物过敏反应,经立即停止奥硝唑口服,给予激素静滴,口服枸地氯雷他啶片抗过敏处理后,第二天早上全身皮肤红斑消退,继续治疗口腔口唇溃疡1周后基本消退。
病毒唑致急性过敏反应1例报告

病毒唑致急性过敏反应1例报告病毒唑为人工合成的强力单磷酸次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对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
常规认为病毒唑在应用中只会出现一些腹泻、药疹、白细胞减少、盆血等及不良反应,病毒唑所致的急性过敏反应少见。
本人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使用病毒唑致急性过敏,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60岁,因鼻塞、流涕、轻咳3天,于2006年8月在我院就诊。
查体:一般情况好,精神欠佳,P84次/分,R20次/分,BP128/90mmHg,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取坐位,静脉输注50%葡萄糖溶液500ml加入病毒唑600mg,液体输入约20ml时,患者自觉进针部位皮肤瘙痒,观察见进针部位周围皮肤出现了高出皮肤、直径约0.25~0.5cm、大小不等的大片风团样皮疹,无其他不适,立即停止输液,严密观察。
3分钟后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唇轻度发绀,诉头昏、恶心、胸闷、憋气,咽喉部有痒感,P120次/分,R35次/分,四肢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大片风团样皮疹,立即给予吸氧,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mg和非那根25mg,并半卧位休息,加强保暖和心理安慰。
20分钟后患者面色渐转红润,血压上升为113/60mmHg,上述自觉症状减轻,继续留观40分钟后,四肢皮疹基本消退,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讨论临床治疗中注射病毒唑通常不需作皮肤药物过敏试验,因此也就容易大意,忽略病毒唑所致的急性过敏反应。
而事实上,病毒唑临床应用除常见的不良反应外,所致的急性过敏反应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危及患者生命,应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在应用前要认真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高敏体质);在用药中,应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告知患者自己为过敏者。
同时也提醒医护人员,在给体弱、年老、儿童及有过敏史的患者应用任何药物过程中均应严密观察,做好抢救准备,以防患者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1 陆国平,黄瑛,主编.袖珍儿科用药手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4。
奥硝唑片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

病例 : 患者 , 女, 5 0 岁。因“ 牙周发炎 、 肿痛” , 于2 0 1 3 吐) ; 个 别 患者 可 见 中枢 神经 系 统 障 碍 如头 痛 、 震颤 、 强
年 5月 7 3口服 奥 硝唑 片 ( 1 四 川 科 伦 药 业股 份 有 限公 直 、 癫 痢 发作 、 运 动失 调 、 疲劳 、 眩晕 、 意 识短 暂 消失 或 周 司, 批号 : B 1 2 0 9 0 7 0 2 0 ) 5 0 0 m g / 次, 每 日 2次 ; 盐 酸 左 氧 围神经病 ; 味觉障碍 、 肝功能异常和皮肤反应 。 检索相关
氟沙星胶囊 2 0 0 ag r / 次, 每 日2 次, 连续服药 3次。5月 文献 , 奥硝唑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 、 重症多形红斑 、
8日下午 , 患者四肢先后出现荨麻疹 、 伴瘙痒症状 。未引 癫痫 , 上述患者 出现 的严重过敏反应很少见 。
起患者重视, 也未及时停药。 同时 , 患者 自 行服用氯雷他定 本例患者无药物过敏史。 病例显示奥硝唑用药时间 片, 1 0 m g / 次, 每日1 次。 2 d 后患者四肢的荨麻疹面积 与不良反应发生关系密切 , 第二次使用奥硝唑再次出现
1 次。 用 药后 症 状 缓解 , 3 d 后 症状 消失 。 此 后未 再 服 用 参考文献 :
奥硝唑片 , 也未出现上述症状 。
讨论 : 奥硝唑是继 甲硝唑 、 替硝唑之 后的第三代新 [ 2 ]魏妙华 . 奥硝 唑致过敏性休 克 1 例 [ J 】 . 医药 导报 , 2 0 0 8 , 2 7 ( 6 ) : 型硝基咪唑类衍生物 , 具有良好的抗厌氧菌和抗 滴虫作
出血, 舌裂症状 , 立即停药。 予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注射 者在药物使用过程 中( 特别是联合用药 ) 应注意观 察体 液1 0 m L+5 0 %葡萄糖注射液 2 O mL ; 静脉滴注地塞米 征表现 , 注意饮食品种 , 防止诱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 警示 松注射液 1 0 mg ; 肌内注射异丙嗪注射液 2 5 mg +复方氨 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不 良反应 监测机构关注奥硝唑不
3例不典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误诊分析

3例不典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误诊分析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55岁,因记忆力差3h入院。
于入院前3h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答非所问,有时自言自语,但行走不稳,无发热,无头痛。
入院查体:体温36.8℃、血压110/73mmHg(1mmHg=0.133kPa),专科查体:神志清楚,少言赖语,反应迟缓,表情呆滞,记忆力、判断力不佳,四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征阴性,感觉查体不配合。
心电图正常。
胸片:左肺中野可见陈旧性病变。
头部CT:未见异常。
头部MRI平扫未见异常。
头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轻度脑动脉硬化MRA改变。
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
按脑梗死治疗5d,治疗过程中记忆力、定向力明显障碍,出现幻觉,发热,体温38.3℃,入院第6天复查头部MRI:左侧颞叶、额叶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检查:压力150mmH2O,无色透明,潘氏反应(-),糖正常,氯化物正常,细胞数45×106/L,淋巴细胞为主。
脑电图:颞叶为中心的弥漫性高波幅慢波。
后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给予阿昔洛韦系统治疗17d,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男,49岁,因命名不能2d入院。
于入院前2d无诱因突然出现对常用物品不能命名,无发热,无头痛,既往:发现高血压3年;入院查体:体温37.0℃,血压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7次/min;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命名性失语,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征阴性;头查CT:双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左侧颞叶低密度影。
血常规:白细胞11×106/L、中性粒细胞75%。
诊断:脑血栓形成。
予降纤、抗氧化,对症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住院后第2天出现发热,体温38.6℃,抽搐一次。
检查头部MRI:左侧额叶、颞叶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头部核磁血管成像:未见异常。
腰穿压力180mmH2O无色透明,潘氏反应(+),糖正常,氯化物正常,蛋白1.0g/L,细胞数40×106/L,单核细胞为主。
疱疹性口炎1060例误诊误治分析

疱疹性口炎1060例误诊误治分析
马文斌
【期刊名称】《医药论坛杂志》
【年(卷),期】2003(24)11
【摘要】目的探讨疱疹性口炎误诊误治的原因,为其合理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对外院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大而转到我科治疗的疱疹性口炎患者,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及治疗史,判断误诊误治情况。
以未诊断为疱疹性口炎或口腔单纯疱疹者,作为误诊,以未采用抗病毒疗法,无明确指征而用抗菌素作为误治。
结果误诊率100%,误治率100%。
城乡医生误诊误治率无差异。
误诊情况有:感冒后继发疱疹性口炎,仍认为是感冒;疱疹性口炎引起的发热认为是感冒;将疱疹性口炎诊为细菌性疾病。
误治情况有:仅用抗菌素治疗疱疹性口炎;对疱疹性口炎伴发的发热用退热剂,或将抗菌素、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
结论疱疹性口炎误诊误治的原因为诊断错误,继而滥用抗菌素等药,而不去控制病毒感染,使疱疹性口炎迁延不愈。
【总页数】2页(P46-47)
【关键词】疱疹性口炎;误诊;误治;诊断;治疗
【作者】马文斌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口腔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5
【相关文献】
1.老年带状疱疹早期误诊误治4例分析 [J], 邹志文
2.带状疱疹误诊误治29例分析 [J], 宋国刚
3.成人急性疱疹性龈口炎5例误诊分析 [J], 严君益
4.成人疱疹性龈口炎误诊为急性牙髓炎14例分析 [J], 谭曲波;郭宏剑;梁非照
5.带状疱疹中医误诊误治1例分析 [J], 腰向颖;葛丽英;王晓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奥硝唑致药疹1例

奥硝唑致药疹1例
邵文革
【期刊名称】《新医学》
【年(卷),期】2009(40)7
【摘要】患者女,34岁。
因乏力伴肝功能异常5个月于2009—01-05入院。
患者近5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无纳差、黄染。
外院肝功能检查示
ALT190U/L,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均(一),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患者长期服用治疗妇科疾病的中成药物如大黄蛰虫丸、赤丹丸、康妇炎及当地医院自制抗炎2号(成分不详)等治疗。
患者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过敏。
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8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
80mmHg(10mmHg=1.33kPa)。
面色稍暗,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
【总页数】2页(P490-封3)
【作者】邵文革
【作者单位】河北承德县医院内二科,06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奥硝唑片致固定性药疹1例 [J], 王瑜琴;马小莹
2.奥硝唑胶囊致固定性药疹1例 [J], 申国庆;王波
3.奥硝唑注射液致固定性药疹1例 [J], 董莫然;袁丽萍;万里燕
4.口服奥硝唑胶囊致严重粒细胞缺乏一例 [J], 游丽娜;姜坤
5.静脉滴注莫西沙星及奥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药学分析 [J], 杨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硝唑过敏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报导
发表时间:2014-12-26T11:39:03.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8月第23期供稿作者:周瑛张生丽[导读] 奥硝唑(ornidazole)是继甲硝唑、替硝唑之后临床广泛使用的第三代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物。
周瑛张生丽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 264100)
【关键词】奥硝唑过敏误诊误治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324-01 奥硝唑(ornidazole)是继甲硝唑、替硝唑之后临床广泛使用的第三代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物。
作用于厌氧菌、阿米巴、贾第鞭毛虫和毛滴虫细胞的DNA(使其螺旋结构断裂或阻滞其转录复制而导致致病菌死亡达到抗菌目的)[1]。
硝基咪唑类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可以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口服奥硝唑常出现的症状为:出现轻度胃部不适,口中异味,头疼及困倦等[2]。
但口服
该药后引起过敏反应很少见。
苏进兰[3]和邵文革[4]报道32岁和34岁女性患者口服奥硝唑引起斑片状皮疹和粟粒样皮疹,两例均有药物过敏史。
本例患者奥硝唑过敏主要引起口腔及外阴疱疹报道少见,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2006年因患牙周炎每年洗牙1-2次,洗牙后遵医嘱口服奥硝唑分散片3-5天,服药过程中未发现典型不良反应。
2013年10月洗牙后照常口服奥硝唑消炎治疗,停药后,口腔外阴皮肤出现散在溃疡,逐渐增多,波及口唇外面及下面,先后到口腔科,皮肤科就诊,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经抗病毒,vitC,vitB6等药治疗,病情经过3周基本痊愈。
2014年1月洗牙后,又口服奥硝唑2-3天,口腔及外阴皮肤相继出现肿胀、溃疡、渗出,眼结膜充血,剧烈疼痛,极其痛苦,不能经口进食,根据上次的情况,大夫仍然考虑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经过抗病毒,维生素静滴,眼部涂环丙沙星色甘酸钠眼药水,外阴皮肤涂干扰素药膏治疗,病情也经过了1周左右。
2014年3月8日,因牙龈炎症,局部钻牙换药治疗3天病情无明显好转,医嘱口服螺旋霉素和奥硝唑治疗,遵医嘱早上口服螺旋霉素2片无不良反应,中午饭后加服奥硝唑2片,大约30分钟后出现口唇肿胀,眼结膜充血,外阴皮肤灼烧等反应,和第二次发病情况完全相同,并且全身皮肤出现红斑。
皮肤科医生结合病史考虑奥硝唑药物过敏反应,经立即停止奥硝唑口服,给予激素静滴,口服枸地氯雷他啶片抗过敏处理后,第二天早上全身皮肤红斑消退,继续治疗口腔口唇溃疡1周后基本消退。
2 讨论
药物性皮疹是药物过敏常出现的症状。
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
本例患者就是出现了药物性皮疹中的疱疹。
患者上面两次出现口腔溃疡都是发生在治疗牙部疾病口服奥硝唑分散片后,但是反应出现时间比较长,并且以前曾经口服过也没出现不良反应。
这是因为药物过敏很多时候都有“潜伏期”,也就是说过敏反应不一定是马上发生,也可能是服药一段时间后才出现。
这就导致患者出现了不适症状,还不知道是药物过敏引起的,继续用药,加重药物过敏现象。
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后,皮肤科医生仅仅只是看了表面现象因而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经过3周基本痊愈,病程较长,患者比较痛苦。
最后这次病史比较清楚,两种消炎药不是同时服用,而是分开先后口服,并且服用奥硝唑大约30分钟后就出现了口唇肿胀、眼结膜充血等不适症状,药物过敏反应才能被明确诊断,诊断明确后经正确的抗过敏治疗,治愈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痛苦明显减少。
以后在应用奥硝唑之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
因为服用奥硝唑一般不会做过敏试验,所以,询问病人的用药史、过敏史就显得尤其重要。
患者如使用过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咪唑类抗菌药物,曾发生不良反应,则使用奥硝唑应该慎重;如果曾发生过敏反应则应禁用,否则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如果是带口服药回家服用的情况,一定要给患者讲解清楚服用奥硝唑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哪些症状是正常的反应,哪些症状是需要观察甚至来院就诊的。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查明原因并正确治疗,避免类似误诊误治情况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一定要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如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否有诱因,是否出现伴随症状,是否用药及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何;另外,医护人员一定要把握好整体性原则,即从整体出发,认识、研究和处理问题,在处理患者健康问题时,要以整体为基本出发点进行深入了解,从整体着眼,从部分入手,时时刻刻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不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避免出现只看表面现象就下结论的情况,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2.
[2]王军,王增寿,朱光辉,付翠香.奥硝唑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医药导报,2006,25(7):712
[3]苏进兰.奥硝唑引起过敏反应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2009,39(10):35.
[4]邵文革.奥硝唑致药疹1例[J].新医学,2009,40(7):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