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北方差异》教学设计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设计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人文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区域的特色,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地理分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南北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能通过地图分析两大区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案例等材料,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分析两大区域的特点,理解南北方的差异。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和经济发展。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图、图片和实际案例材料。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分组讨论的任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分区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大区域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同时,展示两大区域的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初步了解南北方的差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地图和案例材料,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二课时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 今天,我们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
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希望通过这次复习,同学们能 够进一步认识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 文地理的差异。并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感受我国南北方 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展示诗歌朗诵 《我的南方和北方》。
课件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图” 教师提问:有谁能够指出南北方的位置、范围。 学生积极完成学案“我心中的地图”。 教师提问:你听说过“秦岭-淮河一条线,南吃大 米北吃面”的说法吗?你知道秦岭-淮河一线都有哪些 方面的地理意义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 0℃等 温线;是我国降水量 800mm 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 方;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暖 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有多方面的地理意义, 又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因此这一线两 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显著差异。现在让我们通 过活动“南北大比拼”来比较一下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 地理的差异。课下同学们都搜集了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
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
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
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
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
地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阐述。
根据地理课标准和《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
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
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 学生学习能
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力分析
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
《南北方饮食差异》课件

研究目的
探究南北方饮食差异 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探讨南北方饮食的交 流与融合,以及未来 发展趋势。
分析南北方饮食对当 地居民健康和生活的 影响。
02
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差异
地理环境
南方地区
多丘陵、平原,河湖众多,耕地较少。
北方地区
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资源丰富。
气候特点
南方地区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 季炎热潮湿。
南方地区靠近海洋,因此海鲜种类丰 富多样,如鱼、虾、蟹等,常被用于 各种菜肴的制作。
北方海鲜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海鲜种类较少, 因此使用频率也较低。
04
南北方的烹饪方式差异
烹饪工具
南方烹饪工具
南方烹饪工具多以小巧精致为主,如炒锅、蒸锅等,适合烹制小份量、精细化的菜肴。
北方烹饪工具
北方烹饪工具则多以大型、厚重为主,如大铁锅、大蒸笼等,适合烹制大份量、粗犷的 菜肴。
北方调味品多以盐、味精、辣椒、大料等为主要调料,口味偏咸、鲜、辣,注重口感的层次和丰富性 。
05
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
早餐习惯
北方人早餐喜欢吃油条、豆腐脑 、煎饼等传统小吃,而南方人则 更倾向于吃米饭、粥、面条等主
食。
北方人早餐喜欢吃热食,而南方 人则更喜欢吃冷食,如酸奶、水
果等。
北方人早餐喜欢吃咸味食品,而 南方人则更喜欢吃甜味食品,如
南北方饮食差异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差异 • 南北方的食材差异 • 南北方的烹饪方式差异 • 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 • 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南北方饮食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食材选择、 烹饪技法、口味偏好等方面。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同步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同步教学设计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
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课堂探究一、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
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示秦岭—淮河线示意图提示学生∶读图步骤1.读题(获取地图表达内容);2读图例(如何读图);3.仔细读图发现地图传递的内容(1)找出秦岭和淮河;(2)说出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3)找出秦岭和淮河所在或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生回答:(1)秦岭为东西走向,淮河大致自西向东流。
(2)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
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中国年降水量、中国主要气候类型、中国的温度带、中国干湿地区等图片。
引导学生总结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二、四大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地形阶梯示意图。
提问:对比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明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划分以秦岭一淮河线为界 ;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划分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地区和西北、北方、南方地区划分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线为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地域差异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地域差异的知识。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深入探讨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影响等方面。
3.实践活动与拓展延伸: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我国南北方、东西部、沿海与内陆等地域的自然特征、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制作地域差异展示板、开展地域差异知识竞赛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地域差异的尊重和包容,认识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要求字迹清晰,书面整洁,注意作业格式规范。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
4.家长辅助任务旨在增强学生对地域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请家长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2.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历史发展等。
3.分析地域差异对人们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域差异的复杂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介绍南北和东西差异,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把各地区的特色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激发学生尊重各地的特色和爱国热情。
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 通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2. 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 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引课】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俗语(陕西四大怪:面条像腰带,国馈像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
)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回答】略。
【过渡】是的,说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词,请问南方和北方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界线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把它找出来。
【学生讨论】略。
【讲述】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请大家找一找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哪里。
【学生回答】这两封邮件反映的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景观、和生活上的不同。
【提问】除了邮件反映的差异外,你还了解到北方和南方哪些不同点呢?【学生回答】略。
【总结】南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
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下面的图片,南北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展示】南方和北方饮食、民居、交通的图片。
【学生回答】南北方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
人教版8年级地理 气候---南北的气温差异(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候---南北的气温差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 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断等值线的能力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与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自学探究、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通过住在海口的小明分别在寒假和暑假去住在哈尔滨的外婆家的两个不同时间沿途发生的变化,思考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学生思考,畅所欲言)二、活动探究,总结规律:活动探究一: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
(着重图例与气温数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根据图例,读等温线数值,分析气温递变规律2.黑龙江省漠河和海南省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各约为多少摄氏度?南北相差多少摄氏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气温的差异?(漠河:-28℃、海口:16℃,温差近44℃)(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板书)3.找出0℃等温线,并在图中用彩笔绘画出来,观察0℃等温线大体经过哪些地方?此线南北的河流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
)4.1月0℃等温线以北、以南的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以北<0℃,以南>0℃)(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5.找出1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图中标注出来)三、知识迁移、自学探究、分组合作学习:(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那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样特点呢?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P32),通过知识迁移,类比出7月气温分布特点。
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案(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2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从面积、人口、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
【学习重点】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2.举例说明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土壤类型有什么不同。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法、比较法、归纳、综合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助学。
(1)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_。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大致和_____mm的年等降水量线,冬季1月__ __℃等温线接近,沿山脉和河流分布。
学生活动:北方地区有苹果、梨、西瓜、桃、杏、葡萄等。
南方地区有桔子、香学生看图,回答老师的提问:②看清“太行山”东面是华北平原,西面是黄土高原。
2.怎样才能记住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区? 太行山黄土 高原西甲 东甲 东 北 平 原大 兴 安 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巫山雪峰山汛期短,汛期长,南、北方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位置优越、气候适宜。
所以,虽然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但人口众多。
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人口约占全国的55%。
南北方地区人口众多的原因主要是十分优越的季风气候。
那么,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又有哪些各自特点和不同呢?学生归纳:南方地区有丘陵地区的红壤和平原地区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水稻土。
长白山亚寒带针叶林 横断山脉的热带雨林黑土地:东北平原 质含量高,土壤肥沃,粮食生产稳定,是我国著名的粮仓,盛产玉米、大豆、高粱。
土【当堂达标】1.(目标2)南方地区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 )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寒带季风气候2.(目标1、2)下列地形区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3.(目标2)下列关于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B.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C.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D.风吹草低见牛羊4.(目标1、2)图5.4为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图,读图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方差异》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南、北方聚落形态的差异,了解南、北方住宅结构的差异。
✧了解南、北方交通方式的主要差异,了解南、北方粮食作物的主要差异。
✧理解南北方地区气候差异对聚落、交通、农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Google地球卫星照片,观看南北方聚落形态差异,俯瞰南北方运输方式的差异。
通过观看南北方住宅照片,理解气候对住宅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比南北方住宅、交通、粮食作物的区别,形成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从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情操。
二、重难点
重点:南、北方住宅与交通方式的差异。
难点:气候对住宅形态与交通方式的影响。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畅通的网络环境安装Google 地球软件。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哪里
通过谷歌地球,演示教师工作地点——平湖中学。
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找到新仓中学的位置,并在屏幕上指出学校的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谷歌地球的操作方法,并学会简单的应用。
环节一:南北方的聚落形态
教师活动:展示南北方聚落的卫星图片(通过谷歌地球软件),让学生比较聚落的
形态差异。
学生活动:学生合作探究,找出南北方聚落的形态差异,并分析原因。
南方聚落沿河分布呈条带状,北方聚落呈团聚型。
南方聚落沿河分布,北方聚落分布在平原,河流少。
南方聚落沿河修建便于运输,方便取水。
设计意图: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通过观看聚落的俯瞰图,能从更高的角度看清南北方聚落的形态,通过分析原因,体会到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环节二:南北方房屋形态
教师活动:出示南北方房屋的照片,北方房屋多平顶,单层。
南方房屋多3-4层,尖顶。
东北房屋也有尖顶的。
让学生分析房屋形态的存在差异的原因。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南北方房屋形态差异的原因。
南方房屋多层,因夏季闷热,通风。
尖顶为了排水。
北方房屋多为平顶,一层。
降水相对较少,平顶房屋成本较低。
东北地区尖顶房屋为了排雪。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人类为了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会逐渐摸索出与自然抗衡的智慧,并在生活中加以体现。
环境决定了人类的住宅形态。
环节三:南北方的交通方式差异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南方地区长江、淮河、平湖周边的运河,并带领学生一起去观察河流上经过的各类船舶。
再展示北方地区河流图片,再去仔细搜寻是否有船舶。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去观察不同地区河流上是否有船舶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来对比南北方地区的河运状况,南方河网密布,河运发达,船舶众多。
北方则河流相对较少,河流内船舶较少。
环节四:对比南北方的粮食作物
教师活动:展示南北的大片水稻田与麦田。
学生活动:了解南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环节五:分析南北方吃、住、行方面存在差异的自然原因。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南北方房屋结构、交通方式、粮食作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析南北方房屋结构、交通方式、粮食作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科学的分析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形成原因,能够辩证的看待南北方地区吃住行方面的差异。
环节六:小结
自然界中的自然条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特别是南北方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地区住房、交通、粮食作物上都存在差异。
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对学生估计不足,以为至少有几位学生使用过谷歌地球软件,但30几个学生中没有同学接触过,或从未听过该软件,更别说使用该软件了。
以后再使用该软件上课,则需提前通知学生熟悉该软件。
不同网络环境,对谷歌地球软件的影响不同,在该校上课时,谷歌地球无法显示照片,只能使用后备的ppt进行照片展示。